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存廢問題留待五中全會決定。(四)關於製度關係,全國應以中委名 義正式提出,不必列為調解條件。”不過龍雲始終認為兩廣“向來欲望甚奢,
得隴望蜀,貪婪無厭”(9 月 7 日龍雲致電蔣介石,將此意密報蔣介石),
“對於和平統一,誠意甚少,其目的總以視外交為轉移,認為在外交吃緊時 間,中央無奈伊何也”(10 月 28 日龍雲致電蔣介石,將此怠又密報蔣介石)。
最後,龍雲的調處毫無成效。10 月 31 日,龍雲致電蔣介石說:“此間續談 結果,西南兩機關照舊不動。所有兩廣軍政人員,呈請中央加委。兩粵劃為
一軍區,以陳為長,大體如此。”
1936 年 1 月,胡漢民由歐洲回國;5 月,忽因腦溢血病故。這時,蔣介 石乘胡漢民去世之機,要求兩廣當局進一步加強全國“精誠團結”,取消西
南半獨立狀態。李宗仁在回憶中說:“濟棠獲得情報,認為中央處心積慮, 要徹底解決西南。濟棠憂心如焚,乃先行發動。”這裏所講的“情報”就是
陳濟棠派他的哥哥陳維周到南京見蔣介石,探悉了蔣介石要徹底解決西南的 三大原則,即:“一、徹底解決廣西的李、白,由中央協助廣東出兵。二、
驅逐蕭佛成等反蔣的元老離粵。三、廣東仍維持原來局麵。”這三大原則, 據李宗仁估計,可能是蔣介石親自告訴陳維周的,其用心是想挑起粵、桂之
間的磨擦。當時,陳濟棠對蔣介石這個決策有另一番想法。“濟棠得訊大恐, 他深知兩廣團結的重要和蔣先生分化離間手法的毒辣。中央既可授意廣東解
決廣西,又何嚐不可反其道而行?”於是,陳濟棠反覆思維,為之惴惴不安, 深覺今後兩廣的局麵決難長久維持,與其坐待中央部署妥當,各個擊破,何
妨搶先一步,採取主動。所調“主動”,陳濟棠認為“唯一可藉口向中樞作 兵諫的,便是掮起抗日大蠢,要求中央領導抗日”,而且又認為當時蔣介石
既有事於西北(張學良、楊虎城主張聯共抗日),而日寇侵略華北(日寇要 求華北特殊化),局勢顯得十分緊張,所以是假抗日旗幟進行反蔣的“絕好
1 《龍雲擬致陳濟等棠電鎬》(1935 年 8 月).《歷史檔案》1987 年第 1 期。
時機”。就在這樣的形勢下,兩廣先動手了。
1936 年 6 月 1 日,兩廣公開揭起抗日旗幟,實際進行反蔣。2 日,國民 黨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以“冬”電,逼請中央領導全國從事對日抗
戰,並通電全國黨政軍民各界籲請一致督促中樞領導全國從事抗日。4 日, 西南將領(即第一和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和李宗仁)率領全體將領及海
軍、空軍、要塞司令等數十人,由陳、李領頭,發出“支”電,表示擁護“冬” 電,表示“為國家雪頻年屈辱之恥,為民族爭一線生存之機!”“冬”、“支”
兩電一發,全國震動,這就是兩廣“六一”事變發生了。
當時,西南方麵可使用的兵力有: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三個軍、一個獨 立師、一個教導師、一個獨立旅、一個警衛旅再加上四個鹽警團及財政廳的
兩個特務營,在發動事變時將獨立師和教導師擴編為兩個軍,總共約七十個 團、二十萬人馬。孿宗仁的第四集團軍兩個軍,臨時又擴編了兩個軍。再加
上民團,總共約十多萬人馬。空軍方麵,廣東有六個中隊(司令是黃光銳), 廣西有三個中隊(司令是林偉成)。海軍方麵,廣東有江防艦艇數十艘(司
令是張之英)。蔣介石方麵的兵力比較分散,追擊長征的紅軍和乘機對黔、 川、康各省的駐防,在潼關、洛陽一帶駐重兵,促張、楊繼續“剿共”,在
閩、浙、蘇、豫及隴海線各地駐兵;還有一部分在抗日前線,這樣東抽西拉, 剩下來能拿出來對付兩廣的僅二十萬人馬。雙方的軍事部署是這樣的:兩廣
方麵對福建和貴州方麵採取守勢,對江西、湖南方麵採取攻勢。粵軍主力集 中在大庚、韶關地區,準備進攻江西,桂軍主力集中在全州、桂林地區,準
備進攻湖南;在粵、桂兩省與各鄰省的邊境地區構築了防禦工事。蔣介石方 麵將原駐貴州的薛嶽所部威脅桂北邊境、原駐福建的蔣鼎文所部威脅粵東邊
境,調甘麗初部集中衡陽,調陳誠、衛立煌等部集中湘、贛邊境,準備進攻 兩廣;並將空軍集中在湘、贛兩省基地,以一部海軍集中廈門,準備以海空 協同陸軍作戰。
事變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廣東的陳濟棠為中心,第 二階段是以廣西的李宗仁為中心。
第一階段的情況是這樣的:
“冬”、“支”兩電發出後,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聯席會議決 議,在廣州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和抗日救國軍”,頒發了印信,部
隊仍沿用第一、第囚集團軍番號。同時,分別歡迎各方抗日反蔣的黨派、團 體及各界人士到西南來,共同進行抗日反蔣工作。這時,蔣介石偽裝鎮靜, 在 6 月 8
