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另一方麵的意思是“量才錄用”。曾國藩對人才的使用極為謹慎。他認為行政之要首在立法與用人二端。而他生當末世,主要使命是“扶危救難”,維護舊製度,基本上無“立法”之責,而其事業之成敗利鈍,也就主要在於用人得當與否,故稱“吾輩所慎之又慎者,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著力之處”。為用人得宜,不致因用人不當而憤事,曾國藩對人總是反覆測試、考察。據說,每有赴軍營投效者,曾國藩先發給少量薪資以安其心,然後親自接見,一一觀察:有膽氣血性者令其領兵打仗,膽小謹慎者令其籌辦糧餉,文學優長者辦理文案,講習性理者採訪忠義,學問淵博者校勘書籍。在幕中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使用,感到了解較深,確有把握時,再根據具體情況,保以官職,委以重任。


    多年來,幕僚們為曾國藩出謀劃策、籌辦糧餉、辦理文案、處理軍務、辦理善後、興辦軍工科技等等,真是出盡了力,效盡了勞。可以說,曾國藩每走一步,每做一事,都離不開幕僚的支持和幫助。


    人生智慧


    自古以來,任何領導者要取得成功,都必須善於發現人才,網羅人才,禮待人才,並且大膽使用,因才授職,盡其所長。因此,善於知人用人,是君王將帥能成其大事大業的核心。


    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在一個人身上,往往優點與缺點共存。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在於會用人,發揮他的所長,避免他的所短,這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作為一種領導藝術,就要本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原則,不因為一個人有些缺點和過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不要讓人覺得懷才不遇,誰能保證自己一生中沒有過失呢?所以古人知道用人不求其備,論大功不錄小過的道理。伍子胥對陳惠公說:“用他的長處,避開他的短處,那麽,天下的人沒有不能用的。”柳宗元也說過:“大玉上的瑕點,怎麽可能損害它的光澤呢?”


    魯國季氏的家臣仲弓,有次問孔子如何管理好政事,孔子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就是說,要引導官吏,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良的人才。


    為什麽要“赦小過”呢?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對有小的過失的官吏不能赦免、寬恕,那就難免使人覺得世間沒有什麽賢才可用了。大體說來,苛求小過有三害。


    其一,“一葉遮目、不見泰山”。魯迅先生曾說:“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事實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從古到今都沒有盡善盡美的大成至聖。


    司馬光認為,“若指瑕掩善,則朝無可用之人。”意思是,如果用小的過失掩蓋其大的美德,那麽,朝廷就沒有可以用的人了。所以,在挑剔的人眼裏沒有賢才,其所看到的都是人的缺點,而無優點,“一葉遮目,不見泰山”,或“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歷史上的劉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大人物,對下屬從不拘泥於細節,因而他們能成就大事業。由此可見,領導者如何能以小節小失來評價一個棟樑之材呢?對下屬的短處與缺點不妨假裝糊塗,自然會取得事業的成功。


    荀況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個對別人過於苛求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


    其二,不辨忠jian,冤屈賢良。貞觀四十年,魏徵上疏唐太宗說:任用大官,如果追究他細小的過錯,那麽,刀筆之吏就會順著皇帝的旨意推波助瀾、舞文弄法,致使大官冤屈成罪。大臣自己申辯吧,就認為他心裏不服;不申辯吧,就認為別人說他犯的罪是實。麵對這種情況,進退兩難,不可以周全,便企求免遭禍害。大臣僥倖免了罪,欺詐的言論便會發生,於是,矯情虛假就形成不良風氣,國家也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治理。


    其三,不利於從政者發揮特長。當政者對下級官吏求全責備,下級官吏為了避免受到苛責,整日提心弔膽,將精力大多用於防止小過,以保全其身之上,以致根本沒有機會充分展示其特長,達不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效果。


    明成祖時期,為避免海寇襲擾,陳規定天津衛的運糧船隻必須同時出發,結隊而行。1406年6月,有30多艘船比同隊海船晚5天出發,但同日到達目的地,也未受損失,陳主張處分押運的官員,明成祖則說:“姑宥之。”又說,“凡用人者,錄功而略過,則人奮於功,若計過而略功,則救過之不瑕,何瑕懋功哉?”明成祖的意思是,姑且原諒他們。大凡用人,記錄功勞而忽略小過,那麽,人就奮力立功;如果計較過錯卻忽視功勞,那麽,人們時時刻刻為了補救過失還來不及,又哪來時間立大功呢?不難看出,不赦小過,其害非淺。


    有此三害,治政就得不到好效果。所以,“成大功者不小苛”,“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意思是說,對於立大功勞的人,不苛求他的小過失;對有遠大謀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處;對有高尚德行的人,就不指責他的小毛病。隻有這樣,才能招攬天下賢達之士,以興治國安邦之計。


    清世宗說:“赦小過,舉賢才,為政之體當如是也。”又說,“知識短淺之過,朕自然寬恕,加之教訓,但必須知過必改……”意思是,“赦小過,舉賢才”是為政的主要方麵之一,由於知識缺乏而犯的過失,自然會受到寬恕,隻是要加以教育訓導,使之知過就改。也就是說,對於犯小過的人,“宜教而勿逐”。不僅要赦免一個人的小過,而且要幫助教育他改正,這才是真正愛護人才的做法。


    在使用人才時,要識大體、看主流,苛求小過,有時無異於打擊人的積極性,而“赦小過”,實質上是一種最起碼的激勵方式,是對一個人社會價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認可。


    孔子曾經說過的“先有司,赫小過,舉賢才”,其意不正是說,金無赤金,人無完人,選用人才要看大局的嗎?4勢不用盡,否極泰來


    原文


    嚐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屯”也者,“”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凶;既凶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譯文


    第19章 曾國藩大智慧18


    我曾思考《易》經中講的道理,考察盈虛升降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沒有缺陷。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沒有總是十全十美而一點缺陷也沒有的事物。《周易》中的“剝”卦,是講陰盛陽衰,小人得勢君子困頓,可這正蘊育著相對應的“復”卦陽剛重返、生氣蓬勃,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剝”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屯”卦,是講君子強大,小人逃竄,可這暗藏著“姤”卦陰氣侵入陽剛小人捲土重來,所以君子認為得“屯”卦,也認為潛伏有危險,不能掉以輕心。所以本來是吉祥的,由於吝嗇可以走向不吉祥,本來是不吉祥,由於改悔而又向吉祥發展。君子隻有知道有災禍,知道世上有許許多多不吉祥的災禍,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過於完美的東西。小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著來了。如果眾人都有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因為老天爺的緣故,難道會如此不公平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大智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任憲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任憲寶並收藏曾國藩大智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