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 作者:沈渭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廷枬在《夷氛聞記》一書中對這一段歷史也有類似的議論。他雖沒有把它稱之為“轉機”,但對林則徐的舉措,尤其是具結一事頗有微詞。他認為“就使彼能具結,亦不過虛應故事耳[29]
兩人都提到具結,魏認為過嚴,梁以為沒有意義。其實,具結一事本與繳煙互為表裏。繳煙著眼目前,具結針對將來,都是林則徐奉旨禁菸所不可缺少的環節。就具結作為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書麵保證而言,它原是清王朝在廣州貿易製度中慣用的方法,不獨禁菸時才開始。當然,具結之後能否一勞永逸地斷絕了鴉片的夾帶誰都不能保證,林則徐實際上也沒有這種奢望,但它具有法律的製約力卻是無可懷疑的。義律和英商之所以對之堅不簽具或被迫答應,正從反麵證明了它並非毫無意義。至於說它的內容過嚴,若以當時朝廷對吸食者課以極刑的意見對照,對興販者採取沒收煙土,人犯正法的措施,不僅合乎邏輯,而且體現了嚴禁的精神。對國內的煙販尚且如此,對外國的大煙販更無可非議了。魏源以蒙古化外人犯死罪可以用罰牛抵償的舊例比之具結,稱其過嚴,完全脫離了煙害對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的實際情況,把兩種不相等同的犯罪性質以同一種尺度去衡量。
問題是義律和英商們答應繳煙後,林則徐若不採取迫令具結的做法,事態是否有了轉機,即不向惡化方向發展,從而可以避免後來所發生的中英戰爭?魏源因為沒有接觸到當時義律與英國當權人物的往來信件,所以才有這種不切實際的議論。事實上,義律在3月27日答應繳煙後,即在4月3日又致信英外相帕麥斯頓,主張發動侵華戰爭;4月16日又致信英國駐印度總督奧克蘭勳爵,請他派盡可能多的兵船到中國示威;5月24日被義律任命指揮全部走私船隊的英國官員巴裏,指揮鴉片走私船“赫鴆裏”號向清廣東水師船艦開炮轟擊,命中了一艘師船。30日,義律把這件事向英國外交部次官拔克浩斯作了報告,並強調:對清政府的報應就在眼前,採取“敏捷而強有力的行動,必定能把這次事件轉變成廣大而長遠的利益”。[30]這一係列密信表明,義律在被迫繳煙後決不會善罷甘休,他力圖把兩國拖到戰爭的道路,渴望英國在侵華戰爭中撈到不止是單純賠償煙價的好處。由此可知,問題不在於中國方麵是否應該要求具結,而在於中國的禁菸從根本上觸犯了鴉片走私者的利益。為了維護這樁罪惡的買賣,外國鴉片販子和支持、縱容他們的英國政府,必然要不擇手段地對抗中國政府的正義行動,直至使用武力。義律在被迫繳煙後的上述公開和秘密的活動,正是英國政府蓄意破壞禁菸運動,乘機開闢中國市場,把古老帝國變作西方資本主義附庸的罪惡意向的反映。如果英國沒有這種意向,那麽,一個小小的商務監督能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自作主張地以本國承擔繳煙的損失,命令煙販如數繳出鴉片嗎?所以,你刺激他,要他具結也罷,不刺激他也罷,戰爭總是不可避免的,不存在所謂“轉機”的問題。
就林則徐在禁菸過程中要外國販子繳煙和具結這兩項措施的成功程度而言,應該承認具結的成績不如收繳鴉片。對此,林自有認識。他在與總督的會銜奏摺中向皇帝報告說:“臣等先於收繳煙土之時,即經飭取生死甘結,該夷堅不肯具,蓋以繳煙係一時之事,尚可籍此求生,而具結乃長遠之事,適恐自陷於死也。然彼所畏憚者在此,則我所以製馭之者亦正在此。[31]他看出了具結對拔本塞源的重要意義,也從中悟出了義律與鴉片販子抵製具結的潛在原因,決心以具結作為製夷的手段堅持到底。
