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 作者:蔡義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脂硯齋是“信筆塗鴉”嗎?恰恰相反,他批書認真細心得很,幾乎一字一句都不肯輕易放過。“濫加吹噓”是什麽意思呢?指用了那些“妙極”、“千古奇文”、“愧殺古今小說家”等等的話嗎?難道這些話對曹雪芹的《紅樓夢》來說是溢美之詞,它不配受到這樣的褒讚?歐陽健之褒貶,真是味在酸鹹之外,他對脂評如此詆毀貶抑,卻將不知甲戌本價值何在,仍贊同小說影射納蘭明珠家事說的孫桐生和處處用《易經》五行八卦之說來附會小說情節用語的張新之捧上了天。這究竟算不算“濫加評點吹噓”呢?脂評比其後任何一家的評語都更出色,更有價值,這在我看來是毫無疑問的。別的且不說,它自始至終都表明小說是在作者自己親身經歷、親聞親見的基礎上寫成的,因而能使那些同時代的圈內人物展讀之時,產生“都來眼底復心頭”(愛新覺羅·永忠吊雪芹詩句)的深切感受。這是關係到小說究竟是寫什麽的這一根本性的問題,是除脂評以外的任何一家評語都不曾指出過的。相比之下,後來的眾多評點家都不免隔靴搔癢,他們連原作的構思和後來的續貂文字都分不清。對脂評的評價原非本文的任務,隻因被歐陽健說得一錢不值,才忍不住說上幾句,我們還是回到要討論的問題上來吧。
脂評是誰也偽造不來的
歐陽健認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嘉慶十六年(1811)至道光三十年(1850)之間出現的“不下數十家”的評本中的一種,因為它“較差”才沒有刊刻問世。他以為從脂硯齋的話中找到了證據。甲戌本有一條脂評,提到“且諸公之批自是諸公眼界,脂齋之批亦有脂齋取樂處”等語,他覺得有文章可做,便說:“‘諸公’是誰呢?在甲戌本上找不到任何跡象……這裏的‘諸公’,實際上是指當時社會上風行的數十家批本的評點者。”歐陽健以為脂評的署名,甲戌本在過錄時已刪去,便無跡可尋了,不妨曲解“諸公”為道光年間的王雪香、張新之等“數十家批本的評點者”。這未免過於粗心了。甲戌本雖刪脂硯、畸笏、棠村等等諸公之名,僅過錄其評語,但並未刪得幹淨,第十三回還留有鬆齋、梅溪二公之名在,豈容歐陽健指鹿為馬?再說,歐陽的解說也太悖情理了,既然認為脂硯齋是後人假冒作者之親友,那麽,他怎麽又會談到道光年間的批本和評點者呢?譬如今天有人偽造一篇“文革”時期的文章,卻又在文中談什麽用資金去炒股票、房地產,你以為有這樣的事嗎?歐陽健在邏輯上竟混亂到如此地步!
脂評是誰也偽造不出來的,隨著紅學界研究的深入,不斷發現那些閃爍其詞、初讀難懂的評語之所指,愈來愈證明了這一點。
例一:癩僧對抱著女兒的甄士隱念了四句言詞,後兩句說:“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在前一句旁甲戌夾批曰:“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雲‘後’,是諱知者。”此批不細心探索和作一點考證就不易看懂。眾所周知,甄士隱故事不但是賈府和寶玉故事的縮影,在某種意義上,又是作者家世遭際的藝術象徵。那麽,“煙消火滅”也就不僅是指葫蘆廟的火燒毀了甄家,或後來賈府事敗,應該也與現實中的曹家獲罪被抄家有著某種關係。脂評特指出“前後一樣”,難道說現實中的事情是發生在元宵之前?是的,正是如此。讓我引幾句孫遜兄的話:“原來曹家被抄,是在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皇上親諭著江南總督範時繹去查封的,如果把文書行程計算在內,其實際被抄時間正是在元宵前夕。脂硯是個‘知者’,這一點當然諱不了他。而小說故意在此‘不直雲前而雲後’,正是一種‘諱知者’,亦即‘將真事隱去’的手法。”(《紅樓夢脂評初探》8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這隻能是當今的研究成果,因為我們已知道曹家敗落的大概,又能隨意地查閱已出版的有關的清廷檔案,而在清代,別說嘉慶、道光年間人無從知曉,即便是作者同時人,若非關係特別密切的家屬親友,又有誰能弄清曹家幾十年前發生變故的確切時間?所以,光憑這一條就能確定脂評是真的,而絕不可能是偽造的。
例二:著名史學家、學者顧頡剛從《江南通誌》中查出歷任江寧織造的職官及時間,他列表與康熙六次南巡時間、駐驛地點兩相對照,考出六次南巡有五次以織造署為行宮,其中曹寅當了四次接駕的差。他把這一考證結果告訴了胡適,被後者寫入了論文。這又是與曹家無關的外界人不大弄得清楚的問題,更非一個多世紀之後的哪一個存心作偽牟利的書商、評點家所能想得出來的。事實上也從沒有《紅樓夢》評點者提到過什麽“南巡”或“接駕”的事,更不必說幾次了。但脂評所作的暗示,卻又處處與近人考出的史實合榫。甲戌第十六回總批:“借省親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當趙嬤嬤說到“咱們賈府……隻預備接駕一次”時,庚辰夾批:“又要瞞人。”說到“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噯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甲戌夾批:“甄家正是大關鍵、大節目,勿作泛泛口頭語看。”庚辰夾批於“接駕四次”旁曰:“點正題正文。”說到“‘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庚辰夾批:“真有是事,經過見過。”作假之人,何來這麽大的本領?
