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再掉回筆來,談冒辟疆可能北行的蛛絲馬跡。容齋七言古中,有"行路難八首存三";周棄子先生說:"凡以行路難為題者,意思是所求難達;必有本事在內,故每多不可解。"誠然,如李詩"其五"有句:"夫何一旦成遐棄?今日之真昔日偽。"如不知董小宛曾"死"過一回,即不知此作何語。按:"遐棄":"不是恐君子二三其德而棄我,恐在外有疾病,或罹王法死亡,皆是。"見《詩·會箋》。這兩句詩譯成白話文便是:"怎麽一下子會死了呢?如果此刻是真的死掉了,那麽以前說她長逝,自然是假的囉?"
因此,這"八首存三"的《行路難》,可信其為冒辟疆所作。第一首雲:
月明開樽花滿堂,蛾眉迭進容儀光。
安歌飛飲歡未劇,攬衣獨起思仿佛。
瀟湘渺渺秋水長,維山迢遞不可望。
我所思兮渺天末,欲往從之限河梁。
行路難、行路難,悲蛇盤,愁鳥道。
丈夫會應摶扶搖,安能躑躅長林草?
按:上引者為第一首,起句在《同人集》中亦有印證。庚寅年春天,先有集會龔芝麓寓所的"三十二芙蓉齋倡和";繼有冒辟疆借寓"友雲軒倡和",鄉思忽動,歸後乃知"金爐不復薰,紅妝一朝變";此後有趙而忭將回湖南寄別及冒辟疆和韻七律一首;接著便是"深翠山房倡和"。
此一部分一共六首詩。第一首為杜凱所作"辟疆盟兄評點李長吉集歌",結尾一段雲:"君有如花女校書,琉璃硯匣隨身俱。海壖僻靜少人至,更種梅花香繞廬;曷當著述傳千秋,此卷珍重為前茅。東野玉溪不足道,還與賀也喚起謫仙才。我今作歌寧妄贊,漁舟偶過桃源岸。"此是諄勸冒辟疆,忘卻一時相思之苦,致力名山事業,孟東野、李玉溪不足道,由李賀鬼才上追太白仙才,慰勉甚至,但觀最後兩語,全篇顯然未完,以下必因有礙語而刪去。第二首為李長科所作,題為"辟疆招集深翠山房,即席和尊公先生原韻",而冒起宗的原唱及其他和作一概不見,獨存李長科一首者,是因為唯此一首並未泄密。
第79節:第四章 世祖(17)
第三、四、五共七律三首為一組,作者為吳綺、範汝受、李長科。吳綺製題雲:"月夜集辟疆社長深翠山房,喜範汝受至自崇川,即席限韻。"所限之韻為十三元,範汝受和吳綺原韻,李長科就元韻另作,而和冒辟疆的和作。
第六首顧大善作,已在辛卯,隻以題作"辛卯嘉平月夜宿深翠山房同伯紫賦",因歸刊於此,與前一年秋天的倡和無關。
所謂"月明開樽花滿堂",即指"月夜集辟疆社長深翠山房"。首四句寫滿座皆歡,唯有冒辟疆觸景生情,益病相思,情事如見。"瀟湘渺渺"則所思者為洛神,"緱氏"用王子晉仙去之典,皆指董小宛。按:此詩為李天馥於端敬薨後所作,所擬董小宛為洛神、為王子晉;而在當時,行蹤固尚不盡明了,"我所思兮渺天末",用一"渺"字可知。最後亦是勸勉之意,應出山做一番事業,不必隱居自傷。
《行路難》的第二首,標明"其五";料想其二、三、四等四首,為描寫北上及與方孝標聚晤的情形;以及董小宛被掠,多爾袞被抄家,董小宛入"長信宮"--太後所居的慈寧宮的經過。其五的原句是:"桃李花,東風飄泊徒谘嗟。憶昔新婚時,婀娜盛年華。爾時自分鮮更,不謂舉動皆言嘉。夫何一旦成遐棄?今日之真昔日偽。辭接頗不殊;眉宇之間不相似。還我幼時明月珠,毋令後人增嫌忌。"
