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新軍舊羽林,八公草木氣森森。


    樓船盪日三江湧,石馬嘶風九域陰。


    掃穴金陵還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


    長幹女唱平遼曲,萬戶秋聲息搗湛。(其一)


    金刀復漢事逶迤,黃鵠俄傳反覆陂。


    武庫再歸三尺劍,孝陵重長萬年枝。


    天輪隻傍丹心轉,日駕全憑隻手移。


    孝子忠臣看異代,杜陵詩史汗青垂。(其八)


    第八首自註:"少陵詩:周宣漢武今王是,孝子忠臣異代看。"以結句言,固以少陵自命,如鄭成功果然成功,則中興鼓吹,尚有無數氣象堂皇的佳作。無奈"後秋興八首"便是一片惋嘆之詞了。


    第113節:第四章 世祖(51)


    這"八首"題下小註:"八月初二日聞警作。"按:清軍於七月廿三日由梁化鳳出儀鳳、鍾阜兩門,洞穿民居為通路,以輕騎襲鄭軍前營,鄭成功倉皇撤退,"質明,軍灶未就,虜傾城出戰,軍無鬥誌,竟大敗"。距得鎮江,適為匝月;三、四日間即已揚帆而去。張蒼水於七月廿九日得報,而常熟於八月初二聞警。詩雲:


    王師橫海陣如林,士馬奔馳甲仗森。


    戒備偶然疏壁下,偏師何竟潰城陰?


    憑將按劍申軍令,更插刀儆士心。


    野老更闌愁不寐,誤聽刁鬥作秋砧。(其一)


    羽檄橫飛建旆斜,便應一戰決戎華。


    弋船迅比追風驃,戎壘高於貫月槎。


    編戶爭傳歸漢籍,死聲早已入胡笳。


    江天夜報南沙火,簇簇銀燈滿盞花。(其二)


    龍河漢幟散沉暉,萬歲樓邊候火微。


    捲地樓船橫海去,射天鳴鏑夾江飛。


    揮戈不分旄頭在,反旆其如馬首違。


    齧指奔逃看靺褐,重收魂魄飽甘肥。(其三)


    "刀"即靴刀,謂大將臨陣,插刀於靴,敗則自殺,期免被俘受辱。第一首謂鄭成功有不勝則死的決心,而戒備偶疏,偏師竟潰,恕詞之中,有責備之意。


    第二首兩聯,盛道軍力之強,旁觀者皆以為必勝無疑,豈意倏忽之間,漢幟竟共沉暉俱散!


    第三首寫鄭成功之敗,頗為含蓄。"龍河"即"護龍河",在上元縣西,首句言金陵兵潰;京口有"萬歲樓",故次句指鎮江不守,但"候火雖微,可以燎野",希望未絕;三句謂鄭軍入海;四句寫清軍反攻,"鳴鏑"者匈奴冒頓所創,"射天"七字,刻畫清軍氣銳,精警異常。五句"分"讀仄聲,作名分之分字解;"旄頭"即二十八星中的昴,為胡星。"揮戈不分旄頭在",謂雖用武,不料胡星不滅;六句言將士不用命;七、八寫清軍因禍得福。


    四、五兩首,可答讀者之問。第四首是:


    由來國手算全棋,數子拋殘未足悲。


    小挫我當嚴警候,驟驕彼是滅亡時。


    中心莫為斜飛動,堅壁休論後起遲。


    換步移形須著眼,棋於誤後轉堪思。


    此首純為慰勉鄭成功,語氣吻合師徒關係。慰以捲土重來,猶未為晚;勉以記取教訓穩紮穩打。起句以棋局為喻,結句仍歸之於論棋。"著眼"即所謂"做眼",既得之地,先須求活,再求進展。當時如能先取崇明,確保歸路不斷,則鎮江可守,事當別論,此即"棋於誤後轉堪思"之意。第五首雲:


    兩戒關河萬裏山,京江天塹屹中間。


    金陵要定南朝鼎,鐵甕須爭北顧關。


    應以縷丸臨峻阪,肯將傳舍抵孱顏?


