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就是聖顏大悅時,那張臉能有什麽看頭!這麽無能無恥,偏安西安就能長治久安了?婦人之見!你忙你的去吧。走時,過去問候一聲老夫人。”
三爺聽了老太爺的這聲吩咐,不免有幾分詫異:以往,老太爺可沒有這樣吩咐過。
走進老夫人這廂,她已經在外間迎候了。三爺行過禮,見老夫人精神似乎要比往常好些。她問了一些外間的情形,也不過是隨意問問罷。她還說了些誇嘉的話,如:“全家就數三爺你
辛苦!”這也不過是客氣吧。
三爺應付了幾句,就告辭出來。他不能在那裏多停留:這麽多年了,她依然沒有老去,還是那樣風韻獨具,麗質難掩……三爺當然不能多想這些。
全家就數三爺你辛苦。這種話,誰說過!
4
第二天,三爺趕緊進城去見孫大掌櫃。
孫大掌櫃一開始就情緒不好,還沒聽三爺說幾句,就追問邱泰基到西安後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又舊病復發?
三爺忙作解釋,說現在的邱掌櫃跟以前相比,真是判若兩人了。連侍奉西號的程老幫,也不敢含糊,凡事程老幫不點頭,他不敢行動。
孫大掌櫃冷笑了一聲,說:“我才不信!一出手就是六萬,程老幫他哪有這樣的氣魄?”
三爺忙說:“應付這筆禦債,是程老幫、邱掌櫃和我一道計議的。又不能得罪太後,又不想多損失,真是煞費苦心。總算謀了個手段:銀票寫得多些,虛晃一番,現銀則死守一萬的盤子,一兩也不能再多。朝廷駐鑾後,西安銀根奇缺,銀票兌現不了,沒人想要。所以就以為太後不會要銀票,哪能想到,人家幹的稀的都要!”
“別人想不到,他邱泰基也想不到?太後拿了我們天成元的銀票,想要兌現,我們敢不給兌?”
“當時情勢緊急,我們實在是亂中出錯了。”
“我看還是邱泰基的老毛病犯了,隻圖在太後麵前出手大方!”
三爺見孫大掌櫃揪住邱泰基,不依不饒,什麽事也說不成,就說:“孫大掌櫃,這步臭棋實在不能怨邱掌櫃,是我對他們說:‘太後落了難,來跟我們借錢,不能太小氣了。’邱掌櫃倒是一再提醒:‘這種禦債,名為借,實在跟搶也差不多。她不還,怎麽討要?門也尋不見!’我說:‘至尊至聖的皇太後,哪能言而無信?’力主他們出借了這筆禦債。所有不是,全在我。”
孫大掌櫃居然又冷笑了:“三爺初出山,不大知商海深淺,邱泰基他駐外多少年了,也不知道審時度勢,替東家著想?”
已經將罪過全攬下了,孫大掌櫃還是滿臉難看,不依不饒,三爺心裏窩的火就有些按捺不下
。但他極力忍著,說:
“不拘怨誰吧,反正櫃上有規矩。這筆禦債真要瞎了,該罰誰,盡可罰誰。眼下當緊的,還是張羅生意。我這次回來,就是想把西安的行市,告知老號。朝廷駐鑾西安成了定局,還盛傳太後有意遷都過來,所以國中各路京餉協餉正源源往西安流動。這不正是我們票家攬匯的大好時機嗎?岑春煊就曾想將江南米餉的匯務,撥一大宗給我天成元承攬。可我們不敢多接:西號存銀太少了。老號若能速調現銀過去,正有好生意可做!”
孫北溟冷冷地說:“西號的信報我早看了。現在兵荒馬亂,哪敢解押大宗現銀上路?”
三爺就說:“我這一路歸來,並沒有遇著什麽不測。出西安後,沿途見到最多的,正是運銀的橇車。四麵八方,都是往西安運銀。”
“就是路上不出事,老號也實在沒有多少存銀可調度。”
孫北溟這話,更給三爺添了火!今年是新帳期起始,前四年各地莊口的盈餘匯總到老號,還沒怎麽往外調度呢,就存銀告罄了?分明是不想調銀給西號!三爺咬牙忍住,說:
“遇了這樣的良機,就是拆借些現銀,急調西安,也是值得的。”
“這頭借了錢,那頭由邱泰基糟蹋?”
這一下,算把三爺的火氣引爆了,他拉下臉來,也冷冷地說:“孫大掌櫃,西安莊口借給西太後的這筆禦債,算到我的名下,與你天成元無關,成不成?這六萬銀子,就算我暫借你天成元的,利息照付。你天成元真要倒塌到底了,替我支墊不起,我明兒就送六萬兩現銀,交到櫃上。隻聽孫大掌櫃你一句話了!”
那料,孫大掌櫃並不把三爺的發作放在眼裏,居然說:“三爺,話不能這樣說吧?西號的信報並沒有言明,這六萬債務係三爺自家出借,與字號無關。我是領東,過問一聲,也在分內!”
