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 作者:蔡義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噯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若不是我們親眼看見,告訴誰誰也不信的。別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也不過是拿著皇帝家的銀子,往皇帝身上使罷了。誰家有那些錢買這個虛熱鬧去!(庚辰本第十六回)
這就是曹雪芹借省親情節而要出脫的真正心事。所以脂評提醒讀者:“甄家正是大關鍵、大過節,切勿作泛泛口頭語看!”又批“接駕四次”曰:“點正題正文。”意思說,這是作者所以要寫省親故事的本心真意。
探春興利除弊的治家,能使人聯想到執政者在某些經濟問題上的改良措施。我疑惑這也是曹家真事的變形寫法。比如大觀園管理實行包幹責任製,眾人反映說:“不必動官中錢糧,我還可以交錢糧。”寶釵說:“不過這幾樣,都是他們包了去,不用帳房去領錢,便算算,就省下多少來?”等等,極似曹寅等人分別為朝廷包幹承辦銅節省銀兩開支等事;諸如下麵這些話,在曹寅和有關奏摺中比比皆是:
蒙主人鴻恩,將滸墅等十四關銅,分為三份,賞給奴才等承辦以來,我等每年將節省銀俱已如數交納內庫。……今若將滸墅等十四關應付我等之銅價銀一錢,腳費銀五分,停止向關監督領取,改由附近江蘇藩庫支付,則……船夫雇價及各地雜用等項,即可節省銀一萬兩。因此,比我等以前節省之十四萬兩,又可增加節省銀一萬兩。……若能施行,則我等可免大江行船之苦,而亦有益於錢糧……(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折)
小說以假寫真,以小寓大,恐讀者忘卻興利除弊中假賈真甄的關係,特在管園眾人向主子謝恩,說出“我們再要不體上情,天地也不容了”之後,立即插入家人忽報“江南甄府裏家眷昨日到京,今日進宮朝賀,此刻先遣人來送禮請安”等語,將此事打斷,暗示的痕跡十分明顯。
曹家被朝廷治罪的真事,亦如南巡接駕事一樣,在小說中是既不能不寫,又不能如實明寫的。脂評提到過八十回後賈府的“抄沒”,若全是正麵落筆地明寫,恐難以隱去真事而又達到實錄目的。我想,作者也許會使用一些側筆暗寫的辦法來補足這件事,而其中有一些情景、細節,則很可能事先已化入了變形的“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回中了。當然,抄檢大觀園隻是一個家庭內部的“自殺自滅”,但雍正奪嫡,黨同伐異,殺戮錮廢諸王子、宗室大臣,又何嚐不是同室操戈呢?作者仿佛忙中偷閑,特意讓探春流著眼淚說到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又在下一回讓尤氏補充說:“昨日聽見你爺說,看邸報,甄家犯了罪,現今抄沒家事,調取進京治罪。”等等,這難道是偶然的嗎?這與作者寫元春省親而特意讓趙嬤嬤提到南巡和甄家接駕事,何其相似!
