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四方麵軍之一部配置於京漢路對豫北取守勢,其他褚玉璞、孫傳芳、 張宗昌三部則配置於大名、濟寧、臨沂一帶,對南取攻勢防禦,期先下山西,
然後向南進展。總的來說,張作霖是採取“退守”:第一步在津浦線上退守 德州,在京漢線上退守保定,在京綏線上退守懷來。如果這些據點都保不住,
第二步就實行總退卻——退到關外。
蔣介石在北伐前,為了避免說他是軍事獨裁,特在南京中央政治會議中 提議於廣州、武漢、開封、太原設立四個政治分會,由李濟深、李宗仁、馮
1 李宗江在回憶中認為第二次北伐出發時就已有四個集團軍。
玉祥、閻錫山分任政治分會主席。同時,蔣介石又施展了他的老一手以籠絡 其他統兵將領。1928 年 2 月 18 日,蔣介石拉馮玉祥換帖拜把子,兩人見了
麵,互相拜了四拜,都把親筆寫的帖子交給對方。蔣介石在帖上寫:“安危 共扶,甘苦同嚐,海枯石爛,死生不渝。”馮玉祥在帖上寫:“結盟真意,
是為主義,碎屍萬段,在所不計。”
1928 年 3 月 31 日,蔣介石率部渡江北伐,函致後方將士及同誌說:“中 正受黨國重託,統率國民革命軍,繼續總理遺教,完成北伐大業;我第一、
二、三各集團軍刻已整軍前方,待命進攻,中國統一之期已近,國民革命成 功不遠。”14 月 1 日,蔣介石進駐徐州。他一麵通令第二、第三集團軍,期 以 4
月 7 日開始總攻;另一麵對外發表了《告友邦人士書》,說:“我國民 革命軍所到之地,絕對不致有排外之行動,革命軍對於外人之生命財產,必
與本國人民同為極嚴密之保護,同時亦願我友邦人士,蹺然於接濟軍閥即所 以延長中國之內亂,而妨害全世界之和平,應立刻停止其售賣槍械,或秘密
貸款於軍閥之行為也。”“中國革命終必達於成功之境,有以友誼匡持扶助 之者,中國人將永感之,若以無理之幹涉,障礙其革命,則必徒招中國國民
之怨恨而已。中正深信各友邦必能為保持東亞和平,為增進中外睦誼,共同 努力也。”2對內連續發表了《渡江北伐通告北方同胞》、《渡江北伐告北方
將士文》和《渡江北伐告全國民眾文》,訴說了張作霖的罪惡,要全國人民, 尤其是北方人民和將士支持這次北伐,“張作霖為國民公敵,人人得而除之,
除一張作霖,統一可告成,全國民眾亦可安居樂業”。4 月 7 日,蔣介石發 表了《渡江北代誓師通電》,說:“黨國存亡,主義成敗,人民禍福,同誌
榮辱,在此一戰。全軍同誌,萬眾一心,嚴守紀律,服從命令,不惜犧牲, 竭盡責任,發揚精神,達成使命,誓除奉、魯軍閥,完成國民革命,實行三
民主義,不愧愛國救民,毋負民眾期望,慰我總理及已死諸將士在天之靈。”
1蔣介石“審度當時敵我態勢,北伐全軍戰線,右自海州經徐州、曹州、大名、 彰德,遙接井陘、龍泉、繁峙、雁門之線,不下兩千公裏,自東南直至西北,
各地戰況不一。在敵方則以山西位於其右側背,牽製其南進之師,不得不以 先解決山西為要著。在我方則因山東向我突出,抵製蘇、皖之師,我非攻取
山東,無法使一、二集團軍取得緊密連繫,從津浦、京漢兩路並肩前進。兩 集團軍不能並肩前進,即無法與第三集團軍戰線相銜接,予敵以各個擊破之
罅隙,更遑言解三晉之危。故總方略之主旨,在先以主力攻取山東,使我一、 二兩集團軍戰線,推進至膠濟路高唐、南宮、石家莊之線,以與晉軍取得連
絡,形成合圍之勢。此誠總攻初步之穩健決策。且我革命軍以重兵就各方同 時總攻,即無異將敵軍加以包圍。此時,敵若同時應付各路,則東起海州,
西至偏關,戰線漫長,兵力必感不敷分配,若欲集中專攻一點,則按當時之 交通,與其內部之不盡歸統屬,轉用殊非易事。故我第一步先取各路合攻之
方略,使敵陷於內線作戰之不利,此實我兵力數量與戰線便利所使然。複次, 我軍在曹州、濟寧及大名同時發展,可以橫截津浦路敵直、魯軍為三段,而
將其各個擊破。第三集團軍中路之發展,亦不難再演涿州之舊戲,遮斷舊京 漢路奉軍與其根據地之連絡。此諸路之突進,其作用小則可以壓迫敵軍退卻,
1 《自反錄》第 2 集卷 14。
2 《自反錄》第 2 集卷 14。
1 《自反錄》第 2 集卷 2。
而縮小其包圍圈,大則可以滲入敵軍後方重地,迫其全軍陷於瓦解。故我方 略第二步集重兵作突破一方之攻勢,亦作戰上必然之趨勢”2。李宗仁在回憶
中說及這次北伐的戰略部署大體上是:“以第一集團軍沿津浦路北上,循泰 安、濟南、滄州而直薄天津。第二集團軍則任京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地區
的攻擊任務,自新鄉向彰德、大名、順德一帶北上,右與第一集團軍,左與 第四集團軍聯繫,會攻京、津。第四集團軍則循京漢路,經鄭州、新鄉,向
