第8頁
二戰將帥傳-桀驁不馴:麥克阿瑟 作者:傅雁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03年6月11日,西點軍校舉行1903屆學員畢業典禮。按照傳統,學校邀請了部分學員的家長參加典禮。麥克阿瑟的父親榮幸地成為其中的一員,並自豪地坐在主席台上。在儀式上,陸軍部長魯特的講話給麥克阿瑟留下了深刻印象:"鑑於我們歷史上的一切經驗,在你們離開陸軍之前,你們將參加另一次戰爭,那戰爭一定會到來的,而且就要到來。為你的國家做好準備去對付那場戰爭吧。"這番話和他在考西點軍校前父親曾囑咐他的話何等相似!發畢業證書時,麥克阿瑟以第一名和第一上尉的身份第一個走上主席台,從魯特手中接過文憑,然後來到他父親麵前,把文憑放在早已樂不可支的父親手中。正是:父子歡聚在西點,手捧文憑笑開顏。
上一頁
第二章 嶄露頭角
軍旅坎坷願難遂,十年碌碌恨無為;
時來運轉逢機遇,一次大戰載譽歸。
話說麥克阿瑟從西點畢業後,當天就離開了學校,前往舊金山與父母住了一段時間。按照西點軍校的傳統,高才生一般都進入升遷較快的工兵部隊,因此,麥克阿瑟也不例外地來到工兵部隊服役,開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初期軍旅生涯。
最初,他隨工兵第3營一起被派到菲律賓執行勘測任務,這裏曾經是他父親戰鬥過並一舉成名的地方。當時,美國尚未徹底消滅菲律賓的抵抗力量,遊擊隊仍時常出沒打擊侵略軍。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他遭到兩名遊擊隊員的襲擊,其中。一顆子彈掀掉了他的軍帽,他拔槍還擊,當場打死了這兩名遊擊隊員。
1904年春,麥克阿瑟晉升為中尉。這一年他在馬尼拉有幸結識了兩位剛從聖托馬斯大學畢業的學生,一位是曼努埃爾·奎鬆,一位是塞吉奧·奧斯梅納,並同他們結為朋友。奎鬆後來曾任塔亞巴斯省省長、菲駐美眾議院常駐專員、菲律賓參議院議長、國民黨黨魁,1935年l1月當選為菲自治政府總統。他曾為菲律賓的獨立而奔走呼號,促使美國國會於1934年通過泰丁斯一麥克達菲法案,承允菲律賓於1946年7月4日獨立,成立共和國。奧斯梅納後來也成為政治家,曾任宿務省省長、眾議院議長、奎鬆政府的副總統,1944年奎鬆去世後繼任總統。這兩個人同麥克阿瑟始終有著很深的交情,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命運曾經是連在一起的。
在菲律賓期間,麥克阿瑟得了瘧疾,因此他10月份回國後在舊金山整整治了一年的病。這期間,日本和沙俄正在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行戰爭。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偏袒日本,並指派老將阿瑟·麥克阿瑟以軍事觀察員身份前往日本搜集軍事情報。麥克阿瑟有幸在病癒後被派去給他父親作隨從副官,但等他們趕到日本時,戰爭已經結束。在日本,他陪同父親會見過一些日軍要員,這些人給他留下了"殘酷無情、沉默寡言、冷若冰霜、性格堅強、目的不可動搖"的印象。父子倆分析估價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擴張野心,得出這樣的結論:日本在征服了朝鮮和台灣後,勢必要進一步控製太平洋,稱霸遠東。
不久,父子二人受命把情報搜集範圍擴大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他們於1905年11月出發,用了近9個月的時間先後巡察了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爪哇、泰國、越南和中國。此行使麥克阿瑟大開眼界,大長見識,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之一。他後來回憶說,遠東對他有著"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使我一生的全部歲月增輝生色,對我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裏居住著世界人口的一半,
