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西尼的生日是1792年2月29日,恰巧又是閏年,所以等羅西尼過第18個生日時,他已經72歲了,他自己說,幾年一次,這樣過生日會省去許多麻煩。在羅西尼的晚年,雖然疾病纏身,他還是幽默不減,有一次他生日前一天,一群朋友跑來喝他說,他們集了一些錢,要為你塑一個雕像,以做紀念。羅西尼聽了著急地說:“你們還是別那樣了,把錢給我,我自己站在那兒就行了。”由以上點點滴滴的生活情趣可以看出,羅西尼不僅懂得生活,他還很懂得享受快樂。他同樣也把這一思想反應在他的作品當中,難怪華格納這樣評價羅西尼的歌劇特點:“到羅西尼為止,歌劇的真實生活史才告一段落”。
羅西尼不僅風趣文雅,言辭詼諧,他還是一個寬宏大度和具有真知灼見的人。羅西尼有一次去維也納拜訪貝多芬,貝多芬對羅西尼過分甜美和偏於世俗的音樂不屑一顧,評價一般。羅西尼倒是禮貌有加,不但不把貝多芬的冷遇放在心上,他還特別建議維也納愛樂協會及時買下貝多芬的樂曲手稿,為世人留下了一筆難得的人類財富。由此可見,羅西尼心胸博大、視野寬闊的優秀性格之一斑了。
現今我們回顧羅西尼的一生,他的成功有卓越才華的一麵,其實也有那一時代的特殊性。在羅西尼“一統天下”的時代,歐州社會正處在動盪不安,社會殘酷的時代,歐洲各國的君主們竊得革命的成果,復辟心切,正在更加殘酷的鎮壓百姓的反抗思潮,以鞏固皇權的統治。按貝多芬話說:“封建統治的垃圾充滿了各個角落。”在此期間,皇權階層為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欣賞趣味,提倡一些“適合時代口味,能夠轉移人們對政治關心”的音樂作品。於是羅西尼以旋律和華麗見長的音樂逐漸倍受人們青睞,以致慢慢走紅,甚至使貝多芬的音樂光輝都黯然失色。由此看來,一部音樂作品的走紅也往往隱藏著一些社會現象,這一點,都是值得音樂人深入研究的。
對於羅西尼,人們至今還在迷惑,羅西尼在事業巔峰時期毅然決然,退出音樂界,不再寫作。羅西尼的激流勇退,至今都是個謎,有人說是他的音樂受到了大歌劇興起的影響,不再受人喜歡;有人說是作曲家身體透支過度,體力不支,心思衰竭;也有人說羅西尼是江郎才盡……直至今日,人們仍不知原因何在,羅西尼的隱退成了後人的一個難解之謎。
現在,有一些藝術家,常常把羅西尼作為成功的範本,追求作曲家的媚眾心態和奢華觀念。殊不知,羅西尼表麵看是把音樂創作和生活的享樂聯繫在一起,其實,那隻是音樂家的外在表現,羅西尼的音樂深處是心向光明、關愛大眾的。我們從他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威廉·退爾》中,所反映的民族自主的願望便不難察覺。羅西尼是把生活提煉為藝術,又把藝術融入生活,同時將音樂的華麗外賦入深邃思想的一代音樂大家。
誕生在巴黎的“茶花女”(1)
威爾第在香榭麗舍大街的故居正在整修
誕生在巴黎的“茶花女”—話說威爾第
題記:小仲馬曾預感:“五十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
白石墓碑,蒼色條石,花朵圖案,編織成“a、p”字樣;粉紅茶花,黃釉飄帶,蠟石為紙,上書一“怨”字。石碑上銘刻“阿爾弗西娜·普萊西長眠於此”。這就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的墓地,墓地坐落於距“紅磨坊”不遠的蒙馬特公墓。
巴黎茶花女墓,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憑弔思懷,墓碑旁四季鮮花不斷,幽香暗灑。美麗的茶花猶如人類亙古不變的愛情象徵:青梅竹馬、一見鍾情、兩心相守、黃昏之戀……終曲雲泥有別,彩章都是繾綣情真。亦如《茶花女》中所表現的白水藍心、純潔善良、真摯無瑕的愛情主題。
在《茶花女》一劇中,小仲馬把和他戀愛過的女子寫進悲劇故事裏,《茶花女》劇中描寫巴黎社交場上一位才華出眾、年輕美貌的女子,她以賣身為業,還是一位老公爵的情婦。女子穿著華貴,珠光寶氣,每當巴黎各大劇院有最新劇目首演之時,她必定要在包廂中出現。女子出現時,她麵前總要擺上三樣東西:看戲用的望遠鏡、一些糖果和一束茶花。茶花隨時而變,如果那天是當月的晦日,茶花就是白色;如果是吉日,茶花就是紅色。因此,人們稱她為“茶花女”。