    荷鋤父老雙含淚,愁見橫江虎旅班。


    八首之中以此一首透露最多。全詩分兩解,前解論戰略,後解論戰術。唐貞觀中,李淳風撰《法象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大致以黃河為中線,北為"北戒",限戎狄;南為"南戒",限蠻夷。"兩戒關河萬裏山"下接"京江天塹屹中間",可知著眼於南戒的長江,而尤重京江。"北顧"即北固;"鐵甕"為潤州的別稱,潤州即鎮江。三、四言能守北固、保潤州,則長江天塹,北軍何由而渡,南朝可以定鼎金陵。當時恢復的計劃是打算與清軍劃江而治,為由顧亭林所指導而訂定的大計。《亭林詩集》中,數數言及,早在弘光即位時,《感事》四律中,即有"自昔南朝地,常稱北府雄"之句,萌始創建另一個東晉的構想。至順治五年,此一構想成熟,有詩為證:


    第114節:第四章 世祖(52)


    異時京口國東門,地接留都左輔尊。


    囊括蘇鬆儲陸海,襟提閩浙壯屏藩。


    漕穿水道秦隋跡,壘壓江幹晉宋屯。


    一上金山覽形勝,南方亦是小中原。


    這首七律的題目,就叫"京口"。京口在南京之東,"異時京口國東門",即以"金陵要定南朝鼎"之故。又順治六年《春半》詩:"晚世得先主,隻作三分事,幹戈方日尋,天時自當至。"亦為欲圖偏安之一證。而亭林則以武侯自命,如順治七年春,《重至京口》:


    雲陽至京口,水似已川縈。


    逶迤見北山,乃是潤州城。


    城北江南舊軍壘,當年戍卒曾屯此。


    西上青天是帝京,天邊淚作長江水。


    江水繞城回,山雲傍驛開。


    遙看白羽扇,知是顧生來。


    此外,詩中仰慕諸葛,而思步武之句,不一而足。至於浙東義師,數至金焦,則不獨為顧亭林力贊之謀,且亦曾實際參加行動,悼亡詩"北府曾縫戰士衣,酒漿賓從各無違",可知顧家曾為海上義師的"糧台"。順治十一年春,張名振、張蒼水大舉入長江,在金山遙祭孝陵,其後以"上遊師未至",無功而返。顧亭林有《金山》長歌一首,為研究他的戰略思想最重要的根據。詩雲:


    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


    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


    水軍一十萬,虎嘯臨潤州。


    巨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


    黃旗亙長江,戰鼓出中洲。


    舉火蒜山旁,鳴角東龍湫。


    故侯褒鄂姿,手運丈八矛。


    登高矚山陵,賦詩令人愁。


    沉吟橫槊餘,天際旌旆浮。


    忽聞黃屋來,先聲動燕幽。


    闔廬用伍胥,鄢郢不足收。


    祖生奮擊楫,肯效南冠囚!


    願言告同誌,努力莫淹留。


    此詩至"賦詩令人愁"止,全為寫實。"塔鈴"典出《晉書·佛圖澄傳》,佛圖澄是印度人,但非和尚,而為道士,神通廣大,據說塔鈴作聲,乃是胡語,預言軍事吉凶,而隻有佛圖澄能通其語,石勒常倚之以明勝敗。"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見得情勢嚴重,領起"水軍一十萬",彌見聲威之壯。"蒜山"連接北固,相傳武侯與周瑜曾於此謀拒曹操,故一名算山;"龍湫"則在東麵的九靈山中。此言水軍一到,東西有義師響應。


    "故侯"指定西侯張名振;"賦詩令人愁"下接"沉吟橫槊餘",則知仍用曹孟德橫槊賦詩之典,所謂"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以期約之師不至,進退失據,故爾生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的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清朝的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