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 作者:蔡義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出書版)》作者:蔡義江【完結】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居於紅學學術前沿、對一係列重大問題都提出了新見的著作,最為可貴的是其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明辨慎思的探索精神以及平樸清淺的行文風格。一部具有如此學術含量的書,讀來卻平易樸實,極具親和力,不愧大家。
兩百多年來,對紅樓夢的研究著作成千上萬,但因研究者的個性及對文本研究的角度不同,從而“形成論點的創造性和特殊性”。
《名家解讀紅樓夢》主要收錄了當今國內紅樓夢研究領域的名家有關紅學研究的自選集。其中包括馮其庸、李希凡、周紹良、周策縱、劉世德、蔡義江、林冠夫、胡文彬、鄧雲鄉、呂啟祥、周思源、白盾等著名紅學家們的代表性論著。
蔡義江先生的《紅樓夢是怎樣寫成的》一書(以下簡稱蔡著),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在2004年10月出版,全書22萬字,凝集了他近十年間紅學研究的心得。
蔡先生是紅學名家。二十多年前,他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問世以來,累計已發行上百萬冊,風行海內外;近年又由中華書局易名《紅樓夢詩詞曲賦賞鑒》修訂再版,老樹新姿,長盛不衰。一部學術著作,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行量,不僅在紅學界,即在整個學術界也是十分罕見的。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前言
現在,紅學文章五花八門,說什麽的都有,令初學者無所適從,大傷腦筋。許多新著新說輕率立論,言多荒誕不經,聞所未聞。細加檢察,則又憑空臆測,全然不見作者有求真務實之心,倒能看出一些人為追名逐利而慣於譁眾取寵、裝腔作勢,甚或走火入魔、喚之不醒,幾同瘋語。凡此種種,或以為乃“雙百”現象,實難令人苟同。我曾說過,學術文章最惡“三不”作風,即不顧常識、不擇手段和不負責任。今求之於名家大著,亦不難發現,紅樓文化,本該成為奼紫嫣紅的百花園的,現在反把它當作隨便傾倒汙穢廢物的垃圾場,真是悲哀!我深感無奈,隻好常常以自己不要沾染這種風氣來自勉。
從1975年以“杭州大學教育革命組”名義在學校內部初次出版拙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算起,至今已整整過去三十年了,其間文章和書也寫得不少,雖然態度總算嚴肅認真,本意也在求真解惑,且喜時時有所發現,但畢竟成果有限,遺憾多多,許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想解決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與自己能夠滿意地從各個角度來解讀《紅樓夢》這部偉大的著作還相距甚遠。
灕江出版社劉文莉同誌來與我商談,希望能在我現有的紅學文章、專著中精選一部分較為重要的、論述精彩的、可讀性強的文字,集成一本書,以滿足廣大《紅樓夢》愛好者的需求,我當然欣然同意。隻是眼前正為編寫教育部計劃中今年暑假後要試用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紅樓夢選讀》忙碌,任務緊迫,擠不出時間來編書。文莉便為我找了現在國家圖書館任職,對紅學研究功力頗深,也是我好友的於鵬同誌來幫我選編此書,我很高興,也十分感激。看了小樣,比較滿意,此書收羅甚廣,與原來設想的大體一致,希望讀者能喜歡。
書中有些文章本來較長,由此書責任編輯花了不少氣力去“整容”,或將其分作兩篇,或另擬了一些小標題加插在其中,使之醒目,對原來所用的文章題目,也視必要或保留原樣,或略作改動,目的都為方便閱讀。書前有幅精美插圖,是杜春耕兄提供的。在此表示我深深的謝意。
此書缺失疏誤難免,歡迎廣大讀者多提寶貴批評意見。
作者
2005年3月16日於北京
第一章 “石頭”撰記
——從通靈寶玉和神瑛侍者說開去
我國的古典小說總是寫前人、別人的故事,絕少寫自己的實事,尤其是長篇小說,幾無例外地用第三人稱。較晚的沈復《浮生六記》是用第一人稱的,但那是一部家庭、夫婦生活的回憶錄,應算作記敘兼抒情的散文。晚清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雖標“目睹”、“遊記”,以示所寫的是見聞實事,但仍借自號“九死一生”者和自號“老殘”者的經歷為情節線索。用的是第三人稱,卻多了第一人稱的局限。看來,兩種描述方式之所長,亦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但《紅樓夢》卻是個例外:曹雪芹創造性地在敘述方式上把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巧妙結合起來,一方麵向讀者顯示小說所寫內容是“我”“親自經歷的陳跡故事”(第一回),另一方麵又不至於處處受到這個“我”的耳目聞見的可能性的限製。這是別出心裁的。
