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猛烈,無法增援。並因右翼之北新涇、姚家宅一帶守軍奉命撤退,致江橋 以東各據點遂亦淪陷。但截止令月十六時止,江橋鎮仍在我軍手中。(三)


    沿蘇州河線,我軍因受金山衛登陸之敵威脅,齊晚十二時奉命向青浦撒退。 又:江橋鎮至錢家弄一線,我 105 師亦有後撤準備,今晨八時,敵先頭部隊


    已沿中山路進至虹橋路之楊家樓。午間並有敵千餘進抵徐家匯。傍晚楓林橋 附近我發現敵蹤。現滬青、滬鬆路均不能通行。京滬、滬杭交通均已斷絕。”


    在這次撤退中,確實是潰不成軍。吳福線(蘇州至福山)和錫澄線(無錫至 江陰)原有國防工事陣地大兵團在倉促中後退的時候,兵站、交通、通訊人


    員都失去聯絡,沒有陣地與工事圖參考,也無人指示,無鎖匙開門。這兩條 國防陣線就根本沒有利用。“三百幾十個機關槍陣地,能用的還不到三分之


    一”2。李宗仁在回憶中說:“各軍倉皇後撤,加以敵機日夜轟炸,人馬踐踏, 秩序大亂。大軍數十萬竟超過鋼筋水泥所建的蘇嘉國防線陣地而不能停足。


    陣地上雖有堅固的堡壘,退兵因一時找不到鑰匙,不得其門而入,竟一一放 棄,潰退之慘,一言難盡。”鄒作華自常州給蔣介石的密電中也說:“此次


    轉進,我步兵各部因苦戰多日,殊為紛亂,軍心不固,能否確實占領既設陣 地,殊難逆料。”當時九國公約會議正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蔣介石


    命令部隊從淞滬前線向東西兩路撤退後,於 11 月 11 日給九國公約會議致電 說:“中國軍隊自上海撤退,乃戰略關係,且為長期抗戰之計,中國主權若


    一日受威脅,則中國軍隊即當賡續抗戰一日。”又說:“吾人為長期抗戰起 見,已將軍隊自上海租界毗連區域撤退,此乃戰略上必要之舉,吾國政府與


    國民務當抗戰到底,鹹已具有決心,暴敵實無以動搖之。至以九國公約而論。 吾人無論如何必當信守不渝,而對各簽字國覓獲公平解決方案之努力,我深


    信其不致擲諸虛牝也。”淞滬戰爭雖然沒有如蔣介石所願,能引起國際對日


    1 《李宗仁回憶錄》(下)第 698 頁。


    2 《我所認識的蔣介石》。


    本侵華的幹涉,但它畢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它爭取了三個月的時間, 使得長江下遊的工廠和物資有了內遷的時間,“國際觀感一新”。其次,它


    使得在華的日軍不能任意行動。日軍從華北抽調了兩個半師團增援上海作 戰,造成了中國軍隊在華北的有利形勢,尤其使山西有了準備的時間。第三,


    它消滅了日軍有生力量。據日本陸軍省於 11 月初宣布,自“八一三”至 10 月底,日軍在上海戰場上死傷達四萬多人。


    上海失守後,日軍跟蹤追擊,不出數周,便由東、西兩麵進迫京畿,將 南京合圍。南京的防守問題,提到蔣介石的議事日程上來了。1937 年 11 月


    中旬,蔣介石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參加的有何應欽、白崇禧、徐 永昌、劉斐、唐生智、穀正倫等,商議此事。與會者認為:第一,南京在長


    江灣曲部內,地形上背水,從水上可由江麵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南京,從陸上 也可由 343 蕪湖截斷我後方交通線,然後以海陸空協同攻擊,則南京將處於


    立體包圍的形勢下,守是守不住的。第二,南京是首都,又是孫中山的陵墓 所在,是“國際觀瞻”所係,不能不守。第三,怎麽個守法呢?有二個意見,


    一是主張隻用象徵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之後就主動地撤退;一是主張死守,


    “如果放棄,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第四,誰負責守有京呢?會議上開 始沒有一個人作聲,最後唐生智打破了一時的沉寂,對蔣介石堅決地說:“委


    員長,若沒有別人負責,我願意勉為其難,我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城共存 亡!”蔣介石馬上說:“很好,就由孟蕭負責。”1937 年 11 月 19 日,蔣介


    石以手令特派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庸 生智負責守南京是怎麽定下來的呢?這果然與會上唐生智主張死守的態度有


    關,但蔣介石找過唐生智,說:“關於守南京的問題,要就是我留下,要就 是你留下。”很顯然,這是逼唐生智表態。唐馬上回答說:“你怎麽能夠留


    下呢?與其是你,不如是我吧。”唐生智抱著“臨危不亂,臨難不苟”的態 度,承擔了指揮南京保衛戰的重任。唐生智決定的南京城防計劃是:“一、


    利用雨花台、天堡城、紅山及幕府山已完成的骨幹工事編成核心的陣地。二、 命要塞用全力掩護長江的封鎖線,並協同核心的守備隊戰鬥。三、各守備部


    隊須作物資及械彈上準備,都要有獨立作戰的能力。”1參加保衛南京的部隊, 開始隻有五個師,後又增加了三個軍,總共十一萬人。唐生智為了表示破釜


    沉舟、背城借一的必死決心,要交通部長俞飛鵬把下關到浦口的渡輪撤退, 以後又禁止任何部隊和軍人從下關渡江,並通知在浦口的部隊,凡由南京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揚樹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揚樹標並收藏蔣介石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