維持以後各代人生存的原料和半加工產品有一半以上出自這裏……我看得十分清楚,美國的未來,以及美國究竟能否生存都無法不同亞洲及其外圍島嶼聯繫在一起。"在以後的年月裏,他的這一認識始終沒有淡化過,而且越來越強烈。在任西點軍校校長期間,他曾下令在校內懸掛亞洲地圖,供學員們學習。從20年代起,他的個人命運便一直同美國在亞太地區存在的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強調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在50年代初力主介入並擴大韓戰,都基於這種認識。
回國後,在1906年10月,他被選派到華盛頓高級工兵學校進修一年,與他同班的還有後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陸軍參謀長的喬治·馬歇爾和他手下戰將之一、第6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12月,他仰仗父親的老部下、當時的陸軍參謀長富蘭克林·貝爾將軍的關係,作為兼職工作被任命為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低級副官。據他自己說,他曾同總統私下進行過多次談話,討論遠東問題。這期間,他沉溺於官場社交活動,從而影響了進修學業,使他的成績不很理想,排在名列第一的馬歇爾的後麵。軍校校長埃弗勒斯·溫斯洛在鑑定報告中寫道:"我不得不遺憾地如實報告,……總的來看……麥克阿瑟中尉表現出缺乏職業熱情,他的工作能力比在西點軍校的履歷表上所記載的要差得多。"這份報告對麥克阿瑟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他先是在密爾沃基任職,後又被派到萊文沃思,擔任駐地21個連隊中等級最低的一個連的連長。
當時,阿瑟·麥克阿瑟將軍因沒有具體職務而處於半退休狀態,與夫人住在老家密爾沃基。麥克阿瑟的母親對兒子的前途憂心仲仲,對他的職業似乎失去了信心,想在非軍界給他找一份工作。因此她在麥克阿瑟去萊文沃思後不久寫信給西部鐵路大王愛德華·亨利·哈裏曼,請求他雇用他的兒子。這件事麥克阿瑟事先並不知道,當哈裏曼的助手到萊文沃思找他談話時,他感到十分驚訝,並毫不猶豫地回絕了這件事。為了挽回他的聲譽,恢復母親的信心,他發奮工作,忠於職守,每天帶隊行軍25英裏,同時訓練士兵的騎馬、爆破和架橋技術。他的這番努力沒有白費,扭轉了連隊的落後局。麵。他的上司又在各方麵把他視為出眾的人材了,並把他調到"第一流的"連隊。他後來洋洋得意地回憶說:"即使他們讓我當將軍,我也不會比這更高興。"1911年2月,31歲的麥克阿瑟被提升為上尉。
上一頁
第二章 嶄露頭角
軍旅坎坷願難遂,十年碌碌恨無為;
時來運轉逢機遇,一次大戰載譽歸。
話說麥克阿瑟從西點畢業後,當天就離開了學校,前往舊金山與父母住了一段時間。按照西點軍校的傳統,高才生一般都進入升遷較快的工兵部隊,因此,麥克阿瑟也不例外地來到工兵部隊服役,開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初期軍旅生涯。
最初,他隨工兵第3營一起被派到菲律賓執行勘測任務,這裏曾經是他父親戰鬥過並一舉成名的地方。當時,美國尚未徹底消滅菲律賓的抵抗力量,遊擊隊仍時常出沒打擊侵略軍。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他遭到兩名遊擊隊員的襲擊,其中。一顆子彈掀掉了他的軍帽,他拔槍還擊,當場打死了這兩名遊擊隊員。
1904年春,麥克阿瑟晉升為中尉。這一年他在馬尼拉有幸結識了兩位剛從聖托馬斯大學畢業的學生,一位是曼努埃爾·奎鬆,一位是塞吉奧·奧斯梅納,並同他們結為朋友。奎鬆後來曾任塔亞巴斯省省長、菲駐美眾議院常駐專員、菲律賓參議院議長、國民黨黨魁,1935年l1月當選為菲自治政府總統。他曾為菲律賓的獨立而奔走呼號,促使美國國會於1934年通過泰丁斯一麥克達菲法案,承允菲律賓於1946年7月4日獨立,成立共和國。奧斯梅納後來也成為政治家,曾任宿務省省長、眾議院議長、奎鬆政府的副總統,1944年奎鬆去世後繼任總統。這兩個人同麥克阿瑟始終有著很深的交情,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命運曾經是連在一起的。
