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談到這裏,山上與山穀重新落入了無邊的寂靜,剛在燈邊飛撲的飛蛾,已因用盡了力氣,啪嗒落在地上,我突然在心底響起一個聲音:這飛蛾是否才從無邊黑暗的地獄中出離的一個知識分子呢?否則為什麽要這樣猛烈地向光明的所在飛撲呢?
在這個人世裏,我們有幸成為所謂的知識分子,應該怎麽把知識和智能傳播給大眾,而在心情上又應該抱著多麽戒慎恐懼的心情呀!
“其實,有的知識分子或出家人,沒有好好傳播智慧,不是因為不肯盡心,隻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不是真理,這個時候該怎麽辦呢?”我問法師。
百丈野狐
法師為我說了一個公案。唐朝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懷海,人稱百丈禪師,他是唐代的大和尚,
始創了中國禪門的規矩,稱為“百丈清規”,是中國的高僧之一。這位百丈禪師善於講經說法,他所居的百丈山雖山峻極五千尺,但禪客無遠不至,為了聽百丈一席法,堂室每天爆滿。百丈禪師升座說法的時候,常常有一位老人也隨眾聽法,法會一散,這老人也就隨眾散去了。有一天,老人聽完法後卻不離去,站在當地似有疑惑,百丈問說:“站在前麵的是誰?”
“我是一隻狐狸,”老人說,“過去迦葉佛駐世的時候,我曾經住在這個山裏修道,和你一樣講經說法,有一位修行的人來向我問法,他問我:‘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到因果裏麵去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為答錯了這句話,我死後便墮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現在我做野狐狸的時間已經到了,能否請和尚開示,回答我這個問題:‘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在因果裏麵去嗎?’讓我脫下這野狐的身體。”
百丈說:“不昧因果。”老人當下大悟,稱謝而去。第二天,百丈率徒弟在後山找到一具野狐狸的屍體,死狀安詳,身體
柔軟,知道它是昨日問法的狐狸,他對門人說:“真吾徒也!”說到這裏,法師閉目沉思,再睜開眼睛時目光清亮,他說:“光是一字之差,就墮入惡趣,做了五百世狐狸,我們在傳播智慧時豈可不慎!”
照佛法的說法,大修行者也不可能超越因果,他仍然在因果之中,不能不“落”,隻能不“昧”,不昧,是對因果了了分明,得善果時不以為樂,受惡果時不以為苦,這才是真修行者的態度。
“所以一心想傳播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麽世尊講八正道的原因了。”法師說。
“什麽是八正道呢?”
“八正道,就是八條修聖的道法。一是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是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是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是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是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是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是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是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一點點不正,就落入邪見了。為什麽正這樣重要,就像我們看火車的鐵軌起頭隻要稍微偏斜,火車開到遠方,已經十萬八千裏了。這是為什麽不昧不能是不落的原因了。”
聽到法師的一席話,想起我們每日的言語,禁不住滿頭大汗。
“那隻野狐狸雖然對修行者說錯了話,他的動機至少是良善的,假如有一個人在教導別人時動機不良,又會如何?”我問。
出離的日子
法師又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他生平並沒有做過什麽大的惡事,死後卻墮入了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受苦無間斷的地獄,每天受諸種大苦。他努力地回憶生前所造諸業,認為自己的罪不應該受這樣的痛苦,他遂向獄卒抗辯:“無間地獄是犯五逆之罪的人才應落入,我生平並無犯五逆之罪(註:五逆是: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由佛身出血。五、破和合僧),為何受此重報?”
“你前世以何為業?”獄卒問。“我前世是個作家。”那人理直氣壯地說。“你寫作時毫無淨念,動機不純,專寫一些邪見、淫念、殺意、惡趣
的事,引人墮入邪見,引人生起淫念,引人殺夫殺妻,引人諸行不淨,這罪因不知使多少人因此結出五逆的罪果,這種罪比五逆還重大得多。”作家聽了全身顫抖,不能自已,念起生前所寫的作品,淫邪惡趣仿佛
在目前,忍不住因害怕而跪在獄卒的麵前。“我現在知道錯了,但是我什麽時候才能出離這無間的地獄呢?”“最少要等到在世間,你的書完全消滅為止,或者你寫過的犯有邪
見、淫念、殺意、惡趣的每一個字都在人間消失為止。”那位作家又落入無間的冰火之中,隻聽到從最痛苦的黑暗中傳來他聲聲的悲啼。聽完法師的故事,思及我們世間的許多作家正為著步入地獄作準備,我深深地悲憫起來,傳播淨見的作家到底在哪裏呢?
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
第9章 【曼陀羅】04
天地間的有情人
由於人這種多元的特質,人才是最可為的,人也才是有情眾生中最難得的。
有一次,世尊釋迦牟尼抓起地上的一把泥土,問阿難說:“我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阿難回答:“當然是大地土多。”世尊於是對阿難開示:“眾生如大地土,得人身如我手中土。”世尊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陳明了人身的難得。我們時常感覺到人口爆炸的壓力,但事實上,人口的總數量其實在眾生裏,隻是像一小撮泥土罷了,那麽作為一個人的珍貴與難得可以想見。佛教徒常常談到修行的四種困難“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遇”,首先闡明的就是人身的難以得到。因為假如一個人沒有得到人身,則佛法佛道等菩提就杳不可得了,我們說“佛”的意思是“覺悟的人”,也就是有了無上正等正覺等覺悟的人;我們說“菩薩”,在梵文叫“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人,淺白地說就是“覺悟的有情人”,他和佛的不同是尚未有無上的正等正覺,但至少已經開悟,而往佛的道路前進。
在這個人世裏,我們有幸成為所謂的知識分子,應該怎麽把知識和智能傳播給大眾,而在心情上又應該抱著多麽戒慎恐懼的心情呀!
