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較努力的抗戰
從 1937 年 7 月 7 日盧溝橋事變到 1938 年 10 月武漢失守這一年多時間
裏,蔣介石抗戰的狀態,毛澤東在後來曾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說:在這一時 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在這個時期內,日本侵略者
的大舉進攻和全國人民民族義憤的高漲,使得國民黨政府政策的重點還放在 反對日本侵略者身上,這就比較順利地形成了全國軍民抗日戰爭的高潮,一
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1蔣介石將這一年多時間的抗戰作為第一期, 又分為三個階段,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失守為第一階段,從南京失守到徐州
失守為第二階段,從徐州失守到武漢失守為第三階段2。對這第一期的抗戰概 貌,陳誠曾作了這樣的敘述:“第一期之作戰,為我抗戰最困難之時期,敵
挾其優勢軍備,圖以‘速戰速決’之戰略,行連續不斷之攻擊,以殲滅我野 戰軍,奪取戰略要地,迫我屈服,我在持久戰方針指導下,必須阻止敵之攻
勢,消耗敵力,且保持我之主力。敵對敵之大攻勢,僅能作戰略上守勢,與 戰術上攻勢,以消耗打擊敵之戰力,而求以空間換時間。同時以我裝備關係,
不能在華北平原行決戰,因此在華北方麵,沿津浦、平漢、平綏、同蒲、各 鐵道交通要點,行縱深配備,多線設防,以主力毅然使用於淞滬方麵,因上
海乃我經濟重心,中外觀贍所係,故我不惜任何犧牲,予以強韌作戰,雙方 作戰重心,乃由華北移至華中;相持三月以上,使我長江下遊工廠物資,得
以內運,國際觀感,就為之一新,所獲政略上之成效尤偉。此役強韌之作戰, 大出敵作戰指導預想之外。以戰略觀點言,敵擁有便利之海洋交通,易於發
揮陸海空聯合之威力,我則後方交通未辟,集中遲緩,本難發揮優勢,而欲 與敵在上海行陣地戰,似非得計;然就全國地形言,如當時在黃河流域與敵
作戰,殊不若在長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較為有利也。由此戰役演成之結 果,使敵被我誘引,不得不逐次被動增援,而形成上海敵我主力三個月之激
戰,使在華之敵軍,不能任意行動,造成華北有利之形勢,尤其使山西之我 軍,有準備之餘裕,結果在山西之敵軍,始終不能西越黃河一步,此實為我
戰略上最大之成功。”他又說:“淞滬會戰後,敵乘勢迫南京,並以一部迂 回蕪湖,我為改變不利態勢,乃以離心退卻,誘敵北上,至三月間,演成徐
州會戰,敵以南北夾擊之姿態,被我由合肥方麵之威脅,阻止南路敵之暴進, 乃對北路之敵,造成台兒莊大捷。其後,敵圖遮斷隴海路,經力圖挽回,掩
護大軍撤退,旋敵被阻於河汛,乃改變其作戰軸線,轉由長江兩岸溯攻武漢, 復鏖戰五月之久,使我爭取有利時間,而轉入第二期作戰。”1
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失守這一階段,在北戰場有四路戰鬥,在東戰場有 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
在北戰場的四路戰鬥是這樣的: 第一路是平津戰鬥、保定戰鬥和石家莊戰鬥。7 月 16 日之後日軍用五個
師團、十萬兵力攻擊平津,蔣介石曾命令宋哲元所部之二十九軍就地抵抗,
1 《毛澤東選集》第 3 卷第 938 頁。
2 蔣介石在 1938 年 11 月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認為將第一期抗戰分為三個階段。“這種說法都不適當,應即 改正”。
1 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
在 7 月 25 日、26 日、27 日,宋部在北平近郊與敵作殊死戰,“終因準備未 周,處處陷於被動,迄至 8 月 4
日,北平失守。天津經保安隊奮勇抗戰,予 敵以巨大之創傷,卒以眾寡不敵,亦陷敵手”2。平津失守後,1937 年 8 月 8
日,蔣介石在南京發表了《告抗戰全軍將士書》,認為:“此次日軍大舉入 寇,卑劣詐騙,巧取我平津,焚燒殺掠,蹂躪我同胞,天津化為灰燼,北平
淪為倭巢,此誠我民族莫大之奇恥,亦中國歷史未有之巨變。”向全軍將士 提出五點要求:第一,“要確立犧牲到底的決心”;第二,“須確立最後勝
利之自信”;第三,“須運用智能機動應付”;第四,“須軍民團結親愛精 誠”;第五,“須堅守陣地有進無退”。8 月中旬,日軍沿平津線進攻涿州、
保定,蔣介石命令第二集團軍劉峙所部固守。18 日,日軍進迫涿州城廂。“我 軍自涿州南撤後,即準備保定附近之會戰。我劉總司令命令第五十二軍,加
強新安漕河頭滿城之既設陣地工事,拒敵南下,惟因正麵過廣,以三個師之 兵力占領超過七十公裏之地,以致部隊收容未畢,敵即跟蹤追至。九月廿日,
徐水東西一線之前進陣地被突破,二十一日敵攻擊我白洋澱至滿城間之主陣 地,翌午陣線完全被敵突破,各部隊被迫後撤,九月二十四日,保定遂陷於
敵手”1。日軍攻占保定後,遂企圖一舉侵占石家莊,由土肥原率領三個師團 南下,占領定縣後分三路渡過滹沱河,以主力由正定沿平漢路進攻正麵,以
