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武則天2: 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褚遂良的緣故,媚娘的身世經歷現在已不是秘密。為此,李治特命許敬宗炮製出一份詔書,對天下臣民做出解釋: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嚐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
詔書聲稱,武媚出身高貴,德才出眾,早在先朝時就頗具盛名;而李治自己雖常伴父皇左右,朝夕侍奉,卻從未與任何嬪妃有接觸;父皇憐愛他,便把武媚賜給了他,就如同漢朝是漢宣帝把王政君賜給兒子漢元帝一樣,可以立為皇後。這真是一篇千古奇文,對一切往事都做出了浪漫美好的解釋,既說明李治是孝順清白的,也讓武媚與王皇後一樣,成了先皇指定給李治的女人,立為皇後自然名正言順。
但這個美好的故事能欺騙誰?一代英主李世民會不顧禮法人倫,把自己的女人送給兒子嗎?
沒關係,李治已經有了皇權,在金光閃閃的權力之下,誰會質疑這個美好的故事呢?有褚遂良被貶的前車之鑑,誰敢質疑這個美好的故事呢?況且多數人都在為元舅的失敗、為關隴諸侯的專權被打破而慶賀著,誰又願意質疑這個美好的故事呢?總之,這是一個給皇帝和官員們帶來幸運的女人,這是一個值得歡呼雀躍的盛典,所有人都向這位新皇後恭順朝拜……
鍾鼓雅樂響起,司空李、尚書左僕射於誌寧代表百官向新皇後獻上璽綬。李又恢復了平時那副憨然之態,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他臉上掛著質樸的笑容,恭恭敬敬,雙手捧上黃金鑄印璽——恐怕他早已不記得了,這位皇後其實是舊相識,二十年前他在當並州都督時就曾見過,那是在應國公武士彠的葬禮上,一個因喪父而痛苦無助的可憐女孩。
於誌寧也在微笑,但笑得很尷尬,捧著五彩綬的手也一直在微微顫抖——以他的立場和身份原是不配與李一起獻寶的。若論與皇帝的關係,張行成如果還活著,李治定會讓他最親近的張師傅來獻;若論身份地位,太尉、司空同列三公,可事情鬧到這一步,要長孫無忌向戰勝他的人獻禮祝賀,這不是莫大的侮辱嗎?隻好他於誌寧來湊這個數,無論如何這場風波總算過去,對他這個隻想老老實實做事的人來說也算是個安慰吧。
長孫無忌就站在門樓下,從失敗的茫然中醒來,現在他開始低頭反思——失敗源於傲慢自大、剛愎自用。他完全忽視了雉奴,沒想到這個表麵溫順怯懦的外甥心中也藏著欲望和理想;他更忽視了媚娘,沒想到區區一個小女子竟有如此大的能耐;他也忽視了李,沒想到那個看似唯唯諾諾的鄙陋武夫是最後的殺手鐧。從什麽時候起他開始忽視李的呢?從其稱病不朝時?從其辭去尚書僕射時?不!歸根結底從先帝臨終之時他就錯了,從李世民將之貶為疊州刺史、使之隱於台麵之下的時候他就誤判了。
先帝?!難道這一切都是先帝預先安排好的嗎?難道李原本就是李世民留下來遏製他的一顆棋子?長孫無忌簡直想笑——是啊!他欣欣然接過了妹夫的權力,卻也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了妹夫布置的陷阱邊。一代英主李世民怎會放心把權力付與臣下呢?記得妹妹生前多次勸自己,不要逞能攬權,不要貪圖高位,現在想來,那不是老生常談的說教,而是發自內心的擔憂。
然而走到這一步,能怪李世民嗎?不能。道以廣大為功,術以神隱為妙,隻要他懂得適可而止,懸崖勒馬,就不會掉下去。能怪李治他們嗎?不能,廢王立武不過是由頭,就算這是一樁可恥的亂倫,他不也默許讓武媚榮升昭儀嗎?亂不亂倫真的重要嗎?真正放不開手的其實是隱藏在背後的那份權力。弄權者終被權力所弄,又能怪誰?哪怕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侯善業五人為首的那一大群官員也並沒真正傷到他一根毫毛,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獨斷專行越多、把持朝政越久、對皇權僭越得越深,反噬在他自己身上的攻擊就越重。玩弄權威恣意而行,把人都得罪遍了,上犯皇權、下激公憤,將自己傷得體無完膚,同時也讓諸多關隴權門一起受損——他與外甥之間不僅是權力之爭,而且有政見的分歧,或許這一點才是不能彼此妥協的根本原因。
現在崔敦禮病重不起,褚遂良又被貶往潭州。短短數日間,李治已將李義府提升為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分割了宰相權力;年僅三十三歲的薛元超當上黃門侍郎,成了門下省副長官;許敬宗接過了原本由褚遂良手握的史筆,負責編修國史,亦如當年房玄齡幫先帝粉飾玄武門之事一般,許某人也要幫李治粉飾廢王立武的這段故事了。
翻天覆地幹坤大變,一切都改頭換麵了。早晚躲不過這麽一天,他又何必抓著權力死活不放呢?但是望著滿麵微笑的李治,長孫無忌似乎尋到一絲慰藉——無論如何他的目的達到了。把雉奴扶上皇位,讓他安安穩穩接過皇權不才是這一切的初衷嗎?雉奴真已經成熟了,自信了,勇敢了,甚至懂得耍陰謀,懂得用強權,真正像個高高在上的帝王了,他作為輔弼者還有什麽不滿足?此時放手雖屬被迫,也可算是功成身退。但是……他沒有羅織罪名戕害李恪、李元景嗎?沒有因一己之惡流放李道宗、宇文節嗎?沒有因關隴諸族的利益強逼雉奴立太子嗎?這一筆筆血海深仇怎麽辦?
