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黎歌劇院的劇場,裏麵更為金碧輝煌、富麗壯觀。劇場地麵鋪設大紅地毯,座位為黑色,椅背兒和倚墊兒皆為紅色織絨,座位的編號部位為鑲金。整個劇場的底色是金紅設色,金柱、金梯、金扶手、金圍欄,寬大的金色圍欄中間鑲嵌著碧玉,場內金闌玉砌、熠熠生輝。四周包廂有五層樓高,皆為紅色:紅牆、紅門,紅椅、紅房,整體紅彩照耀,富貴堂皇。由於年代的久遠,那本該鮮艷的紅色已不是大紅,而變成深紅,顯得更加肅穆典雅,樸厚莊重;那本來耀眼的金色也不是爍金,而是幽金,幽金與紅色鑲配,愈加端莊雅麗,風姿別樣。巴黎歌劇院劇場的穹頂是法蘭西民族繪畫藝術中的瑰寶,上麵繪有著名的天使之舞的圖案。據說近年來因為漆質稍有變色,劇院為了保護原繪作品而加以改進,


    裝修後的畫作反倒更接近現代派的色彩,引起了不少巴黎人的爭議。現在看來,它的色調雖然與整體風格不太和諧,但繪畫的本身色澤艷麗,新意盎然,有種別樣的迷人色彩。在穹頂的四周,是一圈碩大的金色天緯,緯燈晶瑩剔透,像珍珠放射出的光輝,輕柔溫馨,似夢似幻,如在天境。穹頂的中間是巴黎歌劇院劇場最為著名的天棚吊燈,金黃色的吊燈高約數米,吊燈的金色枝杈如鬆枝虯曲蜿蜒,吊燈上麵飾滿了各色寶石,幾百展燭燈亮,與懸掛的珠寶相映成輝,把整個劇場照耀地流金溢彩,滿壁生輝。巴黎歌劇院舞台的大幕也極有特色,深紅淺金的底色,與法國宮廷的床緯顏色極其相似,厚重古樸,華麗壯觀,同劇場的華貴氣氛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巴黎歌劇院建成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人們盡可想像的帝王貴胄,將相王侯,風流名士,綽韻佳人,都曾在此地皇風盡顯,張楊霸氣,風雲際會,爭顰鬥豔。時光荏苒、歲月悠悠,百代過客們匆匆即逝,隻留下歌劇院孤獨的見證著歷史。


    巴黎歌劇院的後台一般極少有人能進入,我與劇場的管理人員交談。可能因為是同行的原因,主管人員讓我進去參觀。巴黎歌劇院的舞台宏偉程度每個音樂人都早有耳聞,但真的身臨其境,舞台裏寬綽程度一般人難以想像,上麵可以塔起一座宮殿,也可以架起一條與巴黎大道一樣寬度的繁華大街,幾百名演員同台演出還綽綽有餘。舞美人員正在裝置布景,看布景的風格是表現豪華宮廷生活的劇目,因為專業的原因,我沒有多問。歌劇院占地總麵積為11237平方米,長度是170米,寬125米,座位有近2000個。歌劇院的底層是用於舞劇演員彩排的大廳,其餘還有專門展覽巴黎歌劇院的歷史與法國民族樂器的展廳,用於展覽歷代所演出過的著名歌劇使用的服裝和道具。


    據說巴黎歌劇院一共有2531個門和7593個鑰匙,歌劇院建成時舉辦交接儀式,設計師也隻能用一個鑰匙象徵性一下。巴黎歌劇院建成以來的演出囊括了法國歌劇舞劇的精華,上演了阿列維、梅耶貝爾、羅西尼、德裏波、曼桂思、德裏波、馬斯奈、古諾、但第、盧賽爾、米約、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等眾多法國與歐洲音樂大家的作品。據說巴黎歌劇院開幕禮的演出,當時指揮戴爾·德維為曲目的安排左右為難,頗費腦筋。可想而知,在區區幾小時內,整場音樂會曲目既要注重傳統、又要囊括現代,還要概覽歐洲藝術的精華與全貌,難度不可謂不大。我不由的聯想到中國國家歌劇院也會麵臨同樣的問題,建立一個歌劇院難,維護一個歌劇院更難,要保持民族傳統,開創中外融通的道路就更是難上加難,可謂任重道遠。


