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軍,達到速戰速決之目的,自武漢會戰後,我軍已轉入山嶽地帶,地形復 雜,交通不便,敵機動能力大為減削,且連絡線延長,兼受我遊擊隊之襲擊,
補給運輸益感困難,既因其自身已達戰略頂點,無法前進,不能不改為戰略 守勢。更因我作戰指導之適切,敵雖欲以戰術攻勢打擊我軍,亦不可能。乃
不得不改弦更張,實施以戰養戰,一麵掃蕩我淪陷區遊擊根據地,一麵經常 抽調兵力流竄,以攻為守,而我之作戰指導,則為策動敵後遊擊,化敵後方
為前方,同時發動局部攻勢或反擊,以加大敵之消耗,而抽調部隊積極整訓,
加強成力,以為反攻之準備。迄太平洋戰爭爆發,敵戰術攻勢,並因其南進 而改變,我則以遊擊消耗戰,施行持久攻擊,不斷打擊放軍,牽製其大部兵
力。國軍為抵製敵之戰術攻勢,曾創一以劣勢裝備抵抗強敵之典型法,即阻 絕前地交通,改變地形,延長敵後連絡線,逐次消耗之,然後依正麵之強韌
抵抗,轉移主力於兩翼,圍殲敵人於顧其之地點;所有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 年之歷次會戰,皆依此而獲得極大之戰果。自三十三年以來,盟軍在太平洋
上之攻勢,逐漸加強,敵海運威脅日形增大,我駐印軍,以打通滇緬路之目 的,橫斷緬北原始森林,對敵展開攻勢;滇西遠征軍亦西渡怒江,策應緬北
作戰,著著勝利。於是敵為打通其所謂大陸交通線,從事最後之掙紮,於是 豫中、長衡、桂柳諸會戰相繼發生,且進窺黔桂,此時本不難調回緬北勁旅,
以挽頹勢,隻因滇緬路之打通,僅功虧一簣,乃毅然貫徹緬北作戰計劃,未 為所牽動;三十四年一月,滇緬路卒告打通,我反攻之氣勢乃起,迄五月間,
實行局部反攻,進展順利,正於七月間,謀配合盟邦行全麵反攻,而敵於八 月十日宣告無條件投降,抗戰乃光榮勝利。”1陳誠又對第二期抗戰分為三個
階段,即第一階段自武漢會戰後至 1940 年 3 月止;第二階段自 1940 年 3 月 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止;第三階段自太平洋戰爭爆發至勝利止。
自武漢失守後,1938 年 11 月 25 日至 28 日,蔣介石在湖南南嶽召開了 軍事會議,第三、第九兩個戰區的總司令、軍團長、軍長、師長等百餘人參
加。蔣介石主持開幕式並作長篇講話。他說:“自從去年七月七日我們和敵 人開戰,直到現在,已經十七個月了,從盧溝橋事變起到武漢退軍嶽州淪陷
為止,這是我們抗戰第一時期。”“從今以後的戰爭,才是第二時期。”又 說:“在第一期戰鬥過程中,從軍事上說,我們雖然失了許多土地,死傷了
許多同胞,就一時的進退看,表麵上我們是失敗,但從整個長期的戰局上說, 在精神上,我們不但沒有失敗而且是完全成功。”“第二期抗戰,就是我們
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他還指出這次南嶽軍事會議的目的,“就是希 望各位將領要本著我們自己對於一般先烈與已死官兵所應有的責任心,以及
我們對於國家民族和主義所應盡的責任,殫精竭慮,集思廣益,看如何才能 求得一個以後作戰可操必勝的具體方案。然後,以萬眾一心協同一致的精神,
徹底實施,以完成我們第二期抗戰的使命。”接著,蔣介石大談曾國藩在被 太平軍打得大敗之後如何振興湘軍,轉敗為勝,要與會者學習曾國藩的精神。
此外,蔣介石還有多次講話。盡管他竭力為國民黨軍隊的敗退進行種種辯解, 但仍無法掩蓋其將領指揮無能、臨陣逃脫的事實,不得不承認日軍在杭州灣
登陸、南京失敗、馬當要塞失守及日軍在大亞灣登陸等,是“統帥職責所在, 實不能辭其責”。他還列舉了國民黨軍隊的“恥辱”,即:陣亡官兵,多暴
屍疆場;士兵逃亡,不能防止;軍行所至,民眾逃避;謊報軍情,不負責任; 不能貫徹命令與達成任務;不能抽調部隊機動使用;躲避命令,規避責任等
等。這些都是國民黨軍隊階級本能的反映。蔣介石雖然在會上提出“整理軍 隊建立軍隊”的任務,指出今後抗戰建國必須以“建軍為中心”,要求分三
期輪流整訓全國軍隊,但在以後的實踐中無濟於事,根本無法改變國民黨軍 隊的狀況。
這次會議根據已經變動了的戰場態勢,重新劃分了戰區:第一戰區,司 令長官衛立煌,轄區為豫境及安徽之一部,兵力有十二個步兵師,一個步兵
1 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
旅,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在外,具體的有孫連仲的第二 集團軍(下轄第三十軍、第四十二軍、第六十八軍),孔桐萱的第三集團軍
(下轄第十二軍),戰區直轄第四軍和第七十六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 錫山,轄區為山西及陝西之一部,兵力有三十二個步兵師,十四個步兵旅,
五個騎兵師,三個騎兵旅,其他特種及地方部隊在外,具體的有衛立煌兼任 總司令的第十四集團軍(下轄第十四軍、第九十三軍、第九十八軍),孫蔚