得隴望蜀,貪婪無厭”(9 月 7 日龍雲致電蔣介石,將此意密報蔣介石),
“對於和平統一,誠意甚少,其目的總以視外交為轉移,認為在外交吃緊時 間,中央無奈伊何也”(10 月 28 日龍雲致電蔣介石,將此怠又密報蔣介石)。
最後,龍雲的調處毫無成效。10 月 31 日,龍雲致電蔣介石說:“此間續談 結果,西南兩機關照舊不動。所有兩廣軍政人員,呈請中央加委。兩粵劃為
一軍區,以陳為長,大體如此。”
1936 年 1 月,胡漢民由歐洲回國;5 月,忽因腦溢血病故。這時,蔣介 石乘胡漢民去世之機,要求兩廣當局進一步加強全國“精誠團結”,取消西
南半獨立狀態。李宗仁在回憶中說:“濟棠獲得情報,認為中央處心積慮, 要徹底解決西南。濟棠憂心如焚,乃先行發動。”這裏所講的“情報”就是
陳濟棠派他的哥哥陳維周到南京見蔣介石,探悉了蔣介石要徹底解決西南的 三大原則,即:“一、徹底解決廣西的李、白,由中央協助廣東出兵。二、
驅逐蕭佛成等反蔣的元老離粵。三、廣東仍維持原來局麵。”這三大原則, 據李宗仁估計,可能是蔣介石親自告訴陳維周的,其用心是想挑起粵、桂之
間的磨擦。當時,陳濟棠對蔣介石這個決策有另一番想法。“濟棠得訊大恐, 他深知兩廣團結的重要和蔣先生分化離間手法的毒辣。中央既可授意廣東解
決廣西,又何嚐不可反其道而行?”於是,陳濟棠反覆思維,為之惴惴不安, 深覺今後兩廣的局麵決難長久維持,與其坐待中央部署妥當,各個擊破,何
妨搶先一步,採取主動。所調“主動”,陳濟棠認為“唯一可藉口向中樞作 兵諫的,便是掮起抗日大蠢,要求中央領導抗日”,而且又認為當時蔣介石
既有事於西北(張學良、楊虎城主張聯共抗日),而日寇侵略華北(日寇要 求華北特殊化),局勢顯得十分緊張,所以是假抗日旗幟進行反蔣的“絕好
1 《龍雲擬致陳濟等棠電鎬》(1935 年 8 月).《歷史檔案》1987 年第 1 期。
時機”。就在這樣的形勢下,兩廣先動手了。
1936 年 6 月 1 日,兩廣公開揭起抗日旗幟,實際進行反蔣。2 日,國民 黨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以“冬”電,逼請中央領導全國從事對日抗
戰,並通電全國黨政軍民各界籲請一致督促中樞領導全國從事抗日。4 日, 西南將領(即第一和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和李宗仁)率領全體將領及海
軍、空軍、要塞司令等數十人,由陳、李領頭,發出“支”電,表示擁護“冬” 電,表示“為國家雪頻年屈辱之恥,為民族爭一線生存之機!”“冬”、“支”
兩電一發,全國震動,這就是兩廣“六一”事變發生了。
當時,西南方麵可使用的兵力有: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三個軍、一個獨 立師、一個教導師、一個獨立旅、一個警衛旅再加上四個鹽警團及財政廳的
兩個特務營,在發動事變時將獨立師和教導師擴編為兩個軍,總共約七十個 團、二十萬人馬。孿宗仁的第四集團軍兩個軍,臨時又擴編了兩個軍。再加
上民團,總共約十多萬人馬。空軍方麵,廣東有六個中隊(司令是黃光銳), 廣西有三個中隊(司令是林偉成)。海軍方麵,廣東有江防艦艇數十艘(司
令是張之英)。蔣介石方麵的兵力比較分散,追擊長征的紅軍和乘機對黔、 川、康各省的駐防,在潼關、洛陽一帶駐重兵,促張、楊繼續“剿共”,在
閩、浙、蘇、豫及隴海線各地駐兵;還有一部分在抗日前線,這樣東抽西拉, 剩下來能拿出來對付兩廣的僅二十萬人馬。雙方的軍事部署是這樣的:兩廣
方麵對福建和貴州方麵採取守勢,對江西、湖南方麵採取攻勢。粵軍主力集 中在大庚、韶關地區,準備進攻江西,桂軍主力集中在全州、桂林地區,準
備進攻湖南;在粵、桂兩省與各鄰省的邊境地區構築了防禦工事。蔣介石方 麵將原駐貴州的薛嶽所部威脅桂北邊境、原駐福建的蔣鼎文所部威脅粵東邊
境,調甘麗初部集中衡陽,調陳誠、衛立煌等部集中湘、贛邊境,準備進攻 兩廣;並將空軍集中在湘、贛兩省基地,以一部海軍集中廈門,準備以海空 協同陸軍作戰。
事變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廣東的陳濟棠為中心,第 二階段是以廣西的李宗仁為中心。
第一階段的情況是這樣的:
“冬”、“支”兩電發出後,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聯席會議決 議,在廣州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和抗日救國軍”,頒發了印信,部
隊仍沿用第一、第囚集團軍番號。同時,分別歡迎各方抗日反蔣的黨派、團 體及各界人士到西南來,共同進行抗日反蔣工作。這時,蔣介石偽裝鎮靜, 在 6 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