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 作者:蔡義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十六回,鴛鴦抗婚,她在園子裏與平兒、襲人三人私下說話,寶玉突然出現,讓她們都嚇了一跳。有脂評說:
通部情案,皆必從石兄掛號。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
批語當然是說“通部”小說中,那些非關寶玉的“情案”,也總“穿插”著寶玉出場。有趣的是批語不說“皆必從寶玉掛號”,而代之以“石兄”,這是否在提醒讀者注意寶玉脖子上的那塊要寫書的石頭?石頭固可寫寶玉不在場的事,但讓讀者加深在各種“情景”中石頭都在場的印象,也是必要的,就像前麵提到書中屢屢讓石頭插話,以表明它是經歷者和撰寫者一樣。
當然,石頭也不是萬能的。賈寶玉從來沒有接觸過、不知道的人,石頭自然也無從了解和記述有關該人的事了。所以在石頭沒有離開寶玉前,故事主要在榮國府、大觀園範圍內展開。甄士隱是寶玉未接觸過的人,就連士隱之女英蓮(香菱),因被拐賣時太幼小,也完全記不得了。小說卻以他的故事開頭,這是否欠考慮呢?我想,大家一定記得甄士隱在午夢中曾問癩僧何為“蠢物”的那段話:
那僧道:“若問此物,倒有一麵之緣。”說著,取出遞與士隱。士隱接了看時,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麵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麵還有幾行小字。
既然石頭曾與甄士隱有此“一麵之緣”,那麽寫他的故事,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你看,雪芹為安排石頭撰書的虛構情節,前前後後設想得多麽周到、縝密!說他是在別人現成的舊著基礎上增刪而成《紅樓夢》,我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相信的。
如果將石頭說成投胎為賈寶玉,那麽,與雪芹虛擬石頭是書的原作者之間的矛盾就大了:石頭有掌握賈府全麵情況的通靈本領,可以說書中一切都是自己親見親聞、親身經歷;寶玉沒有這種本領,就很難說一切都是他的見聞經歷了,比如他雖與劉姥姥有接觸,但怎能知道她進賈府前在鄉間家裏與狗兒拌嘴生氣的那些瑣事呢。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再說,如果石頭就是寶玉,寫寶玉就不能隻寫到他“懸崖撒手”,將“寶釵之妻、麝月之婢”“棄而為僧”為止了。因為寶玉做了和尚,人還活著,石頭也就隻能仍留在世上,回不到青埂峰下去寫書,除非小說寫到寶玉圓寂。
我想,寶玉出家時,是不會再掛著這勞什子的。如果這一次真的將它扔掉,故事也該結束了,癩僧跛道正可帶它到警幻仙子處去銷號,順便讓它看看《警幻情榜》,然後按早先的約定“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仍讓它變回一塊山中的大石頭,直至多年以後,由經過此山的空空道人將石上的“陳跡故事”抄了去。
曹雪芹的構思是很周密的,他讓僧道找風流冤家夾帶石頭入世,早就認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神瑛侍者。因為他的後身賈寶玉不但是書中第一主角,且是貫穿始終的。倘使當初換另一個風流冤家比如說絳珠仙子夾帶,事情就麻煩了。黛玉不大可能和賈芸、柳湘蓮、蔣玉菡、馮紫英或者北靜王水溶等等一類人都見過麵,視野狹窄多了,不利於石頭“體驗生活”。再說黛玉病死後,還能不將她隨身之物一同入殮棺木,埋於黃土壟中?就算通靈玉有土遁的本領,能逃回到大荒山去,可《石頭記》不待後半部散失,就已先成殘稿了。作者當然不會如此設計。可見,把夾帶石頭者名之為“神瑛侍者”是完全有理由的。三、曹雪芹為何要扮演增刪者
曹雪芹為什麽要虛擬石頭撰書而自己隻扮演增刪者的角色呢?