十年浩劫期間,我曾在浙江安吉五七幹校勞動,有一次與陳企霞同誌(他當時被江青打成“叛徒”、“大右派”、“反黨分子”,是“專政對象”。晚上,他悄悄過來與我聊天,我們常常談到《紅樓夢》)聊天,他說:“我有一個特別的想法,《紅樓夢》中賈府的內部矛盾,反映了清朝統治集團內當權派跟在野派之間的矛盾。王夫人、鳳姐等代表著在朝執政的當權派,邢夫人、趙姨娘等則是在野的反對派。”他還笑笑說:“我這隻是胡說八道,別人不會相信的。”但我倒覺得這話極有見地。當然,曹雪芹不是簡單地用小說情節隱寫政治歷史,也不會以某一小說人物呆呆地影射某一真人,否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不會有真正的藝術生命力。他隻是發現了封建宗法製大家庭與封建宗法製王朝之間所固有的許多相似之處,於是以其特殊的敏感,出於特殊的需要,有意識地用不同尋常的典型化方法,將兩者的某些特徵綜合起來,溝通起來,雖表麵隻寫一個家庭內部之事,其中或以小寓大,或借題發揮,或指東說西,人物形象、事件,既有其本身獨立存在的價值和真實性,而認識意義又不局限於其本身。就用這個辦法,曹雪芹才以“兒女筆墨”的形式,寫出了一部十分深刻的“怨時罵世”的小說。太虛幻境石牌坊上的對聯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對聯於第一回與第五回兩次出現,是作者著意強調。)我以為這是作者在提請讀者注意小說的寫法:人物與故事都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甄府與賈府正為表現這種關係而設。用假的敷衍,用真的點醒,它們是互為補足的。不要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倒當成假的了。二、通靈玉最後到過甄寶玉手中
那麽,甄府是否始終隻用暗線,隻在必要時偶爾一提,而不會作正麵描寫的呢?光看八十回書,仿佛是如此。裕瑞以為甄寶玉隻不過是賈寶玉的“鏡中影”,實際上作者並不會再另寫一個各方麵都相同的甄寶玉,這便是他根據八十回書的印象所得出的匆促結論。如果在小說開始時就作了交代,而中間又幾次提到的甄府和甄寶玉,到故事最終都沒有正麵描寫,都不出場,而隻不過是一種傳聞,那麽,從結構藝術說,就成了前有呼而後不應;對甄家的事先交代和常常提到,都可以從這一角度上說它是多餘的了,因而就不能算是一種完美的結構。而且如果寫甄府僅僅隻為了點醒所寫賈府中省親、抄檢等事,其依據的真事是南巡或抄家,那是盡可以想出更簡捷的辦法來的,又何必特意再造出一家,而花那麽多筆墨去交代一個與賈寶玉一模一樣的甄寶玉呢?曹家顯赫時,那些熱鬧的大事固人所周知,寫在小說中是需要用變了形的幻相示人的;但勢敗家亡後的種種悽慘情景,知道的人就不會那麽多了,而且骨肉離散,饑寒死亡,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正不妨更多地用真而不必都用假了。所以,為便於寫曹家真事而設的甄府,也就不妨多寫一點,讓甄寶玉也有機會代替賈寶玉出場,使之更多地表現小說主人公遭遇的真相。曹雪芹正是這樣設想,這樣寫的。這一點,有讀過通部書稿的脂硯齋等人所作的評語可以證實,試看下列脂評:
士隱家一段小榮枯至此結住,所謂“真不去,假焉來”也。(甲戌本第二回)
甄家之寶玉乃上半部不寫者,故此處極力表明,以遙照賈家之寶玉。凡寫賈寶玉之文,則正為真寶玉傳影。(甲戌本第二回)
(賈母生日,問及送禮來的人家,鳳姐回話時提及“江南甄家”)好,一提甄事。蓋真事欲顯,假事將盡。(庚辰本第七十一回)