一次偶然的機會,茶花女結識了純樸厚道的法國外省青年阿芒,倆人真心相戀,茶花女於是丟掉巴黎的嬌淫生活,與阿芒到巴黎鄉下過著極為簡樸的日子。此時阿芒的父親得知消息,匆匆趕到巴黎,求茶花女為了他家的名譽離開阿芒。茶花女心地善良,她想到阿芒將來的幸福,於是答應阿芒父親的懇求,給阿芒留下一封信件,告訴阿芒自己做了別人的情婦,不辭而別趕回巴黎。阿芒看到茶花女的信後氣憤異常,他到巴黎找到了茶花女,嚴詞斥責茶花女貪圖享樂,絕情負意。他把贏來的錢扔到了茶花女的麵前,隨即遠遊出走。茶花女看到心上人憤然而去,身心俱碎,她患有肺結核病,又加上身心疲憊,以致病情加劇,生命垂危。阿芒的父親見此情此景深感內疚,他把真情告訴了兒子。當阿芒匆匆回到茶花女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茶花女躺在情人的懷裏,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羅西尼不僅風趣文雅,言辭詼諧,他還是一個寬宏大度和具有真知灼見的人。羅西尼有一次去維也納拜訪貝多芬,貝多芬對羅西尼過分甜美和偏於世俗的音樂不屑一顧,評價一般。羅西尼倒是禮貌有加,不但不把貝多芬的冷遇放在心上,他還特別建議維也納愛樂協會及時買下貝多芬的樂曲手稿,為世人留下了一筆難得的人類財富。由此可見,羅西尼心胸博大、視野寬闊的優秀性格之一斑了。
現今我們回顧羅西尼的一生,他的成功有卓越才華的一麵,其實也有那一時代的特殊性。在羅西尼“一統天下”的時代,歐州社會正處在動盪不安,社會殘酷的時代,歐洲各國的君主們竊得革命的成果,復辟心切,正在更加殘酷的鎮壓百姓的反抗思潮,以鞏固皇權的統治。按貝多芬話說:“封建統治的垃圾充滿了各個角落。”在此期間,皇權階層為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欣賞趣味,提倡一些“適合時代口味,能夠轉移人們對政治關心”的音樂作品。於是羅西尼以旋律和華麗見長的音樂逐漸倍受人們青睞,以致慢慢走紅,甚至使貝多芬的音樂光輝都黯然失色。由此看來,一部音樂作品的走紅也往往隱藏著一些社會現象,這一點,都是值得音樂人深入研究的。
對於羅西尼,人們至今還在迷惑,羅西尼在事業巔峰時期毅然決然,退出音樂界,不再寫作。羅西尼的激流勇退,至今都是個謎,有人說是他的音樂受到了大歌劇興起的影響,不再受人喜歡;有人說是作曲家身體透支過度,體力不支,心思衰竭;也有人說羅西尼是江郎才盡……直至今日,人們仍不知原因何在,羅西尼的隱退成了後人的一個難解之謎。
現在,有一些藝術家,常常把羅西尼作為成功的範本,追求作曲家的媚眾心態和奢華觀念。殊不知,羅西尼表麵看是把音樂創作和生活的享樂聯繫在一起,其實,那隻是音樂家的外在表現,羅西尼的音樂深處是心向光明、關愛大眾的。我們從他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威廉·退爾》中,所反映的民族自主的願望便不難察覺。羅西尼是把生活提煉為藝術,又把藝術融入生活,同時將音樂的華麗外賦入深邃思想的一代音樂大家。
誕生在巴黎的“茶花女”(1)
威爾第在香榭麗舍大街的故居正在整修
誕生在巴黎的“茶花女”—話說威爾第
題記:小仲馬曾預感:“五十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
白石墓碑,蒼色條石,花朵圖案,編織成“a、p”字樣;粉紅茶花,黃釉飄帶,蠟石為紙,上書一“怨”字。石碑上銘刻“阿爾弗西娜·普萊西長眠於此”。這就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的墓地,墓地坐落於距“紅磨坊”不遠的蒙馬特公墓。
巴黎茶花女墓,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憑弔思懷,墓碑旁四季鮮花不斷,幽香暗灑。美麗的茶花猶如人類亙古不變的愛情象徵:青梅竹馬、一見鍾情、兩心相守、黃昏之戀……終曲雲泥有別,彩章都是繾綣情真。亦如《茶花女》中所表現的白水藍心、純潔善良、真摯無瑕的愛情主題。
在《茶花女》一劇中,小仲馬把和他戀愛過的女子寫進悲劇故事裏,《茶花女》劇中描寫巴黎社交場上一位才華出眾、年輕美貌的女子,她以賣身為業,還是一位老公爵的情婦。女子穿著華貴,珠光寶氣,每當巴黎各大劇院有最新劇目首演之時,她必定要在包廂中出現。女子出現時,她麵前總要擺上三樣東西:看戲用的望遠鏡、一些糖果和一束茶花。茶花隨時而變,如果那天是當月的晦日,茶花就是白色;如果是吉日,茶花就是紅色。因此,人們稱她為“茶花女”。
一次偶然的機會,茶花女結識了純樸厚道的法國外省青年阿芒,倆人真心相戀,茶花女於是丟掉巴黎的嬌淫生活,與阿芒到巴黎鄉下過著極為簡樸的日子。此時阿芒的父親得知消息,匆匆趕到巴黎,求茶花女為了他家的名譽離開阿芒。茶花女心地善良,她想到阿芒將來的幸福,於是答應阿芒父親的懇求,給阿芒留下一封信件,告訴阿芒自己做了別人的情婦,不辭而別趕回巴黎。阿芒看到茶花女的信後氣憤異常,他到巴黎找到了茶花女,嚴詞斥責茶花女貪圖享樂,絕情負意。他把贏來的錢扔到了茶花女的麵前,隨即遠遊出走。茶花女看到心上人憤然而去,身心俱碎,她患有肺結核病,又加上身心疲憊,以致病情加劇,生命垂危。阿芒的父親見此情此景深感內疚,他把真情告訴了兒子。當阿芒匆匆回到茶花女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茶花女躺在情人的懷裏,咽下了最後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