“我現在特地言明了,不算晚吧?”
“按規矩,那得由西號報來!”
“我就去發電報,叫西號報來!”
說畢,三爺憤然離去。
走出天成元的那一刻,三爺真想策馬而去,飛至口外,再不回來!
他是早已經體味到了:什麽接手主理外間商務,不過是一個空名兒罷了!這個孫大掌櫃哪把他這個主事的少東家放在眼裏?自擔了這個主理外務的名兒,他真沒敢清閑一天,東奔西跑,衝鋒陷陣,求這個,哄那個,可誰又在乎你!老太爺說他多管閑事,孫大掌櫃嫌他不知深淺,言外之意,他也早聽出來了:你擔個名兒就得了,還真想張羅事兒呀!
老天也不遂人意,他剛擔了這樣一個空名兒,就遇了個倒運的年景,時局大亂,塌了半片天!
罷了,罷了,還是回口外去了,這頭就是天全塌下,也與他無幹!
盛怒的三爺,當然不能直奔口外,隻是奔進一家酒館,喝了個酩酊大醉。
跟著伺候的家僕及車倌,哪裏能勸得下,也隻能眼看著三爺醉得不省人事,幹著急,不頂事。還是酒家有經驗,說這大冷天的,可不敢把人扔到車轎裏,往康莊拉。人喝醉怕冷,大野地裏風頭硬,可不敢大意。
僕人們聽了,慌忙向酒家借了床鋪蓋,把三爺裹嚴了,抬上馬車,拉到天盛川茶莊。他們當然不能把三爺拉回天成元。
天盛川的林大掌櫃見三爺成了這樣,一邊招呼夥友把三爺安頓到暖炕上,一邊就問這是在哪應酬,竟醉成這樣?僕人知道實情不能隨便說出,隻含糊應付幾句,就求大掌櫃代為照看一時,他們得趕緊回康莊送訊。
回來見了三娘,僕人不能不說出實情。三娘沒聽完就忍不住了,立馬跑去見老太爺。可老太爺也沒聽她哭訴完,就說:
“不就是喝醉了嗎?醒過來,叫他以後少喝,不就得了!”
三娘不敢再說什麽了,很明顯,老太爺不想得罪孫大掌櫃。她隻好領了一幫仆傭,往城裏趕去。
三娘到達前,林大掌櫃已經打聽出,三爺是在孫北溟那裏慪了氣。所以一見三娘,林大掌櫃就說:
“三爺也是太能委屈自己了。領東不把東家放在眼裏,康家還沒這種規矩吧?天成元是康家第一大號,先染上這等惡習,我們也跟上學?”
三爺聽了老太爺的這聲吩咐,不免有幾分詫異:以往,老太爺可沒有這樣吩咐過。
走進老夫人這廂,她已經在外間迎候了。三爺行過禮,見老夫人精神似乎要比往常好些。她問了一些外間的情形,也不過是隨意問問罷。她還說了些誇嘉的話,如:“全家就數三爺你
辛苦!”這也不過是客氣吧。
三爺應付了幾句,就告辭出來。他不能在那裏多停留:這麽多年了,她依然沒有老去,還是那樣風韻獨具,麗質難掩……三爺當然不能多想這些。
全家就數三爺你辛苦。這種話,誰說過!
4
第二天,三爺趕緊進城去見孫大掌櫃。
孫大掌櫃一開始就情緒不好,還沒聽三爺說幾句,就追問邱泰基到西安後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又舊病復發?
三爺忙作解釋,說現在的邱掌櫃跟以前相比,真是判若兩人了。連侍奉西號的程老幫,也不敢含糊,凡事程老幫不點頭,他不敢行動。
孫大掌櫃冷笑了一聲,說:“我才不信!一出手就是六萬,程老幫他哪有這樣的氣魄?”
三爺忙說:“應付這筆禦債,是程老幫、邱掌櫃和我一道計議的。又不能得罪太後,又不想多損失,真是煞費苦心。總算謀了個手段:銀票寫得多些,虛晃一番,現銀則死守一萬的盤子,一兩也不能再多。朝廷駐鑾後,西安銀根奇缺,銀票兌現不了,沒人想要。所以就以為太後不會要銀票,哪能想到,人家幹的稀的都要!”
“別人想不到,他邱泰基也想不到?太後拿了我們天成元的銀票,想要兌現,我們敢不給兌?”
“當時情勢緊急,我們實在是亂中出錯了。”
“我看還是邱泰基的老毛病犯了,隻圖在太後麵前出手大方!”
三爺見孫大掌櫃揪住邱泰基,不依不饒,什麽事也說不成,就說:“孫大掌櫃,這步臭棋實在不能怨邱掌櫃,是我對他們說:‘太後落了難,來跟我們借錢,不能太小氣了。’邱掌櫃倒是一再提醒:‘這種禦債,名為借,實在跟搶也差不多。她不還,怎麽討要?門也尋不見!’我說:‘至尊至聖的皇太後,哪能言而無信?’力主他們出借了這筆禦債。所有不是,全在我。”
孫大掌櫃居然又冷笑了:“三爺初出山,不大知商海深淺,邱泰基他駐外多少年了,也不知道審時度勢,替東家著想?”
