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
[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4.周文鬱:《邊事小紀》卷4。前書載柳河事件發生在八月,後書載發生在九月,本書取後者。
[2]《滿文老檔·太祖》卷65,周文鬱:《邊事小紀》卷4。
[3]《禦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八函卷113,蔡鼐撰:《孫高陽前後督師略跋》,周文鬱:《柳河巡哨紀事》,參見《邊事小紀》卷4,《馬世龍傳》參見《明史》卷251。
[4]《禦批歷代通奚疇覽》:第八函卷113,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孫文正公年譜》卷5。
[5]《孫文正公年譜》卷5載:“柳河之役,我損失不過三百人,而中朝自欲張大其事耳,而敵實以船城之失過於是,且逼於瀋陽,而心懷憂悸,如不撤兵,敵必不敢輕我而來。”《滿文老檔·太祖》卷71,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
[6]《武錄》卷4。
[7]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武錄》卷4。
[8]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5,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何將軍小傳》參見《邊事小紀》卷4。
[9]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4。
[10]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4,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李光濤:《清入關前求款之始末》,陳仁錫:《無夢園初集》卷3,《明熹宗實錄》卷62。
[1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5,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武錄》卷4,《明熹宗實錄》卷62。
[12]《明熹宗實錄》卷62。
[13]《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3,《明熹宗實錄》卷62,《徐文定公集》卷5,《武錄》卷4。
[14]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柳河之役,賊窺關外無備,故輒敢狂悖深入”.“無端有柳河之敗……奴固有輕我,遂思以圖我。”
[15]《孫文正公年譜》卷五。
[16]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載:“金國前者利用熊廷弼之去而略取遼河以東,今又利用孫承宗之去,直思取山海關,彼視寧遠之守備以為不值鎧袖之一觸”,參見《邊事小紀》卷4。
[17]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袁崇煥上言:“……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先行撤入,而謂我畏先逃,故一往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彼愈易而併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備而奮擊之也,出其意外,故措手不及,而敗走。”
[18]《滿文老檔·太宗》卷3載:“我因出師以攻寧遠,時適嚴寒,兵士勞苦,用即班師”,“毋以前寧遠城凍,次之未墮,自以為得誌!”
[19]《滿文老檔·太祖》卷71載:“……汗自得廣寧以來,馬步之兵三年不戰,兵主怠惰,兵無戰心,又車、梯、楯脆弱,器械不銳,汗輕視寧遠,天累汗也。”
[20]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三岔河以東,奴畏搗巢,不敢傾國而來,……虎酋(察哈爾林丹汗)……已抵於近邊,離寧遠七十裏,……”。
[21]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
[22]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聖諭……袁崇煥血書示眾,將士協心籌運,師中調度有法,滿桂等捍禦孤城,矢心奮勇。”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
[23]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袁崇煥揭稱:“本道督內丁專一城內搜拿奸細”。
[24]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載:“崇煥此時守城,其確以為可恃者,葡國新輸入之多數巨炮及善於施放火器之閩卒。”
[25]王先謙:《東華錄·天聰四》載:“十一月壬午,諭曰,我軍年來皆怯於攻城,同書天聰六年又載:“自征明國以來……然我常有懼心,蓋彼戰陣時曉習法律故……”
[26]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三章載:“太祖之寧遠敗績,已有末路之勢。”
[27]《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4載:“奴酋死後,第四子……分咐先搶江東,以除根本之優,後犯山海關、寧遠等城雲。”
[28]《明熹宗實錄》卷62,卷63,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袁崇煥將逃局打破”,“……中外倚之……倘肯左提右攜,奇正互用,何難製奴之死命。”
[29]《清太宗實錄》卷2載:“去歲我由寧遠旋師。喀爾喀妄料我軍盡歿,專意助明,移師相逼。我遣科爾沁之使臣,復屢被截劫。”
