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三年(天聰八年),沙皇政府利用明、清兩朝正在交替無暇北顧的時機,首次派遣了以波雅科夫為首的殖民軍,侵入了黑龍江下遊,並對當地的居民進行了野蠻的燒殺搶掠。公元一六五○年(順治七年),也就是康熙帝出生前四年,以哈巴羅夫、斯捷潘諾夫為首的第二批沙俄殖民軍,又侵入了我國黑龍江流域。他們占據中國達斡爾頭人阿爾巴西的住地雅克薩,構築堡壘,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軍事基地。在波雅科夫、哈巴羅夫等先後南侵黑龍江的同時,沙俄還派遣軍事人員越過貝加爾湖向東侵犯,並在中國蒙古族茂明安部的駐地尼布楚,構築堡壘,作為進一步向黑龍江中下遊擴張的軍事基地。到公元一六七六年(康熙十五年),也就是“三藩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沙皇政府竟妄圖乘清朝內亂,出兵中國,征服長城以北地區,其侵略氣焰達到了極點。


    對於沙俄殖民者的侵略行徑,雖然清政府和當地居民也曾給予不同程度的回擊,例如:公元一**三年(崇禎十六年),我國黑龍江地區的各族人民,就開展了反擊波雅科夫侵略軍的鬥爭;公元一六五二年(順治九年),清政府曾派遣部隊討伐過哈巴羅夫,並在烏紮拉村進行激戰,公元一六五五年(順治十二年),清政府派兵進行了圍剿沙俄入侵者的呼瑪爾之戰;公元一六五八年(順治十五年),清政府還指令駐寧古塔的都統沙爾虎達率領戰艦四十七艘,在鬆花江口附近進行了全殲斯捷播諾夫部的鬆花江之戰。但是,總的說來,在公元一六七七年(康熙十五年)以前,清政府與沙俄之間的鬥爭,在策略上還是以外交抗議為主。從公元一六七七年起,康熙帝越來越認識到,要想使東北邊疆得到安寧,在進行外交鬥爭的同時,還必須選擇時機,在軍事上進行反擊。


    公元一六八五年進行的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就是康熙帝在經過了多年準備之後,並選擇了三藩已經平定、台灣業已統一的有利時機,對沙俄侵略者實施反擊,並一舉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


    康熙帝所以要對沙俄侵略者斷然採取這次決定性的自衛鬥爭,是因為他深深認識到黑龍江、鬆花江一帶,對清帝國的安危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點可以從康熙帝在一六八五年七月第一次雅克薩之役取勝後給大臣們下達的詔書中看得一清二楚。康熙帝對他們說:“即今征剿羅剎之役,似非甚要,而所關甚巨。羅剎擾我黑龍江、鬆花江一帶三十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聯自十三歲親政,即留意於此”。在這次戰役取得勝利後,康熙帝一方麵對已經投降的俄軍採取了聽其去留的寬大政策,一方麵則指示有關人員說:“雅克薩城雖克取,防禦決不可疏”。果然沙俄侵略者乘公元一六八五年八月清軍主動撤回之際,再次闖進雅克薩城,並修築城牆,構築工事,企圖再次長期盤踞。於是在公元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終於爆發了第二次雅克薩城之戰。這年春天,康熙帝指令薩布素等將領統帥清軍向雅克薩進軍。同年七月至十月清軍在雅克薩城與沙俄侵略軍進行了持續三個月的激烈戰鬥,擊斃了俄軍頭目圖爾布青,給了沙俄侵略軍以殲滅性的打擊,最後俄軍不得不被迫放下武器,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


    公元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著名的尼布楚談判正式開始。康熙帝派出了以索額圖為首的清朝代表團與以果羅文為首的沙俄代表團進行談判。早在這次談判的前一年,康熙帝就嚴正指出,中俄衝突是由於沙俄侵略中國邊境造成的。他說:“羅剎侵我邊境,交戰於黑龍、鬆花、呼瑪爾諸江,據我所屬尼布潮、雅克薩地方,收納我逃人根特木耳等。及我兵築城黑龍江,兩次進剿雅克薩,攻圍其城,此從事歲剎之原委也”。同時康熙帝還向清朝使團交待了與俄方談判的基本原則。康熙帝指示說:“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當談判正式開始後,果羅文企圖強迫清政府接受“兩國以黑龍江至海為界”的要求。索額圖在發言中重申了清政府的嚴正立場,指出沙俄入侵者必須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尼布楚和雅克薩一帶必須歸還中國。由於沙俄使團頑固堅持侵略立場,使談判陷入僵局。後來為了及早達成協議,以便集中力量解決噶爾丹叛亂的問題,索額圖便根據康熙帝的另一指示——即“彼使若懇求尼布楚,可即以額爾古納河為界”的指示,作出重大讓步,表示尼布楚可以讓給俄國。但俄方談判代表仍不滿足,迫使談判中斷。後來,俄方代表團看到中國使團加強了戒備,加上尼布楚一帶的我國少數民族又掀起了抗俄鬥爭,俄方的態度才稍有收斂,不再堅持占據包括雅克薩在內的黑龍江北岸。接著,經過多次頻繁的交涉,雙方終於在公元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六日正式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該約明確規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畢齊河和領爾古納河為界。該約以法律條文規定了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這樣在康熙執政時期,中國便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領土,遏製了沙俄對黑龍江地區的侵略,保障了東北邊疆的安全。


