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諾的音樂風格正如他的個性,樂曲中充滿了矛盾和多變。他的音樂有時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吟唱聖詠,有時又像一位走在森林中的神迷的旅者,有時是法國的浪漫情調,有時又是義大利的閑遊散風。現代人在研究法國十九世紀的音樂風貌時,常常以古諾的音樂入手。因為他的音樂裏無疑蘊藏著那一時期所有音樂風格的精華,古諾的歌劇雖然不像華格納那樣波瀾壯闊、氣勢宏偉,也缺少威爾第熱情充沛的活力,但他的音樂有一點無人企及,那就是最賦抒情之美。
古諾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精神上的頑嫉。古諾是法國著名神經科醫生愛米麗·伯朗士先生診所的常客,比他還要常來的還有一位—就是莫泊桑,著名小說《羊脂球》的作者。古諾的性格像巴黎的天氣一樣喜怒無常,一會兒艷陽高照,白雲朵朵,一會兒又烏雲襲來,遮陽避日。在普法戰爭期間,古諾沒有像比才、聖桑那樣去參加法國國家自衛隊,而是帶著妻子跑到了英國。妻子後來回到巴黎,他便火速與一個英國女人同居。不久以後,古諾的作品在巴黎首演,她帶情婦一起回到巴黎,法國藝評家瑪丁·考貝爾這樣撰文寫道:“很顯然,古諾的作品是失敗的。古諾和他臭名昭著的英國情婦坐在離他的妻子僅僅三個包廂的地方。人們都在說,滾回去吧,英國佬。”古諾後半生生活順暢,一部分因素得意於他的妻子。他剛結婚不到一年,嶽父便去世,古諾隨之繼承了嶽父的莊園。古諾晚年在巴黎的住所,相當豪華別致,家裏有當時極少人能配得起的家用管風琴,他住所的設計就是他的內弟。現在看來,法國藝評家對古諾的描寫,我想除去記載古諾作品的失敗以外,其實更主要的是對於英國人的“厭惡”。法國人並不是不熱愛“情人”的國度,從某些方麵講,法國人的情人情節或許比其他國家還要浪漫的得多。我想應該是法國人骨子裏不容許本國人找英國情人,或是說法國人討厭英國人堂而皇之的來到巴黎而已。
古諾在法國音樂界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像比才、聖桑等人,弗蘭克也曾跟他學習過。大概是因為派別的關係,古諾曾極力阻止弗蘭克的學生保羅·杜卡參加羅馬大獎的比賽,最終致使那一年羅馬大獎的音樂獎流產。羅曼·羅蘭在談到古諾和他的恩師柏遼茲的關係時也曾說:“在法國,年輕的古諾在柏遼茲麵前說了無數奉承的話,回過頭來卻成天價找他作品上的錯處,或者在歌劇院裏排擠他”。白紙黑字、歷史有憑,翔實的史實資料記載著古諾不少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
古諾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都生活在巴黎的拉丁區,拉丁區為他一生的事業、發展和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豐厚的基礎。巴黎的天空也如古諾的性格一般變化無常,我剛到聖·安德烈小廣場尋覓古諾的故居時,天空還艷陽高照,晴和日暖,隻一會兒的時間就陰雲密布,墨影壓頭了。此時,聖·米歇爾廣場上飄然響起了藝人的手風琴曲,樂曲與噴泉的薄霧纏繞在一起,似在為那些吻而不別的人們伴舞。忽然間,太陽躲進了雲層裏,連清風也吹不走它和雲兒的纏綿。聖·米歇爾廣場上吻而不別的情人,和天上驕陽與雲朵都在情意綿綿地說著悄悄話,天上人間,好像此時轉瞬間變作了談情說愛之所,給人以無限柔情,百樣風姿。
仲夏夜夢尋人間仙境(1)
聞名於世的巴黎歌劇院
仲夏夜夢尋人間仙境—從孟德爾頌到巴黎歌劇院
題記:法國人在評價艾菲爾鐵塔時說:“艾菲爾鐵塔,隻要看上一眼,就會讓人終生不忘”。此話用於巴黎歌劇院給人的印象,一點兒都不過份。