如的第四集團軍(下轄第三十八軍、第九十六軍、第四十七軍),曾萬鍾的 第五集團軍(下轄第三軍、第一十五軍、第十七軍),楊愛源的第六集團軍
補給運輸益感困難,既因其自身已達戰略頂點,無法前進,不能不改為戰略 守勢。更因我作戰指導之適切,敵雖欲以戰術攻勢打擊我軍,亦不可能。乃
不得不改弦更張,實施以戰養戰,一麵掃蕩我淪陷區遊擊根據地,一麵經常 抽調兵力流竄,以攻為守,而我之作戰指導,則為策動敵後遊擊,化敵後方
為前方,同時發動局部攻勢或反擊,以加大敵之消耗,而抽調部隊積極整訓,
加強成力,以為反攻之準備。迄太平洋戰爭爆發,敵戰術攻勢,並因其南進 而改變,我則以遊擊消耗戰,施行持久攻擊,不斷打擊放軍,牽製其大部兵
力。國軍為抵製敵之戰術攻勢,曾創一以劣勢裝備抵抗強敵之典型法,即阻 絕前地交通,改變地形,延長敵後連絡線,逐次消耗之,然後依正麵之強韌
抵抗,轉移主力於兩翼,圍殲敵人於顧其之地點;所有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 年之歷次會戰,皆依此而獲得極大之戰果。自三十三年以來,盟軍在太平洋
上之攻勢,逐漸加強,敵海運威脅日形增大,我駐印軍,以打通滇緬路之目 的,橫斷緬北原始森林,對敵展開攻勢;滇西遠征軍亦西渡怒江,策應緬北
作戰,著著勝利。於是敵為打通其所謂大陸交通線,從事最後之掙紮,於是 豫中、長衡、桂柳諸會戰相繼發生,且進窺黔桂,此時本不難調回緬北勁旅,
以挽頹勢,隻因滇緬路之打通,僅功虧一簣,乃毅然貫徹緬北作戰計劃,未 為所牽動;三十四年一月,滇緬路卒告打通,我反攻之氣勢乃起,迄五月間,
實行局部反攻,進展順利,正於七月間,謀配合盟邦行全麵反攻,而敵於八 月十日宣告無條件投降,抗戰乃光榮勝利。”1陳誠又對第二期抗戰分為三個
階段,即第一階段自武漢會戰後至 1940 年 3 月止;第二階段自 1940 年 3 月 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止;第三階段自太平洋戰爭爆發至勝利止。
自武漢失守後,1938 年 11 月 25 日至 28 日,蔣介石在湖南南嶽召開了 軍事會議,第三、第九兩個戰區的總司令、軍團長、軍長、師長等百餘人參
加。蔣介石主持開幕式並作長篇講話。他說:“自從去年七月七日我們和敵 人開戰,直到現在,已經十七個月了,從盧溝橋事變起到武漢退軍嶽州淪陷
為止,這是我們抗戰第一時期。”“從今以後的戰爭,才是第二時期。”又 說:“在第一期戰鬥過程中,從軍事上說,我們雖然失了許多土地,死傷了
許多同胞,就一時的進退看,表麵上我們是失敗,但從整個長期的戰局上說, 在精神上,我們不但沒有失敗而且是完全成功。”“第二期抗戰,就是我們
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他還指出這次南嶽軍事會議的目的,“就是希 望各位將領要本著我們自己對於一般先烈與已死官兵所應有的責任心,以及
我們對於國家民族和主義所應盡的責任,殫精竭慮,集思廣益,看如何才能 求得一個以後作戰可操必勝的具體方案。然後,以萬眾一心協同一致的精神,
徹底實施,以完成我們第二期抗戰的使命。”接著,蔣介石大談曾國藩在被 太平軍打得大敗之後如何振興湘軍,轉敗為勝,要與會者學習曾國藩的精神。
此外,蔣介石還有多次講話。盡管他竭力為國民黨軍隊的敗退進行種種辯解, 但仍無法掩蓋其將領指揮無能、臨陣逃脫的事實,不得不承認日軍在杭州灣
登陸、南京失敗、馬當要塞失守及日軍在大亞灣登陸等,是“統帥職責所在, 實不能辭其責”。他還列舉了國民黨軍隊的“恥辱”,即:陣亡官兵,多暴
屍疆場;士兵逃亡,不能防止;軍行所至,民眾逃避;謊報軍情,不負責任; 不能貫徹命令與達成任務;不能抽調部隊機動使用;躲避命令,規避責任等
等。這些都是國民黨軍隊階級本能的反映。蔣介石雖然在會上提出“整理軍 隊建立軍隊”的任務,指出今後抗戰建國必須以“建軍為中心”,要求分三
期輪流整訓全國軍隊,但在以後的實踐中無濟於事,根本無法改變國民黨軍 隊的狀況。
這次會議根據已經變動了的戰場態勢,重新劃分了戰區:第一戰區,司 令長官衛立煌,轄區為豫境及安徽之一部,兵力有十二個步兵師,一個步兵
1 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
旅,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在外,具體的有孫連仲的第二 集團軍(下轄第三十軍、第四十二軍、第六十八軍),孔桐萱的第三集團軍
(下轄第十二軍),戰區直轄第四軍和第七十六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 錫山,轄區為山西及陝西之一部,兵力有三十二個步兵師,十四個步兵旅,
五個騎兵師,三個騎兵旅,其他特種及地方部隊在外,具體的有衛立煌兼任 總司令的第十四集團軍(下轄第十四軍、第九十三軍、第九十八軍),孫蔚
如的第四集團軍(下轄第三十八軍、第九十六軍、第四十七軍),曾萬鍾的 第五集團軍(下轄第三軍、第一十五軍、第十七軍),楊愛源的第六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