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在滅亡北關葉赫部以後,盡管疲於防守,東西應付不暇,但他也看準了遼東東南方麵空虛,派兵向遼南逼近,以求一舉三得之計,即先困住寬甸、鎮江(今遼寧省九連城)一帶,虎視蓋州(今遼寧省蓋縣城)廒倉,截取明廷的漕船,以斷絕遼軍餉道,因此,向遼南四衛派出大批的偵探。努爾哈赤深知遼南對於明朝遼東官軍處於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蓋州廒倉的存糧,關係到明朝數十萬軍民的命運所在,派兵逼視遼南四衛,明軍不能不顧及,明軍一動便可回軍攻取瀋陽[22],使熊廷弼疲於防守。同時,鎮江、南四衛是朝鮮王國去明朝的貢道,困扼此地,又可以斷絕朝鮮王廷與明廷的陸上交通。
除此以外,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對朝鮮王國的爭取工作,也沒有放鬆。派出商隊到朝鮮王國的會寧鎮貿易,派遣額駙伺和理等出使朝鮮王廷,力求和好[23],又多次派兵威逼滿浦等地,以和與戰兩手迫使朝鮮王國就範。朝鮮王廷深感形勢危急,曾經多次派遣使臣到遼東,向經略熊廷弼求援。正是在同一時間,寬甸、鎮注、靉陽、清河等地也在後金的威逼之下,局勢嚴重,紛紛呼救。然而,經略熊廷弼在“南顧北窺”的部署下,手中沒有足夠的兵力,難以應付。他隻派出弱卒二千九百人支援鎮江,一千一百人加強寬甸防守,一千八百人派駐靉陽,二千一百人派往清河,分地防守。目的是與朝鮮王國兵互為“奇正而守”,以求“虛張東南”罷了,並沒有什麽軍事實力。可見熊廷弼的方針仍然是固守遼瀋腹地。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沒有被熊廷弼向遼南派兵所迷惑,他的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遼瀋,隻是攻取的時機還不成熟罷了[24]。總的說來,從萬曆四十七年九月到四十八年四月的一段時期,努爾哈赤東防西守,南攻北取,基本上是以守為主,而熊廷弼以虛張東南,死守遼瀋,渡過了南顧北窺的艱難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與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之間,不是在較力而是在鬥智。這是明金雙方第一階段的相峙。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四月以後,遼東由於頭一年天災,收成不好,春天缺糧日益嚴重[25]。明金兩軍在邊界上相峙,對於後金來說,是個慢性的消耗。因此,努爾哈赤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向遼瀋用兵的心情更加迫切了。他的方針是奪取糧食,蠶食遼邊,孤立瀋陽,再伺機大舉,奪占遼瀋。具體辦法是,派兵數萬,屯駐在撫順等沿邊五城,時時以二、三千騎兵深入遼瀋近境。凡是距離瀋陽六十裏左右,沿邊的墩台都進行毀壞,邊台各堡的衛卒盡行捉拿。並西連蒙古以斷河西明兵糧道,使遼瀋坐困。
同年四月二十九日,蒙古以一千多騎兵由平虜堡開始,沿邊一直搶到郭三屯(今遼寧省盤山縣境)。五月十日到十五日,後金大貝勒代善率領數萬騎兵,在遼瀋東部襲擊並攻克六個城堡,掠取的人、畜以千計。努爾哈赤又派出一千多人由葦子峪(今遼寧省新賓縣葦子峪公社)出發襲擊靉陽,殺掠人畜以百計。五月十八日,努爾哈赤派一千多騎兵從東州堡入犯花嶺山。同時,蒙古炒花部也乘虛以一萬多人攻擊西平堡,殺傷遼東軍卒六、七十,殺掠男女數百人,毀壞墩台四座[26]。
積穀備戰是努爾哈赤這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對明開戰以前,他在糧食儲備方麵作了多年的準備。設置倉庫,選命倉官,積穀儲蜜,四處屯田。但是,由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旱、蝗等災情嚴重,遼地大飢,加上後金掠取、招服的人口日眾,缺糧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社會上竟出現了“鬥米一金”[27]的嚴重情況,努爾哈赤不得不採取“因糧於敵”的政策。同時積極加強與黑龍江虎爾哈部的貿易,設法與朝鮮王國通商或通過蒙古各部從明朝境內交換糧食來供應境內軍民的需求。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深知想要占據遼瀋,必須爭取民心,因此,他除了平日以重金收買或優待遼民以外,於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帖出以後金國汗的名義,招降遼東將官以及城堡軍民的榜文。榜文說,明朝的官民應當歸順後金,如果不肯投順歸來,縱使你們投到山海關以西去,我的大兵也必然隨後趕到,你們不如早日投來,還可以保全家室,同時,例舉宋代徽、欽二帝教訓,再三規勸遼地官民[28]。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提出以遼河劃分為兩國的疆界,從遼東的海蘭(即hairan)到太子河作為兩國的具體分界線,遼河以東,包括瀋陽和遼陽兩地在內,作為消除“七大恨”的代價[29]。這就比較明確地向明王朝公開地提出了領土要求,表示了裂土割據的決心。