在菲律賓期間,麥克阿瑟得了瘧疾,因此他10月份回國後在舊金山整整治了一年的病。這期間,日本和沙俄正在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行戰爭。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偏袒日本,並指派老將阿瑟·麥克阿瑟以軍事觀察員身份前往日本搜集軍事情報。麥克阿瑟有幸在病癒後被派去給他父親作隨從副官,但等他們趕到日本時,戰爭已經結束。在日本,他陪同父親會見過一些日軍要員,這些人給他留下了"殘酷無情、沉默寡言、冷若冰霜、性格堅強、目的不可動搖"的印象。父子倆分析估價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擴張野心,得出這樣的結論:日本在征服了朝鮮和台灣後,勢必要進一步控製太平洋,稱霸遠東。
不久,父子二人受命把情報搜集範圍擴大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他們於1905年11月出發,用了近9個月的時間先後巡察了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爪哇、泰國、越南和中國。此行使麥克阿瑟大開眼界,大長見識,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之一。他後來回憶說,遠東對他有著"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使我一生的全部歲月增輝生色,對我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裏居住著世界人口的一半,
維持以後各代人生存的原料和半加工產品有一半以上出自這裏……我看得十分清楚,美國的未來,以及美國究竟能否生存都無法不同亞洲及其外圍島嶼聯繫在一起。"在以後的年月裏,他的這一認識始終沒有淡化過,而且越來越強烈。在任西點軍校校長期間,他曾下令在校內懸掛亞洲地圖,供學員們學習。從20年代起,他的個人命運便一直同美國在亞太地區存在的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強調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在50年代初力主介入並擴大韓戰,都基於這種認識。
回國後,在1906年10月,他被選派到華盛頓高級工兵學校進修一年,與他同班的還有後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陸軍參謀長的喬治·馬歇爾和他手下戰將之一、第6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12月,他仰仗父親的老部下、當時的陸軍參謀長富蘭克林·貝爾將軍的關係,作為兼職工作被任命為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低級副官。據他自己說,他曾同總統私下進行過多次談話,討論遠東問題。這期間,他沉溺於官場社交活動,從而影響了進修學業,使他的成績不很理想,排在名列第一的馬歇爾的後麵。軍校校長埃弗勒斯·溫斯洛在鑑定報告中寫道:"我不得不遺憾地如實報告,……總的來看……麥克阿瑟中尉表現出缺乏職業熱情,他的工作能力比在西點軍校的履歷表上所記載的要差得多。"這份報告對麥克阿瑟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他先是在密爾沃基任職,後又被派到萊文沃思,擔任駐地21個連隊中等級最低的一個連的連長。
當時,阿瑟·麥克阿瑟將軍因沒有具體職務而處於半退休狀態,與夫人住在老家密爾沃基。麥克阿瑟的母親對兒子的前途憂心仲仲,對他的職業似乎失去了信心,想在非軍界給他找一份工作。因此她在麥克阿瑟去萊文沃思後不久寫信給西部鐵路大王愛德華·亨利·哈裏曼,請求他雇用他的兒子。這件事麥克阿瑟事先並不知道,當哈裏曼的助手到萊文沃思找他談話時,他感到十分驚訝,並毫不猶豫地回絕了這件事。為了挽回他的聲譽,恢復母親的信心,他發奮工作,忠於職守,每天帶隊行軍25英裏,同時訓練士兵的騎馬、爆破和架橋技術。他的這番努力沒有白費,扭轉了連隊的落後局。麵。他的上司又在各方麵把他視為出眾的人材了,並把他調到"第一流的"連隊。他後來洋洋得意地回憶說:"即使他們讓我當將軍,我也不會比這更高興。"1911年2月,31歲的麥克阿瑟被提升為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