“其實,有的知識分子或出家人,沒有好好傳播智慧,不是因為不肯盡心,隻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不是真理,這個時候該怎麽辦呢?”我問法師。
百丈野狐
法師為我說了一個公案。唐朝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懷海,人稱百丈禪師,他是唐代的大和尚,
始創了中國禪門的規矩,稱為“百丈清規”,是中國的高僧之一。這位百丈禪師善於講經說法,他所居的百丈山雖山峻極五千尺,但禪客無遠不至,為了聽百丈一席法,堂室每天爆滿。百丈禪師升座說法的時候,常常有一位老人也隨眾聽法,法會一散,這老人也就隨眾散去了。有一天,老人聽完法後卻不離去,站在當地似有疑惑,百丈問說:“站在前麵的是誰?”
“我是一隻狐狸,”老人說,“過去迦葉佛駐世的時候,我曾經住在這個山裏修道,和你一樣講經說法,有一位修行的人來向我問法,他問我:‘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到因果裏麵去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為答錯了這句話,我死後便墮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現在我做野狐狸的時間已經到了,能否請和尚開示,回答我這個問題:‘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在因果裏麵去嗎?’讓我脫下這野狐的身體。”
百丈說:“不昧因果。”老人當下大悟,稱謝而去。第二天,百丈率徒弟在後山找到一具野狐狸的屍體,死狀安詳,身體
柔軟,知道它是昨日問法的狐狸,他對門人說:“真吾徒也!”說到這裏,法師閉目沉思,再睜開眼睛時目光清亮,他說:“光是一字之差,就墮入惡趣,做了五百世狐狸,我們在傳播智慧時豈可不慎!”
照佛法的說法,大修行者也不可能超越因果,他仍然在因果之中,不能不“落”,隻能不“昧”,不昧,是對因果了了分明,得善果時不以為樂,受惡果時不以為苦,這才是真修行者的態度。
“所以一心想傳播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麽世尊講八正道的原因了。”法師說。
“什麽是八正道呢?”
“八正道,就是八條修聖的道法。一是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是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是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是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是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是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是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是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一點點不正,就落入邪見了。為什麽正這樣重要,就像我們看火車的鐵軌起頭隻要稍微偏斜,火車開到遠方,已經十萬八千裏了。這是為什麽不昧不能是不落的原因了。”
聽到法師的一席話,想起我們每日的言語,禁不住滿頭大汗。
“那隻野狐狸雖然對修行者說錯了話,他的動機至少是良善的,假如有一個人在教導別人時動機不良,又會如何?”我問。
出離的日子
法師又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他生平並沒有做過什麽大的惡事,死後卻墮入了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受苦無間斷的地獄,每天受諸種大苦。他努力地回憶生前所造諸業,認為自己的罪不應該受這樣的痛苦,他遂向獄卒抗辯:“無間地獄是犯五逆之罪的人才應落入,我生平並無犯五逆之罪(註:五逆是: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由佛身出血。五、破和合僧),為何受此重報?”
“你前世以何為業?”獄卒問。“我前世是個作家。”那人理直氣壯地說。“你寫作時毫無淨念,動機不純,專寫一些邪見、淫念、殺意、惡趣
的事,引人墮入邪見,引人生起淫念,引人殺夫殺妻,引人諸行不淨,這罪因不知使多少人因此結出五逆的罪果,這種罪比五逆還重大得多。”作家聽了全身顫抖,不能自已,念起生前所寫的作品,淫邪惡趣仿佛
在目前,忍不住因害怕而跪在獄卒的麵前。“我現在知道錯了,但是我什麽時候才能出離這無間的地獄呢?”“最少要等到在世間,你的書完全消滅為止,或者你寫過的犯有邪
見、淫念、殺意、惡趣的每一個字都在人間消失為止。”那位作家又落入無間的冰火之中,隻聽到從最痛苦的黑暗中傳來他聲聲的悲啼。聽完法師的故事,思及我們世間的許多作家正為著步入地獄作準備,我深深地悲憫起來,傳播淨見的作家到底在哪裏呢?
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
第9章 【曼陀羅】04
天地間的有情人
由於人這種多元的特質,人才是最可為的,人也才是有情眾生中最難得的。
有一次,世尊釋迦牟尼抓起地上的一把泥土,問阿難說:“我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阿難回答:“當然是大地土多。”世尊於是對阿難開示:“眾生如大地土,得人身如我手中土。”世尊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陳明了人身的難得。我們時常感覺到人口爆炸的壓力,但事實上,人口的總數量其實在眾生裏,隻是像一小撮泥土罷了,那麽作為一個人的珍貴與難得可以想見。佛教徒常常談到修行的四種困難“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遇”,首先闡明的就是人身的難以得到。因為假如一個人沒有得到人身,則佛法佛道等菩提就杳不可得了,我們說“佛”的意思是“覺悟的人”,也就是有了無上正等正覺等覺悟的人;我們說“菩薩”,在梵文叫“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人,淺白地說就是“覺悟的有情人”,他和佛的不同是尚未有無上的正等正覺,但至少已經開悟,而往佛的道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