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陳香梅傳奇:她在東西方的奮鬥 作者:胡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語言是多餘的。
姊妹倆驅車向海灣大橋進發,父親的最後歸宿地在奧克蘭小山的小樓中。
海灣大橋和金門大橋是舊金山兩座氣貫長虹的大橋。海灣大溝通舊金山和奧克蘭,金門大橋是世界上橋墩間跨度最大的橋,金黃色的橋欄高高聳立。使人不禁聯想起這座城市的命名。1848年1月24日偶然發現了一些金粒,八年之內,竟生產出價值四億多美元的黃金,這裏,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金山呀!為區別於澳大利亞的新金山,故名舊金山。
黃金的誘惑、黃金的璀璨、黃金的沉重、黃金的枷鎖,這裏都有過。自覺的淘金者美夢的實現與幻滅,被欺騙被驅趕來的淘金者的血淚與掙紮,沉澱在這裏的歷史頁碼中。而今這裏的移民區仿佛濃縮又展現出這些頁碼,最大的移民區是唐人街!街口是中國式牌樓,琉璃飛簷下的匾額上題著孫中山的“天下為公”。進入這座“中國城”,紅簷綠瓦廊柱楹聯全然中國古建築風貌;占色古香的廟宇香菸裊裊,中國招牌中國風味的中國餐館生意興隆,摩肩接踵的人流聲浪滾滾南腔北調可全是中國活!恍兮惚兮間不知身在何境何地!誰知道是解了懷鄉情結還是添了懷鄉病!
隨著歲月的推移,當陳香梅也老了的時候,她越來越理解父親退休後為什麽卜居舊金山對岸的奧克蘭,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人呀,無法抹去家園意識,無法稀釋血緣之情,父親離不開中國的氣息!父親愛與繼母碧茜手挽手來到唐人街緩緩地踱來踱去,有時進到雙喜樓品嚐風味小吃,有時在菜店買回一袋嫣紅的莧菜,憶起的卻是北平老家李媽菜籃子裏新鮮的菜蔬,菜根帶著泥土,菜葉還留著露水!往日的時光不會重現。在冬夜的爐火旁,他望著暗紅的火光,像是自言自語:“我一生最愛做的還是當老師,北平師範大學那段教書生涯最值得回味,可惜我國學根底不深,不能與人較高下,才棄教從政嗬。”女兒們知道,老父得的是懷鄉病,老父在“想家”!葉落歸根,人老想家。
何時能歸家?香梅清楚地記得,就在父親居住的皮德蒙特小山上的樓房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劃時代的大事震憾了她的心房,她有過失落,有過茫然,甚至有過種種逆動,然而二十九年過去,新中國不屈不撓實踐著她的誓言,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揚眉吐氣,已進入美國主流生活的她不能不正視這一切,打尼克森訪華後,美國掀起一陣陣的中國熱,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點,“到中國去”,成了愛旅遊的美國人最新的熱點目標,可是,他們仍遊離在熱點之外。她也“想家”,家國憂思之外,童年的追懷每每與日俱增,夢魂牽繞的北平,何時能歸家!她沒有想到,兩年後她就圓了夢!圓夢之後,她的遺憾是:假如老父還活著!
乳白色的大霧縹縹緲緲又浩浩蕩蕩地漫過來了,車過海灣大橋,海灣迷濛,大橋迷濛,思緒也迷濛。香港的冬霧像潑翻了巨桶牛奶,那麽稠那麽黏,母親在的日子裏,她們分明嗅著了香甜;圍城十八天中,她們感受到的是白色恐怖。三千裏的流亡路上,那絲絲縷縷濃濃淡淡的晨霧,是扯不斷驅不走的愁緒萬端。昆明的冬霧,重慶的濃霧,是變幻的時局、莫測的風雲。上海的霧、台北的霧又撩撥起她怎樣的心緒呢?前塵往事,如夢如煙!