我以為不是怕觸犯政治禁忌(現在這樣假託石頭撰書,反而容易使某些人增加其中“有礙語”的疑慮);也不是像許多小說作者那樣不願讓人家知道自己在寫此類文字而用了個別號,也就是筆名。我想不是的。因為書中既已明說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實在與承認自己就是作者也差不多了,當時真想查問書是誰寫的,是很容易的。所以,批書人和永忠、明義等,都並不諱言作者是誰;雪芹也犯不著費這麽大的勁去遮遮掩掩。
我以為虛擬石頭撰書的主要意圖有二:一、強調“滿紙荒唐言”的小說中所蘊藏之“真”;二、說明故事取材之主要來源。兩者是結合的,統一的。
《紅樓夢》故事,若說是作者雪芹“親聞”,還問題不大;說“親見”,就成問題了;說“親身經歷”,怕更難符事實了。因為我說過與小說中賈府氣象略可仿佛者,是曹家的盛期,早在雪芹出生前二三十年。而那時諸如曹寅接駕、江寧織造署修行宮等許多盛事,都是聽他奶奶說的,或者可能還有經歷過的老婢僕,他自己怕是連曹“事敗、抄沒”、大禍降臨時的許多情況,都因為當時年紀實在太小而記不清了,還得聽父母、伯母等家人給他講述。
至於小說在構思中也採用和融合了其他貴族家庭榮枯的素材,雖然也屬作者自己的見聞,但更難說是自己親歷的了。
所以,被虛擬成原始作者的石頭,隻作為隨主角所經歷種種的一個不參與矛盾、糾紛的沉默的旁觀者,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人物角色。
曹雪芹自己沒有經歷過連脂硯齋都誤以為有過的那種“錦衣紈絝”、“飫甘饜美”的生活,所以特別想告訴讀者:別看我編的風月繁華故事是荒唐的,什麽秦氏大出殯啦,大小姐省親啦,皇家規模的大觀園啦,金陵十二釵等聚集在一起的女兒國啦,還有一個性情怪異,“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十九回脂評)的賈寶玉啦,等等等等,那雖是我虛構的,但其中卻包含著許多實實在在的真事和真情實感。我雖沒有親自經歷過,卻又的確有人曾經歷過,比如我奶奶、家人,還有一些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他們給我提供了極豐富的創作素材,沒有這些素材,我的《紅樓夢》就寫不成。我是在許多以往故事的基礎上,經過選擇、提煉、想像後才寫出來的。所以我虛擬了一個原始作者石頭,說此書就是他“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隻不過經我之手,花十年工夫,反覆“披閱”(醞釀、構思),大加“增刪”而已。我這番虛擬的用意,難道不好理解嗎?
第六章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
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山黃葉村著書,這好像沒有什麽疑問,還有畫家專就此題材作過《黃葉村著書圖》的畫,怎麽現在卻提出疑問來了呢?
我不是故意要標新立異,不過是尊重事實而已。在我看來,曹雪芹確實沒有在黃葉村著書,尤其是沒有在黃葉村繼續寫《紅樓夢》。
《紅樓夢》已在雪芹遷往西郊前寫成了,還寫什麽呢?
一、“不如著書黃葉村”釋
幹隆甲戌(1754)“抄閱再評”的書上已說“增刪五次”,若非先有全稿,如何計算幾易其稿?這一點前麵已說過。
何況,脂評不但多次提到書“末回”《警幻情榜》,對小說重要人物在八十回後的遭遇、結局,也幾乎都提到過(這才使紅學中的“探佚學”有可能盛行),這還能說沒有全稿嗎?隻有這些書稿,全部交付給整理者,讓批書人讀到全稿(至少脂硯齋是讀過全稿的),才有可能在書稿上加批,說後來如何如何。
通部情案,皆必從石兄掛號。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
批語當然是說“通部”小說中,那些非關寶玉的“情案”,也總“穿插”著寶玉出場。有趣的是批語不說“皆必從寶玉掛號”,而代之以“石兄”,這是否在提醒讀者注意寶玉脖子上的那塊要寫書的石頭?石頭固可寫寶玉不在場的事,但讓讀者加深在各種“情景”中石頭都在場的印象,也是必要的,就像前麵提到書中屢屢讓石頭插話,以表明它是經歷者和撰寫者一樣。
當然,石頭也不是萬能的。賈寶玉從來沒有接觸過、不知道的人,石頭自然也無從了解和記述有關該人的事了。所以在石頭沒有離開寶玉前,故事主要在榮國府、大觀園範圍內展開。甄士隱是寶玉未接觸過的人,就連士隱之女英蓮(香菱),因被拐賣時太幼小,也完全記不得了。小說卻以他的故事開頭,這是否欠考慮呢?我想,大家一定記得甄士隱在午夢中曾問癩僧何為“蠢物”的那段話:
那僧道:“若問此物,倒有一麵之緣。”說著,取出遞與士隱。士隱接了看時,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麵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麵還有幾行小字。
既然石頭曾與甄士隱有此“一麵之緣”,那麽寫他的故事,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你看,雪芹為安排石頭撰書的虛構情節,前前後後設想得多麽周到、縝密!說他是在別人現成的舊著基礎上增刪而成《紅樓夢》,我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相信的。
如果將石頭說成投胎為賈寶玉,那麽,與雪芹虛擬石頭是書的原作者之間的矛盾就大了:石頭有掌握賈府全麵情況的通靈本領,可以說書中一切都是自己親見親聞、親身經歷;寶玉沒有這種本領,就很難說一切都是他的見聞經歷了,比如他雖與劉姥姥有接觸,但怎能知道她進賈府前在鄉間家裏與狗兒拌嘴生氣的那些瑣事呢。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再說,如果石頭就是寶玉,寫寶玉就不能隻寫到他“懸崖撒手”,將“寶釵之妻、麝月之婢”“棄而為僧”為止了。因為寶玉做了和尚,人還活著,石頭也就隻能仍留在世上,回不到青埂峰下去寫書,除非小說寫到寶玉圓寂。
我想,寶玉出家時,是不會再掛著這勞什子的。如果這一次真的將它扔掉,故事也該結束了,癩僧跛道正可帶它到警幻仙子處去銷號,順便讓它看看《警幻情榜》,然後按早先的約定“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仍讓它變回一塊山中的大石頭,直至多年以後,由經過此山的空空道人將石上的“陳跡故事”抄了去。
曹雪芹的構思是很周密的,他讓僧道找風流冤家夾帶石頭入世,早就認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神瑛侍者。因為他的後身賈寶玉不但是書中第一主角,且是貫穿始終的。倘使當初換另一個風流冤家比如說絳珠仙子夾帶,事情就麻煩了。黛玉不大可能和賈芸、柳湘蓮、蔣玉菡、馮紫英或者北靜王水溶等等一類人都見過麵,視野狹窄多了,不利於石頭“體驗生活”。再說黛玉病死後,還能不將她隨身之物一同入殮棺木,埋於黃土壟中?就算通靈玉有土遁的本領,能逃回到大荒山去,可《石頭記》不待後半部散失,就已先成殘稿了。作者當然不會如此設計。可見,把夾帶石頭者名之為“神瑛侍者”是完全有理由的。三、曹雪芹為何要扮演增刪者
曹雪芹為什麽要虛擬石頭撰書而自己隻扮演增刪者的角色呢?