曹雪芹假託小說是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錄下來的,他自己僅僅做一點披閱增刪、纂目分回和題書名的工作。曹雪芹讓“石頭”來充當作者(如甲戌本《凡例》所謂“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則係石頭所記之往來”),同時讓它代替“我”的角色(它常常自稱“蠢物”)在小說中出現。如果說小說是第一人稱,則石頭並非一般小說中虛構人物“我”,它僅僅是個無生命的物體,一塊掛在賈寶玉頸上的通靈玉,並不與小說中的人物對話,發生交往關係。所以故事仍不妨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自由展開。那麽,小說的敘述是否就與通常第三人稱方式一樣呢?也不。這塊青埂峰下的極大的頑石之所以“幻形入世”,變成扇墜大小的美玉來到人間,雖然書上說是因為“打動凡心,也想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其實,曹雪芹安排給它的任務,卻是讓它伴著小說主角賈寶玉,充當一名隨行記者,以便它“劫終之日”將自己經歷之事寫成故事。
有人以為頑石投胎成了賈寶玉,賈寶玉的前身便是石頭;至於他銜玉而生,那是表明他有如此來歷的標記。如果真是這樣,賈寶玉便與孫悟空同出一源了。其實,這是不對的。賈寶玉的前身,根據小說的虛構,是赤瑕宮裏的神瑛侍者,他對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所以,神瑛“凡心偶熾”,向警幻仙子掛了號,下世為人,絳珠也就要跟著他去,用自己一生的眼淚去償還他的甘露之惠。這一點,脂硯齋評本《石頭記》中是描寫得清清楚楚的。至於石頭,據說是空空道人聞知“這一幹風流冤家(即神瑛、絳珠等)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機會,就將此蠢物(即石頭)夾帶於中,使他去經歷經歷”的。由誰來“夾帶”呢?由下凡的神瑛侍者。所以賈寶玉就銜著它來到了人間。偌大的頑石變幻成小小的美玉,是它在青埂峰下遇僧道“念咒書符,大展幻術”的結果,上麵的字也是癩僧在那時鐫刻下的。它來到世間,並沒有再變成人形;還是小說楔子中描寫過的、甄士隱在夢中見過一麵的老樣子,一塊小小的通靈寶玉——頑石的幻相。所以,不能把被夾帶的石頭與帶著它入世的神瑛侍者混為一談。當然,作者這樣設計,也為了表明兩者是有著特殊密切關係的,但畢竟不能視為一回事。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居於紅學學術前沿、對一係列重大問題都提出了新見的著作,最為可貴的是其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明辨慎思的探索精神以及平樸清淺的行文風格。一部具有如此學術含量的書,讀來卻平易樸實,極具親和力,不愧大家。
兩百多年來,對紅樓夢的研究著作成千上萬,但因研究者的個性及對文本研究的角度不同,從而“形成論點的創造性和特殊性”。
《名家解讀紅樓夢》主要收錄了當今國內紅樓夢研究領域的名家有關紅學研究的自選集。其中包括馮其庸、李希凡、周紹良、周策縱、劉世德、蔡義江、林冠夫、胡文彬、鄧雲鄉、呂啟祥、周思源、白盾等著名紅學家們的代表性論著。
蔡義江先生的《紅樓夢是怎樣寫成的》一書(以下簡稱蔡著),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在2004年10月出版,全書22萬字,凝集了他近十年間紅學研究的心得。
蔡先生是紅學名家。二十多年前,他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問世以來,累計已發行上百萬冊,風行海內外;近年又由中華書局易名《紅樓夢詩詞曲賦賞鑒》修訂再版,老樹新姿,長盛不衰。一部學術著作,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行量,不僅在紅學界,即在整個學術界也是十分罕見的。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前言
現在,紅學文章五花八門,說什麽的都有,令初學者無所適從,大傷腦筋。許多新著新說輕率立論,言多荒誕不經,聞所未聞。細加檢察,則又憑空臆測,全然不見作者有求真務實之心,倒能看出一些人為追名逐利而慣於譁眾取寵、裝腔作勢,甚或走火入魔、喚之不醒,幾同瘋語。凡此種種,或以為乃“雙百”現象,實難令人苟同。我曾說過,學術文章最惡“三不”作風,即不顧常識、不擇手段和不負責任。今求之於名家大著,亦不難發現,紅樓文化,本該成為奼紫嫣紅的百花園的,現在反把它當作隨便傾倒汙穢廢物的垃圾場,真是悲哀!我深感無奈,隻好常常以自己不要沾染這種風氣來自勉。