(準備抄檢大觀園,鳳姐喚周瑞家的等人進來,小說列舉五家陪房後說“餘者皆在南方,各有執事”)又伏一筆。(庚辰本第七十四回)
從以上一、三條脂評所說真去假來和假盡真顯,我們推知作者寫甄府與賈府是交替的,正麵描寫賈府時,不寫甄府,後來寫甄府時,也會暫時將賈府擱置一邊。從二、四條脂評,我們更明確無誤地知道八十回後是要正麵描寫甄寶玉和甄家事的。因為既然說“甄家之寶玉乃上半部不寫者”,那就等於告訴我們下半部是要寫他的;說有些陪房在南方執事是作者的伏筆,也就可知後來有寫江南甄家的情節。再結合“蓋真事欲顯,假事將盡”之語來看,也就可以證明我們前麵推斷後半部可能多寫真事是不錯的,而且在八十回之後不久就該寫到了。此外,甄士隱註解《好了歌》說:“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脂評特指出是“甄玉、賈玉一幹人”,也可見後來要寫到甄寶玉跟賈寶玉遭遇一樣,也是“貧窮難耐淒涼”和蒙受“世人誹謗”的;而且還不隻是通過旁人之口提到幾句而已,因為那樣由旁人提及的寫法,是在上半部用的。這在脂評看來,隻能算作是“不寫者”的。
這就是曹雪芹借省親情節而要出脫的真正心事。所以脂評提醒讀者:“甄家正是大關鍵、大過節,切勿作泛泛口頭語看!”又批“接駕四次”曰:“點正題正文。”意思說,這是作者所以要寫省親故事的本心真意。
探春興利除弊的治家,能使人聯想到執政者在某些經濟問題上的改良措施。我疑惑這也是曹家真事的變形寫法。比如大觀園管理實行包幹責任製,眾人反映說:“不必動官中錢糧,我還可以交錢糧。”寶釵說:“不過這幾樣,都是他們包了去,不用帳房去領錢,便算算,就省下多少來?”等等,極似曹寅等人分別為朝廷包幹承辦銅節省銀兩開支等事;諸如下麵這些話,在曹寅和有關奏摺中比比皆是:
蒙主人鴻恩,將滸墅等十四關銅,分為三份,賞給奴才等承辦以來,我等每年將節省銀俱已如數交納內庫。……今若將滸墅等十四關應付我等之銅價銀一錢,腳費銀五分,停止向關監督領取,改由附近江蘇藩庫支付,則……船夫雇價及各地雜用等項,即可節省銀一萬兩。因此,比我等以前節省之十四萬兩,又可增加節省銀一萬兩。……若能施行,則我等可免大江行船之苦,而亦有益於錢糧……(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折)
小說以假寫真,以小寓大,恐讀者忘卻興利除弊中假賈真甄的關係,特在管園眾人向主子謝恩,說出“我們再要不體上情,天地也不容了”之後,立即插入家人忽報“江南甄府裏家眷昨日到京,今日進宮朝賀,此刻先遣人來送禮請安”等語,將此事打斷,暗示的痕跡十分明顯。
曹家被朝廷治罪的真事,亦如南巡接駕事一樣,在小說中是既不能不寫,又不能如實明寫的。脂評提到過八十回後賈府的“抄沒”,若全是正麵落筆地明寫,恐難以隱去真事而又達到實錄目的。我想,作者也許會使用一些側筆暗寫的辦法來補足這件事,而其中有一些情景、細節,則很可能事先已化入了變形的“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回中了。當然,抄檢大觀園隻是一個家庭內部的“自殺自滅”,但雍正奪嫡,黨同伐異,殺戮錮廢諸王子、宗室大臣,又何嚐不是同室操戈呢?作者仿佛忙中偷閑,特意讓探春流著眼淚說到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又在下一回讓尤氏補充說:“昨日聽見你爺說,看邸報,甄家犯了罪,現今抄沒家事,調取進京治罪。”等等,這難道是偶然的嗎?這與作者寫元春省親而特意讓趙嬤嬤提到南巡和甄家接駕事,何其相似!