總起來說,在這個時期裏,努爾哈赤,蠶食遼邊,搶奪穀物,爭取民心等等作法,都是以分定國界,割據遼東作為追求目標的。
萬曆四十八年的三、四月間,熊廷弼陷入了困境。俗語說,“巧婦難作無米之炊”。由於虎皮驛一帶地荒無人,遼東三位總兵所率領的軍隊,在近十個月期間,人不得解甲,馬不得卸鞍,致使各種疾病不斷發生,加上兵餉不足,駐守三月以後,所謂“南顧北窺”之策,已經沒有辦法堅持下去了。柴國柱、李懷信兩位總兵不得不撤回遼陽就食,隻有賀世賢的軍隊,仍然困守在古城(今遼陽市西北沈旦公社古城子)、奉集堡一帶[30]。
由於遼地多年歲凶乏食,明廷在三路喪師以後,太倉空虛,海輸陸運,少船短車,無法援遼。到了萬曆四十八年正月,遼東的軍餉僅僅可以維持一個月,邊廷倉穀空空如也,瘦馬飢軍,嗷嗷待哺[31]。物價一再上漲,遼陽市內的小米、黃豆每鬥值二錢七分,草一束值二分五厘,柴一束值一分五厘。每個軍卒一日連人帶馬用費需一錢三分或一錢四分,而發給的餉銀,每日人、馬合計隻有八分錢,日少七,八分。兵士缺糧少餉就去掠奪居民甚至有的賣襖售褲來維持生活[32]。朝廷雖然撥發銀兩入遼,可是,遼地沒有糧食可買。經略熊廷弼無可奈何,曾經與眾將環立,夜半哭泣,彼此不忍仰視[33]。乞求京師救援,也湊不成十萬之數[34]。
麵對如此困局,熊廷弼仍然積極部署守遼,除到各處求糧以外,想提升贊畫劉國縉為督軍,增補各道官員,以分地防守。但是,皇上卻不肯出內庫一金[35]。求官不派,提升手下人員也不允[36]。為了守遼的事,奏疏如雪片似地送往京城,皇帝竟然留中不看,隻允許向老百姓身上加派賦稅、雜課,拚命搜刮百姓,以挽救遼東殘局。
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經略熊廷弼毫不氣餒,他依據遼軍的實際情況,從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三月開始,晝夜修築遼陽城。五月,他見草青馬壯,恐怕努爾哈赤攻占遼瀋,命令總兵官柴國柱、李懷信、賀世賢三人統率本部軍隊趕赴瀋陽,加緊修築瀋陽城。這樣,就形成了明軍堅守瀋陽,南顧遼海,北窺開鐵,東逼後金的形勢,即史稱“步步為營,漸進漸逼”之策[37]。在這裏,應該提到的是,在明朝末年,能夠與努爾哈赤較量的,象熊廷弼這樣有政治頭腦的軍事家,還是不多的。
除此以外,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對朝鮮王國的爭取工作,也沒有放鬆。派出商隊到朝鮮王國的會寧鎮貿易,派遣額駙伺和理等出使朝鮮王廷,力求和好[23],又多次派兵威逼滿浦等地,以和與戰兩手迫使朝鮮王國就範。朝鮮王廷深感形勢危急,曾經多次派遣使臣到遼東,向經略熊廷弼求援。正是在同一時間,寬甸、鎮注、靉陽、清河等地也在後金的威逼之下,局勢嚴重,紛紛呼救。然而,經略熊廷弼在“南顧北窺”的部署下,手中沒有足夠的兵力,難以應付。他隻派出弱卒二千九百人支援鎮江,一千一百人加強寬甸防守,一千八百人派駐靉陽,二千一百人派往清河,分地防守。目的是與朝鮮王國兵互為“奇正而守”,以求“虛張東南”罷了,並沒有什麽軍事實力。可見熊廷弼的方針仍然是固守遼瀋腹地。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沒有被熊廷弼向遼南派兵所迷惑,他的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遼瀋,隻是攻取的時機還不成熟罷了[24]。總的說來,從萬曆四十七年九月到四十八年四月的一段時期,努爾哈赤東防西守,南攻北取,基本上是以守為主,而熊廷弼以虛張東南,死守遼瀋,渡過了南顧北窺的艱難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與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之間,不是在較力而是在鬥智。這是明金雙方第一階段的相峙。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四月以後,遼東由於頭一年天災,收成不好,春天缺糧日益嚴重[25]。明金兩軍在邊界上相峙,對於後金來說,是個慢性的消耗。因此,努爾哈赤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向遼瀋用兵的心情更加迫切了。他的方針是奪取糧食,蠶食遼邊,孤立瀋陽,再伺機大舉,奪占遼瀋。具體辦法是,派兵數萬,屯駐在撫順等沿邊五城,時時以二、三千騎兵深入遼瀋近境。凡是距離瀋陽六十裏左右,沿邊的墩台都進行毀壞,邊台各堡的衛卒盡行捉拿。並西連蒙古以斷河西明兵糧道,使遼瀋坐困。
