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前儲存這類信息,有利於發展維權意識和自衛意識。從小到大,婷兒一直認為離家出 走是愚蠢的行為,還勸阻過別的孩子離家出走。那時候婷兒就十來歲,有個女同學跟父母鬧 矛盾,告訴婷兒說準備離家出走嚇一嚇家裏人,婷兒趕緊用離家出走的各種危險說服她打消 了出走的念頭。我們真心希望每家父母都提前讓孩子知道離家出走的各種危險,在開始矯正 孩子的不良習氣之前,先預防孩子離家出走。
在青春逆反期,婷兒和別的孩子一樣,本能地排斥父母的教導。爸爸便想出了一個“間 接輸入”的辦法:抄錄一些有針對性的格言警句,貼在大衣櫃上,請婷兒每周回來獨自看看 、想想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話。抄錄的內容定期更換,效果非常好。我們還在假期裏選一些 健康有趣的電視劇,和孩子一起同看同議,寓教於樂。記得是初二暑假,我們和婷兒一起觀 看美國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有一集的情節是講一個讀高中的男孩去參加同學聚會, 有許多同學聚在一起吸毒,並邀請他也吸。這個男孩心裏很矛盾,是從眾和大家一起吸呢? 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吸?最後他硬著頭皮選擇了不吸。看到這裏,我們由衷地讚賞道:“ 這個男孩真有勇氣!其實很多學生都知道不能嚐試吸毒,但往往因為害怕朋友和同學的嘲笑 而放棄了原則,不像這個男孩這麽有主見,有頭腦。”
這種評價劇中人的話,和孩子沒有直接關係,不容易引發抗拒情緒,即使婷兒由於逆反 心理對父母的讚賞不以為然,也會心有所動,從而使這個情節和那男孩戰勝從眾心理壓力的 榜樣行為更加難忘。當孩子麵對若不同流合汙就可能陷入孤立的困境時,那些提前輸入的觀 念和榜樣就會成為拒絕走邪路的心理依據。
現在可以很方便地租到或買到各種故事片和電視劇的光碟,做父母的如能有意識地選擇 一些,抽時間和孩子同看同議,可以趁機輸送很多有益信息。更機動的辦法是請孩子閱讀父 母挑選的社會新聞,然後找時間一起分析討論,這是我們更常用的提前輸入法。
e:提前輸入=預約成功,需要信心和耐心。
既然是“提前輸入”,就意味著需要等待;既然是“預約成功”,就意味著成功在將來 。在漫長的等待中,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當你親切地給隻會吃奶的嬰兒“輸入詞彙”的時候;當你抱著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微笑著 對陌生人說“你好,再見”的時候,心裏不要嘀咕:“這孩子怎麽一點反應都沒有?”而要 堅信——孩子的大腦正像數位相機一樣攝取你提供的信息。
當你一本正經地跟小學生分析“為什麽男老師讓你一個人去他宿舍的時候要一律拒絕, 不要去驗證‘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時候;當你心平氣和地跟中學生討論“被判死刑 的貪汙犯怎樣才能避免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心裏不要自嘲:“我的孩子怎麽會遇到這 種事?”而要堅信——我正在給孩子打造終身有效的“護身符”:危險的地方不去(成年後 的職業需要除外,因為在擇業時已經選擇了承擔特定的風險);非分的利益不要;見不得人 的事不做。
在日積月累等待飛躍的日子裏,孩子心智發展的進度隻需跟平均水平比,以便及時發現 孩子各方麵是否正常?有沒有需要醫治的身心疾病?隻要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孩子開竅的時 間早點晚點都沒關係。你隻要堅信:提前輸入的有益信息就像地裏的種子一樣,正在悄悄地 吸水、發芽、抽莖、長葉……然後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開花結果,而且一定是“種豆得豆,種 瓜得瓜”——因為這是規律,是規律就會起作用。如果老拿別人的長處比孩子的短處,難免 會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就會事與願違。
“積極引導”之三:
高效利用教育資源
藝術大師羅丹有一句名言:“對我們的眼睛而言,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多年 來,我們一直在用“發現”的態度挖掘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讓婷兒在有限的條件下獲益 更多。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a:注意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培養孩子的探索興趣。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各地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 、風土人情、自然環境、氣候特點、風俗習慣,都可以成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對象。如果 隻是走馬觀花一晃而過,那就浪費了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能把每一樣事物都當作一扇知識 的大門,即使身在窮鄉僻壤,也能把它變成最生動的課堂。
在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的時候,我們不是做居高臨下的考官,而是用興致勃勃的情緒和平 等的觀察者身份吸引婷兒參與,這樣就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婷兒小時候,我們更注重引導 孩子學習觀察事物的順序和觀察事物的區別。例如,先遠看整體像什麽是什麽,再近看局部 是什麽像什麽;或者先看最明顯的特徵,再看還有什麽特徵;或者比較這個和那個有什麽相 同、有什麽不同等等。婷兒大一些之後,則更注重引導她追根溯源,深入了解事物的來龍去 脈,以及對當時和後代各方麵的影響。