自"桃李花"起六句,當是根據《影梅庵憶語》描寫董小宛在冒家的情況。起兩句指董小宛為宿逋所苦,與自西湖遠遊黃山諸事。三、四兩句,點出在冒家時為盛年;五、六兩句,即冒辟疆所描寫董小宛的種種長處,而亦兼指禦製端敬行狀,皮裏陽秋,有"情人眼裏出西施"之意。
"夫何一旦成遐棄?今日之真昔日偽"以下四句頗費推敲,"辭接頗不殊;眉宇之間不相似",明明是寫會麵的光景,覺得董小宛說話時的聲音語氣與過去沒有什麽兩樣,但容貌神情不大相像。這是怎麽回事?莫非冒辟疆北上後,竟得與董小宛相見?倘或如此,又以何因緣得有此會?凡此都是極不可解,也可說極不可能之事。
再四玩味,總覺得這不是冒辟疆眼中的董小宛;昔日愛侶,魂牽夢縈,真所謂"燒了灰都認得",絕不會有"眉宇之間不相似"的感覺。及至讀《容齋千首詩》中另一首題目叫作《月》的古風,方始恍然大悟:方孝標跟董小宛見過麵。
這首詩的全文是:"蕊珠仙子宵行部,七寶流輝閑玉斧。蟾蜍自蝕兔自杵,影散清虛大千普。無端人間橋自舉,直犯纖和禦頓阻。葉家小兒甚魯莽,為憐三郎行良苦。少示周旋啟玉宇,暈華深處召佚女。桂道香開來嫵嫵,太陰別自有律呂。不事箜篌與羯鼓,廣陵散闕霓裳舞。"毛奇齡在"葉家小兒"兩句及最後三句密密加圈,"葉家小兒"句旁並有評:"使舊事如創穫,筆端另有爐錘。"又詩末總評:"奇材秘料,奔赴毫端;思入雲霄,如坐蕊珠深處。"
這首詩有個假設的故事:假設蕊珠仙子出巡,仙軑到處,光滿大千。"纖和"即指仙軑,劉伯溫送張道士詩:"電掣纖和軑。""無端人間橋自舉",與"葉家小兒"合看,是活用了有關唐玄宗的三個典故。開寶年間,方士最多,"葉家小兒"指葉法善,新舊《唐書》皆有傳,相傳元宵夜曾攜玄宗至西涼府看花燈,亦曾於中秋攜玄宗遊月宮,得聞《紫雲曲》,玄宗默記其音,歸傳曲譜,易名《霓裳羽衣曲》。至於上天的方法,隻言"閉目距躍,已在霄漢";擲杖化為銀橋,是羅公遠的故事;而"上窮碧落下黃泉",帶玄宗去訪楊貴妃魂魄的是"臨邛道士鴻都客"。李天馥將羅公遠、鴻都客的神通,移在葉法善一個人身上,而又渺視為"小兒",則刺其此舉,鹹嫌輕率。"三郎"本指玄宗,在此則指冒辟疆;"葉家小兒"必為方孝標;而由"佚女"句,可知"蕊珠仙子"指孝莊太後。
第80節:第四章 世祖(18)
既得人名,可解本事,大致是董小宛為孝莊女侍時,隨駕至離宮;而方孝標扈從世祖,亦在此處,乘間請見太後陳情,貿然為冒辟疆請命,乞歸小宛。外臣見太後,在後世為不可能,而在順治及康熙之初,不足為異,因為孝莊奉天主教,由湯若望為其教父,而世祖又最崇敬湯若望,尊稱為"瑪法",即"師父"之意,過從甚密。據德國教士魏特所著《湯若望傳》說,1657年(順治十四年)3月15日,即陰曆正月三十,世祖要求在湯若望寓所過生日,筵開十三席。同時,湯若望由於孝莊母子的關係,得以在京城設立了十四處專供婦女望彌撒的"小教堂",大多設在一般教堂的左右。因此,方孝標通過湯若望的關係,在教堂內謁見孝莊,亦是極可能的事。
因此,這"八首存三"的《行路難》,可信其為冒辟疆所作。第一首雲:
月明開樽花滿堂,蛾眉迭進容儀光。
安歌飛飲歡未劇,攬衣獨起思仿佛。
瀟湘渺渺秋水長,維山迢遞不可望。
我所思兮渺天末,欲往從之限河梁。
行路難、行路難,悲蛇盤,愁鳥道。
丈夫會應摶扶搖,安能躑躅長林草?