正定,望都一帶集中,直搗保定和北京。第三集團軍則自太原循正太路,出 娘子關,截斷京漢路,北上與第四集團軍會師北京。”1簡言之,“第一集團
然後向南進展。總的來說,張作霖是採取“退守”:第一步在津浦線上退守 德州,在京漢線上退守保定,在京綏線上退守懷來。如果這些據點都保不住,
第二步就實行總退卻——退到關外。
蔣介石在北伐前,為了避免說他是軍事獨裁,特在南京中央政治會議中 提議於廣州、武漢、開封、太原設立四個政治分會,由李濟深、李宗仁、馮
1 李宗江在回憶中認為第二次北伐出發時就已有四個集團軍。
玉祥、閻錫山分任政治分會主席。同時,蔣介石又施展了他的老一手以籠絡 其他統兵將領。1928 年 2 月 18 日,蔣介石拉馮玉祥換帖拜把子,兩人見了
麵,互相拜了四拜,都把親筆寫的帖子交給對方。蔣介石在帖上寫:“安危 共扶,甘苦同嚐,海枯石爛,死生不渝。”馮玉祥在帖上寫:“結盟真意,
是為主義,碎屍萬段,在所不計。”
1928 年 3 月 31 日,蔣介石率部渡江北伐,函致後方將士及同誌說:“中 正受黨國重託,統率國民革命軍,繼續總理遺教,完成北伐大業;我第一、
二、三各集團軍刻已整軍前方,待命進攻,中國統一之期已近,國民革命成 功不遠。”14 月 1 日,蔣介石進駐徐州。他一麵通令第二、第三集團軍,期 以 4
月 7 日開始總攻;另一麵對外發表了《告友邦人士書》,說:“我國民 革命軍所到之地,絕對不致有排外之行動,革命軍對於外人之生命財產,必
與本國人民同為極嚴密之保護,同時亦願我友邦人士,蹺然於接濟軍閥即所 以延長中國之內亂,而妨害全世界之和平,應立刻停止其售賣槍械,或秘密
貸款於軍閥之行為也。”“中國革命終必達於成功之境,有以友誼匡持扶助 之者,中國人將永感之,若以無理之幹涉,障礙其革命,則必徒招中國國民
之怨恨而已。中正深信各友邦必能為保持東亞和平,為增進中外睦誼,共同 努力也。”2對內連續發表了《渡江北伐通告北方同胞》、《渡江北伐告北方
將士文》和《渡江北伐告全國民眾文》,訴說了張作霖的罪惡,要全國人民, 尤其是北方人民和將士支持這次北伐,“張作霖為國民公敵,人人得而除之,
除一張作霖,統一可告成,全國民眾亦可安居樂業”。4 月 7 日,蔣介石發 表了《渡江北代誓師通電》,說:“黨國存亡,主義成敗,人民禍福,同誌
榮辱,在此一戰。全軍同誌,萬眾一心,嚴守紀律,服從命令,不惜犧牲, 竭盡責任,發揚精神,達成使命,誓除奉、魯軍閥,完成國民革命,實行三
民主義,不愧愛國救民,毋負民眾期望,慰我總理及已死諸將士在天之靈。”
1蔣介石“審度當時敵我態勢,北伐全軍戰線,右自海州經徐州、曹州、大名、 彰德,遙接井陘、龍泉、繁峙、雁門之線,不下兩千公裏,自東南直至西北,
各地戰況不一。在敵方則以山西位於其右側背,牽製其南進之師,不得不以 先解決山西為要著。在我方則因山東向我突出,抵製蘇、皖之師,我非攻取
山東,無法使一、二集團軍取得緊密連繫,從津浦、京漢兩路並肩前進。兩 集團軍不能並肩前進,即無法與第三集團軍戰線相銜接,予敵以各個擊破之
罅隙,更遑言解三晉之危。故總方略之主旨,在先以主力攻取山東,使我一、 二兩集團軍戰線,推進至膠濟路高唐、南宮、石家莊之線,以與晉軍取得連
絡,形成合圍之勢。此誠總攻初步之穩健決策。且我革命軍以重兵就各方同 時總攻,即無異將敵軍加以包圍。此時,敵若同時應付各路,則東起海州,
西至偏關,戰線漫長,兵力必感不敷分配,若欲集中專攻一點,則按當時之 交通,與其內部之不盡歸統屬,轉用殊非易事。故我第一步先取各路合攻之
方略,使敵陷於內線作戰之不利,此實我兵力數量與戰線便利所使然。複次, 我軍在曹州、濟寧及大名同時發展,可以橫截津浦路敵直、魯軍為三段,而
將其各個擊破。第三集團軍中路之發展,亦不難再演涿州之舊戲,遮斷舊京 漢路奉軍與其根據地之連絡。此諸路之突進,其作用小則可以壓迫敵軍退卻,
1 《自反錄》第 2 集卷 14。
2 《自反錄》第 2 集卷 14。
1 《自反錄》第 2 集卷 2。
而縮小其包圍圈,大則可以滲入敵軍後方重地,迫其全軍陷於瓦解。故我方 略第二步集重兵作突破一方之攻勢,亦作戰上必然之趨勢”2。李宗仁在回憶
中說及這次北伐的戰略部署大體上是:“以第一集團軍沿津浦路北上,循泰 安、濟南、滄州而直薄天津。第二集團軍則任京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地區
的攻擊任務,自新鄉向彰德、大名、順德一帶北上,右與第一集團軍,左與 第四集團軍聯繫,會攻京、津。第四集團軍則循京漢路,經鄭州、新鄉,向
正定,望都一帶集中,直搗保定和北京。第三集團軍則自太原循正太路,出 娘子關,截斷京漢路,北上與第四集團軍會師北京。”1簡言之,“第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