但是,朝廷內有些不諳夷務的官員對具結一事不以為然。禦史步際桐條奏稱:查辦夷船鴉片,雖責以萬分切實之結,亦將甘心出具,徒開含混之路。言下之意,具結隻是形式,取結勢必造成含混之端。皇帝命林、鄧細心籌劃,務使弊源盡絕,“永杜含混之端”。針對步際桐的條奏,林則徐向皇帝坦陳了自己的心態,說:“臣等竊思夷人正不敢出結,如可免取,最為省事。繼又反覆籌商,若竟任其抗結則夷人夾帶之念斷不能一日忘,蓋夷人最重然諾,即議一事,訂一期,從不爽約,其視出結之事,絕無僅有,非比內地公牘,結多而濫,以致視為泛常。彼愈不肯輕易出結,即愈知其結之可靠,亦愈不能不向其飭取。是以設法辦理,直使該夷計窮心懾,至今始克遵依。臣等不敢因有人條奏,正可籍以自便,遂存趨易避難之見,至負委任[32]
這段文字,充分表達了林文忠公一貫奉行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為人處事宗旨。在具結問題上,他正是本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不避艱難,堅持不懈,他說“夷人最重然諾”,不肯輕易具結,不像國人動輒出具切結而又不願執行保證,視出結如具文。這些話,正是他在辦理夷務中痛切反思的結果。他體察到了外國人注意法律的觀念;堅持具結,就是他利用法製力量與外國煙販進行較量的表現。對於林則徐這一知夷情的正確體察,後世的史學家大可不必以所謂輕信外國侵略者的保證為詞加以批評。
雙方在具結問題上陷入了僵持狀態,形勢對義律顯然不利。盡管在澳門的外商既開會又決議,表示支持義律的抵抗行動,但唯利是圖的本性又使得他們痛感僵持一天,就等於多失去一天的發財機會。尤其是那些從本國滿載貨物而無法進廣州做買賣的船主,日子稍久,就時時流露出焦躁情緒。美國商人則不管義律的對抗,乘機大做生意。五月初一日(6月11日),美國貨船“巴裏斯”號與“南塔斯克特”號首先具結入口。到五月二十日,已有11艘美國貨船進黃埔卸貨。美國人的商業利益刺激著英國商人的發財欲,於是,不滿和怨恨就像朝霧那樣,在澳門的英商中冉冉瀰漫開來。
兩人都提到具結,魏認為過嚴,梁以為沒有意義。其實,具結一事本與繳煙互為表裏。繳煙著眼目前,具結針對將來,都是林則徐奉旨禁菸所不可缺少的環節。就具結作為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書麵保證而言,它原是清王朝在廣州貿易製度中慣用的方法,不獨禁菸時才開始。當然,具結之後能否一勞永逸地斷絕了鴉片的夾帶誰都不能保證,林則徐實際上也沒有這種奢望,但它具有法律的製約力卻是無可懷疑的。義律和英商之所以對之堅不簽具或被迫答應,正從反麵證明了它並非毫無意義。至於說它的內容過嚴,若以當時朝廷對吸食者課以極刑的意見對照,對興販者採取沒收煙土,人犯正法的措施,不僅合乎邏輯,而且體現了嚴禁的精神。對國內的煙販尚且如此,對外國的大煙販更無可非議了。魏源以蒙古化外人犯死罪可以用罰牛抵償的舊例比之具結,稱其過嚴,完全脫離了煙害對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的實際情況,把兩種不相等同的犯罪性質以同一種尺度去衡量。
問題是義律和英商們答應繳煙後,林則徐若不採取迫令具結的做法,事態是否有了轉機,即不向惡化方向發展,從而可以避免後來所發生的中英戰爭?魏源因為沒有接觸到當時義律與英國當權人物的往來信件,所以才有這種不切實際的議論。事實上,義律在3月27日答應繳煙後,即在4月3日又致信英外相帕麥斯頓,主張發動侵華戰爭;4月16日又致信英國駐印度總督奧克蘭勳爵,請他派盡可能多的兵船到中國示威;5月24日被義律任命指揮全部走私船隊的英國官員巴裏,指揮鴉片走私船“赫鴆裏”號向清廣東水師船艦開炮轟擊,命中了一艘師船。