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 作者:蔡義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類似這樣可笑的是非顛倒,還有歐陽健駁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話:
周汝昌認為,己卯、庚辰本夾批的署名,是被甲戌本與戚本(有正本)刪去的。他說:“最可笑的是戚本,他好像不明白這個署名是什麽玩意兒,不但刪去,而且還添上別的字充數。例如庚辰本第十六回一夾批雲:‘補前文之未到,且並將香菱身份寫出。——脂研。’戚本無‘脂研’字樣,卻多出‘來矣’兩字,以致末句變成‘寫出來矣’,令人絕倒!其餘類此者有很多處,杜撰的字如‘奈何’、‘者也’、‘如見’、‘理’、‘紙上’、‘妙甚’、‘確甚’等閑話,全是刪掉‘脂硯’又接上文而續出來的!”(《紅樓夢新證》)其實,事情恰好應該倒轉過來,“脂硯”二字正是把有正底本上的相關的文字改動而成的。
周先生的判斷是對的,戚本之所以刪去其不知為何物的“脂硯”署名而要用閑話填補,我以為這與該本是準備石印出版,故要求抄寫必須整齊美觀有關。大概初時每條評語抄成雙行的式樣,照有署名的字數設計好了,後要刪去署名,就會多出空格來,所以要填補。刪二字的就補二字;二字補不好,補一字也行,因為雙行批語末了留一個空格還是可以的。這樣的添補,自然難免出現蛇足。如果照歐陽健的顛倒說法,是己、庚本改戚本評語最後二字而成“脂硯”,這就完全想不出有什麽必要了。己、庚本想署名就署好了,反正作眉批、旁批,多二三字有什麽要緊,就作雙行夾批,己、庚本也未曾嚴格要求雙行的字數相差不得超過一個,不信翻翻本子,第二行空一大截的盡有,與戚本之整齊劃一全然不同。那麽,它何不憚煩地非要砍去批語的尾巴而改成署名不可呢?道理上也根本講不通。周先生舉“寫出來矣”為例,說它末二字“杜撰”得可笑;歐陽健卻以為原應如此。孰是孰非,隻好讓稍能寫寫文言文的人來判斷了,反正我從來沒有讀到過“寫出來矣”或者“看出來矣”“哭出來矣”一類的句子。
我主張搞學術研究應該反對“三不”作風,即應反對不顧常識、不擇手段和不負責任的作風。沒有起碼的嚴肅態度,很難算得上是真正的學術研究。一種新說,無論它說得怎麽天花亂墜,聳人聽聞,能引起社會上的轟動效應,如果它不想實事求是,不是為了弄清是非,追求真理,那它至多也隻能走紅一時,到頭來總不免成為浪花中的泡沫,不會給人們留下什麽有價值的東西。我將以此自勉,也希望與紅學界的朋友們一道,共同引以為戒。
第五章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
在了解曹雪芹為什麽要虛擬石頭撰書之前,先要澄清一個許多人可能存在的誤會:他們以為賈寶玉是石頭投胎的。那麽,石頭撰書不就是賈寶玉在講自己一生的經歷嗎?既然石頭隻不過是曹雪芹虛擬的作者,那麽小說不就是真正作者曹雪芹的自敘傳嗎?這從邏輯上說,是a=b,b=c,所以a=c,是沒有問題的。
一、石頭投胎為賈寶玉是後人的妄改
問題在於曹雪芹並沒有寫賈寶玉是石頭投胎的。寫石頭投胎為寶玉的是經後人之手篡改過的文字。曹雪芹寫賈寶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就是那位讓林黛玉的前身絳珠仙子為報答他“甘露之惠”而許下還淚之願的老兄,居於赤瑕宮的仙界人物。神瑛侍者不就是石頭嗎?不是的。將二者合而為一,是後人自作聰明地改動的結果。
後人是怎麽改的呢?
〔原作〕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
〔改文〕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
加重點的八個字是後加的,它不符合作者原意。作者寫的石頭並不能“自去自來”,所以它要求僧道攜帶它,後文也不見石頭能自由行動。“可大可小”的本領也是沒有的,它不是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十數丈的大石頭變成一塊小小的美玉是仙僧“大展幻術”的結果,被攜入紅塵後,也沒有見它再變大變小。這還情有可原,因為除甲戌本外,其他的本子中,石頭懇求僧道帶它下凡去及僧人“念咒書符,大展幻術”一大段四百二十餘字的情節都缺漏了。所以,在甲戌本被發現之前,人們都不明白大石怎麽會變成美玉的。
小說的楔子中隻講石頭,不提神瑛侍者,因為石頭是虛擬的此書作者,是說明“此書從何而來”必須提到的;神瑛侍者是石上故事中主人公賈寶玉的前身,所以留待故事開始後,甄士隱午夢中去交待。
那麽曹雪芹是怎麽寫到神瑛侍者而後人又是怎麽改的呢?