一部向正太線威脅左翼,另以一部攻擊右翼。“我軍固陣容未整,終至不抵 抗而於十月十日退出石家莊”2。
從 1937 年 7 月 7 日盧溝橋事變到 1938 年 10 月武漢失守這一年多時間
裏,蔣介石抗戰的狀態,毛澤東在後來曾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說:在這一時 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在這個時期內,日本侵略者
的大舉進攻和全國人民民族義憤的高漲,使得國民黨政府政策的重點還放在 反對日本侵略者身上,這就比較順利地形成了全國軍民抗日戰爭的高潮,一
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1蔣介石將這一年多時間的抗戰作為第一期, 又分為三個階段,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失守為第一階段,從南京失守到徐州
失守為第二階段,從徐州失守到武漢失守為第三階段2。對這第一期的抗戰概 貌,陳誠曾作了這樣的敘述:“第一期之作戰,為我抗戰最困難之時期,敵
挾其優勢軍備,圖以‘速戰速決’之戰略,行連續不斷之攻擊,以殲滅我野 戰軍,奪取戰略要地,迫我屈服,我在持久戰方針指導下,必須阻止敵之攻
勢,消耗敵力,且保持我之主力。敵對敵之大攻勢,僅能作戰略上守勢,與 戰術上攻勢,以消耗打擊敵之戰力,而求以空間換時間。同時以我裝備關係,
不能在華北平原行決戰,因此在華北方麵,沿津浦、平漢、平綏、同蒲、各 鐵道交通要點,行縱深配備,多線設防,以主力毅然使用於淞滬方麵,因上
海乃我經濟重心,中外觀贍所係,故我不惜任何犧牲,予以強韌作戰,雙方 作戰重心,乃由華北移至華中;相持三月以上,使我長江下遊工廠物資,得
以內運,國際觀感,就為之一新,所獲政略上之成效尤偉。此役強韌之作戰, 大出敵作戰指導預想之外。以戰略觀點言,敵擁有便利之海洋交通,易於發
揮陸海空聯合之威力,我則後方交通未辟,集中遲緩,本難發揮優勢,而欲 與敵在上海行陣地戰,似非得計;然就全國地形言,如當時在黃河流域與敵
作戰,殊不若在長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較為有利也。由此戰役演成之結 果,使敵被我誘引,不得不逐次被動增援,而形成上海敵我主力三個月之激
戰,使在華之敵軍,不能任意行動,造成華北有利之形勢,尤其使山西之我 軍,有準備之餘裕,結果在山西之敵軍,始終不能西越黃河一步,此實為我
戰略上最大之成功。”他又說:“淞滬會戰後,敵乘勢迫南京,並以一部迂 回蕪湖,我為改變不利態勢,乃以離心退卻,誘敵北上,至三月間,演成徐
州會戰,敵以南北夾擊之姿態,被我由合肥方麵之威脅,阻止南路敵之暴進, 乃對北路之敵,造成台兒莊大捷。其後,敵圖遮斷隴海路,經力圖挽回,掩
護大軍撤退,旋敵被阻於河汛,乃改變其作戰軸線,轉由長江兩岸溯攻武漢, 復鏖戰五月之久,使我爭取有利時間,而轉入第二期作戰。”1
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失守這一階段,在北戰場有四路戰鬥,在東戰場有 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
在北戰場的四路戰鬥是這樣的: 第一路是平津戰鬥、保定戰鬥和石家莊戰鬥。7 月 16 日之後日軍用五個
師團、十萬兵力攻擊平津,蔣介石曾命令宋哲元所部之二十九軍就地抵抗,
1 《毛澤東選集》第 3 卷第 938 頁。
2 蔣介石在 1938 年 11 月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認為將第一期抗戰分為三個階段。“這種說法都不適當,應即 改正”。
1 陳誠:《八年抗戰經過概要》。
在 7 月 25 日、26 日、27 日,宋部在北平近郊與敵作殊死戰,“終因準備未 周,處處陷於被動,迄至 8 月 4
日,北平失守。天津經保安隊奮勇抗戰,予 敵以巨大之創傷,卒以眾寡不敵,亦陷敵手”2。平津失守後,1937 年 8 月 8
日,蔣介石在南京發表了《告抗戰全軍將士書》,認為:“此次日軍大舉入 寇,卑劣詐騙,巧取我平津,焚燒殺掠,蹂躪我同胞,天津化為灰燼,北平
淪為倭巢,此誠我民族莫大之奇恥,亦中國歷史未有之巨變。”向全軍將士 提出五點要求:第一,“要確立犧牲到底的決心”;第二,“須確立最後勝
利之自信”;第三,“須運用智能機動應付”;第四,“須軍民團結親愛精 誠”;第五,“須堅守陣地有進無退”。8 月中旬,日軍沿平津線進攻涿州、
保定,蔣介石命令第二集團軍劉峙所部固守。18 日,日軍進迫涿州城廂。“我 軍自涿州南撤後,即準備保定附近之會戰。我劉總司令命令第五十二軍,加
強新安漕河頭滿城之既設陣地工事,拒敵南下,惟因正麵過廣,以三個師之 兵力占領超過七十公裏之地,以致部隊收容未畢,敵即跟蹤追至。九月廿日,
徐水東西一線之前進陣地被突破,二十一日敵攻擊我白洋澱至滿城間之主陣 地,翌午陣線完全被敵突破,各部隊被迫後撤,九月二十四日,保定遂陷於
敵手”1。日軍攻占保定後,遂企圖一舉侵占石家莊,由土肥原率領三個師團 南下,占領定縣後分三路渡過滹沱河,以主力由正定沿平漢路進攻正麵,以
一部向正太線威脅左翼,另以一部攻擊右翼。“我軍固陣容未整,終至不抵 抗而於十月十日退出石家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