30日,義律把這件事向英國外交部次官拔克浩斯作了報告,並強調:對清政府的報應就在眼前,採取“敏捷而強有力的行動,必定能把這次事件轉變成廣大而長遠的利益”。[30]這一係列密信表明,義律在被迫繳煙後決不會善罷甘休,他力圖把兩國拖到戰爭的道路,渴望英國在侵華戰爭中撈到不止是單純賠償煙價的好處。由此可知,問題不在於中國方麵是否應該要求具結,而在於中國的禁菸從根本上觸犯了鴉片走私者的利益。為了維護這樁罪惡的買賣,外國鴉片販子和支持、縱容他們的英國政府,必然要不擇手段地對抗中國政府的正義行動,直至使用武力。義律在被迫繳煙後的上述公開和秘密的活動,正是英國政府蓄意破壞禁菸運動,乘機開闢中國市場,把古老帝國變作西方資本主義附庸的罪惡意向的反映。如果英國沒有這種意向,那麽,一個小小的商務監督能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自作主張地以本國承擔繳煙的損失,命令煙販如數繳出鴉片嗎?所以,你刺激他,要他具結也罷,不刺激他也罷,戰爭總是不可避免的,不存在所謂“轉機”的問題。
就林則徐在禁菸過程中要外國販子繳煙和具結這兩項措施的成功程度而言,應該承認具結的成績不如收繳鴉片。對此,林自有認識。他在與總督的會銜奏摺中向皇帝報告說:“臣等先於收繳煙土之時,即經飭取生死甘結,該夷堅不肯具,蓋以繳煙係一時之事,尚可籍此求生,而具結乃長遠之事,適恐自陷於死也。然彼所畏憚者在此,則我所以製馭之者亦正在此。[31]他看出了具結對拔本塞源的重要意義,也從中悟出了義律與鴉片販子抵製具結的潛在原因,決心以具結作為製夷的手段堅持到底。
但是,朝廷內有些不諳夷務的官員對具結一事不以為然。禦史步際桐條奏稱:查辦夷船鴉片,雖責以萬分切實之結,亦將甘心出具,徒開含混之路。言下之意,具結隻是形式,取結勢必造成含混之端。皇帝命林、鄧細心籌劃,務使弊源盡絕,“永杜含混之端”。針對步際桐的條奏,林則徐向皇帝坦陳了自己的心態,說:“臣等竊思夷人正不敢出結,如可免取,最為省事。繼又反覆籌商,若竟任其抗結則夷人夾帶之念斷不能一日忘,蓋夷人最重然諾,即議一事,訂一期,從不爽約,其視出結之事,絕無僅有,非比內地公牘,結多而濫,以致視為泛常。彼愈不肯輕易出結,即愈知其結之可靠,亦愈不能不向其飭取。是以設法辦理,直使該夷計窮心懾,至今始克遵依。臣等不敢因有人條奏,正可籍以自便,遂存趨易避難之見,至負委任[32]
這段文字,充分表達了林文忠公一貫奉行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為人處事宗旨。在具結問題上,他正是本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不避艱難,堅持不懈,他說“夷人最重然諾”,不肯輕易具結,不像國人動輒出具切結而又不願執行保證,視出結如具文。這些話,正是他在辦理夷務中痛切反思的結果。他體察到了外國人注意法律的觀念;堅持具結,就是他利用法製力量與外國煙販進行較量的表現。對於林則徐這一知夷情的正確體察,後世的史學家大可不必以所謂輕信外國侵略者的保證為詞加以批評。
雙方在具結問題上陷入了僵持狀態,形勢對義律顯然不利。盡管在澳門的外商既開會又決議,表示支持義律的抵抗行動,但唯利是圖的本性又使得他們痛感僵持一天,就等於多失去一天的發財機會。尤其是那些從本國滿載貨物而無法進廣州做買賣的船主,日子稍久,就時時流露出焦躁情緒。美國商人則不管義律的對抗,乘機大做生意。五月初一日(6月11日),美國貨船“巴裏斯”號與“南塔斯克特”號首先具結入口。到五月二十日,已有11艘美國貨船進黃埔卸貨。美國人的商業利益刺激著英國商人的發財欲,於是,不滿和怨恨就像朝霧那樣,在澳門的英商中冉冉瀰漫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