十九世紀的上半葉,是歐洲浪漫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1831年11月,孟德爾頌在歐洲作旅行時來到巴黎,那年孟德爾頌22歲,他身為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兩年前剛剛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使德國大眾對巴赫的音樂產生了新興趣,並且已經開始動筆寫作《芬格爾山洞》、《蘇格蘭交響曲》,並在羅馬邂逅柏遼茲。柏遼茲此作為法國樂派的年輕代表,柏遼茲剛剛完成偉大作品《幻想交響曲》。那時李斯特還沒有被譽以“鋼琴之王”,但已經成為歐洲著名的鋼琴家。蕭邦是年初到巴黎,還是初出茅廬的“無名之輩”。1831年,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29歲,出版了被聖伯夫稱為“純藝術之光輝寶座的”詩篇《東方吟》。小說家巴爾紮克是年32歲,標誌著他藝術成熟的小說《朱安黨人》、《婚姻理學》也已為他贏得了名聲,“農民”巴爾紮克正在開始涉足法國的上流社會。
孟德爾頌在這一群星即起,銀河初爍的歐洲浪漫時期前葉來到巴黎。巴黎人對他怎樣看待?孟德爾頌在巴黎5個月的行程又是怎樣的安排?我們且慢慢道來。
孟德爾頌剛到巴黎時住在蒙馬特的藝術區,他的住所對過就是巴黎的老歌劇院,巴黎老歌劇院原名叫做“歌劇學院”,始建於1669年。孟德爾頌離開巴黎後30年,巴黎歌劇院才開始興建。孟德爾頌在巴黎老歌劇院觀看了法國著名作曲家梅耶貝爾的歌劇《魔鬼羅伯特》,還出席了蕭邦1832年的2月26號在巴黎舉辦的首場音樂會,那時的蕭邦心情忐忑不安,正在孤獨的等待巴黎人的“憑判”。可惜蕭邦還是把觀眾的熱情高估了,來觀看蕭邦音樂會的觀眾裏幾乎沒有法國觀眾。孟德爾頌在巴黎結識了蕭邦和李斯特。1832年3月26號,正是貝多芬逝世五周年,孟德爾頌參加了巴黎舉行的紀念貝多芬逝世五周年音樂會,音樂會某些曲目的安排使他大吃一驚。他發現巴黎人竟然喜歡在安魂曲中穿插諧謔曲,而且這次演出的恰恰演出的是他自己的諧謔曲作品。孟德爾頌不敢想像一位主教站在祭台上,而那幽默的諧謔曲的旋律卻贏得了滿堂彩。莊嚴和滑稽同台亮相,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不能讓人接受和滑稽的鬧劇。巴黎人竟是如此的音樂觀念? 這讓孟德爾頌很不理解。
古諾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精神上的頑嫉。古諾是法國著名神經科醫生愛米麗·伯朗士先生診所的常客,比他還要常來的還有一位—就是莫泊桑,著名小說《羊脂球》的作者。古諾的性格像巴黎的天氣一樣喜怒無常,一會兒艷陽高照,白雲朵朵,一會兒又烏雲襲來,遮陽避日。在普法戰爭期間,古諾沒有像比才、聖桑那樣去參加法國國家自衛隊,而是帶著妻子跑到了英國。妻子後來回到巴黎,他便火速與一個英國女人同居。不久以後,古諾的作品在巴黎首演,她帶情婦一起回到巴黎,法國藝評家瑪丁·考貝爾這樣撰文寫道:“很顯然,古諾的作品是失敗的。古諾和他臭名昭著的英國情婦坐在離他的妻子僅僅三個包廂的地方。人們都在說,滾回去吧,英國佬。”古諾後半生生活順暢,一部分因素得意於他的妻子。他剛結婚不到一年,嶽父便去世,古諾隨之繼承了嶽父的莊園。古諾晚年在巴黎的住所,相當豪華別致,家裏有當時極少人能配得起的家用管風琴,他住所的設計就是他的內弟。現在看來,法國藝評家對古諾的描寫,我想除去記載古諾作品的失敗以外,其實更主要的是對於英國人的“厭惡”。法國人並不是不熱愛“情人”的國度,從某些方麵講,法國人的情人情節或許比其他國家還要浪漫的得多。我想應該是法國人骨子裏不容許本國人找英國情人,或是說法國人討厭英國人堂而皇之的來到巴黎而已。
古諾在法國音樂界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像比才、聖桑等人,弗蘭克也曾跟他學習過。大概是因為派別的關係,古諾曾極力阻止弗蘭克的學生保羅·杜卡參加羅馬大獎的比賽,最終致使那一年羅馬大獎的音樂獎流產。羅曼·羅蘭在談到古諾和他的恩師柏遼茲的關係時也曾說:“在法國,年輕的古諾在柏遼茲麵前說了無數奉承的話,回過頭來卻成天價找他作品上的錯處,或者在歌劇院裏排擠他”。白紙黑字、歷史有憑,翔實的史實資料記載著古諾不少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