    當我走出歌劇院的大門,站在巴黎歌劇院的廣場平台之上,劇院外天清氣朗,惠風和暢,廣場裏一對華裔年輕人正在拍攝


    婚紗照,吸引了不少遊人駐足靜觀,別是一派中西合璧的人文風貌。在巴黎,華族裏麵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規:華人子弟結婚,一般必到兩個地方去拍照,一是艾菲爾鐵塔,象徵地久天長、百年好合;一是巴黎歌劇院,意喻富貴永久,青春永伴。中國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擁有五千年延綿歷史的文明古國,炎黃子孫無論身在何處繁衍生息,亙古綿延的文化精神始終是一脈相承、綿綿不絕的。


    巴黎歌劇院可以見證。


    巴黎夢 蝶戀花(1)


    巴黎李斯特廣場


    巴黎夢 蝶戀花—李斯特的第二故鄉


    題記:眾所矚目的演奏家和藝術家,在每個時代都能吸引女性。李斯特無疑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


    李斯特在巴黎好比鳥投林,魚入水,蝶戀花。


    俊鳥投翠林。李斯特從音樂之都維也納來到巴黎,那年12歲。李斯特到巴黎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李斯特離開維也納時,可謂風光絕透,音樂大師貝多芬出席了他的音樂會,貝多芬的得意弟子車爾尼將技藝傾囊而授,並且認為巴黎音樂學院是歐洲最理想的學府,希望李斯特到巴黎來深造。李斯特和父親亞當先告別維也納,回到祖國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向家鄉人民匯報”。匈牙利的媒體稱李斯特是:“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將為祖國帶來巨大的光榮。”少年成名的李斯特1823年12月11號來到巴黎,但李斯特萬萬沒有想到,他遭到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擊-巴黎音樂學院拒絕了他的入學申請。意氣風發的李斯特和他的爸爸先毛遂自薦找到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凱魯比尼,凱魯比尼一句淡淡的回答,使少年天才全家猶如頭遭晴天霹靂:“你們不是法國籍,所以沒有資格報考巴黎音樂學院。”李斯特全家被這莫名其妙的回答驚呆了。我們現在看來,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凱魯比尼拒絕李斯特入學的理由也許有兩個原因。一是法國革命失敗以後,重新掌握政權的貴族階層如驚弓之鳥,風聲鶴唳,他們在政治思想上對內實行封閉政策,在文化上進行對外封鎖,李斯特的巴黎之行正好是在這種思潮的風頭漩渦當中,所以不可避免的被拒之門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法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歷來就有唯我獨尊的觀念,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愛之有加,情之彌深,極為保守傳統。直至今日,法國人對本國文化的愛戀情節不僅沒有淡化,反而愈來愈烈。隻說法語,就讓許多到過法國的人們印象深刻。法國人不願意學習外語,尤其不喜歡講英語。在信息社會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到巴黎開會研討、旅遊考察,最平常的語言交流反倒成了最大的障礙。即便是到街上問路,如果你講的是英語,那麽從某種程度上還不如不問,因為遭遇到更多的無奈和尷尬。法語作為法蘭西文明外在的標誌,它優美豐富、語法嚴謹、詞彙浩繁,是聯合國的主要外外交用語之一。法國人把法語視為民族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所以在深層的文化愛護和保護方麵自感優越,甚至有點兒顧盼自憐的味道。尤其二戰以來,法國傳統文化的地位急轉直下,今不如昔,法語自然而然就成了維繫和弘揚法國文化、抵製美國文化霸權的惟一載體和象徵。從以上情況來分析,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凱魯比尼當時拒絕李斯特入學,好像就並不那麽難以理解了。李斯特被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凱魯比尼拒之門外的另一個原因,我想與他的個人的思想情結有關。凱魯比尼也不是法國人,他年輕時從義大利出發,輾轉倫敦,以傑出的才華被命為皇家禦前作曲家,後來又到巴黎發展,晚年被委任為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凱魯比尼的思想保守,以反對音樂改革而著稱,法國一些音樂新生派的音樂家像柏遼茲和提倡音樂教育改革的巴黎音樂學院教授安東尼·黑紗等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他的壓製。由此可見,凱魯比尼毅然拒絕李斯特入學,或者也是在“理解”之中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情懷巴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遠並收藏情懷巴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