同年四月二十九日,蒙古以一千多騎兵由平虜堡開始,沿邊一直搶到郭三屯(今遼寧省盤山縣境)。五月十日到十五日,後金大貝勒代善率領數萬騎兵,在遼瀋東部襲擊並攻克六個城堡,掠取的人、畜以千計。努爾哈赤又派出一千多人由葦子峪(今遼寧省新賓縣葦子峪公社)出發襲擊靉陽,殺掠人畜以百計。五月十八日,努爾哈赤派一千多騎兵從東州堡入犯花嶺山。同時,蒙古炒花部也乘虛以一萬多人攻擊西平堡,殺傷遼東軍卒六、七十,殺掠男女數百人,毀壞墩台四座[26]。
積穀備戰是努爾哈赤這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對明開戰以前,他在糧食儲備方麵作了多年的準備。設置倉庫,選命倉官,積穀儲蜜,四處屯田。但是,由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旱、蝗等災情嚴重,遼地大飢,加上後金掠取、招服的人口日眾,缺糧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社會上竟出現了“鬥米一金”[27]的嚴重情況,努爾哈赤不得不採取“因糧於敵”的政策。同時積極加強與黑龍江虎爾哈部的貿易,設法與朝鮮王國通商或通過蒙古各部從明朝境內交換糧食來供應境內軍民的需求。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深知想要占據遼瀋,必須爭取民心,因此,他除了平日以重金收買或優待遼民以外,於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帖出以後金國汗的名義,招降遼東將官以及城堡軍民的榜文。榜文說,明朝的官民應當歸順後金,如果不肯投順歸來,縱使你們投到山海關以西去,我的大兵也必然隨後趕到,你們不如早日投來,還可以保全家室,同時,例舉宋代徽、欽二帝教訓,再三規勸遼地官民[28]。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提出以遼河劃分為兩國的疆界,從遼東的海蘭(即hairan)到太子河作為兩國的具體分界線,遼河以東,包括瀋陽和遼陽兩地在內,作為消除“七大恨”的代價[29]。這就比較明確地向明王朝公開地提出了領土要求,表示了裂土割據的決心。
總起來說,在這個時期裏,努爾哈赤,蠶食遼邊,搶奪穀物,爭取民心等等作法,都是以分定國界,割據遼東作為追求目標的。
萬曆四十八年的三、四月間,熊廷弼陷入了困境。俗語說,“巧婦難作無米之炊”。由於虎皮驛一帶地荒無人,遼東三位總兵所率領的軍隊,在近十個月期間,人不得解甲,馬不得卸鞍,致使各種疾病不斷發生,加上兵餉不足,駐守三月以後,所謂“南顧北窺”之策,已經沒有辦法堅持下去了。柴國柱、李懷信兩位總兵不得不撤回遼陽就食,隻有賀世賢的軍隊,仍然困守在古城(今遼陽市西北沈旦公社古城子)、奉集堡一帶[30]。
由於遼地多年歲凶乏食,明廷在三路喪師以後,太倉空虛,海輸陸運,少船短車,無法援遼。到了萬曆四十八年正月,遼東的軍餉僅僅可以維持一個月,邊廷倉穀空空如也,瘦馬飢軍,嗷嗷待哺[31]。物價一再上漲,遼陽市內的小米、黃豆每鬥值二錢七分,草一束值二分五厘,柴一束值一分五厘。每個軍卒一日連人帶馬用費需一錢三分或一錢四分,而發給的餉銀,每日人、馬合計隻有八分錢,日少七,八分。兵士缺糧少餉就去掠奪居民甚至有的賣襖售褲來維持生活[32]。朝廷雖然撥發銀兩入遼,可是,遼地沒有糧食可買。經略熊廷弼無可奈何,曾經與眾將環立,夜半哭泣,彼此不忍仰視[33]。乞求京師救援,也湊不成十萬之數[34]。
麵對如此困局,熊廷弼仍然積極部署守遼,除到各處求糧以外,想提升贊畫劉國縉為督軍,增補各道官員,以分地防守。但是,皇上卻不肯出內庫一金[35]。求官不派,提升手下人員也不允[36]。為了守遼的事,奏疏如雪片似地送往京城,皇帝竟然留中不看,隻允許向老百姓身上加派賦稅、雜課,拚命搜刮百姓,以挽救遼東殘局。
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經略熊廷弼毫不氣餒,他依據遼軍的實際情況,從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三月開始,晝夜修築遼陽城。五月,他見草青馬壯,恐怕努爾哈赤攻占遼瀋,命令總兵官柴國柱、李懷信、賀世賢三人統率本部軍隊趕赴瀋陽,加緊修築瀋陽城。這樣,就形成了明軍堅守瀋陽,南顧遼海,北窺開鐵,東逼後金的形勢,即史稱“步步為營,漸進漸逼”之策[37]。在這裏,應該提到的是,在明朝末年,能夠與努爾哈赤較量的,象熊廷弼這樣有政治頭腦的軍事家,還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