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努爾哈赤對明用兵前夕,進一步收編鬆花江、黑龍江、烏蘇裏江及其以東諸島的女真各部,目的是通過統一各部,加強經濟實力,所以大軍歸來以後,曾派出或三十人或六十人的大型商隊,到黑龍江地區進行貿易[61]。同時,也為了團結更多的女真人,武裝所謂“烏龍江達子”,擴大兵源,加強軍事實力。
努爾哈赤對明開戰後取得的勝利,推動了對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的完成。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天命三年)十月,東海虎爾哈部(今鬆花江、黑龍江下遊及蘇聯哈巴羅夫等濱海地區)的納克達,率領一百多戶前來投靠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給予優厚的物質待遇,以示歡迎。他把前來定居和持觀望態度的人分作兩隊,以賜物多寡加以區別。對於來歸的八大首領,每人各給阿哈十對,馬十匹,耕牛十頭。冬衣有豹皮鑲邊蟒緞皮裘、大褂、貂皮帽、皂靴、彤帶。春秋衣有蟒緞無披肩朝衣、蟒袍小褂。四季穿用的衣服、布衫、褲子、被褥等。第二等人,各賜給阿哈五對,馬五匹,牛五頭衣服各五套。第三等人,各賜給阿哈三對,馬三匹,牛三頭,衣服三套。最後一等人,各賜給阿哈一對,馬一匹,牛一頭,衣服一套。此外,還給予居宅、釜、席、缸、瓶、小磁瓶、碗、碟、匙、筷子、水桶、簸箕、槽、盆等家具,應有盡有。由於努爾哈赤慷慨賜予,虎爾哈部持觀望態度的人深受感動,解除了思想顧慮,紛紛表示願意留下,還托咐歸去的人帶信給自家兄弟說:原來我等隻想英明汗殺我們,奪我們的財產,沒有料到是為了招來安集,以為羽翼。[62]
萬厲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在積極備戰,抗擊明四路大軍進攻的同時,命令大臣穆哈連統兵一千,招服了虎爾哈的殘部。這樣,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南北,西到嫩江,東至東海三部及鬆花江等廣大地區,基本上都劃入了後金的版圖。努爾哈赤通過統一戰爭,不僅加強了後金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去了後顧之憂,而且對於東北邊疆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連下遼東數城以後,一時物力雄厚,兵食馬料充足,便決意剷除最大的後顧之憂。八月十九日,他親統數萬[63]輕騎討伐北關葉赫部。命令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等率兵攻打葉赫貝勒布揚古所駐的西城,自領一軍攻打貝勒錦台什的東城。二十一日夜間,葉赫部東西二城已經得知努爾哈赤發兵來攻的消息。居民紛紛擁入城內,加強外城防守。二十二日清晨,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逼臨城下。初戰時,葉赫西城布揚古貝勒等,曾經統兵出城,與八旗兵對陣,大戰於西山,雙方殺傷相當,各有勝負。因為雙方眾寡懸殊,八旗兵鬥誌頗旺,難於長時間的對抗,布揚古等退兵固守城池。葉赫東西二城相繼被包圍。
在葉赫部的命運處在悠關的時刻,經略熊廷弼作了正確而又應時的部署,他命令李如楨、李光榮,賀世賢三位總兵各率本部人馬向後金的新寨(今遼寧省撫順縣東部,舊邊牆以東)進攻,耀兵於撫順邊外,以解北關葉赫之圍。賀世賢奉命直奔新寨,然而,努爾哈赤用兵部署嚴密,沿途各個關口都設有精兵把守,賀世賢的軍隊與後金千餘騎相遇,經過激戰,沒能深入其境。另外兩位總兵都怯戰不進,使北關葉赫部孤立無援[64]。
