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成若幹個師,作為中國的國防力量;而其餘老弱則應當大加淘汰,分別遣 散,以節省國庫的開支。至於具體措施,即各個集團軍應當各留若幹師,如
何編製,可以從長計議,但是一般的標準應當先予商定。他主張於中央政府 機構改組的同時,舉行一個編遣會議。並當麵邀請馮、閻、李、白等人和他
一路到南京,立即舉行編遣會議。會上要討論的蔣介石提出的《軍事善後意 見書》是這樣說的:“北伐充崩,軍事急應結束,裁兵節餉,從事建設,已
成全國一致之要求;惟革命尚未成功,建設尤須保障,整軍經武亦未可視為 緩圖,職是之故,吾人於疑覆北方軍閥之後,乃有兩種極大之責任。一麵當
裁汰兵額,移巨額軍餉為建設之用;一麵當充實軍備,保持國家與社會之安 寧。”又說:“吾人以促進國家統一為職誌,而反對軍人把特地方,但若有
1 《自反錄》第 2 集卷 1。
藉口統一以把持中央,吾人亦堅決反對之,裁兵能否實行,軍備能否整理, 今已為國家存亡之關鍵,進行之始,必以大公無私之心,收集思廣益之效,
非任何人所得阻撓,亦非任何人所得把持。”同時提出:“擬分全國為十二 軍區:一、蘇皖贛,二、閩浙,三、兩廣,四、兩湖,五、四川西康,六、
雲貴,七、陝甘,八、魯豫,九、燕晉,十、熱察綏,十一、東三省,十二、 新疆青海(外蒙、西藏當別定辦法),每一軍區所駐軍隊,以四萬人至五萬
人為限。各軍區長人選,由各集團軍總司令與總指揮推薦,軍事委員會審議, 分別任命,每軍區內裁兵剿匪,及一切整理軍隊事宜,均予軍區長以全權,
責令於一年以內辦理完善,或疑軍區製有分割地盤之嫌,則可明定軍區長官 不得兼任省政府主席,以杜把持政治之弊。”1
會後,7 月 20 日,蔣介石又提出一個《軍事整理案》。蔣認為:“軍政 告終,當前之事最急者,厥有二端。一、軍隊的黨化,二、黨的軍隊化。如
軍隊不能黨化,空揭革命之幟,而躬蹈軍閥覆轍,則革命結果,毫無意義。”
“惟有將全國現有個人係統之兵,地方係統之兵,及學係之兵,合而治之, 以本黨為中心,以國家為前提,悉成嚴守黨紀之國軍而已,既有收束整理之
必要。故今後軍隊,應分編遣兩途。精銳編為國軍,編餘分別遣散。”具體 方案,蔣介石提出了這麽幾條:一、國防會議為最高軍事統率機關,隸於國
民政府。二、國軍之編成,一、二、三、四集團軍及後方部隊,先抽最精銳 及立有戰功各師,歸中央直轄,先編六十師,再求精減為五十師。三、編遣
部隊裁遣方法,另設國軍編練部、憲兵編練部、警保設計部、工兵設計部及 屯墾設計部等五部來接納裁遣的部隊。四、軍事整理,屬於陸軍如上述,海
軍從新建設,設航空局,兵工廠分兩期整理,軍事學校要統一設立且恢復軍 醫、軍需、獸醫學校,整理現有要塞,政訓部專任內部訓練和教育士兵。
對於蔣介石提出的“編遣”主張,馮、閻、李、白等人因蔣說的冠冕堂 皇,無法公開反對,但心理都很明白,這是蔣介石打算削弱其他三個集團軍
的兵力,壯大自己的勢力,好使其權力淩駕在各個集團軍之上,以便等待時 機,各個擊破。同時,馮、閻、李、白也都想利用編遣的機會,造成對自己
有利的形勢,尤其是馮、李早對地盤的分配感到不滿,更想藉機調整。所以 當蔣介石提出編遣的主張後,馮、李、白等都意見很多,隻有閻錫山一個人
自始至終很少發言,而且對蔣介石的意見唯唯諾諾,表現一副十分恭順的態 度。這一方麵固然是閻錫山多少年來的一貫作風,而另一方麵也因為他在這
次地盤分配中,由山西而發展到冀、察、綏三省和平、津兩市,頗為躊躇滿 誌。更主要的是因為他看出蔣介石的陰謀毒辣,犯不著和馮、李等人一道與
蔣對抗,為他人火中取栗;不如利用各方麵的矛盾,坐觀成敗,從中取利, 還可以在各方麵都博得好感。
二、編遣會議
湯山會議之後,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懷鬼胎而南下。1928 年 7 月 25 日。蔣介石南下,馮玉祥聯袂離平。28 日,李宗仁也南下,閻錫
山卻回到山西老巢,藉口侍養父病,在山西逗留“居奇”,直到為編遣問題 蔣、馮、李吵得難分難解時才於 12 月中旬到達南京。
在編遣會議開張前,國民黨於 8 月 8 日至 15 日在南京召開了二屆五中全 會。蔣介石致《開會詞》。他說:“回想自從民國十三年一月一日至十七年
八月八日之今日,總理交付我們的軍事時期才告一段落。不過從今天起,就 是從五次全會開會之日起,我們要繼續國民革命,開始去作訓政時期的工
作,”全會通過了《政治問題案》,提出:“依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應設 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試、監察五院,逐漸實施。”即決定實行“五院製”,