古諾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都生活在巴黎的拉丁區,拉丁區為他一生的事業、發展和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豐厚的基礎。巴黎的天空也如古諾的性格一般變化無常,我剛到聖·安德烈小廣場尋覓古諾的故居時,天空還艷陽高照,晴和日暖,隻一會兒的時間就陰雲密布,墨影壓頭了。此時,聖·米歇爾廣場上飄然響起了藝人的手風琴曲,樂曲與噴泉的薄霧纏繞在一起,似在為那些吻而不別的人們伴舞。忽然間,太陽躲進了雲層裏,連清風也吹不走它和雲兒的纏綿。聖·米歇爾廣場上吻而不別的情人,和天上驕陽與雲朵都在情意綿綿地說著悄悄話,天上人間,好像此時轉瞬間變作了談情說愛之所,給人以無限柔情,百樣風姿。
仲夏夜夢尋人間仙境(1)
聞名於世的巴黎歌劇院
仲夏夜夢尋人間仙境—從孟德爾頌到巴黎歌劇院
題記:法國人在評價艾菲爾鐵塔時說:“艾菲爾鐵塔,隻要看上一眼,就會讓人終生不忘”。此話用於巴黎歌劇院給人的印象,一點兒都不過份。
十九世紀的上半葉,是歐洲浪漫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1831年11月,孟德爾頌在歐洲作旅行時來到巴黎,那年孟德爾頌22歲,他身為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兩年前剛剛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使德國大眾對巴赫的音樂產生了新興趣,並且已經開始動筆寫作《芬格爾山洞》、《蘇格蘭交響曲》,並在羅馬邂逅柏遼茲。柏遼茲此作為法國樂派的年輕代表,柏遼茲剛剛完成偉大作品《幻想交響曲》。那時李斯特還沒有被譽以“鋼琴之王”,但已經成為歐洲著名的鋼琴家。蕭邦是年初到巴黎,還是初出茅廬的“無名之輩”。1831年,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29歲,出版了被聖伯夫稱為“純藝術之光輝寶座的”詩篇《東方吟》。小說家巴爾紮克是年32歲,標誌著他藝術成熟的小說《朱安黨人》、《婚姻理學》也已為他贏得了名聲,“農民”巴爾紮克正在開始涉足法國的上流社會。
孟德爾頌在這一群星即起,銀河初爍的歐洲浪漫時期前葉來到巴黎。巴黎人對他怎樣看待?孟德爾頌在巴黎5個月的行程又是怎樣的安排?我們且慢慢道來。
孟德爾頌剛到巴黎時住在蒙馬特的藝術區,他的住所對過就是巴黎的老歌劇院,巴黎老歌劇院原名叫做“歌劇學院”,始建於1669年。孟德爾頌離開巴黎後30年,巴黎歌劇院才開始興建。孟德爾頌在巴黎老歌劇院觀看了法國著名作曲家梅耶貝爾的歌劇《魔鬼羅伯特》,還出席了蕭邦1832年的2月26號在巴黎舉辦的首場音樂會,那時的蕭邦心情忐忑不安,正在孤獨的等待巴黎人的“憑判”。可惜蕭邦還是把觀眾的熱情高估了,來觀看蕭邦音樂會的觀眾裏幾乎沒有法國觀眾。孟德爾頌在巴黎結識了蕭邦和李斯特。1832年3月26號,正是貝多芬逝世五周年,孟德爾頌參加了巴黎舉行的紀念貝多芬逝世五周年音樂會,音樂會某些曲目的安排使他大吃一驚。他發現巴黎人竟然喜歡在安魂曲中穿插諧謔曲,而且這次演出的恰恰演出的是他自己的諧謔曲作品。孟德爾頌不敢想像一位主教站在祭台上,而那幽默的諧謔曲的旋律卻贏得了滿堂彩。莊嚴和滑稽同台亮相,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不能讓人接受和滑稽的鬧劇。巴黎人竟是如此的音樂觀念? 這讓孟德爾頌很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