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武則天2: 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治根本不命人接狀,高聲吩咐:“你當殿念來!”
“是。”韋思謙絲毫不懼嗓音洪亮,展開彈章當眾宣讀,將此事始末緣由詳述一番,褚遂良如何仗勢買地,大理寺如何遮掩回護,道了個明明白白。
群臣聽得驚心動魄,張睿冊嚇得連連叩首:“陛下,臣……”
李治並不評斷,而是掃視群臣:“列位愛卿以為該如何?”
高季輔毫無意外地站出來:“國法之前無分官職大小,自當秉公而斷無所袒護。”所謂“無分官職大小”自然是把矛頭從張睿冊引到褚遂良身上。
話音未落,禦史大夫李幹祐也開了口:“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官高爵顯更當自律,當從嚴處置以儆效尤!”身為禦史台長官,檢舉不法職責所在,韋思謙又是他屬下,此案大理寺推諉好幾個月,他早就憋口氣,今天可逮住機會了,竟提議重判。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張睿冊倒不算什麽,難道真要重判褚遂良,把顧命大臣徒刑流放?張行成、高季輔揚眉吐氣;於誌寧依舊哆嗦;柳奭也在哆嗦,顯是被“女謁用事,人臣陰謀”八個字鎮住了,不敢幫褚遂良說情;李泰然自若唯命是聽;就連宇文節都默不做聲——這事輸在理上,我才不往裏摻和呢!
李治忍住竊喜地望著舅舅——沒人肯出頭,該您說話了吧?抑買土地對不對?褚遂良做出這種事是不是顧命大臣權力太重所致?您老人家有沒有連帶的責任?今天都得給我說清楚!
哪知長孫無忌麵無表情,如老僧入定般毫無反應,卻見後麵五品官行列中有人起身:“微臣懇請一言。”
李治側目觀瞧,不禁一怔——說話的是昔日他在東宮時的屬下,中書舍人來濟。
來濟官職不甚高,名聲可不小,乃揚州江都人士,東漢中興名將來歙的第十九世孫,他父親是隋朝榮國公、水軍大將來護兒。來家一門將才,來護兒十二個兒子大半從軍,尤其第六子來整,曾掃蕩長白山義軍,無人可敵,至今還流傳有歌謠“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隻怕榮公第六郎!”來濟排行老麽,是來護兒最小的兒子。可嘆江都宮變,關隴叛軍大殺南方士人,來家一門殉難,唯來濟和他十一哥來恆因年紀太小而被放過。哥倆輾轉流離棄武從文,後來雙雙舉進士,投效唐朝。尤其來濟,學識更在其兄之上。當初李承幹謀反按律當殺,李世民心有不忍,群臣又躊躇不言,唯獨時任通事舍人的來濟上言懇赦承幹不死,全皇家父子之義,得李世民青睞。後來任太子司議郎,輔佐李治;東宮後輩官員中屬他與李義府文采最佳,並稱“來李”;李治登基後他又升任中書舍人。
“你有何事?”李治真不曉得這節骨眼上他想說什麽。
來濟麵容白皙,聲音清脆:“微臣想起一件往事。陛下可記得褚令公之父?”
“弘文館學士褚亮,先帝潛邸十八學士之一,已故去多年。”
“是。”來濟娓娓道來,“昔日褚老學士學識淵博得先帝賞識,後褚令公又被先帝拔擢。當時雖父子具榮,家境尚貧,京中並無宅邸,租人房舍居住。那時令公已顯名,前往拜會之人摩肩接踵,而老學士致休在家無人問津,令公便於院側別開一門,讓賓客自旁門往來免得老父尷尬,老學士還曾取笑曰‘渠自有門’。”
聽到這裏李治已猜到他要說什麽了,暗叫糟糕。
果不其然,來濟話鋒一轉:“想老學士與令公兩朝名臣,猶父子共租一所,別開門戶,褚家何等清貧?今令公身為顧命,其貴在百官之上,其居尚靠租賃,情何以堪?倘國之重臣貧而無產,何以勸士人報效國家?況古來便有八議之說,令公功貴之身,縱抑買屬實,其情可憐,請陛下開恩。”
李治沉思——的確,褚遂良性情讓人討厭,但以往還算是清官,家裏困難也是實情,可因此就能受賄抑買?幹出這種事今後還當不當清官呢?不知來濟是真同情褚遂良,還是跟他們一夥,別人不說話,身為藩邸舊臣卻出來求情,這不是難為朕麽!
剛想到這兒又見兵部侍郎韓瑗出班施禮:“臣也懇請陛下三思。褚令公乃先帝託孤之臣,聖人有言‘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陛下踐祚方周年,何忍加重罪於顧命?令公縱有失,亦當寬宥,上全先帝之英明,下彰陛下之仁孝。”這話更是厲害,把判決和李治孝順與否聯繫在一起。
李治深深點頭,不是贊同而是有所悟——舅舅的勢力根深蒂固,豈一朝一夕便能撼動?昔日房玄齡、岑文本、劉洎都叫他們鬥倒了,張行成、高季輔聲望更遜一籌,朕火候還差得遠吶!
一愣神兒的工夫,以高履行、崔敦禮、裴行儉為首,又有好幾人出班,懇請從寬處置。李治也不端架子了,幹脆直接問:“太尉以為當如何處置?”