十年浩劫期間,我曾在浙江安吉五七幹校勞動,有一次與陳企霞同誌(他當時被江青打成“叛徒”、“大右派”、“反黨分子”,是“專政對象”。晚上,他悄悄過來與我聊天,我們常常談到《紅樓夢》)聊天,他說:“我有一個特別的想法,《紅樓夢》中賈府的內部矛盾,反映了清朝統治集團內當權派跟在野派之間的矛盾。王夫人、鳳姐等代表著在朝執政的當權派,邢夫人、趙姨娘等則是在野的反對派。”他還笑笑說:“我這隻是胡說八道,別人不會相信的。”但我倒覺得這話極有見地。當然,曹雪芹不是簡單地用小說情節隱寫政治歷史,也不會以某一小說人物呆呆地影射某一真人,否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不會有真正的藝術生命力。他隻是發現了封建宗法製大家庭與封建宗法製王朝之間所固有的許多相似之處,於是以其特殊的敏感,出於特殊的需要,有意識地用不同尋常的典型化方法,將兩者的某些特徵綜合起來,溝通起來,雖表麵隻寫一個家庭內部之事,其中或以小寓大,或借題發揮,或指東說西,人物形象、事件,既有其本身獨立存在的價值和真實性,而認識意義又不局限於其本身。就用這個辦法,曹雪芹才以“兒女筆墨”的形式,寫出了一部十分深刻的“怨時罵世”的小說。太虛幻境石牌坊上的對聯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對聯於第一回與第五回兩次出現,是作者著意強調。)我以為這是作者在提請讀者注意小說的寫法:人物與故事都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甄府與賈府正為表現這種關係而設。用假的敷衍,用真的點醒,它們是互為補足的。不要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倒當成假的了。二、通靈玉最後到過甄寶玉手中
那麽,甄府是否始終隻用暗線,隻在必要時偶爾一提,而不會作正麵描寫的呢?光看八十回書,仿佛是如此。裕瑞以為甄寶玉隻不過是賈寶玉的“鏡中影”,實際上作者並不會再另寫一個各方麵都相同的甄寶玉,這便是他根據八十回書的印象所得出的匆促結論。如果在小說開始時就作了交代,而中間又幾次提到的甄府和甄寶玉,到故事最終都沒有正麵描寫,都不出場,而隻不過是一種傳聞,那麽,從結構藝術說,就成了前有呼而後不應;對甄家的事先交代和常常提到,都可以從這一角度上說它是多餘的了,因而就不能算是一種完美的結構。而且如果寫甄府僅僅隻為了點醒所寫賈府中省親、抄檢等事,其依據的真事是南巡或抄家,那是盡可以想出更簡捷的辦法來的,又何必特意再造出一家,而花那麽多筆墨去交代一個與賈寶玉一模一樣的甄寶玉呢?曹家顯赫時,那些熱鬧的大事固人所周知,寫在小說中是需要用變了形的幻相示人的;但勢敗家亡後的種種悽慘情景,知道的人就不會那麽多了,而且骨肉離散,饑寒死亡,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正不妨更多地用真而不必都用假了。所以,為便於寫曹家真事而設的甄府,也就不妨多寫一點,讓甄寶玉也有機會代替賈寶玉出場,使之更多地表現小說主人公遭遇的真相。曹雪芹正是這樣設想,這樣寫的。這一點,有讀過通部書稿的脂硯齋等人所作的評語可以證實,試看下列脂評:
士隱家一段小榮枯至此結住,所謂“真不去,假焉來”也。(甲戌本第二回)
甄家之寶玉乃上半部不寫者,故此處極力表明,以遙照賈家之寶玉。凡寫賈寶玉之文,則正為真寶玉傳影。(甲戌本第二回)
(賈母生日,問及送禮來的人家,鳳姐回話時提及“江南甄家”)好,一提甄事。蓋真事欲顯,假事將盡。(庚辰本第七十一回)
(準備抄檢大觀園,鳳姐喚周瑞家的等人進來,小說列舉五家陪房後說“餘者皆在南方,各有執事”)又伏一筆。(庚辰本第七十四回)
從以上一、三條脂評所說真去假來和假盡真顯,我們推知作者寫甄府與賈府是交替的,正麵描寫賈府時,不寫甄府,後來寫甄府時,也會暫時將賈府擱置一邊。從二、四條脂評,我們更明確無誤地知道八十回後是要正麵描寫甄寶玉和甄家事的。因為既然說“甄家之寶玉乃上半部不寫者”,那就等於告訴我們下半部是要寫他的;說有些陪房在南方執事是作者的伏筆,也就可知後來有寫江南甄家的情節。再結合“蓋真事欲顯,假事將盡”之語來看,也就可以證明我們前麵推斷後半部可能多寫真事是不錯的,而且在八十回之後不久就該寫到了。此外,甄士隱註解《好了歌》說:“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脂評特指出是“甄玉、賈玉一幹人”,也可見後來要寫到甄寶玉跟賈寶玉遭遇一樣,也是“貧窮難耐淒涼”和蒙受“世人誹謗”的;而且還不隻是通過旁人之口提到幾句而已,因為那樣由旁人提及的寫法,是在上半部用的。這在脂評看來,隻能算作是“不寫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