從1975年以“杭州大學教育革命組”名義在學校內部初次出版拙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算起,至今已整整過去三十年了,其間文章和書也寫得不少,雖然態度總算嚴肅認真,本意也在求真解惑,且喜時時有所發現,但畢竟成果有限,遺憾多多,許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想解決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與自己能夠滿意地從各個角度來解讀《紅樓夢》這部偉大的著作還相距甚遠。
灕江出版社劉文莉同誌來與我商談,希望能在我現有的紅學文章、專著中精選一部分較為重要的、論述精彩的、可讀性強的文字,集成一本書,以滿足廣大《紅樓夢》愛好者的需求,我當然欣然同意。隻是眼前正為編寫教育部計劃中今年暑假後要試用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紅樓夢選讀》忙碌,任務緊迫,擠不出時間來編書。文莉便為我找了現在國家圖書館任職,對紅學研究功力頗深,也是我好友的於鵬同誌來幫我選編此書,我很高興,也十分感激。看了小樣,比較滿意,此書收羅甚廣,與原來設想的大體一致,希望讀者能喜歡。
書中有些文章本來較長,由此書責任編輯花了不少氣力去“整容”,或將其分作兩篇,或另擬了一些小標題加插在其中,使之醒目,對原來所用的文章題目,也視必要或保留原樣,或略作改動,目的都為方便閱讀。書前有幅精美插圖,是杜春耕兄提供的。在此表示我深深的謝意。
此書缺失疏誤難免,歡迎廣大讀者多提寶貴批評意見。
作者
2005年3月16日於北京
第一章 “石頭”撰記
——從通靈寶玉和神瑛侍者說開去
我國的古典小說總是寫前人、別人的故事,絕少寫自己的實事,尤其是長篇小說,幾無例外地用第三人稱。較晚的沈復《浮生六記》是用第一人稱的,但那是一部家庭、夫婦生活的回憶錄,應算作記敘兼抒情的散文。晚清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雖標“目睹”、“遊記”,以示所寫的是見聞實事,但仍借自號“九死一生”者和自號“老殘”者的經歷為情節線索。用的是第三人稱,卻多了第一人稱的局限。看來,兩種描述方式之所長,亦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但《紅樓夢》卻是個例外:曹雪芹創造性地在敘述方式上把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巧妙結合起來,一方麵向讀者顯示小說所寫內容是“我”“親自經歷的陳跡故事”(第一回),另一方麵又不至於處處受到這個“我”的耳目聞見的可能性的限製。這是別出心裁的。
曹雪芹假託小說是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錄下來的,他自己僅僅做一點披閱增刪、纂目分回和題書名的工作。曹雪芹讓“石頭”來充當作者(如甲戌本《凡例》所謂“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則係石頭所記之往來”),同時讓它代替“我”的角色(它常常自稱“蠢物”)在小說中出現。如果說小說是第一人稱,則石頭並非一般小說中虛構人物“我”,它僅僅是個無生命的物體,一塊掛在賈寶玉頸上的通靈玉,並不與小說中的人物對話,發生交往關係。所以故事仍不妨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自由展開。那麽,小說的敘述是否就與通常第三人稱方式一樣呢?也不。這塊青埂峰下的極大的頑石之所以“幻形入世”,變成扇墜大小的美玉來到人間,雖然書上說是因為“打動凡心,也想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其實,曹雪芹安排給它的任務,卻是讓它伴著小說主角賈寶玉,充當一名隨行記者,以便它“劫終之日”將自己經歷之事寫成故事。
有人以為頑石投胎成了賈寶玉,賈寶玉的前身便是石頭;至於他銜玉而生,那是表明他有如此來歷的標記。如果真是這樣,賈寶玉便與孫悟空同出一源了。其實,這是不對的。賈寶玉的前身,根據小說的虛構,是赤瑕宮裏的神瑛侍者,他對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所以,神瑛“凡心偶熾”,向警幻仙子掛了號,下世為人,絳珠也就要跟著他去,用自己一生的眼淚去償還他的甘露之惠。這一點,脂硯齋評本《石頭記》中是描寫得清清楚楚的。至於石頭,據說是空空道人聞知“這一幹風流冤家(即神瑛、絳珠等)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機會,就將此蠢物(即石頭)夾帶於中,使他去經歷經歷”的。由誰來“夾帶”呢?由下凡的神瑛侍者。所以賈寶玉就銜著它來到了人間。偌大的頑石變幻成小小的美玉,是它在青埂峰下遇僧道“念咒書符,大展幻術”的結果,上麵的字也是癩僧在那時鐫刻下的。它來到世間,並沒有再變成人形;還是小說楔子中描寫過的、甄士隱在夢中見過一麵的老樣子,一塊小小的通靈寶玉——頑石的幻相。所以,不能把被夾帶的石頭與帶著它入世的神瑛侍者混為一談。當然,作者這樣設計,也為了表明兩者是有著特殊密切關係的,但畢竟不能視為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