長孫無忌這才緩緩開口:“褚遂良犯法屬實,念其顧命之身貶為刺史,抑買之地充公,張睿冊袒護罪行亦當貶官。”案情實實在在,不處置是不行的,隻要保住褚遂良不受徒刑就有復起的餘地;張睿冊完全是自找,罰銅二十斤不就對付過去了麽?非把事做這麽絕,隻能當棄卒了。
“是。”韋思謙絲毫不懼嗓音洪亮,展開彈章當眾宣讀,將此事始末緣由詳述一番,褚遂良如何仗勢買地,大理寺如何遮掩回護,道了個明明白白。
群臣聽得驚心動魄,張睿冊嚇得連連叩首:“陛下,臣……”
李治並不評斷,而是掃視群臣:“列位愛卿以為該如何?”
高季輔毫無意外地站出來:“國法之前無分官職大小,自當秉公而斷無所袒護。”所謂“無分官職大小”自然是把矛頭從張睿冊引到褚遂良身上。
話音未落,禦史大夫李幹祐也開了口:“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官高爵顯更當自律,當從嚴處置以儆效尤!”身為禦史台長官,檢舉不法職責所在,韋思謙又是他屬下,此案大理寺推諉好幾個月,他早就憋口氣,今天可逮住機會了,竟提議重判。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張睿冊倒不算什麽,難道真要重判褚遂良,把顧命大臣徒刑流放?張行成、高季輔揚眉吐氣;於誌寧依舊哆嗦;柳奭也在哆嗦,顯是被“女謁用事,人臣陰謀”八個字鎮住了,不敢幫褚遂良說情;李泰然自若唯命是聽;就連宇文節都默不做聲——這事輸在理上,我才不往裏摻和呢!
李治忍住竊喜地望著舅舅——沒人肯出頭,該您說話了吧?抑買土地對不對?褚遂良做出這種事是不是顧命大臣權力太重所致?您老人家有沒有連帶的責任?今天都得給我說清楚!
哪知長孫無忌麵無表情,如老僧入定般毫無反應,卻見後麵五品官行列中有人起身:“微臣懇請一言。”
李治側目觀瞧,不禁一怔——說話的是昔日他在東宮時的屬下,中書舍人來濟。
來濟官職不甚高,名聲可不小,乃揚州江都人士,東漢中興名將來歙的第十九世孫,他父親是隋朝榮國公、水軍大將來護兒。來家一門將才,來護兒十二個兒子大半從軍,尤其第六子來整,曾掃蕩長白山義軍,無人可敵,至今還流傳有歌謠“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隻怕榮公第六郎!”來濟排行老麽,是來護兒最小的兒子。可嘆江都宮變,關隴叛軍大殺南方士人,來家一門殉難,唯來濟和他十一哥來恆因年紀太小而被放過。哥倆輾轉流離棄武從文,後來雙雙舉進士,投效唐朝。尤其來濟,學識更在其兄之上。當初李承幹謀反按律當殺,李世民心有不忍,群臣又躊躇不言,唯獨時任通事舍人的來濟上言懇赦承幹不死,全皇家父子之義,得李世民青睞。後來任太子司議郎,輔佐李治;東宮後輩官員中屬他與李義府文采最佳,並稱“來李”;李治登基後他又升任中書舍人。
“你有何事?”李治真不曉得這節骨眼上他想說什麽。
來濟麵容白皙,聲音清脆:“微臣想起一件往事。陛下可記得褚令公之父?”
“弘文館學士褚亮,先帝潛邸十八學士之一,已故去多年。”
“是。”來濟娓娓道來,“昔日褚老學士學識淵博得先帝賞識,後褚令公又被先帝拔擢。當時雖父子具榮,家境尚貧,京中並無宅邸,租人房舍居住。那時令公已顯名,前往拜會之人摩肩接踵,而老學士致休在家無人問津,令公便於院側別開一門,讓賓客自旁門往來免得老父尷尬,老學士還曾取笑曰‘渠自有門’。”
聽到這裏李治已猜到他要說什麽了,暗叫糟糕。
果不其然,來濟話鋒一轉:“想老學士與令公兩朝名臣,猶父子共租一所,別開門戶,褚家何等清貧?今令公身為顧命,其貴在百官之上,其居尚靠租賃,情何以堪?倘國之重臣貧而無產,何以勸士人報效國家?況古來便有八議之說,令公功貴之身,縱抑買屬實,其情可憐,請陛下開恩。”
李治沉思——的確,褚遂良性情讓人討厭,但以往還算是清官,家裏困難也是實情,可因此就能受賄抑買?幹出這種事今後還當不當清官呢?不知來濟是真同情褚遂良,還是跟他們一夥,別人不說話,身為藩邸舊臣卻出來求情,這不是難為朕麽!
剛想到這兒又見兵部侍郎韓瑗出班施禮:“臣也懇請陛下三思。褚令公乃先帝託孤之臣,聖人有言‘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陛下踐祚方周年,何忍加重罪於顧命?令公縱有失,亦當寬宥,上全先帝之英明,下彰陛下之仁孝。”這話更是厲害,把判決和李治孝順與否聯繫在一起。
李治深深點頭,不是贊同而是有所悟——舅舅的勢力根深蒂固,豈一朝一夕便能撼動?昔日房玄齡、岑文本、劉洎都叫他們鬥倒了,張行成、高季輔聲望更遜一籌,朕火候還差得遠吶!
一愣神兒的工夫,以高履行、崔敦禮、裴行儉為首,又有好幾人出班,懇請從寬處置。李治也不端架子了,幹脆直接問:“太尉以為當如何處置?”
長孫無忌這才緩緩開口:“褚遂良犯法屬實,念其顧命之身貶為刺史,抑買之地充公,張睿冊袒護罪行亦當貶官。”案情實實在在,不處置是不行的,隻要保住褚遂良不受徒刑就有復起的餘地;張睿冊完全是自找,罰銅二十斤不就對付過去了麽?非把事做這麽絕,隻能當棄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