[30]《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3載:“……奴賊逆天犯關,大敗而走,……小邦聞來,不勝喜幸。”同書卷12載:毛都督“既以領兵出邊為言,則在我之道不可坐觀而已,臣請(張晚)進住黃平之間,隨事接應,令副使尹暄箭往安定等地,以便指揮諸將接濟糧餉。”
總結一生,與世長辭
四、總結一生,與世長辭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身負重傷,敗陣而歸,內心實在難於平靜,養傷三十多天,真是煩惱極了。他對於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也大生懷疑,深深地陷於自我反省之中。他時而想治國是否有誤,體察民情是否有失,用人是否得當。時而又考慮諸子哪個可以繼嗣,周圍各國的情形。諸種問題一時都擁上了心頭,使他終日心神不寧。又過了三十多天,努爾哈赤決定先發兵討伐蒙古,以振軍威,然後再安置繼嗣,料理身後的事。
蒙古是後金征伐明王朝的身後之患。努爾哈赤決定先打擊喀爾喀各部,以除後顧之憂。在喀爾喀各部中,抗金態度最堅決的是巴林部的囊奴克。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努爾哈赤在傷勢稍好之後,便親自統率諸貝勒、大臣出征蒙古。初五日,大兵到了十方寺,渡過遼河安營紮寨。初七日,分兵八路向囊奴克駐牧的地方撲去。
皇太極、阿敏、阿濟格、碩托等貝勒,率領前鋒部隊,猝然到了囊奴克寨。囊奴克事先不知道消息,沒有準備,臨時匆忙率領少數親兵逃走。後金兵隨後猛追。囊奴克竭力打馬奔馳,還是擺脫不掉追兵,他隻好且戰且走。不意皇太極率領本部兵繞道轉到囊奴克的身後,突然放箭,囊奴克中箭落馬。努爾哈赤率領後繼大軍包圍了囊奴克寨,將牲畜、財物全部奪來。
本月初九日,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命令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四貝勒皇太極和濟爾哈朗、阿濟格、嶽托、碩托、薩哈廉等,率領精騎兵一萬,向西喇木倫河一帶進軍,把所遇到的各部蒙古的人、畜、財物全部掠來。同時,努爾哈赤還命令莽古爾泰與八旗諸將統率兩千輕騎隨後增援,也到了西喇木倫河,將掠到的牲畜都驅趕回努爾哈赤的大營。
努爾哈赤統率大軍,經過半個多月的征討,勝利回師了。在後金的兵威之下,五月初,原古爾布希的屬下,喀爾喀巴林部的首領拉班塔布囊和他的弟弟得爾格,率領一百多戶前來投靠後金。
[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4.周文鬱:《邊事小紀》卷4。前書載柳河事件發生在八月,後書載發生在九月,本書取後者。
[2]《滿文老檔·太祖》卷65,周文鬱:《邊事小紀》卷4。
[3]《禦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八函卷113,蔡鼐撰:《孫高陽前後督師略跋》,周文鬱:《柳河巡哨紀事》,參見《邊事小紀》卷4,《馬世龍傳》參見《明史》卷251。
[4]《禦批歷代通奚疇覽》:第八函卷113,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孫文正公年譜》卷5。
[5]《孫文正公年譜》卷5載:“柳河之役,我損失不過三百人,而中朝自欲張大其事耳,而敵實以船城之失過於是,且逼於瀋陽,而心懷憂悸,如不撤兵,敵必不敢輕我而來。”《滿文老檔·太祖》卷71,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
[6]《武錄》卷4。
[7]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武錄》卷4。
[8]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5,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何將軍小傳》參見《邊事小紀》卷4。
[9]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4。
[10]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4,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李光濤:《清入關前求款之始末》,陳仁錫:《無夢園初集》卷3,《明熹宗實錄》卷62。
[1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5,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武錄》卷4,《明熹宗實錄》卷62。
[12]《明熹宗實錄》卷62。
[13]《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3,《明熹宗實錄》卷62,《徐文定公集》卷5,《武錄》卷4。
[14]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柳河之役,賊窺關外無備,故輒敢狂悖深入”.“無端有柳河之敗……奴固有輕我,遂思以圖我。”
[15]《孫文正公年譜》卷五。
[16]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載:“金國前者利用熊廷弼之去而略取遼河以東,今又利用孫承宗之去,直思取山海關,彼視寧遠之守備以為不值鎧袖之一觸”,參見《邊事小紀》卷4。
[17]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袁崇煥上言:“……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先行撤入,而謂我畏先逃,故一往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彼愈易而併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備而奮擊之也,出其意外,故措手不及,而敗走。”
[18]《滿文老檔·太宗》卷3載:“我因出師以攻寧遠,時適嚴寒,兵士勞苦,用即班師”,“毋以前寧遠城凍,次之未墮,自以為得誌!”