我以為不是怕觸犯政治禁忌(現在這樣假託石頭撰書,反而容易使某些人增加其中“有礙語”的疑慮);也不是像許多小說作者那樣不願讓人家知道自己在寫此類文字而用了個別號,也就是筆名。我想不是的。因為書中既已明說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實在與承認自己就是作者也差不多了,當時真想查問書是誰寫的,是很容易的。所以,批書人和永忠、明義等,都並不諱言作者是誰;雪芹也犯不著費這麽大的勁去遮遮掩掩。
我以為虛擬石頭撰書的主要意圖有二:一、強調“滿紙荒唐言”的小說中所蘊藏之“真”;二、說明故事取材之主要來源。兩者是結合的,統一的。
《紅樓夢》故事,若說是作者雪芹“親聞”,還問題不大;說“親見”,就成問題了;說“親身經歷”,怕更難符事實了。因為我說過與小說中賈府氣象略可仿佛者,是曹家的盛期,早在雪芹出生前二三十年。而那時諸如曹寅接駕、江寧織造署修行宮等許多盛事,都是聽他奶奶說的,或者可能還有經歷過的老婢僕,他自己怕是連曹“事敗、抄沒”、大禍降臨時的許多情況,都因為當時年紀實在太小而記不清了,還得聽父母、伯母等家人給他講述。
至於小說在構思中也採用和融合了其他貴族家庭榮枯的素材,雖然也屬作者自己的見聞,但更難說是自己親歷的了。
所以,被虛擬成原始作者的石頭,隻作為隨主角所經歷種種的一個不參與矛盾、糾紛的沉默的旁觀者,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人物角色。
曹雪芹自己沒有經歷過連脂硯齋都誤以為有過的那種“錦衣紈絝”、“飫甘饜美”的生活,所以特別想告訴讀者:別看我編的風月繁華故事是荒唐的,什麽秦氏大出殯啦,大小姐省親啦,皇家規模的大觀園啦,金陵十二釵等聚集在一起的女兒國啦,還有一個性情怪異,“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十九回脂評)的賈寶玉啦,等等等等,那雖是我虛構的,但其中卻包含著許多實實在在的真事和真情實感。我雖沒有親自經歷過,卻又的確有人曾經歷過,比如我奶奶、家人,還有一些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他們給我提供了極豐富的創作素材,沒有這些素材,我的《紅樓夢》就寫不成。我是在許多以往故事的基礎上,經過選擇、提煉、想像後才寫出來的。所以我虛擬了一個原始作者石頭,說此書就是他“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隻不過經我之手,花十年工夫,反覆“披閱”(醞釀、構思),大加“增刪”而已。我這番虛擬的用意,難道不好理解嗎?
第六章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
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山黃葉村著書,這好像沒有什麽疑問,還有畫家專就此題材作過《黃葉村著書圖》的畫,怎麽現在卻提出疑問來了呢?
我不是故意要標新立異,不過是尊重事實而已。在我看來,曹雪芹確實沒有在黃葉村著書,尤其是沒有在黃葉村繼續寫《紅樓夢》。
《紅樓夢》已在雪芹遷往西郊前寫成了,還寫什麽呢?
一、“不如著書黃葉村”釋
幹隆甲戌(1754)“抄閱再評”的書上已說“增刪五次”,若非先有全稿,如何計算幾易其稿?這一點前麵已說過。
何況,脂評不但多次提到書“末回”《警幻情榜》,對小說重要人物在八十回後的遭遇、結局,也幾乎都提到過(這才使紅學中的“探佚學”有可能盛行),這還能說沒有全稿嗎?隻有這些書稿,全部交付給整理者,讓批書人讀到全稿(至少脂硯齋是讀過全稿的),才有可能在書稿上加批,說後來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