雪芹寫甄士隱夢至一處,忽見來了一僧一道,邊走邊談。隻聽道人問僧人說:“你攜了這蠢物(石頭),意欲何往?”那僧說將有一批風流冤家要投胎入世,“趁此機會,就將此蠢物夾帶於中,使他去經歷經歷”。道人又問,這些風流冤家將“落於何方何處”?那僧笑道:
此事說來好笑,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很顯然,這是接著楔子中僧人“便袖了這石,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的繼續敘述。因此,此時由僧人攜帶著、藏在他袖中的石頭,並非他跟道人說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是僧人說的“風流冤家”中最主要的一對,僧人準備趁他們投胎時,好將石頭“夾帶”入世。
再看後人的改文,前麵的敘述倒差別不太大,僧人也攜帶著石頭,就在他向道人提及“有絳珠草一株”之後,講神瑛侍者時,竟憑空添上幾句話,說:
隻因當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遊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引文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
這一來,石頭就成神瑛侍者了。
我說篡改者是自作聰明,並沒有冤枉他。因為經這一改,留下了讓人完全弄不懂的矛盾破綻,或者簡直可以說是鬧了個大笑話。
書開頭說,石頭因“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這裏卻說它“落得逍遙自在”,這怎麽回事?前麵寫石頭遇見二仙後,即被該僧袖之而去,而且是僧道對話時,石頭還在他袖中,正準備去往太虛幻境,一會兒還要拿出來給甄士隱看,怎麽此僧人又說它“各處去遊玩”,後來到警幻仙子處,被留在那裏了呢?那麽石頭究竟在哪裏呢?是在仙僧袖中還是警幻處?難道它有分身法?
若說石頭成為神瑛侍者是在它遇見僧道之前的事,那也不對啊。既然事先已被警幻仙子“留他在赤霞宮中”了,為什麽又會在青埂峰下遇二仙?難道說它不滿意新崗位,擅離職守,又偷偷地跑到老地方來呆著?原書中是在寫石頭“日夜悲號慚愧”之後,緊接著就說“正當嗟悼之際”,忽遇二仙的,並沒有安排它出去作逍遙遊又在警幻處供職的任何機會啊!
周汝昌認為,己卯、庚辰本夾批的署名,是被甲戌本與戚本(有正本)刪去的。他說:“最可笑的是戚本,他好像不明白這個署名是什麽玩意兒,不但刪去,而且還添上別的字充數。例如庚辰本第十六回一夾批雲:‘補前文之未到,且並將香菱身份寫出。——脂研。’戚本無‘脂研’字樣,卻多出‘來矣’兩字,以致末句變成‘寫出來矣’,令人絕倒!其餘類此者有很多處,杜撰的字如‘奈何’、‘者也’、‘如見’、‘理’、‘紙上’、‘妙甚’、‘確甚’等閑話,全是刪掉‘脂硯’又接上文而續出來的!”(《紅樓夢新證》)其實,事情恰好應該倒轉過來,“脂硯”二字正是把有正底本上的相關的文字改動而成的。
周先生的判斷是對的,戚本之所以刪去其不知為何物的“脂硯”署名而要用閑話填補,我以為這與該本是準備石印出版,故要求抄寫必須整齊美觀有關。大概初時每條評語抄成雙行的式樣,照有署名的字數設計好了,後要刪去署名,就會多出空格來,所以要填補。刪二字的就補二字;二字補不好,補一字也行,因為雙行批語末了留一個空格還是可以的。這樣的添補,自然難免出現蛇足。如果照歐陽健的顛倒說法,是己、庚本改戚本評語最後二字而成“脂硯”,這就完全想不出有什麽必要了。己、庚本想署名就署好了,反正作眉批、旁批,多二三字有什麽要緊,就作雙行夾批,己、庚本也未曾嚴格要求雙行的字數相差不得超過一個,不信翻翻本子,第二行空一大截的盡有,與戚本之整齊劃一全然不同。那麽,它何不憚煩地非要砍去批語的尾巴而改成署名不可呢?道理上也根本講不通。周先生舉“寫出來矣”為例,說它末二字“杜撰”得可笑;歐陽健卻以為原應如此。孰是孰非,隻好讓稍能寫寫文言文的人來判斷了,反正我從來沒有讀到過“寫出來矣”或者“看出來矣”“哭出來矣”一類的句子。
我主張搞學術研究應該反對“三不”作風,即應反對不顧常識、不擇手段和不負責任的作風。沒有起碼的嚴肅態度,很難算得上是真正的學術研究。一種新說,無論它說得怎麽天花亂墜,聳人聽聞,能引起社會上的轟動效應,如果它不想實事求是,不是為了弄清是非,追求真理,那它至多也隻能走紅一時,到頭來總不免成為浪花中的泡沫,不會給人們留下什麽有價值的東西。我將以此自勉,也希望與紅學界的朋友們一道,共同引以為戒。