還通過《整理軍事案》,規定:“(-)軍政軍令,必須絕對統一。軍隊之 組織,更必須十分完備,方能使全國軍隊成為真正之國軍;逐漸實行徵兵製,
何編製,可以從長計議,但是一般的標準應當先予商定。他主張於中央政府 機構改組的同時,舉行一個編遣會議。並當麵邀請馮、閻、李、白等人和他
一路到南京,立即舉行編遣會議。會上要討論的蔣介石提出的《軍事善後意 見書》是這樣說的:“北伐充崩,軍事急應結束,裁兵節餉,從事建設,已
成全國一致之要求;惟革命尚未成功,建設尤須保障,整軍經武亦未可視為 緩圖,職是之故,吾人於疑覆北方軍閥之後,乃有兩種極大之責任。一麵當
裁汰兵額,移巨額軍餉為建設之用;一麵當充實軍備,保持國家與社會之安 寧。”又說:“吾人以促進國家統一為職誌,而反對軍人把特地方,但若有
1 《自反錄》第 2 集卷 1。
藉口統一以把持中央,吾人亦堅決反對之,裁兵能否實行,軍備能否整理, 今已為國家存亡之關鍵,進行之始,必以大公無私之心,收集思廣益之效,
非任何人所得阻撓,亦非任何人所得把持。”同時提出:“擬分全國為十二 軍區:一、蘇皖贛,二、閩浙,三、兩廣,四、兩湖,五、四川西康,六、
雲貴,七、陝甘,八、魯豫,九、燕晉,十、熱察綏,十一、東三省,十二、 新疆青海(外蒙、西藏當別定辦法),每一軍區所駐軍隊,以四萬人至五萬
人為限。各軍區長人選,由各集團軍總司令與總指揮推薦,軍事委員會審議, 分別任命,每軍區內裁兵剿匪,及一切整理軍隊事宜,均予軍區長以全權,
責令於一年以內辦理完善,或疑軍區製有分割地盤之嫌,則可明定軍區長官 不得兼任省政府主席,以杜把持政治之弊。”1
會後,7 月 20 日,蔣介石又提出一個《軍事整理案》。蔣認為:“軍政 告終,當前之事最急者,厥有二端。一、軍隊的黨化,二、黨的軍隊化。如
軍隊不能黨化,空揭革命之幟,而躬蹈軍閥覆轍,則革命結果,毫無意義。”
“惟有將全國現有個人係統之兵,地方係統之兵,及學係之兵,合而治之, 以本黨為中心,以國家為前提,悉成嚴守黨紀之國軍而已,既有收束整理之
必要。故今後軍隊,應分編遣兩途。精銳編為國軍,編餘分別遣散。”具體 方案,蔣介石提出了這麽幾條:一、國防會議為最高軍事統率機關,隸於國
民政府。二、國軍之編成,一、二、三、四集團軍及後方部隊,先抽最精銳 及立有戰功各師,歸中央直轄,先編六十師,再求精減為五十師。三、編遣
部隊裁遣方法,另設國軍編練部、憲兵編練部、警保設計部、工兵設計部及 屯墾設計部等五部來接納裁遣的部隊。四、軍事整理,屬於陸軍如上述,海
軍從新建設,設航空局,兵工廠分兩期整理,軍事學校要統一設立且恢復軍 醫、軍需、獸醫學校,整理現有要塞,政訓部專任內部訓練和教育士兵。
對於蔣介石提出的“編遣”主張,馮、閻、李、白等人因蔣說的冠冕堂 皇,無法公開反對,但心理都很明白,這是蔣介石打算削弱其他三個集團軍
的兵力,壯大自己的勢力,好使其權力淩駕在各個集團軍之上,以便等待時 機,各個擊破。同時,馮、閻、李、白也都想利用編遣的機會,造成對自己
有利的形勢,尤其是馮、李早對地盤的分配感到不滿,更想藉機調整。所以 當蔣介石提出編遣的主張後,馮、李、白等都意見很多,隻有閻錫山一個人
自始至終很少發言,而且對蔣介石的意見唯唯諾諾,表現一副十分恭順的態 度。這一方麵固然是閻錫山多少年來的一貫作風,而另一方麵也因為他在這
次地盤分配中,由山西而發展到冀、察、綏三省和平、津兩市,頗為躊躇滿 誌。更主要的是因為他看出蔣介石的陰謀毒辣,犯不著和馮、李等人一道與
蔣對抗,為他人火中取栗;不如利用各方麵的矛盾,坐觀成敗,從中取利, 還可以在各方麵都博得好感。
二、編遣會議
湯山會議之後,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懷鬼胎而南下。1928 年 7 月 25 日。蔣介石南下,馮玉祥聯袂離平。28 日,李宗仁也南下,閻錫
山卻回到山西老巢,藉口侍養父病,在山西逗留“居奇”,直到為編遣問題 蔣、馮、李吵得難分難解時才於 12 月中旬到達南京。
在編遣會議開張前,國民黨於 8 月 8 日至 15 日在南京召開了二屆五中全 會。蔣介石致《開會詞》。他說:“回想自從民國十三年一月一日至十七年
八月八日之今日,總理交付我們的軍事時期才告一段落。不過從今天起,就 是從五次全會開會之日起,我們要繼續國民革命,開始去作訓政時期的工
作,”全會通過了《政治問題案》,提出:“依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應設 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試、監察五院,逐漸實施。”即決定實行“五院製”,
還通過《整理軍事案》,規定:“(-)軍政軍令,必須絕對統一。軍隊之 組織,更必須十分完備,方能使全國軍隊成為真正之國軍;逐漸實行徵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