例三:談省親一段中還有一條周汝昌先生認為錯了位置、該指趙嬤嬤的脂評說:“文忠公之嬤。”幹隆時,諡文忠的是傅恆,評語意謂趙嬤嬤的說話全是傅恆乳母的聲口。傅恆與曹家有姻親關係,與雪芹飲談交往的明琳為其侄輩,而明琳又是後來《棗窗閑筆》作者裕瑞的母舅。這些關係是近幾十年由周先生窮考力索所得(《紅樓夢新證》105—109頁),在此之前的作偽者,又豈能憑空想像出一個“文忠公之嬤”來?
例四:小說中寫到“樹倒猢猻散”的話,前八十回中僅有一次,即第十三回秦氏託夢鳳姐所說的“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但脂評在前二十幾回中,提到它竟有四次之多。如第五回中仙姬唱《飛鳥各投林》一曲,對起頭兩句“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蒙府本有批曰:“二句總寧榮。與‘樹倒猢猻散’作反照。”至末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則甲戌本批曰:“與‘樹倒猢猻散’反照。”第二十二回賈母作謎語“猴子身輕站樹梢”,庚辰本批曰:“所謂‘樹倒猢猻散’是也。”從這些脂評看,很像八十回後的佚稿中有以這句俗語作回目的一回,寫的當是“賈府事敗,子孫流散”事。但脂評之所以再三提及這句話,主要還是因為它勾起了往事的回想。如庚辰本批秦氏之言曰:“‘樹倒猢猻散’之語,今猶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傷哉,寧不痛殺!”原來那是曹家事敗前家裏的人常談的一句不祥的口頭禪。施《隋村先生遺集》卷六《病中雜賦》詩:“廿年樹倒西堂閉。”自注雲:“曹楝亭公(寅)時拈佛語,對坐客雲:‘樹倒猢猻散。’今憶斯言,車輪腹轉。”與脂評不謀而合。從脂評屈指計年及哀嘆的習慣用語看,係畸笏叟所加無疑。畸笏壬午年(1762)署名批書之評語特多,此評倘亦在其內,上推三十五年,恰好是曹獲罪、曹家被抄沒,“樹倒猢猻散”的1728年。這又豈是作偽者“信筆塗鴉”“亂加評點”所能言中的?
脂評是誰也偽造不來的
歐陽健認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嘉慶十六年(1811)至道光三十年(1850)之間出現的“不下數十家”的評本中的一種,因為它“較差”才沒有刊刻問世。他以為從脂硯齋的話中找到了證據。甲戌本有一條脂評,提到“且諸公之批自是諸公眼界,脂齋之批亦有脂齋取樂處”等語,他覺得有文章可做,便說:“‘諸公’是誰呢?在甲戌本上找不到任何跡象……這裏的‘諸公’,實際上是指當時社會上風行的數十家批本的評點者。”歐陽健以為脂評的署名,甲戌本在過錄時已刪去,便無跡可尋了,不妨曲解“諸公”為道光年間的王雪香、張新之等“數十家批本的評點者”。這未免過於粗心了。甲戌本雖刪脂硯、畸笏、棠村等等諸公之名,僅過錄其評語,但並未刪得幹淨,第十三回還留有鬆齋、梅溪二公之名在,豈容歐陽健指鹿為馬?再說,歐陽的解說也太悖情理了,既然認為脂硯齋是後人假冒作者之親友,那麽,他怎麽又會談到道光年間的批本和評點者呢?譬如今天有人偽造一篇“文革”時期的文章,卻又在文中談什麽用資金去炒股票、房地產,你以為有這樣的事嗎?歐陽健在邏輯上竟混亂到如此地步!