第五章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
在了解曹雪芹為什麽要虛擬石頭撰書之前,先要澄清一個許多人可能存在的誤會:他們以為賈寶玉是石頭投胎的。那麽,石頭撰書不就是賈寶玉在講自己一生的經歷嗎?既然石頭隻不過是曹雪芹虛擬的作者,那麽小說不就是真正作者曹雪芹的自敘傳嗎?這從邏輯上說,是a=b,b=c,所以a=c,是沒有問題的。
一、石頭投胎為賈寶玉是後人的妄改
問題在於曹雪芹並沒有寫賈寶玉是石頭投胎的。寫石頭投胎為寶玉的是經後人之手篡改過的文字。曹雪芹寫賈寶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就是那位讓林黛玉的前身絳珠仙子為報答他“甘露之惠”而許下還淚之願的老兄,居於赤瑕宮的仙界人物。神瑛侍者不就是石頭嗎?不是的。將二者合而為一,是後人自作聰明地改動的結果。
後人是怎麽改的呢?
〔原作〕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
〔改文〕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
加重點的八個字是後加的,它不符合作者原意。作者寫的石頭並不能“自去自來”,所以它要求僧道攜帶它,後文也不見石頭能自由行動。“可大可小”的本領也是沒有的,它不是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十數丈的大石頭變成一塊小小的美玉是仙僧“大展幻術”的結果,被攜入紅塵後,也沒有見它再變大變小。這還情有可原,因為除甲戌本外,其他的本子中,石頭懇求僧道帶它下凡去及僧人“念咒書符,大展幻術”一大段四百二十餘字的情節都缺漏了。所以,在甲戌本被發現之前,人們都不明白大石怎麽會變成美玉的。
小說的楔子中隻講石頭,不提神瑛侍者,因為石頭是虛擬的此書作者,是說明“此書從何而來”必須提到的;神瑛侍者是石上故事中主人公賈寶玉的前身,所以留待故事開始後,甄士隱午夢中去交待。
那麽曹雪芹是怎麽寫到神瑛侍者而後人又是怎麽改的呢?
雪芹寫甄士隱夢至一處,忽見來了一僧一道,邊走邊談。隻聽道人問僧人說:“你攜了這蠢物(石頭),意欲何往?”那僧說將有一批風流冤家要投胎入世,“趁此機會,就將此蠢物夾帶於中,使他去經歷經歷”。道人又問,這些風流冤家將“落於何方何處”?那僧笑道:
此事說來好笑,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很顯然,這是接著楔子中僧人“便袖了這石,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的繼續敘述。因此,此時由僧人攜帶著、藏在他袖中的石頭,並非他跟道人說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是僧人說的“風流冤家”中最主要的一對,僧人準備趁他們投胎時,好將石頭“夾帶”入世。
再看後人的改文,前麵的敘述倒差別不太大,僧人也攜帶著石頭,就在他向道人提及“有絳珠草一株”之後,講神瑛侍者時,竟憑空添上幾句話,說:
隻因當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遊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引文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
這一來,石頭就成神瑛侍者了。
我說篡改者是自作聰明,並沒有冤枉他。因為經這一改,留下了讓人完全弄不懂的矛盾破綻,或者簡直可以說是鬧了個大笑話。
書開頭說,石頭因“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這裏卻說它“落得逍遙自在”,這怎麽回事?前麵寫石頭遇見二仙後,即被該僧袖之而去,而且是僧道對話時,石頭還在他袖中,正準備去往太虛幻境,一會兒還要拿出來給甄士隱看,怎麽此僧人又說它“各處去遊玩”,後來到警幻仙子處,被留在那裏了呢?那麽石頭究竟在哪裏呢?是在仙僧袖中還是警幻處?難道它有分身法?
若說石頭成為神瑛侍者是在它遇見僧道之前的事,那也不對啊。既然事先已被警幻仙子“留他在赤霞宮中”了,為什麽又會在青埂峰下遇二仙?難道說它不滿意新崗位,擅離職守,又偷偷地跑到老地方來呆著?原書中是在寫石頭“日夜悲號慚愧”之後,緊接著就說“正當嗟悼之際”,忽遇二仙的,並沒有安排它出去作逍遙遊又在警幻處供職的任何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