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國民革命軍的發展,真所謂“順天應人”,大軍所到,無不歡迎,以致孫傳芳一敗於江西,再敗於福建,三敗於浙江,四敗於安徽,五敗於江蘇,三月什三日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後,於四月十八日由國民黨正式發表文告,國民政府決定奠都南京;軍事方麵繼續北伐,肅清了黃河以南,而山西的閻錫山,亦已決定與國民革命軍合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奉軍不能不放棄隴海退守河北。
北洋軍閥,如今隻剩下一個張作霖了。時移勢轉,他隻有在兩條路中挑一條走,不是退守關外,便是獨挑大樑。張作霖挑了後麵的一條路。
挑這一條路,是由於張宗昌的慷慨陳詞。六月十六日下午,張作霖在順承王府召集會議,商討“最高問題”,亦就是否自封“海陸軍大元帥”組織軍政府?張宗昌站起來發表議論:“現在的敵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似前不管是哪一係,打來打去都是北洋自己人。吃了敗仗的,過一陣子照樣再起來:現在敗給革命軍,可真是把命都革掉了。與其坐著等死,不如痛痛快快大幹一番,幹不過人家,再回關外也不遲。老帥有了”大元帥“這個銜頭,就算出關,也跟孫中山在廣東一樣,仍舊可以撐起一個場麵來。”
張作霖連連點頭,“最高問題”便這樣決定了。當天張作霖發表通電,表示討赤到底;但對反共者,暗示可以妥協。同一天由孫傳芳、張宗昌領銜,會同奉軍將領通電擁護張作霖。北洋政客梁大詔、曹汝霖等亦支持張作霖為北洋最高領袖。
兩天以後,張作霖在西苑懷仁堂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當天發表兩道命令,一道是“製定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今”;一道是特任潘復為國務總理,負責組閣。
其時馮玉祥、閻錫山已先後加入革命陣營。但馮玉祥與蔣介石,在意見上有嚴重的歧異;原來國民黨內部正在鬧“寧漢分裂”。
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初次會晤,雖經李烈鈞等人極力溝通,一而馮玉祥始終拒絕蔣介石的要求,即是不願率軍沿京漢鐵路肅清武漢。最後鬧到馮玉祥不辭而別,徑回開封。
因此馮玉祥之加入國民革命軍,對奉軍並不構成新的威脅,但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便成了奉軍的肘腋心腹之患。張作霖幾次派代表勸閻錫山回頭,不得要領之後,終於在十月初“明令討伐”。
閻錫山亦知晉奉之戰勢不可免,在軍事上早有部署,但晉軍自民國以來,一貫採取守勢,備多力分,加上力量原不及奉軍,所以一經接觸,首先在京漢路上,為張學良、韓麟春殺得“軍資遍野,骸骨積山”;接著京綏路亦告失利。
但正當張學良在保定發出捷報時,晉軍第四師師長傅作義,突襲涿州得手;北京與保定之間的交通,被攔腰切斷,張學良急派三十軍軍長於芷山,率兵趕往琢州,一戰成功,但得而復失;再度進入涿州的傅作義,就不好相與了。
傅作義的兵力,共計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以及工兵營、機槍營各一,連同涿州城內的百姓,共計軍民八萬之眾。自古以來,守城以糧食為先,所以傅作義實施糧食管理,預計可以供應一個月。他構築的防禦工事,周密堅固。守一個月亦並不困難。
奉軍由張學良指揮,五次猛攻,不能得手,乃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戰火殃及人民,最苦的還不是道路流離,而是困在孤城中挨餓。
一個月以後,糧食不繼,改以雜糧充飢,士兵吃的是黑窩窩頭,到了十二月初連雜糧都吃完了,隻能吃酒糟。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被圍整整兩個月的那天。琢州婦孺數百人環跪在司令部外麵泣訴,說他們肚子已經空了三天,要求結束戰爭,以維殘生。但傅作義不為所動。
到了一月,傅作義實在撐不下去,派人向奉軍談判停戰條件,二月四日達成協議,共計五條:第一、即日起停戰;第二、涿州人民在戰事中的一切損失,由奉軍清償;第三、涿州守城軍改稱“國防軍”,永不參加內戰,一切軍械糧響,由奉方補充發放;第四、“國防軍”駐地為軍糧城;第五、奉方付現大洋二十萬,作為開拔費。