在青春逆反期,婷兒和別的孩子一樣,本能地排斥父母的教導。爸爸便想出了一個“間 接輸入”的辦法:抄錄一些有針對性的格言警句,貼在大衣櫃上,請婷兒每周回來獨自看看 、想想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話。抄錄的內容定期更換,效果非常好。我們還在假期裏選一些 健康有趣的電視劇,和孩子一起同看同議,寓教於樂。記得是初二暑假,我們和婷兒一起觀 看美國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有一集的情節是講一個讀高中的男孩去參加同學聚會, 有許多同學聚在一起吸毒,並邀請他也吸。這個男孩心裏很矛盾,是從眾和大家一起吸呢? 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吸?最後他硬著頭皮選擇了不吸。看到這裏,我們由衷地讚賞道:“ 這個男孩真有勇氣!其實很多學生都知道不能嚐試吸毒,但往往因為害怕朋友和同學的嘲笑 而放棄了原則,不像這個男孩這麽有主見,有頭腦。”
這種評價劇中人的話,和孩子沒有直接關係,不容易引發抗拒情緒,即使婷兒由於逆反 心理對父母的讚賞不以為然,也會心有所動,從而使這個情節和那男孩戰勝從眾心理壓力的 榜樣行為更加難忘。當孩子麵對若不同流合汙就可能陷入孤立的困境時,那些提前輸入的觀 念和榜樣就會成為拒絕走邪路的心理依據。
現在可以很方便地租到或買到各種故事片和電視劇的光碟,做父母的如能有意識地選擇 一些,抽時間和孩子同看同議,可以趁機輸送很多有益信息。更機動的辦法是請孩子閱讀父 母挑選的社會新聞,然後找時間一起分析討論,這是我們更常用的提前輸入法。
e:提前輸入=預約成功,需要信心和耐心。
既然是“提前輸入”,就意味著需要等待;既然是“預約成功”,就意味著成功在將來 。在漫長的等待中,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當你親切地給隻會吃奶的嬰兒“輸入詞彙”的時候;當你抱著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微笑著 對陌生人說“你好,再見”的時候,心裏不要嘀咕:“這孩子怎麽一點反應都沒有?”而要 堅信——孩子的大腦正像數位相機一樣攝取你提供的信息。
當你一本正經地跟小學生分析“為什麽男老師讓你一個人去他宿舍的時候要一律拒絕, 不要去驗證‘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時候;當你心平氣和地跟中學生討論“被判死刑 的貪汙犯怎樣才能避免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心裏不要自嘲:“我的孩子怎麽會遇到這 種事?”而要堅信——我正在給孩子打造終身有效的“護身符”:危險的地方不去(成年後 的職業需要除外,因為在擇業時已經選擇了承擔特定的風險);非分的利益不要;見不得人 的事不做。
在日積月累等待飛躍的日子裏,孩子心智發展的進度隻需跟平均水平比,以便及時發現 孩子各方麵是否正常?有沒有需要醫治的身心疾病?隻要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孩子開竅的時 間早點晚點都沒關係。你隻要堅信:提前輸入的有益信息就像地裏的種子一樣,正在悄悄地 吸水、發芽、抽莖、長葉……然後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開花結果,而且一定是“種豆得豆,種 瓜得瓜”——因為這是規律,是規律就會起作用。如果老拿別人的長處比孩子的短處,難免 會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就會事與願違。
“積極引導”之三:
高效利用教育資源
藝術大師羅丹有一句名言:“對我們的眼睛而言,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多年 來,我們一直在用“發現”的態度挖掘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讓婷兒在有限的條件下獲益 更多。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a:注意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培養孩子的探索興趣。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各地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 、風土人情、自然環境、氣候特點、風俗習慣,都可以成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對象。如果 隻是走馬觀花一晃而過,那就浪費了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能把每一樣事物都當作一扇知識 的大門,即使身在窮鄉僻壤,也能把它變成最生動的課堂。
在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的時候,我們不是做居高臨下的考官,而是用興致勃勃的情緒和平 等的觀察者身份吸引婷兒參與,這樣就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婷兒小時候,我們更注重引導 孩子學習觀察事物的順序和觀察事物的區別。例如,先遠看整體像什麽是什麽,再近看局部 是什麽像什麽;或者先看最明顯的特徵,再看還有什麽特徵;或者比較這個和那個有什麽相 同、有什麽不同等等。婷兒大一些之後,則更注重引導她追根溯源,深入了解事物的來龍去 脈,以及對當時和後代各方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