八旗兵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冒矢攻城,逼迫錦台什投降。錦台什寧死不屈,他說:我身為男子漢,非庸懦之輩可比,怎肯投降,隻有同你們決一死戰。因此,兩軍在城上城下展開了激戰。城下八旗兵豎雲梯登城,城上兵滾木雷石齊下。攻戰多時後,東城的外城被毀,守軍潰退。錦台什率領妻子登上城內高台對抗,八旗兵已全部攻入內城,高台被圍。錦台什雖然以欲見親外甥皇太極為藉口,企圖拖延時間等待明援兵,但當他得知無望時,便縱火自焚了。東城被占,西城知道東城失守後,便投降了。努爾哈赤大獲全勝,將葉赫部所屬的哈達、輝發、烏拉、蒙古科爾沁等共二十八部寨,十二個姓氏的各族人民全部收服。其中有一萬多人被掠回後金本部,從中選出九千多名精壯,分編在八旗之下[65]。
此時,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所轄領土,東自庫頁島,西到遼邊,北至蒙古嫩江、黑龍江,南至鴨綠江,凡是同屬女真語音各部所在的地區都被收服了。
薩爾滸大戰以後,明與後金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麵都起了巨大的變化,待努爾哈赤連下開原、鐵嶺,掃平北關葉赫部以後,已經不僅兵勢甚盛,而且去掉了後顧之憂,奠定了進入遼瀋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
[1]《明英宗實錄》卷89,《滿文老檔·太祖》卷1。
[2]《朝鮮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142。
[3]《建州私誌》卷中,參見《清初史料四種》。
[4]幼莊:《皇朝開國方略》(跋)。《盛京通誌》卷4載稱:薩爾滸之戰“實帝業之所由基也”。
[5]焦夢熊:《講求全策立奏蕩平疏》:“惟是臣思忖有一大竅要焉,惟在皇上臨朝而已,……當此乏人乏餉之時,值此費財費力之事,皇上高坐深宮……(臣)不避斧鉞,……懇求皇上出朝為破虜第一策”,參見《籌遼碩畫》卷6。
[6]張鼐:《敬陳今日危務疏》,參見《籌遼碩畫》卷23。
[7]官應震:《遼薊情形並急疏》,參見《籌遼碩畫》卷17。
[8]官應震:《遼餉燃眉舉朝袖手疏》,參見《籌遼碩畫》卷63。
[9]胡來朝:《目擊時艱敬陳未議疏》,參見《籌遼碩畫》卷13,龍遇奇:《遼餉搜括不敷疏》,參見《籌遼碩畫》卷11,周炳謨:《謹陳舊事以備省覽疏》,參見《籌遼碩畫》卷46。
[10]《馮高二公奏疏》卷1。
[11]李民寏:《柵中日錄》,參見遼寧大學歷史係編:《清初史料叢刊第八、九種》頁10。
[12]《滿文老檔·太祖》卷4。
[13]幹隆:《禦製己未歲我太祖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之戰書事》載:“爾時草刱開基,……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同兄弟子侄之眾.率股肱心膂之臣,親冒矢石。授方略,一時聖嗣賢臣,抒勞效悃,用成鴻勛,我大清萬年丕基,實肇乎此。”參見《清朝全史》上冊第九章。
[14]《明神宗實錄》卷339。
[15]《朝鮮李朝實錄·宣祖》卷40載:李恆福啟曰:“臣久留經略門下(援朝抗倭時期),熟聞言語,兼察動靜,南北諸將猜隙已成,號令每相反。竊聞中朝諸將中,勇敢善用兵推劉綎第一,而兵精不如吳惟忠,……提督依重劉綎。”祝耀祖《敬陳一得備安攘疏》載:“自鎬用事以來,威令不行,賞罰不信,呢私交而輕南將,則豪傑灰心,怯任,罪而卹典,則英雄短氣”,參見《籌遼碩畫》卷18。
[16]李登:《效血誠雪國恥呈》載:“近東征失利,皆因大將不一,互相傾軋,平日不能和衷,臨時安望協力”,參見《籌遼碩畫》卷20。