按:上引者為第一首,起句在《同人集》中亦有印證。庚寅年春天,先有集會龔芝麓寓所的"三十二芙蓉齋倡和";繼有冒辟疆借寓"友雲軒倡和",鄉思忽動,歸後乃知"金爐不復薰,紅妝一朝變";此後有趙而忭將回湖南寄別及冒辟疆和韻七律一首;接著便是"深翠山房倡和"。
此一部分一共六首詩。第一首為杜凱所作"辟疆盟兄評點李長吉集歌",結尾一段雲:"君有如花女校書,琉璃硯匣隨身俱。海壖僻靜少人至,更種梅花香繞廬;曷當著述傳千秋,此卷珍重為前茅。東野玉溪不足道,還與賀也喚起謫仙才。我今作歌寧妄贊,漁舟偶過桃源岸。"此是諄勸冒辟疆,忘卻一時相思之苦,致力名山事業,孟東野、李玉溪不足道,由李賀鬼才上追太白仙才,慰勉甚至,但觀最後兩語,全篇顯然未完,以下必因有礙語而刪去。第二首為李長科所作,題為"辟疆招集深翠山房,即席和尊公先生原韻",而冒起宗的原唱及其他和作一概不見,獨存李長科一首者,是因為唯此一首並未泄密。
第79節:第四章 世祖(17)
第三、四、五共七律三首為一組,作者為吳綺、範汝受、李長科。吳綺製題雲:"月夜集辟疆社長深翠山房,喜範汝受至自崇川,即席限韻。"所限之韻為十三元,範汝受和吳綺原韻,李長科就元韻另作,而和冒辟疆的和作。
第六首顧大善作,已在辛卯,隻以題作"辛卯嘉平月夜宿深翠山房同伯紫賦",因歸刊於此,與前一年秋天的倡和無關。
所謂"月明開樽花滿堂",即指"月夜集辟疆社長深翠山房"。首四句寫滿座皆歡,唯有冒辟疆觸景生情,益病相思,情事如見。"瀟湘渺渺"則所思者為洛神,"緱氏"用王子晉仙去之典,皆指董小宛。按:此詩為李天馥於端敬薨後所作,所擬董小宛為洛神、為王子晉;而在當時,行蹤固尚不盡明了,"我所思兮渺天末",用一"渺"字可知。最後亦是勸勉之意,應出山做一番事業,不必隱居自傷。
《行路難》的第二首,標明"其五";料想其二、三、四等四首,為描寫北上及與方孝標聚晤的情形;以及董小宛被掠,多爾袞被抄家,董小宛入"長信宮"--太後所居的慈寧宮的經過。其五的原句是:"桃李花,東風飄泊徒谘嗟。憶昔新婚時,婀娜盛年華。爾時自分鮮更,不謂舉動皆言嘉。夫何一旦成遐棄?今日之真昔日偽。辭接頗不殊;眉宇之間不相似。還我幼時明月珠,毋令後人增嫌忌。"
自"桃李花"起六句,當是根據《影梅庵憶語》描寫董小宛在冒家的情況。起兩句指董小宛為宿逋所苦,與自西湖遠遊黃山諸事。三、四兩句,點出在冒家時為盛年;五、六兩句,即冒辟疆所描寫董小宛的種種長處,而亦兼指禦製端敬行狀,皮裏陽秋,有"情人眼裏出西施"之意。
