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陳香梅傳奇:她在東西方的奮鬥 作者:胡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說,女教授冼玉清對她可不友善,惹不起隻有躲得起,不選她的課唄。他淡然一笑:同性相斥。
她不無得意地說,她能揣摩教授的心理,每每考試前,她的猜題都挺準,這不叫投機吧?他說:猜題也是學問,但更重要的是學問的根底要紮實深厚,就像建築物的牆基。他是搞建築的,三句話不離本行。
她不無羨慕地說,幾個有錢的女同學,行頭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課堂上、音樂會、茶會、晚宴、水上跳舞等場合各是各的行頭。她說,總有一天,她也能隨心所欲做衣服,不用算計著花錢。他說:你會做到的。女人喜歡衣服是天性,但我更看重你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忙裏偷閑,他們有了頻繁的約會。香港大酒店、告羅士打酒店、聰明人餐廳、娛樂戲院樓上的溫莎餐室,成了他們常去之處。她評點著:香港大酒樓取其幽雅,告羅士打酒店取其舒適,聰明人餐廳取其詩的情調,溫莎餐室則取其招待周到。他卻隻說一句:和你在一起,哪都有詩情畫意。
她羞赧了,莫非這就是初戀?她隻有16歲。
分離的時刻到了。他畢業後就職於重慶一家建築公司,這回來港辦公司的事兼探父母,事辦妥了,該去重慶了。
她哭了,一切又變成迢遙的夢。
他老氣橫秋地說:“你太小,我也不過25歲,可是這幾年,學校內遷,在流亡中上課,在動盪中畢業謀生,經歷了戰爭,飽受過轟炸,忽然間覺得自己應該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我的同事,在一次轟炸後,留給他的是一片瓦礫和親人的屍骸,他不會哭,隻是狂笑,他瘋了!嗬,不應該這樣,應該活下去,頑強地活下去,為親人活著,為仇人活著。得告訴人們,什麽是罪惡,什麽是美好。我是個建築師,我從事建設,我跟毀滅對著幹!”
他與她緊緊握手道別,她感覺到建築師的大手的力度。
他們的友情也僅僅是緊緊地握手。
也許他捨不得這麽快就鬆開她的手,就又說起一個話題:“小香梅,你可知道美國人陳納德?為了幫助中國抗日,他組織了一支美國空軍誌願隊,準備痛擊空中轟炸的日本狗強盜,聽說他們已經來到雲南的密林裏,正在緊張地訓練。”
陳香梅頭一偏:“我知道。家父的信中提過他,他有俠義氣,說幫助中國,不改姓名。香桃還說,這個美國叔叔跟我們一樣姓陳,要認同宗呢。”
都笑了。倏忽間,離別的憂傷便沖淡了許多。
陳納德和他的美國空軍誌願隊並不在雲南的密林裏,他們在緬甸境內的東瓜。
東瓜離仰光約160哩,靠近錫唐河,是個破爛不堪的小鎮。鎮中間僅有一條土路,晴時塵土飛揚,下雨一片泥濘。路兩旁有些鐵皮屋頂的小店鋪,中國商人和印度商人出售皮貨、假寶石和腰果什麽的,也有小酒店。密密的柚木和叢林包圍著小鎮,東瓜基地就隱藏在叢林深處。柚木、麻栗木蓋成的簡易營房沒有電燈,也沒有鐵紗門窗,從七月下旬開始,幾批誌願隊員陸續抵達。時值雨季,傾盆的季候雨、酷熱的高溫和恐怖的大雷雨交替著,多年的腐爛草木瀰漫著酸臭氣,森林中瘴氣出沒,毒蟲毒蛇猖獗,毒蚊臭蟲瘋狂,營房裏都生出了青苔!幾百名誌願隊員灰心喪氣,正義感和冒險精神披惡劣的環境磨損了。隨軍牧師保羅·弗裏爾曼無能為力,雖然他是同第一批飛行員乘船而來的,而且1937年就與陳納德在漢相識;從昆明派往東瓜的卡尼也束手無策,盡管他是陳納德的僚屬好友,又是經驗豐富的教官;托姆·金特裏大夫更是回人無術,對付疾病,他有一手,對付情緒,他可沒有感召力。
傾城之戀(7)