    五 親征噶爾丹


    在公元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次年,一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三十七歲的康熙皇帝親自率領大軍北出長城,在距離北京七百多華裏的烏蘭布通,與沙皇俄國支持下的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的頭目噶爾丹進行了第一次激戰。


    這次戰爭的起因,要從噶爾丹勾結沙俄發動叛亂談起。


    噶爾丹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中的準噶爾部的頭目。


    明末清初,我國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早在清朝入關以前,已隸屬於清朝統治之下。漠北蒙古各部,清初以後也相繼向清朝政府稱臣納貢,至於漠西厄魯特蒙古各部也都先後隸屬於清朝統治之下。當時,沙皇俄國正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奉行著一條對外擴張的政策。位於我國西北邊疆地區的厄魯特蒙古,便成為他侵略擴張的對象。十七世紀上半葉,沙皇俄國曾多次派遣使者潛入厄魯特蒙古地區,誘使其首領巴圖爾渾台吉歸順俄國未能得逞。公元一六五三年(順治三年)巴圖爾渾台吉死去,由其子僧格嗣位。在僧格(噶爾丹之兄)統治時期,沙俄政府又不斷派遣使者企圖使僧格屈服於沙皇,遭到僧格的拒絕,也未能得逞。不久,由於發生了內訌,巴圖爾渾台吉的第六子噶爾丹由西藏趕回,並於公元一六七一年(康熙十年)奪取了統治權。自從噶爾丹上台後,他一方麵用武力併吞了厄魯特蒙古的其它三部,用武力攻占了青海地區和新疆天山以南地區,另方麵,為了實現吞併喀爾喀蒙古並進一步發動叛亂的野心,他從公元一六七四年(康熙十三年)至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幾乎每年都派人到俄國進行不可告人的政治活動。到了公元一六八八年(康熙二十七年)他終於向喀爾喀蒙古發動突然襲擊。噶爾丹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給蒙古族、維吾爾族和漢族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公元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又以追擊喀爾喀部為名,掀起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噶爾丹率領叛軍二萬從呼倫池一帶南下,攻入內蒙古地區,由於清軍初戰失利,其前鋒一直打到距北京隻有九百華裏的烏珠穆沁。麵對這一嚴重局勢,康熙帝認為:隻有“搗其巢穴”,“方為萬年之計”。於是他否決了主張妥協退讓的一些大臣們的意見,決心親征。在出發前,康熙帝對正在北京的沙俄使節警告說:如果沙俄出兵幫助噶爾丹,就是撕毀《尼布楚條約》,就是“負信誓而開兵端也”。這年八月,康熙帝率領的軍隊終於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叛軍相遇,清軍立即投入了戰鬥,用猛烈的炮火擊破了噶爾丹設下的“駝城陣”,大敗噶爾丹軍於烏蘭布通。噶爾丹本人好容易才逃出了重圍,倖免被擒。逃出重圍的噶爾丹為了避免被追擊,便向康熙帝修書乞降。但是噶爾丹的乞降隻是一個煙幕,在此後的一段時期裏,他一直賊心不死,幹了許多壞事。例如公元一六九五年(康熙三十四年)他就曾經率領三萬騎兵進占巴顏烏蘭,再次點燃了叛亂的戰火。因此到公元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四十三歲的康熙帝決定舉行第二次親征。這次親征噶爾丹的戰略部署是這樣的:一路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軍防範東翼;一路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率軍西進,切斷噶爾丹的歸路;而康熙帝本人則親率中路大軍迎擊噶爾丹主力。公元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經過長途行軍,康熙帝所率領的中路大軍終於在克魯倫河與噶爾丹叛軍相遇。戰鬥剛一打響,叛軍即奪路倉惶而逃,康熙帝率軍窮追五日,噶爾丹盡棄輜重向西狂逃,可是當噶爾丹逃到昭莫多時,遭到費揚古所率領的西路軍的堵截,經過一場激烈敵鬥,噶爾丹叛軍的主力幾乎被殲滅殆盡。噶爾丹僅領數騎逃去,從此一蹶不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努爾哈赤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滕紹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滕紹箴並收藏努爾哈赤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