[17]《明神宗實錄》卷580,黃嘉善:《飛報萬分緊急賊情疏》載:“三路敗衂,…… 然頗聞平日以用氣相淩厲,以分權相□齕。舊歲杜鬆與賀世賢不能相容”,參見《籌遼碩畫》卷23。
努爾哈赤對明開戰後取得的勝利,推動了對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的完成。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天命三年)十月,東海虎爾哈部(今鬆花江、黑龍江下遊及蘇聯哈巴羅夫等濱海地區)的納克達,率領一百多戶前來投靠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給予優厚的物質待遇,以示歡迎。他把前來定居和持觀望態度的人分作兩隊,以賜物多寡加以區別。對於來歸的八大首領,每人各給阿哈十對,馬十匹,耕牛十頭。冬衣有豹皮鑲邊蟒緞皮裘、大褂、貂皮帽、皂靴、彤帶。春秋衣有蟒緞無披肩朝衣、蟒袍小褂。四季穿用的衣服、布衫、褲子、被褥等。第二等人,各賜給阿哈五對,馬五匹,牛五頭衣服各五套。第三等人,各賜給阿哈三對,馬三匹,牛三頭,衣服三套。最後一等人,各賜給阿哈一對,馬一匹,牛一頭,衣服一套。此外,還給予居宅、釜、席、缸、瓶、小磁瓶、碗、碟、匙、筷子、水桶、簸箕、槽、盆等家具,應有盡有。由於努爾哈赤慷慨賜予,虎爾哈部持觀望態度的人深受感動,解除了思想顧慮,紛紛表示願意留下,還托咐歸去的人帶信給自家兄弟說:原來我等隻想英明汗殺我們,奪我們的財產,沒有料到是為了招來安集,以為羽翼。[62]
萬厲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在積極備戰,抗擊明四路大軍進攻的同時,命令大臣穆哈連統兵一千,招服了虎爾哈的殘部。這樣,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南北,西到嫩江,東至東海三部及鬆花江等廣大地區,基本上都劃入了後金的版圖。努爾哈赤通過統一戰爭,不僅加強了後金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去了後顧之憂,而且對於東北邊疆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連下遼東數城以後,一時物力雄厚,兵食馬料充足,便決意剷除最大的後顧之憂。八月十九日,他親統數萬[63]輕騎討伐北關葉赫部。命令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等率兵攻打葉赫貝勒布揚古所駐的西城,自領一軍攻打貝勒錦台什的東城。二十一日夜間,葉赫部東西二城已經得知努爾哈赤發兵來攻的消息。居民紛紛擁入城內,加強外城防守。二十二日清晨,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逼臨城下。初戰時,葉赫西城布揚古貝勒等,曾經統兵出城,與八旗兵對陣,大戰於西山,雙方殺傷相當,各有勝負。因為雙方眾寡懸殊,八旗兵鬥誌頗旺,難於長時間的對抗,布揚古等退兵固守城池。葉赫東西二城相繼被包圍。
在葉赫部的命運處在悠關的時刻,經略熊廷弼作了正確而又應時的部署,他命令李如楨、李光榮,賀世賢三位總兵各率本部人馬向後金的新寨(今遼寧省撫順縣東部,舊邊牆以東)進攻,耀兵於撫順邊外,以解北關葉赫之圍。賀世賢奉命直奔新寨,然而,努爾哈赤用兵部署嚴密,沿途各個關口都設有精兵把守,賀世賢的軍隊與後金千餘騎相遇,經過激戰,沒能深入其境。另外兩位總兵都怯戰不進,使北關葉赫部孤立無援[64]。