"夫何一旦成遐棄?今日之真昔日偽"以下四句頗費推敲,"辭接頗不殊;眉宇之間不相似",明明是寫會麵的光景,覺得董小宛說話時的聲音語氣與過去沒有什麽兩樣,但容貌神情不大相像。這是怎麽回事?莫非冒辟疆北上後,竟得與董小宛相見?倘或如此,又以何因緣得有此會?凡此都是極不可解,也可說極不可能之事。
再四玩味,總覺得這不是冒辟疆眼中的董小宛;昔日愛侶,魂牽夢縈,真所謂"燒了灰都認得",絕不會有"眉宇之間不相似"的感覺。及至讀《容齋千首詩》中另一首題目叫作《月》的古風,方始恍然大悟:方孝標跟董小宛見過麵。
這首詩的全文是:"蕊珠仙子宵行部,七寶流輝閑玉斧。蟾蜍自蝕兔自杵,影散清虛大千普。無端人間橋自舉,直犯纖和禦頓阻。葉家小兒甚魯莽,為憐三郎行良苦。少示周旋啟玉宇,暈華深處召佚女。桂道香開來嫵嫵,太陰別自有律呂。不事箜篌與羯鼓,廣陵散闕霓裳舞。"毛奇齡在"葉家小兒"兩句及最後三句密密加圈,"葉家小兒"句旁並有評:"使舊事如創穫,筆端另有爐錘。"又詩末總評:"奇材秘料,奔赴毫端;思入雲霄,如坐蕊珠深處。"
這首詩有個假設的故事:假設蕊珠仙子出巡,仙軑到處,光滿大千。"纖和"即指仙軑,劉伯溫送張道士詩:"電掣纖和軑。""無端人間橋自舉",與"葉家小兒"合看,是活用了有關唐玄宗的三個典故。開寶年間,方士最多,"葉家小兒"指葉法善,新舊《唐書》皆有傳,相傳元宵夜曾攜玄宗至西涼府看花燈,亦曾於中秋攜玄宗遊月宮,得聞《紫雲曲》,玄宗默記其音,歸傳曲譜,易名《霓裳羽衣曲》。至於上天的方法,隻言"閉目距躍,已在霄漢";擲杖化為銀橋,是羅公遠的故事;而"上窮碧落下黃泉",帶玄宗去訪楊貴妃魂魄的是"臨邛道士鴻都客"。李天馥將羅公遠、鴻都客的神通,移在葉法善一個人身上,而又渺視為"小兒",則刺其此舉,鹹嫌輕率。"三郎"本指玄宗,在此則指冒辟疆;"葉家小兒"必為方孝標;而由"佚女"句,可知"蕊珠仙子"指孝莊太後。
第80節:第四章 世祖(18)
既得人名,可解本事,大致是董小宛為孝莊女侍時,隨駕至離宮;而方孝標扈從世祖,亦在此處,乘間請見太後陳情,貿然為冒辟疆請命,乞歸小宛。外臣見太後,在後世為不可能,而在順治及康熙之初,不足為異,因為孝莊奉天主教,由湯若望為其教父,而世祖又最崇敬湯若望,尊稱為"瑪法",即"師父"之意,過從甚密。據德國教士魏特所著《湯若望傳》說,1657年(順治十四年)3月15日,即陰曆正月三十,世祖要求在湯若望寓所過生日,筵開十三席。同時,湯若望由於孝莊母子的關係,得以在京城設立了十四處專供婦女望彌撒的"小教堂",大多設在一般教堂的左右。因此,方孝標通過湯若望的關係,在教堂內謁見孝莊,亦是極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