已經將罪過全攬下了,孫大掌櫃還是滿臉難看,不依不饒,三爺心裏窩的火就有些按捺不下
。但他極力忍著,說:
“不拘怨誰吧,反正櫃上有規矩。這筆禦債真要瞎了,該罰誰,盡可罰誰。眼下當緊的,還是張羅生意。我這次回來,就是想把西安的行市,告知老號。朝廷駐鑾西安成了定局,還盛傳太後有意遷都過來,所以國中各路京餉協餉正源源往西安流動。這不正是我們票家攬匯的大好時機嗎?岑春煊就曾想將江南米餉的匯務,撥一大宗給我天成元承攬。可我們不敢多接:西號存銀太少了。老號若能速調現銀過去,正有好生意可做!”
孫北溟冷冷地說:“西號的信報我早看了。現在兵荒馬亂,哪敢解押大宗現銀上路?”
三爺就說:“我這一路歸來,並沒有遇著什麽不測。出西安後,沿途見到最多的,正是運銀的橇車。四麵八方,都是往西安運銀。”
“就是路上不出事,老號也實在沒有多少存銀可調度。”
孫北溟這話,更給三爺添了火!今年是新帳期起始,前四年各地莊口的盈餘匯總到老號,還沒怎麽往外調度呢,就存銀告罄了?分明是不想調銀給西號!三爺咬牙忍住,說:
“遇了這樣的良機,就是拆借些現銀,急調西安,也是值得的。”
“這頭借了錢,那頭由邱泰基糟蹋?”
這一下,算把三爺的火氣引爆了,他拉下臉來,也冷冷地說:“孫大掌櫃,西安莊口借給西太後的這筆禦債,算到我的名下,與你天成元無關,成不成?這六萬銀子,就算我暫借你天成元的,利息照付。你天成元真要倒塌到底了,替我支墊不起,我明兒就送六萬兩現銀,交到櫃上。隻聽孫大掌櫃你一句話了!”
那料,孫大掌櫃並不把三爺的發作放在眼裏,居然說:“三爺,話不能這樣說吧?西號的信報並沒有言明,這六萬債務係三爺自家出借,與字號無關。我是領東,過問一聲,也在分內!”
“我現在特地言明了,不算晚吧?”
“按規矩,那得由西號報來!”
“我就去發電報,叫西號報來!”
說畢,三爺憤然離去。
走出天成元的那一刻,三爺真想策馬而去,飛至口外,再不回來!
他是早已經體味到了:什麽接手主理外間商務,不過是一個空名兒罷了!這個孫大掌櫃哪把他這個主事的少東家放在眼裏?自擔了這個主理外務的名兒,他真沒敢清閑一天,東奔西跑,衝鋒陷陣,求這個,哄那個,可誰又在乎你!老太爺說他多管閑事,孫大掌櫃嫌他不知深淺,言外之意,他也早聽出來了:你擔個名兒就得了,還真想張羅事兒呀!
老天也不遂人意,他剛擔了這樣一個空名兒,就遇了個倒運的年景,時局大亂,塌了半片天!
罷了,罷了,還是回口外去了,這頭就是天全塌下,也與他無幹!
盛怒的三爺,當然不能直奔口外,隻是奔進一家酒館,喝了個酩酊大醉。
跟著伺候的家僕及車倌,哪裏能勸得下,也隻能眼看著三爺醉得不省人事,幹著急,不頂事。還是酒家有經驗,說這大冷天的,可不敢把人扔到車轎裏,往康莊拉。人喝醉怕冷,大野地裏風頭硬,可不敢大意。
僕人們聽了,慌忙向酒家借了床鋪蓋,把三爺裹嚴了,抬上馬車,拉到天盛川茶莊。他們當然不能把三爺拉回天成元。
天盛川的林大掌櫃見三爺成了這樣,一邊招呼夥友把三爺安頓到暖炕上,一邊就問這是在哪應酬,竟醉成這樣?僕人知道實情不能隨便說出,隻含糊應付幾句,就求大掌櫃代為照看一時,他們得趕緊回康莊送訊。
回來見了三娘,僕人不能不說出實情。三娘沒聽完就忍不住了,立馬跑去見老太爺。可老太爺也沒聽她哭訴完,就說:
“不就是喝醉了嗎?醒過來,叫他以後少喝,不就得了!”
三娘不敢再說什麽了,很明顯,老太爺不想得罪孫大掌櫃。她隻好領了一幫仆傭,往城裏趕去。
三娘到達前,林大掌櫃已經打聽出,三爺是在孫北溟那裏慪了氣。所以一見三娘,林大掌櫃就說:
“三爺也是太能委屈自己了。領東不把東家放在眼裏,康家還沒這種規矩吧?天成元是康家第一大號,先染上這等惡習,我們也跟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