八旗兵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冒矢攻城,逼迫錦台什投降。錦台什寧死不屈,他說:我身為男子漢,非庸懦之輩可比,怎肯投降,隻有同你們決一死戰。因此,兩軍在城上城下展開了激戰。城下八旗兵豎雲梯登城,城上兵滾木雷石齊下。攻戰多時後,東城的外城被毀,守軍潰退。錦台什率領妻子登上城內高台對抗,八旗兵已全部攻入內城,高台被圍。錦台什雖然以欲見親外甥皇太極為藉口,企圖拖延時間等待明援兵,但當他得知無望時,便縱火自焚了。東城被占,西城知道東城失守後,便投降了。努爾哈赤大獲全勝,將葉赫部所屬的哈達、輝發、烏拉、蒙古科爾沁等共二十八部寨,十二個姓氏的各族人民全部收服。其中有一萬多人被掠回後金本部,從中選出九千多名精壯,分編在八旗之下[65]。
此時,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所轄領土,東自庫頁島,西到遼邊,北至蒙古嫩江、黑龍江,南至鴨綠江,凡是同屬女真語音各部所在的地區都被收服了。
薩爾滸大戰以後,明與後金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麵都起了巨大的變化,待努爾哈赤連下開原、鐵嶺,掃平北關葉赫部以後,已經不僅兵勢甚盛,而且去掉了後顧之憂,奠定了進入遼瀋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
[1]《明英宗實錄》卷89,《滿文老檔·太祖》卷1。
[2]《朝鮮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142。
[3]《建州私誌》卷中,參見《清初史料四種》。
[4]幼莊:《皇朝開國方略》(跋)。《盛京通誌》卷4載稱:薩爾滸之戰“實帝業之所由基也”。
[5]焦夢熊:《講求全策立奏蕩平疏》:“惟是臣思忖有一大竅要焉,惟在皇上臨朝而已,……當此乏人乏餉之時,值此費財費力之事,皇上高坐深宮……(臣)不避斧鉞,……懇求皇上出朝為破虜第一策”,參見《籌遼碩畫》卷6。
[6]張鼐:《敬陳今日危務疏》,參見《籌遼碩畫》卷23。
[7]官應震:《遼薊情形並急疏》,參見《籌遼碩畫》卷17。
[8]官應震:《遼餉燃眉舉朝袖手疏》,參見《籌遼碩畫》卷63。
[9]胡來朝:《目擊時艱敬陳未議疏》,參見《籌遼碩畫》卷13,龍遇奇:《遼餉搜括不敷疏》,參見《籌遼碩畫》卷11,周炳謨:《謹陳舊事以備省覽疏》,參見《籌遼碩畫》卷46。
[10]《馮高二公奏疏》卷1。
[11]李民寏:《柵中日錄》,參見遼寧大學歷史係編:《清初史料叢刊第八、九種》頁10。
[12]《滿文老檔·太祖》卷4。
[13]幹隆:《禦製己未歲我太祖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之戰書事》載:“爾時草刱開基,……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同兄弟子侄之眾.率股肱心膂之臣,親冒矢石。授方略,一時聖嗣賢臣,抒勞效悃,用成鴻勛,我大清萬年丕基,實肇乎此。”參見《清朝全史》上冊第九章。
[14]《明神宗實錄》卷339。
[15]《朝鮮李朝實錄·宣祖》卷40載:李恆福啟曰:“臣久留經略門下(援朝抗倭時期),熟聞言語,兼察動靜,南北諸將猜隙已成,號令每相反。竊聞中朝諸將中,勇敢善用兵推劉綎第一,而兵精不如吳惟忠,……提督依重劉綎。”祝耀祖《敬陳一得備安攘疏》載:“自鎬用事以來,威令不行,賞罰不信,呢私交而輕南將,則豪傑灰心,怯任,罪而卹典,則英雄短氣”,參見《籌遼碩畫》卷18。
[16]李登:《效血誠雪國恥呈》載:“近東征失利,皆因大將不一,互相傾軋,平日不能和衷,臨時安望協力”,參見《籌遼碩畫》卷20。
[17]《明神宗實錄》卷580,黃嘉善:《飛報萬分緊急賊情疏》載:“三路敗衂,…… 然頗聞平日以用氣相淩厲,以分權相□齕。舊歲杜鬆與賀世賢不能相容”,參見《籌遼碩畫》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