這二十萬元的一部分,落入若幹老名士的荷包中,一個是樊增祥,湖北恩施人,他的父親叫樊燮,在湖南當提督。這個職位是“綠營”——八旗以外,漢人兵營,使用綠旗,所以稱為綠營——中最高的,掌管一省兵馬,正一品。其時湖南巡撫是洪秀全的小同鄉駱秉章,重用幕友左宗棠,獨斷獨行,跋扈非凡,外號“左都禦史”;一次召見樊燮,談論軍務,話不投機,左宗棠舉起手來,就摔了樊燮一個耳光;接著以“目不識丁”的考語,參劾樊燮,竟致革職。
樊燮以一品大員,受辱於僅僅舉人的左宗棠,認為奇恥大辱,回到恩施老家,對他的獨子樊增祥說:“你將來如果不中進士,就不是我的兒子。”同時延聘宿學老儒,教樊增祥讀書;對西席的禮遇甚隆,感於東主的雅意及苦心,悉心教導;樊增祥亦能不負父誌。光緒三年中進士、點翰林,但散館以後,改官知縣,以後一直當外官。辛亥革命時,以江寧藩司署理兩江總督,入民國後,一直保持著遺老的身分。
樊增祥詩才甚美,且以詩篇豐富著稱,與易順鼎齊名,傅作義為了沽名,特意托人致送大洋五千,請樊增祥寫一首詩來榆揚,樊增祥最擅長的是梅村體的長歌,代表作是詠賽金花的前後彩雲曲,以傅作義守琢州的艱苦,本可大大鋪敘一番,但他心輕武夫,隻做了一首七絕:“新收琢州七千人,百日燕南集大勛,十六年來千古戰,英雄我愛傅將軍。”
對於這首贈詩,傅作義自然應該稱謝,於是另一位名士夏壽田亦收到了五千元。此人字午詒,是王湘綺的門生,他的科名比樊增祥高,是光緒二十四年的榜眼,但沒有做過什麽官,而且命運多乖,先入端方幕府,而端方在四川遇難;入民國後,入袁世凱幕府,結果一場洪憲春夢。袁世凱一死,夏壽田也失意了。隻以奔走於皖係軍閥門下,靠周濟度日。受了傅作義五千大洋,為他寫了一封謝函,驕四儷六,文采可觀;但流傳得廣的,還是樊增祥的那首詩。
其時,有一項重大挫折,便是南北樞紐的重鎮徐州,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路總指揮何應欽部下所攻克。
本來當安國軍成立,張作霖就任總司令時,商定的戰略,除由張學良、韓麟春入河南,接替吳佩孚反攻湖北以外,三名副總司令的任務是:閻錫山固守晉綏,以防馮玉祥;孫傳芳坐鎮南京;張宗昌的直魯聯軍,沿津浦線南下,進出南京、上海,協助孫傳芳,抵抗北伐的國民革命軍。
張宗昌兵分三路,自己往安徽去解決當地的小軍閥;褚玉璞往南京;畢庶澄往上海,他的銜頭是直魯聯軍第八軍軍長兼海軍司令。
其時國民革命軍已策定了肅清長江上下遊的作戰計劃,首先攻取杭州,其次占領上海,然後會師南京。當畢庶澄於二月甘四日抵達上海時,杭州已在六天以前,為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東路總指揮何應欽分別自浙東、閩北進兵,順利克復。畢庶澄當前的主要任務,便是防守鬆江三十一號鐵橋,準備阻攔自嘉興方麵前進的革命軍,所以司令部設在上海北火車站;像吳佩孚一樣,在數節車廂中辦公。
北洋軍閥,如今隻剩下一個張作霖了。時移勢轉,他隻有在兩條路中挑一條走,不是退守關外,便是獨挑大樑。張作霖挑了後麵的一條路。
挑這一條路,是由於張宗昌的慷慨陳詞。六月十六日下午,張作霖在順承王府召集會議,商討“最高問題”,亦就是否自封“海陸軍大元帥”組織軍政府?張宗昌站起來發表議論:“現在的敵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似前不管是哪一係,打來打去都是北洋自己人。吃了敗仗的,過一陣子照樣再起來:現在敗給革命軍,可真是把命都革掉了。與其坐著等死,不如痛痛快快大幹一番,幹不過人家,再回關外也不遲。老帥有了”大元帥“這個銜頭,就算出關,也跟孫中山在廣東一樣,仍舊可以撐起一個場麵來。”
張作霖連連點頭,“最高問題”便這樣決定了。當天張作霖發表通電,表示討赤到底;但對反共者,暗示可以妥協。同一天由孫傳芳、張宗昌領銜,會同奉軍將領通電擁護張作霖。北洋政客梁大詔、曹汝霖等亦支持張作霖為北洋最高領袖。
兩天以後,張作霖在西苑懷仁堂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當天發表兩道命令,一道是“製定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今”;一道是特任潘復為國務總理,負責組閣。
其時馮玉祥、閻錫山已先後加入革命陣營。但馮玉祥與蔣介石,在意見上有嚴重的歧異;原來國民黨內部正在鬧“寧漢分裂”。
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初次會晤,雖經李烈鈞等人極力溝通,一而馮玉祥始終拒絕蔣介石的要求,即是不願率軍沿京漢鐵路肅清武漢。最後鬧到馮玉祥不辭而別,徑回開封。
因此馮玉祥之加入國民革命軍,對奉軍並不構成新的威脅,但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便成了奉軍的肘腋心腹之患。張作霖幾次派代表勸閻錫山回頭,不得要領之後,終於在十月初“明令討伐”。