靜悄悄的黎明,靜悄悄的白霧,靜悄悄的異鄉,靜悄悄的姊妹倆手與手相握,心與心相通。都想著往事,想著天地父母和她們姊妹,一代一代環環相扣,生不可阻擋,死也無法迴避。
過了大橋,駛過公路,姊妹倆下車走上小山,進了小樓。父親安詳地躺在鮮花叢中。八十三歲的老人壽終正寢,按中國習俗,當紅喜事辦。一隻大紅山茶花艷麗的花圈就放正中,兩旁的白花圈也都窩著紅花芯。六姊妹都到齊了,雖都憂傷,但氣氛並不沉重壓抑。中國人的生死觀其實比西人還要豁達瀟灑。
除了未能歸家之外,父親是滿足的。
三年前,三姊妹全來到這奧克蘭的小樓,為老父做了八十大壽,是中國風的喜氣洋洋的拜壽慶壽。堂前紅燭高照,福祿壽三瓷星笑容可掬,老壽星陳應榮著一襲簇新的中國式的對襟綢緞襖褲,高坐太師椅上,兒孫們依次禮拜,他一一發給紅包;拜壽後吃長壽麵,那麵條好長好長,女兒孫輩齊聲嚷嚷:“多福高壽,百歲老人是爹地!”陳應榮樂得合不上嘴,他們這一家子終究洋墨水喝得太多,土得掉渣時也會冒出洋味。可漸漸地,老人眼中濕潤了,他依稀記起了十歲的生日,他們廣州老家喧鬧歡騰,紅燭高照,壽桃壽麵壽盒壽糕琳琅滿目,親戚朋友絡繹不絕,似乎還有喜慶的吹打,他的小腳母親倚著他,樂得說話都像鈴鐺搖曳般脆生生好聽,母親滿頭的金釵珠花耀人眼目,曳地的百褶石榴長裙像微風掠過湖麵時總盪起微波,那真是難忘的一幕呀,從那時起他懂得了“母以子貴”,可惜的是此生不再!從此家道中落,厄運降臨,即便在古巴哈瓦那舉行的婚禮,他也沒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況且是全盤西洋味的。而眼前的一幕,不過是中國鄉土民俗的零星碎片而已,但他還是滿足了,兒孫滿堂,和滿興旺,他依舊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老人。雖然他隻有六個女兒,可時代不同了,他的女兒個個要強,個個有孝心,猛地,他憶起為他生了六個女兒的髮妻香詞來了,那顆懷舊的淚水也就濺落在綢衣上,像清晨荷葉上的露珠,然而,衰老的心田畢竟收穫了一份滿足。
姊妹倆驅車向海灣大橋進發,父親的最後歸宿地在奧克蘭小山的小樓中。
海灣大橋和金門大橋是舊金山兩座氣貫長虹的大橋。海灣大溝通舊金山和奧克蘭,金門大橋是世界上橋墩間跨度最大的橋,金黃色的橋欄高高聳立。使人不禁聯想起這座城市的命名。1848年1月24日偶然發現了一些金粒,八年之內,竟生產出價值四億多美元的黃金,這裏,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金山呀!為區別於澳大利亞的新金山,故名舊金山。
黃金的誘惑、黃金的璀璨、黃金的沉重、黃金的枷鎖,這裏都有過。自覺的淘金者美夢的實現與幻滅,被欺騙被驅趕來的淘金者的血淚與掙紮,沉澱在這裏的歷史頁碼中。而今這裏的移民區仿佛濃縮又展現出這些頁碼,最大的移民區是唐人街!街口是中國式牌樓,琉璃飛簷下的匾額上題著孫中山的“天下為公”。進入這座“中國城”,紅簷綠瓦廊柱楹聯全然中國古建築風貌;占色古香的廟宇香菸裊裊,中國招牌中國風味的中國餐館生意興隆,摩肩接踵的人流聲浪滾滾南腔北調可全是中國活!恍兮惚兮間不知身在何境何地!誰知道是解了懷鄉情結還是添了懷鄉病!