脂評是誰也偽造不出來的,隨著紅學界研究的深入,不斷發現那些閃爍其詞、初讀難懂的評語之所指,愈來愈證明了這一點。
例一:癩僧對抱著女兒的甄士隱念了四句言詞,後兩句說:“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在前一句旁甲戌夾批曰:“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雲‘後’,是諱知者。”此批不細心探索和作一點考證就不易看懂。眾所周知,甄士隱故事不但是賈府和寶玉故事的縮影,在某種意義上,又是作者家世遭際的藝術象徵。那麽,“煙消火滅”也就不僅是指葫蘆廟的火燒毀了甄家,或後來賈府事敗,應該也與現實中的曹家獲罪被抄家有著某種關係。脂評特指出“前後一樣”,難道說現實中的事情是發生在元宵之前?是的,正是如此。讓我引幾句孫遜兄的話:“原來曹家被抄,是在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皇上親諭著江南總督範時繹去查封的,如果把文書行程計算在內,其實際被抄時間正是在元宵前夕。脂硯是個‘知者’,這一點當然諱不了他。而小說故意在此‘不直雲前而雲後’,正是一種‘諱知者’,亦即‘將真事隱去’的手法。”(《紅樓夢脂評初探》8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這隻能是當今的研究成果,因為我們已知道曹家敗落的大概,又能隨意地查閱已出版的有關的清廷檔案,而在清代,別說嘉慶、道光年間人無從知曉,即便是作者同時人,若非關係特別密切的家屬親友,又有誰能弄清曹家幾十年前發生變故的確切時間?所以,光憑這一條就能確定脂評是真的,而絕不可能是偽造的。
例二:著名史學家、學者顧頡剛從《江南通誌》中查出歷任江寧織造的職官及時間,他列表與康熙六次南巡時間、駐驛地點兩相對照,考出六次南巡有五次以織造署為行宮,其中曹寅當了四次接駕的差。他把這一考證結果告訴了胡適,被後者寫入了論文。這又是與曹家無關的外界人不大弄得清楚的問題,更非一個多世紀之後的哪一個存心作偽牟利的書商、評點家所能想得出來的。事實上也從沒有《紅樓夢》評點者提到過什麽“南巡”或“接駕”的事,更不必說幾次了。但脂評所作的暗示,卻又處處與近人考出的史實合榫。甲戌第十六回總批:“借省親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當趙嬤嬤說到“咱們賈府……隻預備接駕一次”時,庚辰夾批:“又要瞞人。”說到“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噯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甲戌夾批:“甄家正是大關鍵、大節目,勿作泛泛口頭語看。”庚辰夾批於“接駕四次”旁曰:“點正題正文。”說到“‘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庚辰夾批:“真有是事,經過見過。”作假之人,何來這麽大的本領?
例三:談省親一段中還有一條周汝昌先生認為錯了位置、該指趙嬤嬤的脂評說:“文忠公之嬤。”幹隆時,諡文忠的是傅恆,評語意謂趙嬤嬤的說話全是傅恆乳母的聲口。傅恆與曹家有姻親關係,與雪芹飲談交往的明琳為其侄輩,而明琳又是後來《棗窗閑筆》作者裕瑞的母舅。這些關係是近幾十年由周先生窮考力索所得(《紅樓夢新證》105—109頁),在此之前的作偽者,又豈能憑空想像出一個“文忠公之嬤”來?
例四:小說中寫到“樹倒猢猻散”的話,前八十回中僅有一次,即第十三回秦氏託夢鳳姐所說的“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但脂評在前二十幾回中,提到它竟有四次之多。如第五回中仙姬唱《飛鳥各投林》一曲,對起頭兩句“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蒙府本有批曰:“二句總寧榮。與‘樹倒猢猻散’作反照。”至末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則甲戌本批曰:“與‘樹倒猢猻散’反照。”第二十二回賈母作謎語“猴子身輕站樹梢”,庚辰本批曰:“所謂‘樹倒猢猻散’是也。”從這些脂評看,很像八十回後的佚稿中有以這句俗語作回目的一回,寫的當是“賈府事敗,子孫流散”事。但脂評之所以再三提及這句話,主要還是因為它勾起了往事的回想。如庚辰本批秦氏之言曰:“‘樹倒猢猻散’之語,今猶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傷哉,寧不痛殺!”原來那是曹家事敗前家裏的人常談的一句不祥的口頭禪。施《隋村先生遺集》卷六《病中雜賦》詩:“廿年樹倒西堂閉。”自注雲:“曹楝亭公(寅)時拈佛語,對坐客雲:‘樹倒猢猻散。’今憶斯言,車輪腹轉。”與脂評不謀而合。從脂評屈指計年及哀嘆的習慣用語看,係畸笏叟所加無疑。畸笏壬午年(1762)署名批書之評語特多,此評倘亦在其內,上推三十五年,恰好是曹獲罪、曹家被抄沒,“樹倒猢猻散”的1728年。這又豈是作偽者“信筆塗鴉”“亂加評點”所能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