詔書聲稱,武媚出身高貴,德才出眾,早在先朝時就頗具盛名;而李治自己雖常伴父皇左右,朝夕侍奉,卻從未與任何嬪妃有接觸;父皇憐愛他,便把武媚賜給了他,就如同漢朝是漢宣帝把王政君賜給兒子漢元帝一樣,可以立為皇後。這真是一篇千古奇文,對一切往事都做出了浪漫美好的解釋,既說明李治是孝順清白的,也讓武媚與王皇後一樣,成了先皇指定給李治的女人,立為皇後自然名正言順。
但這個美好的故事能欺騙誰?一代英主李世民會不顧禮法人倫,把自己的女人送給兒子嗎?
沒關係,李治已經有了皇權,在金光閃閃的權力之下,誰會質疑這個美好的故事呢?有褚遂良被貶的前車之鑑,誰敢質疑這個美好的故事呢?況且多數人都在為元舅的失敗、為關隴諸侯的專權被打破而慶賀著,誰又願意質疑這個美好的故事呢?總之,這是一個給皇帝和官員們帶來幸運的女人,這是一個值得歡呼雀躍的盛典,所有人都向這位新皇後恭順朝拜……
鍾鼓雅樂響起,司空李、尚書左僕射於誌寧代表百官向新皇後獻上璽綬。李又恢復了平時那副憨然之態,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他臉上掛著質樸的笑容,恭恭敬敬,雙手捧上黃金鑄印璽——恐怕他早已不記得了,這位皇後其實是舊相識,二十年前他在當並州都督時就曾見過,那是在應國公武士彠的葬禮上,一個因喪父而痛苦無助的可憐女孩。
於誌寧也在微笑,但笑得很尷尬,捧著五彩綬的手也一直在微微顫抖——以他的立場和身份原是不配與李一起獻寶的。若論與皇帝的關係,張行成如果還活著,李治定會讓他最親近的張師傅來獻;若論身份地位,太尉、司空同列三公,可事情鬧到這一步,要長孫無忌向戰勝他的人獻禮祝賀,這不是莫大的侮辱嗎?隻好他於誌寧來湊這個數,無論如何這場風波總算過去,對他這個隻想老老實實做事的人來說也算是個安慰吧。
長孫無忌就站在門樓下,從失敗的茫然中醒來,現在他開始低頭反思——失敗源於傲慢自大、剛愎自用。他完全忽視了雉奴,沒想到這個表麵溫順怯懦的外甥心中也藏著欲望和理想;他更忽視了媚娘,沒想到區區一個小女子竟有如此大的能耐;他也忽視了李,沒想到那個看似唯唯諾諾的鄙陋武夫是最後的殺手鐧。從什麽時候起他開始忽視李的呢?從其稱病不朝時?從其辭去尚書僕射時?不!歸根結底從先帝臨終之時他就錯了,從李世民將之貶為疊州刺史、使之隱於台麵之下的時候他就誤判了。
先帝?!難道這一切都是先帝預先安排好的嗎?難道李原本就是李世民留下來遏製他的一顆棋子?長孫無忌簡直想笑——是啊!他欣欣然接過了妹夫的權力,卻也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了妹夫布置的陷阱邊。一代英主李世民怎會放心把權力付與臣下呢?記得妹妹生前多次勸自己,不要逞能攬權,不要貪圖高位,現在想來,那不是老生常談的說教,而是發自內心的擔憂。
然而走到這一步,能怪李世民嗎?不能。道以廣大為功,術以神隱為妙,隻要他懂得適可而止,懸崖勒馬,就不會掉下去。能怪李治他們嗎?不能,廢王立武不過是由頭,就算這是一樁可恥的亂倫,他不也默許讓武媚榮升昭儀嗎?亂不亂倫真的重要嗎?真正放不開手的其實是隱藏在背後的那份權力。弄權者終被權力所弄,又能怪誰?哪怕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侯善業五人為首的那一大群官員也並沒真正傷到他一根毫毛,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獨斷專行越多、把持朝政越久、對皇權僭越得越深,反噬在他自己身上的攻擊就越重。玩弄權威恣意而行,把人都得罪遍了,上犯皇權、下激公憤,將自己傷得體無完膚,同時也讓諸多關隴權門一起受損——他與外甥之間不僅是權力之爭,而且有政見的分歧,或許這一點才是不能彼此妥協的根本原因。
現在崔敦禮病重不起,褚遂良又被貶往潭州。短短數日間,李治已將李義府提升為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分割了宰相權力;年僅三十三歲的薛元超當上黃門侍郎,成了門下省副長官;許敬宗接過了原本由褚遂良手握的史筆,負責編修國史,亦如當年房玄齡幫先帝粉飾玄武門之事一般,許某人也要幫李治粉飾廢王立武的這段故事了。
翻天覆地幹坤大變,一切都改頭換麵了。早晚躲不過這麽一天,他又何必抓著權力死活不放呢?但是望著滿麵微笑的李治,長孫無忌似乎尋到一絲慰藉——無論如何他的目的達到了。把雉奴扶上皇位,讓他安安穩穩接過皇權不才是這一切的初衷嗎?雉奴真已經成熟了,自信了,勇敢了,甚至懂得耍陰謀,懂得用強權,真正像個高高在上的帝王了,他作為輔弼者還有什麽不滿足?此時放手雖屬被迫,也可算是功成身退。但是……他沒有羅織罪名戕害李恪、李元景嗎?沒有因一己之惡流放李道宗、宇文節嗎?沒有因關隴諸族的利益強逼雉奴立太子嗎?這一筆筆血海深仇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