隨著歲月的推移,當陳香梅也老了的時候,她越來越理解父親退休後為什麽卜居舊金山對岸的奧克蘭,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人呀,無法抹去家園意識,無法稀釋血緣之情,父親離不開中國的氣息!父親愛與繼母碧茜手挽手來到唐人街緩緩地踱來踱去,有時進到雙喜樓品嚐風味小吃,有時在菜店買回一袋嫣紅的莧菜,憶起的卻是北平老家李媽菜籃子裏新鮮的菜蔬,菜根帶著泥土,菜葉還留著露水!往日的時光不會重現。在冬夜的爐火旁,他望著暗紅的火光,像是自言自語:“我一生最愛做的還是當老師,北平師範大學那段教書生涯最值得回味,可惜我國學根底不深,不能與人較高下,才棄教從政嗬。”女兒們知道,老父得的是懷鄉病,老父在“想家”!葉落歸根,人老想家。
何時能歸家?香梅清楚地記得,就在父親居住的皮德蒙特小山上的樓房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劃時代的大事震憾了她的心房,她有過失落,有過茫然,甚至有過種種逆動,然而二十九年過去,新中國不屈不撓實踐著她的誓言,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揚眉吐氣,已進入美國主流生活的她不能不正視這一切,打尼克森訪華後,美國掀起一陣陣的中國熱,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點,“到中國去”,成了愛旅遊的美國人最新的熱點目標,可是,他們仍遊離在熱點之外。她也“想家”,家國憂思之外,童年的追懷每每與日俱增,夢魂牽繞的北平,何時能歸家!她沒有想到,兩年後她就圓了夢!圓夢之後,她的遺憾是:假如老父還活著!
乳白色的大霧縹縹緲緲又浩浩蕩蕩地漫過來了,車過海灣大橋,海灣迷濛,大橋迷濛,思緒也迷濛。香港的冬霧像潑翻了巨桶牛奶,那麽稠那麽黏,母親在的日子裏,她們分明嗅著了香甜;圍城十八天中,她們感受到的是白色恐怖。三千裏的流亡路上,那絲絲縷縷濃濃淡淡的晨霧,是扯不斷驅不走的愁緒萬端。昆明的冬霧,重慶的濃霧,是變幻的時局、莫測的風雲。上海的霧、台北的霧又撩撥起她怎樣的心緒呢?前塵往事,如夢如煙!
靜悄悄的黎明,靜悄悄的白霧,靜悄悄的異鄉,靜悄悄的姊妹倆手與手相握,心與心相通。都想著往事,想著天地父母和她們姊妹,一代一代環環相扣,生不可阻擋,死也無法迴避。
過了大橋,駛過公路,姊妹倆下車走上小山,進了小樓。父親安詳地躺在鮮花叢中。八十三歲的老人壽終正寢,按中國習俗,當紅喜事辦。一隻大紅山茶花艷麗的花圈就放正中,兩旁的白花圈也都窩著紅花芯。六姊妹都到齊了,雖都憂傷,但氣氛並不沉重壓抑。中國人的生死觀其實比西人還要豁達瀟灑。
除了未能歸家之外,父親是滿足的。
三年前,三姊妹全來到這奧克蘭的小樓,為老父做了八十大壽,是中國風的喜氣洋洋的拜壽慶壽。堂前紅燭高照,福祿壽三瓷星笑容可掬,老壽星陳應榮著一襲簇新的中國式的對襟綢緞襖褲,高坐太師椅上,兒孫們依次禮拜,他一一發給紅包;拜壽後吃長壽麵,那麵條好長好長,女兒孫輩齊聲嚷嚷:“多福高壽,百歲老人是爹地!”陳應榮樂得合不上嘴,他們這一家子終究洋墨水喝得太多,土得掉渣時也會冒出洋味。可漸漸地,老人眼中濕潤了,他依稀記起了十歲的生日,他們廣州老家喧鬧歡騰,紅燭高照,壽桃壽麵壽盒壽糕琳琅滿目,親戚朋友絡繹不絕,似乎還有喜慶的吹打,他的小腳母親倚著他,樂得說話都像鈴鐺搖曳般脆生生好聽,母親滿頭的金釵珠花耀人眼目,曳地的百褶石榴長裙像微風掠過湖麵時總盪起微波,那真是難忘的一幕呀,從那時起他懂得了“母以子貴”,可惜的是此生不再!從此家道中落,厄運降臨,即便在古巴哈瓦那舉行的婚禮,他也沒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況且是全盤西洋味的。而眼前的一幕,不過是中國鄉土民俗的零星碎片而已,但他還是滿足了,兒孫滿堂,和滿興旺,他依舊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老人。雖然他隻有六個女兒,可時代不同了,他的女兒個個要強,個個有孝心,猛地,他憶起為他生了六個女兒的髮妻香詞來了,那顆懷舊的淚水也就濺落在綢衣上,像清晨荷葉上的露珠,然而,衰老的心田畢竟收穫了一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