陳納德駕著雙引擎的飛機抵達東瓜基地。五名飛行員和數名地勤人員向他遞交了辭職書,所有的誌願隊員默默注視著他,士氣空前低落。
他仍舊穿著一身粗製濫造的冒險家式的服裝:破舊的空軍帽、笨重的防蚊鞋、皺巴巴的軍官襯衫上別著中國軍銜。就像他7月28日在仰光碼頭上迎接第一批誌願隊時那樣。目光也是一樣:專注地、誠摯地、絕對權威地凝視大家。
叢林靜悄悄。人群靜悄悄。
說什麽呢?說他也憂心忡忡、心力交瘁?本來他是這支誌願隊理所當然的管理者,但馬歇爾偏偏要設置重重障礙;昆明基地遲遲未建好,誌願隊無法從東瓜轉移到昆明;而誌願隊在緬甸訓練,這又是英國人感到棘手的事;p—40c機得備齊各式零件,方能起飛能戰鬥……
他沒有說這些。他麵對著一群年輕的美國人,他們富有正義感,更富有冒險精神和浪漫幻想,這該死的難熬的叢林雨季妄圖澆熄他們的熱情,英雄還沒有到用武之時呢。他得以鐵一般的意誌去鑄造他們,以父兄般的寬容去理解他們,以人類的正義感同情心去繼續激發他們的熱情。
他嚴峻地掃視一遍人群,爾後輕輕地說話了:“8月8日,我去到重慶。日機正對這座城市進行瘋狂的轟炸,接連三次空襲,炸彈、火海,城市比曠野還要荒涼,連條狗都看不見。戰爭、這就是戰爭。我獨自步行到江邊,等了許久,過來了一隻小船,船夫渡我過江,索要50元,可我翻遍口袋,隻有大洋五元和一些零星的美元及印度盧比。你們知道,我不會說中國話,船夫也不懂英文,爭執中,警報解除了,躲警報的人便圍了上來,有個懂英文的中國人主動調解,我遞上名片,他見了名片,竟無比震驚,說:你就是陳納德先生?組織美國空軍誌願隊的陳納德先生?你是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空軍誌願隊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又對人群發表演說,人群歡呼起來,年輕的中國人幾乎要把我舉起來,那船夫也不知什麽時候悄悄地離開了。朋友們,我們還沒為中國做什麽,中國人已把我們當成真正的朋友了。雨季總會過去的,而真正的友情是讓人永遠銘記的。”
她不無得意地說,她能揣摩教授的心理,每每考試前,她的猜題都挺準,這不叫投機吧?他說:猜題也是學問,但更重要的是學問的根底要紮實深厚,就像建築物的牆基。他是搞建築的,三句話不離本行。
她不無羨慕地說,幾個有錢的女同學,行頭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課堂上、音樂會、茶會、晚宴、水上跳舞等場合各是各的行頭。她說,總有一天,她也能隨心所欲做衣服,不用算計著花錢。他說:你會做到的。女人喜歡衣服是天性,但我更看重你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忙裏偷閑,他們有了頻繁的約會。香港大酒店、告羅士打酒店、聰明人餐廳、娛樂戲院樓上的溫莎餐室,成了他們常去之處。她評點著:香港大酒樓取其幽雅,告羅士打酒店取其舒適,聰明人餐廳取其詩的情調,溫莎餐室則取其招待周到。他卻隻說一句:和你在一起,哪都有詩情畫意。
她羞赧了,莫非這就是初戀?她隻有16歲。
分離的時刻到了。他畢業後就職於重慶一家建築公司,這回來港辦公司的事兼探父母,事辦妥了,該去重慶了。
她哭了,一切又變成迢遙的夢。
他老氣橫秋地說:“你太小,我也不過25歲,可是這幾年,學校內遷,在流亡中上課,在動盪中畢業謀生,經歷了戰爭,飽受過轟炸,忽然間覺得自己應該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我的同事,在一次轟炸後,留給他的是一片瓦礫和親人的屍骸,他不會哭,隻是狂笑,他瘋了!嗬,不應該這樣,應該活下去,頑強地活下去,為親人活著,為仇人活著。得告訴人們,什麽是罪惡,什麽是美好。我是個建築師,我從事建設,我跟毀滅對著幹!”
