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練兵如同作八股文的思維一樣,隻要有百篇爛熟的文章在心中打底,那麽文章的結構布局、立意主題之法,常有熟路可尋,行文腔調也會左右逢源,有一定準則。凡是那些讀書太多,卻潦糙浮泛沒有心得的人,一定不會寫文章。用兵也應該有簡達易練的軍兵、純熟有謀略的將領,陣法也不可貪多不切實際。


    這時自己想控製全局是毫無把握的。立即追求成效,就會虛火上浮而身體睏乏。內心不可不察覺這一點。我們常說進兵必須由自己作主,不可由於顧及他人言論而受牽製。不僅進兵這樣,即便尋常出兵開仗也不能受人牽製。應該作戰時,即使別的營壘不願出戰,我的營壘也必須接戰開火;不應該作戰時,即使別的營催促,我也要堅持穩重不輕易進兵。如果彼此都牽製關聯勉強出兵,把用兵看作寫應酬文章,那麽就再不能出奇致勝了。


    曾氏體悟


    《老子》雲:“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大意是說,我不敢先發進攻,而是採取守勢;不敢冒進一寸,而要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雖然有奮臂進擊,卻像沒有手臂可舉;雖然可以牽製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以牽製;雖然手持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


    老子的這一思想對曾國藩影響很大,成為他攻防戰守的主要理論基礎。他說,“凡用兵主客奇正,夫人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那麽何為主,何為客?何為奇,何為正?這主客奇正有什麽奧妙,又是如何體現的呢?曾國藩說,守城者為主,攻者為客,守營壘者為主,攻者為客,中途相遇,先至戰地者為主,後至者為客。兩軍相持,先吶喊放槍者為客,後吶喊放槍者為主。兩人持矛相鬥,先動手戳第一下者為客,後動手即格開而即戳者為主。


    這種戰略戰術核心思想就是要以退為進,不輕易出擊,保存實力,後發製人。在鹹豐九年二月,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為先之心:須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中間排隊迎敵為正兵,左右兩旁抄出為奇兵。屯宿重兵、堅紮老營與賊相持者為正兵,分出遊兵,飄忽無常,伺隙狙擊者為奇兵。意有專向、吾所恃以禦寇者為正兵,多張疑陣、示人以不可測者為奇兵。旌旗鮮明,使敵不敢犯者為正兵,羸馬疲卒、偃旗息鼓、本強而故示以弱者為奇兵。建旗鳴鼓、屹然不輕動者為正兵,佯敗佯退、設伏而誘敵者為奇兵。


    一般說來,用奇兵比用正兵好,老子就說要“以奇用兵”,奇兵的優點是隱蔽,出奇不意,變幻莫測,但有時也要用正兵,威風凜凜,氣吞山河,使敵不敢進犯。


    那麽,什麽時候為主,什麽時候為客,什麽時候用正兵,什麽時候用奇兵,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曾國藩說:“忽主忽客,忽正忽奇,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能一一區別之,則於用兵之道思過半矣。”可見,“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才是用兵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境界。


    曾國藩說:“行軍本非餘之所長,兵貴奇而餘太平,兵貴詐而餘太直”。“平、直”二字,可以說概括了曾國藩戰略戰術思想的特點。但是,平直不等於用兵呆拙。曾國藩在極主穩慎的同時,也很注意機動靈活,講求變化多端。他指示下屬說“兵事喜詐而惡直也”,“古人用兵,最重‘變化不測’四字”。又說,“行兵最貴機局生活,忽主忽客,忽正忽奇,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能一一區別之,則於用兵之道思過半矣!”關於穩慎與靈活的關係,曾國藩在一副箴弟聯中說得很明白: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辦事無聲無息,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穩慎與變化,有先後之序;精到與簡捷,須同時並求;這就是曾國藩戰略原則的總要求。


    人生智慧


    適當地把握時機,適時掌握主動權,就會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這是為人處世立於不敗之地的要旨。做好一件事情,客觀條件極其有限,但隻要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善於動腦,主觀能力自然會是無窮無盡。


    浙江以東的裘甫起兵叛亂,已攻占了幾個城池,朝廷任命王式為觀察史,鎮壓叛亂。剛上任的第一件事,王式命人將縣裏糧倉中的糧食發給饑民。眾將官迷惑不解,都說:“您剛上任,軍隊糧餉又那麽緊張,現在您把縣裏糧倉中的存糧散發給百姓,這是怎麽回事呢?”王式微笑著說:“反賊用搶糧倉中存糧的把戲來誘惑貧困百姓造反,現在我向他們散發糧食,那麽,貧苦百姓就會不強搶了。再者,各縣沒有守兵,根本無力防守糧倉,如果不把糧食發給貧苦百姓,等到敵人來了,反而會用來資助敵人。”


    王式的話在各位將領聽來,的確言之有理。果然,叛軍到達後,百姓紛紛抵抗,不到幾個月的工夫,叛亂就被平定。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上的事情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隨著情況、形勢的變化,及時掌握有利時機,把握主動,靈活應付,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建功立業不可或缺的本領。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處處、時時以應變的心態看待社會,要做好應付變故的思想準備,並機動靈活地運用應變之術,以使自己永立不敗之地。


    所以,駕馭時機在許多場合中都是靠裝糊塗才會成功的,這種糊塗有進攻型的,也有退卻型的,不同的場合要靈活運用,以謀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原文


    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賊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惟有休養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譯文


    打持久戰,最忌諱“勢窮力竭”四字。“力”,就是指將士的精力而言;“勢”,就是指戰略大局,全盤作戰計劃及糧餉的供應補充。敵人以堅忍的氣概拚命抵抗,我也要以堅忍的精神抗衡,到最終取勝。這時隻有在休養士氣時,相機而動,不必過於追求速勝,而白白消耗精銳之士氣。等到時機成熟,就如瓜熟蒂落一樣,自然可以一出擊便殲滅敵人,凱歌返回。


    原文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兵勇以浪戰而玩,玩則疲賊匪以浪戰而猾,猾則巧。以我之疲戰賊之巧,終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餘昔在營中誡諸將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譯文


    凡是和敵人相持日久,最要戒備的是散漫地打仗。士兵們會因散漫作戰而不在意,不在意就會懈怠不認真。敵人因為我軍散漫作戰而更狡猾,狡猾就會變得機巧。用我軍的懈怠去和敵軍的詭詐機巧作戰,終不免有受害的一天。所以我過去在軍營中告戒諸將說:“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大智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任憲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任憲寶並收藏曾國藩大智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