閻錫山亦知晉奉之戰勢不可免,在軍事上早有部署,但晉軍自民國以來,一貫採取守勢,備多力分,加上力量原不及奉軍,所以一經接觸,首先在京漢路上,為張學良、韓麟春殺得“軍資遍野,骸骨積山”;接著京綏路亦告失利。
但正當張學良在保定發出捷報時,晉軍第四師師長傅作義,突襲涿州得手;北京與保定之間的交通,被攔腰切斷,張學良急派三十軍軍長於芷山,率兵趕往琢州,一戰成功,但得而復失;再度進入涿州的傅作義,就不好相與了。
傅作義的兵力,共計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以及工兵營、機槍營各一,連同涿州城內的百姓,共計軍民八萬之眾。自古以來,守城以糧食為先,所以傅作義實施糧食管理,預計可以供應一個月。他構築的防禦工事,周密堅固。守一個月亦並不困難。
奉軍由張學良指揮,五次猛攻,不能得手,乃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戰火殃及人民,最苦的還不是道路流離,而是困在孤城中挨餓。
一個月以後,糧食不繼,改以雜糧充飢,士兵吃的是黑窩窩頭,到了十二月初連雜糧都吃完了,隻能吃酒糟。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被圍整整兩個月的那天。琢州婦孺數百人環跪在司令部外麵泣訴,說他們肚子已經空了三天,要求結束戰爭,以維殘生。但傅作義不為所動。
到了一月,傅作義實在撐不下去,派人向奉軍談判停戰條件,二月四日達成協議,共計五條:第一、即日起停戰;第二、涿州人民在戰事中的一切損失,由奉軍清償;第三、涿州守城軍改稱“國防軍”,永不參加內戰,一切軍械糧響,由奉方補充發放;第四、“國防軍”駐地為軍糧城;第五、奉方付現大洋二十萬,作為開拔費。
這二十萬元的一部分,落入若幹老名士的荷包中,一個是樊增祥,湖北恩施人,他的父親叫樊燮,在湖南當提督。這個職位是“綠營”——八旗以外,漢人兵營,使用綠旗,所以稱為綠營——中最高的,掌管一省兵馬,正一品。其時湖南巡撫是洪秀全的小同鄉駱秉章,重用幕友左宗棠,獨斷獨行,跋扈非凡,外號“左都禦史”;一次召見樊燮,談論軍務,話不投機,左宗棠舉起手來,就摔了樊燮一個耳光;接著以“目不識丁”的考語,參劾樊燮,竟致革職。
樊燮以一品大員,受辱於僅僅舉人的左宗棠,認為奇恥大辱,回到恩施老家,對他的獨子樊增祥說:“你將來如果不中進士,就不是我的兒子。”同時延聘宿學老儒,教樊增祥讀書;對西席的禮遇甚隆,感於東主的雅意及苦心,悉心教導;樊增祥亦能不負父誌。光緒三年中進士、點翰林,但散館以後,改官知縣,以後一直當外官。辛亥革命時,以江寧藩司署理兩江總督,入民國後,一直保持著遺老的身分。
樊增祥詩才甚美,且以詩篇豐富著稱,與易順鼎齊名,傅作義為了沽名,特意托人致送大洋五千,請樊增祥寫一首詩來榆揚,樊增祥最擅長的是梅村體的長歌,代表作是詠賽金花的前後彩雲曲,以傅作義守琢州的艱苦,本可大大鋪敘一番,但他心輕武夫,隻做了一首七絕:“新收琢州七千人,百日燕南集大勛,十六年來千古戰,英雄我愛傅將軍。”
對於這首贈詩,傅作義自然應該稱謝,於是另一位名士夏壽田亦收到了五千元。此人字午詒,是王湘綺的門生,他的科名比樊增祥高,是光緒二十四年的榜眼,但沒有做過什麽官,而且命運多乖,先入端方幕府,而端方在四川遇難;入民國後,入袁世凱幕府,結果一場洪憲春夢。袁世凱一死,夏壽田也失意了。隻以奔走於皖係軍閥門下,靠周濟度日。受了傅作義五千大洋,為他寫了一封謝函,驕四儷六,文采可觀;但流傳得廣的,還是樊增祥的那首詩。
其時,有一項重大挫折,便是南北樞紐的重鎮徐州,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路總指揮何應欽部下所攻克。
本來當安國軍成立,張作霖就任總司令時,商定的戰略,除由張學良、韓麟春入河南,接替吳佩孚反攻湖北以外,三名副總司令的任務是:閻錫山固守晉綏,以防馮玉祥;孫傳芳坐鎮南京;張宗昌的直魯聯軍,沿津浦線南下,進出南京、上海,協助孫傳芳,抵抗北伐的國民革命軍。
張宗昌兵分三路,自己往安徽去解決當地的小軍閥;褚玉璞往南京;畢庶澄往上海,他的銜頭是直魯聯軍第八軍軍長兼海軍司令。
其時國民革命軍已策定了肅清長江上下遊的作戰計劃,首先攻取杭州,其次占領上海,然後會師南京。當畢庶澄於二月甘四日抵達上海時,杭州已在六天以前,為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東路總指揮何應欽分別自浙東、閩北進兵,順利克復。畢庶澄當前的主要任務,便是防守鬆江三十一號鐵橋,準備阻攔自嘉興方麵前進的革命軍,所以司令部設在上海北火車站;像吳佩孚一樣,在數節車廂中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