他與她緊緊握手道別,她感覺到建築師的大手的力度。
他們的友情也僅僅是緊緊地握手。
也許他捨不得這麽快就鬆開她的手,就又說起一個話題:“小香梅,你可知道美國人陳納德?為了幫助中國抗日,他組織了一支美國空軍誌願隊,準備痛擊空中轟炸的日本狗強盜,聽說他們已經來到雲南的密林裏,正在緊張地訓練。”
陳香梅頭一偏:“我知道。家父的信中提過他,他有俠義氣,說幫助中國,不改姓名。香桃還說,這個美國叔叔跟我們一樣姓陳,要認同宗呢。”
都笑了。倏忽間,離別的憂傷便沖淡了許多。
陳納德和他的美國空軍誌願隊並不在雲南的密林裏,他們在緬甸境內的東瓜。
東瓜離仰光約160哩,靠近錫唐河,是個破爛不堪的小鎮。鎮中間僅有一條土路,晴時塵土飛揚,下雨一片泥濘。路兩旁有些鐵皮屋頂的小店鋪,中國商人和印度商人出售皮貨、假寶石和腰果什麽的,也有小酒店。密密的柚木和叢林包圍著小鎮,東瓜基地就隱藏在叢林深處。柚木、麻栗木蓋成的簡易營房沒有電燈,也沒有鐵紗門窗,從七月下旬開始,幾批誌願隊員陸續抵達。時值雨季,傾盆的季候雨、酷熱的高溫和恐怖的大雷雨交替著,多年的腐爛草木瀰漫著酸臭氣,森林中瘴氣出沒,毒蟲毒蛇猖獗,毒蚊臭蟲瘋狂,營房裏都生出了青苔!幾百名誌願隊員灰心喪氣,正義感和冒險精神披惡劣的環境磨損了。隨軍牧師保羅·弗裏爾曼無能為力,雖然他是同第一批飛行員乘船而來的,而且1937年就與陳納德在漢相識;從昆明派往東瓜的卡尼也束手無策,盡管他是陳納德的僚屬好友,又是經驗豐富的教官;托姆·金特裏大夫更是回人無術,對付疾病,他有一手,對付情緒,他可沒有感召力。
傾城之戀(7)
陳納德駕著雙引擎的飛機抵達東瓜基地。五名飛行員和數名地勤人員向他遞交了辭職書,所有的誌願隊員默默注視著他,士氣空前低落。
他仍舊穿著一身粗製濫造的冒險家式的服裝:破舊的空軍帽、笨重的防蚊鞋、皺巴巴的軍官襯衫上別著中國軍銜。就像他7月28日在仰光碼頭上迎接第一批誌願隊時那樣。目光也是一樣:專注地、誠摯地、絕對權威地凝視大家。
叢林靜悄悄。人群靜悄悄。
說什麽呢?說他也憂心忡忡、心力交瘁?本來他是這支誌願隊理所當然的管理者,但馬歇爾偏偏要設置重重障礙;昆明基地遲遲未建好,誌願隊無法從東瓜轉移到昆明;而誌願隊在緬甸訓練,這又是英國人感到棘手的事;p—40c機得備齊各式零件,方能起飛能戰鬥……
他沒有說這些。他麵對著一群年輕的美國人,他們富有正義感,更富有冒險精神和浪漫幻想,這該死的難熬的叢林雨季妄圖澆熄他們的熱情,英雄還沒有到用武之時呢。他得以鐵一般的意誌去鑄造他們,以父兄般的寬容去理解他們,以人類的正義感同情心去繼續激發他們的熱情。
他嚴峻地掃視一遍人群,爾後輕輕地說話了:“8月8日,我去到重慶。日機正對這座城市進行瘋狂的轟炸,接連三次空襲,炸彈、火海,城市比曠野還要荒涼,連條狗都看不見。戰爭、這就是戰爭。我獨自步行到江邊,等了許久,過來了一隻小船,船夫渡我過江,索要50元,可我翻遍口袋,隻有大洋五元和一些零星的美元及印度盧比。你們知道,我不會說中國話,船夫也不懂英文,爭執中,警報解除了,躲警報的人便圍了上來,有個懂英文的中國人主動調解,我遞上名片,他見了名片,竟無比震驚,說:你就是陳納德先生?組織美國空軍誌願隊的陳納德先生?你是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空軍誌願隊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又對人群發表演說,人群歡呼起來,年輕的中國人幾乎要把我舉起來,那船夫也不知什麽時候悄悄地離開了。朋友們,我們還沒為中國做什麽,中國人已把我們當成真正的朋友了。雨季總會過去的,而真正的友情是讓人永遠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