[19]《滿文老檔·太祖》卷71載:“……汗自得廣寧以來,馬步之兵三年不戰,兵主怠惰,兵無戰心,又車、梯、楯脆弱,器械不銳,汗輕視寧遠,天累汗也。”
[20]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三岔河以東,奴畏搗巢,不敢傾國而來,……虎酋(察哈爾林丹汗)……已抵於近邊,離寧遠七十裏,……”。
[21]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
[22]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聖諭……袁崇煥血書示眾,將士協心籌運,師中調度有法,滿桂等捍禦孤城,矢心奮勇。”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
[23]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袁崇煥揭稱:“本道督內丁專一城內搜拿奸細”。
[24]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載:“崇煥此時守城,其確以為可恃者,葡國新輸入之多數巨炮及善於施放火器之閩卒。”
[25]王先謙:《東華錄·天聰四》載:“十一月壬午,諭曰,我軍年來皆怯於攻城,同書天聰六年又載:“自征明國以來……然我常有懼心,蓋彼戰陣時曉習法律故……”
[26]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三章載:“太祖之寧遠敗績,已有末路之勢。”
[27]《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4載:“奴酋死後,第四子……分咐先搶江東,以除根本之優,後犯山海關、寧遠等城雲。”
[28]《明熹宗實錄》卷62,卷63,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6載:“袁崇煥將逃局打破”,“……中外倚之……倘肯左提右攜,奇正互用,何難製奴之死命。”
[29]《清太宗實錄》卷2載:“去歲我由寧遠旋師。喀爾喀妄料我軍盡歿,專意助明,移師相逼。我遣科爾沁之使臣,復屢被截劫。”
[30]《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3載:“……奴賊逆天犯關,大敗而走,……小邦聞來,不勝喜幸。”同書卷12載:毛都督“既以領兵出邊為言,則在我之道不可坐觀而已,臣請(張晚)進住黃平之間,隨事接應,令副使尹暄箭往安定等地,以便指揮諸將接濟糧餉。”
總結一生,與世長辭
四、總結一生,與世長辭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身負重傷,敗陣而歸,內心實在難於平靜,養傷三十多天,真是煩惱極了。他對於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也大生懷疑,深深地陷於自我反省之中。他時而想治國是否有誤,體察民情是否有失,用人是否得當。時而又考慮諸子哪個可以繼嗣,周圍各國的情形。諸種問題一時都擁上了心頭,使他終日心神不寧。又過了三十多天,努爾哈赤決定先發兵討伐蒙古,以振軍威,然後再安置繼嗣,料理身後的事。
蒙古是後金征伐明王朝的身後之患。努爾哈赤決定先打擊喀爾喀各部,以除後顧之憂。在喀爾喀各部中,抗金態度最堅決的是巴林部的囊奴克。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努爾哈赤在傷勢稍好之後,便親自統率諸貝勒、大臣出征蒙古。初五日,大兵到了十方寺,渡過遼河安營紮寨。初七日,分兵八路向囊奴克駐牧的地方撲去。
皇太極、阿敏、阿濟格、碩托等貝勒,率領前鋒部隊,猝然到了囊奴克寨。囊奴克事先不知道消息,沒有準備,臨時匆忙率領少數親兵逃走。後金兵隨後猛追。囊奴克竭力打馬奔馳,還是擺脫不掉追兵,他隻好且戰且走。不意皇太極率領本部兵繞道轉到囊奴克的身後,突然放箭,囊奴克中箭落馬。努爾哈赤率領後繼大軍包圍了囊奴克寨,將牲畜、財物全部奪來。
本月初九日,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命令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四貝勒皇太極和濟爾哈朗、阿濟格、嶽托、碩托、薩哈廉等,率領精騎兵一萬,向西喇木倫河一帶進軍,把所遇到的各部蒙古的人、畜、財物全部掠來。同時,努爾哈赤還命令莽古爾泰與八旗諸將統率兩千輕騎隨後增援,也到了西喇木倫河,將掠到的牲畜都驅趕回努爾哈赤的大營。
努爾哈赤統率大軍,經過半個多月的征討,勝利回師了。在後金的兵威之下,五月初,原古爾布希的屬下,喀爾喀巴林部的首領拉班塔布囊和他的弟弟得爾格,率領一百多戶前來投靠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