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麵看,隋之前如漢,繼高祖之創業而有文帝之文治,乃有漢家四百年天下;隋之後如唐,高祖、太宗,父子兩代;如宋,太祖、太宗兄弟,亦為兩代;如明,則應視太祖、成祖為兩代。至於清朝,入關以前,太祖、太宗的事業是一貫的,有因襲而無因革,雖獨尊非太祖"共主"之本意,但自夏禹以來,非家天下不足以傳國,基本上應視之為一個政權的由草創而成熟。因此,我以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合併寫為一章。


    清朝自太祖至宣統凡十二帝,但輒雲清宮十三朝者,因太宗有天聰、崇德兩年號;細考不然,清朝建元應自崇德始,天命、天聰為皇帝之稱號而非年號。孟森《清代史》雲:


    太祖之建號"天命",本自稱為"金國汗",而亦用中國名號,自尊為"天命皇帝",其實並非年號,並未以"天命"為其國內臣民紀年之用。特帝業由太祖開創,在清史自當尊為開國之帝。入關後,相沿以"天命"為太祖之年號,則亦不足深辨。


    至太宗改稱"天聰",亦是自尊為"天聰皇帝",非以紀年。觀太宗修《太祖實錄》,屢稱"天聰皇帝"為不可分離之名詞,可以見之。《太祖實錄》成於天聰九年,時雖尚無帝製之心,而已有為國存史之意,亦見誌量之不同其他夷酋。實錄既成,明年又實行建國,去舊國號之"金"而定為"清",觀其以夷稱若為"滿住",後即就改為"滿洲"以名其國,則清之為清,亦就金之口音而變寫漢字,謂為清國耳。而清之一朝,實定名於是,故天聰十年有大舉動,改元"崇德",則真用為年號。


    這個看法非常精當,太祖雖借"七大恨"伐明,實際上隻希望在關外立國,而能獲得明朝的承認,初無問鼎中原之心。此隻看太祖所定的立國製度為共主而非獨裁,即是心目中有一併無任何子侄可以稱帝的觀念在,自更談不到代明而興、成一朝正統的大誌。


    何謂共主?即是八旗旗主各置官屬,各有人民,並立而不相上下;遇有大事,則八旗主會議決定。《武皇帝(太祖)實錄》載:


    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帝與帶善、阿敏、蒙古兒泰、皇太極、得格壘、跡兒哈朗、阿吉格、姚托諸王等,對天焚香祝曰:"蒙天地父母垂佑,吾與強敵爭衡,將輝發、兀喇、哈達、夜黑同一語音者,俱為我有。征仇國大明,得其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等城,又破其四路大兵,皆天地之默助也。今禱上下神祇,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天誅,長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此者,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懷理義之心,以化導其愚頑。似此者,天地佑之,俾子孫百世延長。"


    這是清朝開國文獻中很重要的一篇,可以看出太祖最看重的一事就是團結,而團結必出於公平與忍讓。他自稱"天命皇帝",而不欲有子繼承帝位,即是怕引起骨肉間的大衝突。至於以後太宗稱帝,乃種種因素自然而然推移演變而來,非太祖本意所在,亦非太祖始料所及。


    前引告天文中八人,即為八旗旗主,當時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帶善即代善,蒙古兒泰即莽古爾泰,得格壘即德格類,跡兒哈朗即濟爾哈朗,阿吉格即阿濟格,姚托即嶽托。除阿敏、濟爾哈朗為太祖之侄,嶽托為代善之子以外,其餘皆為太祖之子。


    第21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2)


    四大四小八貝勒,大致皆為旗主。但有一貝勒主兩旗,如四貝勒皇太極之有兩黃;亦有兩貝勒主一旗,如鑲藍之先歸阿敏,後歸濟爾哈朗。八旗成長演變的過程,即為清朝開國的歷史,而太祖一生的事業、理想,甚至感情,亦可由八旗的成長演變的過程中充分反映。因此,談太祖、太宗父子,最切實際的辦法,便是談八旗製度。


    太祖以十三副遺甲起事,即是隻有十三名能作戰的甲士,加上必需的從屬人員,大致不會超過五十人。征尼堪外蘭時,得兵百人,甲三十副;以後歸附日眾,必須加以部勒。最原始的組織是十個人一小隊,其中之一為首領。編隊時,每人出箭一支,束為一束,由首領保管,這一束箭便是權威的象徵。所以這個小隊稱為"牛錄",漢語"大箭"之意,牛錄的首領稱為"牛錄額真",額真即"至"。


    以後牛錄的編製逐漸擴大,最後於萬曆二十九年定製,每牛錄三百人。其時隻有四個牛錄,合計一千二百人。四牛錄無論行軍還是打獵,都在一起,以旗色為號。旗分黃、白、紅、藍色。於此可知,八旗最初隻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


    及至萬曆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滅烏喇,實力大增,計有四百個牛錄,總計十二萬人,十四年間增加了一百倍。這四百個牛錄,分為滿洲、蒙古混合編組三百零八個,純蒙古七十六個,漢軍十六個。於是在萬曆四十六年,增編四旗,黃、白、藍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稱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旗。


    八旗的旗主,先要從早先的四旗談起,孟森先生《八旗製度考實》,考出:


    正黃,旗主四貝勒皇太極。


    正紅,旗主大貝勒代善。


    正藍,旗主三貝勒莽古爾泰,後歸德格類。


    此三旗之外的正白旗,後由多爾袞所領;但那是太祖既崩以後的事,最初必另有旗主。孟先生下筆極謹慎,因無資料,故付闕如;但我為孟先生作一補充:正白旗的旗主,必是太祖的長子、廣略貝勒褚英。


    所謂"四大貝勒",是太祖稱帝後所封,並其弟舒爾哈齊第二子阿敏與其親生之子,敘齒以定次序。代善年最長,稱大貝勒;其次為阿敏,稱二貝勒;以下為莽古爾泰及皇太極。其實代善為太祖次子,最初的大貝勒應該是褚英,二貝勒方為代善,第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第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分領白、紅、藍、黃四旗。


    何以見得正白旗為褚英所領?此可由情理推知:太祖的基本武力隻有四旗,自然由年長的四子分掌。褚英與代善一母所生;初期的征伐,褚英亦常受命領兵,則代善既有一旗,褚英更當有一旗,即為唯一最初旗主無考的正白旗。及至褚英獲罪為太祖所誅,正白旗必然收歸自將,因為小一輩中,褚英居長,他人的資望自不足以駕馭此旗;而且可意料的是,正白旗是兵額、裝備皆優的一旗,太祖亦不能輕易託付他人。


    至於阿敏,原不主旗,後來由四旗擴編為八旗,始得領鑲藍旗;皇太極以才具冠於兄弟,多領鑲黃一旗。鑲紅、鑲白兩旗主名無考,我很疑心此兩旗本屬於阿敏之父舒爾哈齊。黃道周《建夷考》:


    初酋(按:指努爾哈赤)一兄一弟,皆以驍勇雄部落中。兄弟始登壠而議,既則建台,策定而下,無一人聞者。兄死,弟稱"三都督",酋疑弟二心,佯營莊第一區,落成置酒,招弟飲會,入於寢室,鐺之,注鐵鍵其戶,僅容二穴,通飲食,出便溺。弟有二名裨,以勇聞,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斬之。長子數諫勿殺弟,且勿負中國,奴亦囚之。其凶逆乃天性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的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清朝的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