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佛陀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說法,在法會上就有八萬多位大菩薩,比起當年,現在的世界更繁複、更煩惱、更苦難,在這個地方必然有更多的菩薩乘願而來,所以在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不必畏懼,說不定我們自己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菩薩與眾生最大的不同,是菩薩的自在,因於這種自在,他不會為世緣所纏縛,在痛苦時不以為苦,在快樂時不至放逸,而不論快樂與痛苦都可以從中體會到智慧,並以智慧回來救拔眾生的苦惱。眾生不同,眾生在痛苦中因煩惱而沉淪,在快樂中因放逸而陷溺了。
以我們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為例,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有十六個字最能表現觀世音的精神: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這是菩薩精神內外圓滿俱足的境界,內觀的時候自由自在,遍十方界了了分明,更進一步,是要觀察世間求告的聲音,尋著聲音的源頭去解救眾生的苦難。
因為這種十方圓明、尋聲救苦的大願,使觀世音菩薩有無限化身,並成為娑婆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菩薩。為什麽觀世音菩薩會成為大家在苦難中的依歸呢?佛門課頌本中有一首《觀音贊》,其中的四句話最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三十二應偏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
能遍滿塵剎,千處應現的觀音菩薩,自然成為最偉大的菩薩。
菩薩是一種浪漫精神
我們不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自在,不能像他觀察那麽多的聲音,到任何一處去應現,但至少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積極的精神,常保心靈的自在,並且在別人蒙難的時候不至於轉頭離去。
我常覺得菩薩精神是一種浪漫的精神,菩薩的誌向是古典莊嚴的誌向,尤其生在現代,浪漫精神與古典莊嚴的誌向已經逐漸失去了,如何鍛鍊自己的菩提心,學習做一位菩薩,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位現代菩薩要做些什麽呢?我想,能像陳益興老師是最好的典範了。平時,在麵對道德的沉淪、人性的墮落時能挺身而出,為眾生請命;
在麵對人類心靈普遍被色情、暴力汙染時,能盡未來際,加以挽救;在麵對因無知、貪慾、冷漠、頹廢而產生的社會、環境、生命的汙染時,能義無反顧,勇敢地拯救;在沉迷時帶來覺悟,在愚癡時帶來智慧,在苦難時帶來歡笑,在煩惱時帶來平安,乃至於在飢餓時帶來食物……這些都是現代菩薩所麵臨的基本課題。
我們自命為佛弟子的人,如果都能取法於菩薩,隻要為了眾生,自己可以犧牲,隻要對眾生有益,自己都可以去實踐,那麽,即使處在黑暗殘缺的娑婆世界,眾生還是有希望的。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一日
第8章 【曼陀羅】03
心靈的織錦
當一個人不知道慚愧,他就失去了同情與悲憫;當一個人不知道懺悔,他就失去了智慧與寬容。
父親過世的時候,我請佛光山的法師來辦佛事,按佛教規矩,在入殮後要做“七七”,就是在四十九天內每隔七天做一次法會,第一次叫“頭七”,第二次叫“二七”,餘此類推,到最後一次叫“七七”,做完以後就是功德圓滿了。
“做七”是台灣民間極普遍的風俗,它最初的發源是佛教,後來才被道教及民間信仰所採用。為什麽要做七呢?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得非常清楚: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入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意思是說,人死之後,在四十九天裏麵尚未受生,隨著他生前所造的因在幽冥諸司析辨善惡諸業,由於還沒有審定,因此依靠眷屬造福的救拔,可以使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或消滅他的罪業,一旦過了四十九天則隨業投生,那時所有的救拔都沒有著力的地方了。
當然,這四十九天的救拔也有例外,對於大善或大惡的人,他的往生淨土或墮入無間地獄都是一發即到,不需要辯論的。對於這樣的人,七七日法會仍有意義,給善者多帶福慧的資糧,給惡者少受惡報的苦痛。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我國民間揉合了各地習俗,發展出一套喪禮的儀節,這種儀節已經完全背離了佛教,自成一個體係,以致使一般人誤解佛教的儀式,實在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例如,現在民間做七,每請鄉間的道士,這些道士很少是真正修道的人,他既非受過正統的道教訓練,在人品人格也不能令人敬仰,可是由於死者家屬每每感到彷徨,倉促間隻好請他們來做法。
做法也罷,一般道士(民間叫司公)相信人死之後先到陰間,四十九天後再到陽間來,所以他們做法的法場就依照想像中的地獄搭成,道士先把死者的亡魂牽到地獄去,繞了陰森森的一圈,最後才用符籙一再催動,再把亡魂從地獄救出來。
一般道士總是會對死者的親屬說:“我現在已經把你的親人從陰間救出來。”中國民間大抵上隻有陰陽兩個世界觀,無從知道多重複雜的宇宙空間,也隻好聽信道士的話了——我並沒有批評道士的意思,目前台灣也有許多有修行的道士,而且民間的符籙也確有它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
菩薩與眾生最大的不同,是菩薩的自在,因於這種自在,他不會為世緣所纏縛,在痛苦時不以為苦,在快樂時不至放逸,而不論快樂與痛苦都可以從中體會到智慧,並以智慧回來救拔眾生的苦惱。眾生不同,眾生在痛苦中因煩惱而沉淪,在快樂中因放逸而陷溺了。
以我們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為例,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有十六個字最能表現觀世音的精神: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這是菩薩精神內外圓滿俱足的境界,內觀的時候自由自在,遍十方界了了分明,更進一步,是要觀察世間求告的聲音,尋著聲音的源頭去解救眾生的苦難。
因為這種十方圓明、尋聲救苦的大願,使觀世音菩薩有無限化身,並成為娑婆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菩薩。為什麽觀世音菩薩會成為大家在苦難中的依歸呢?佛門課頌本中有一首《觀音贊》,其中的四句話最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三十二應偏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
能遍滿塵剎,千處應現的觀音菩薩,自然成為最偉大的菩薩。
菩薩是一種浪漫精神
我們不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自在,不能像他觀察那麽多的聲音,到任何一處去應現,但至少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積極的精神,常保心靈的自在,並且在別人蒙難的時候不至於轉頭離去。
我常覺得菩薩精神是一種浪漫的精神,菩薩的誌向是古典莊嚴的誌向,尤其生在現代,浪漫精神與古典莊嚴的誌向已經逐漸失去了,如何鍛鍊自己的菩提心,學習做一位菩薩,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位現代菩薩要做些什麽呢?我想,能像陳益興老師是最好的典範了。平時,在麵對道德的沉淪、人性的墮落時能挺身而出,為眾生請命;
在麵對人類心靈普遍被色情、暴力汙染時,能盡未來際,加以挽救;在麵對因無知、貪慾、冷漠、頹廢而產生的社會、環境、生命的汙染時,能義無反顧,勇敢地拯救;在沉迷時帶來覺悟,在愚癡時帶來智慧,在苦難時帶來歡笑,在煩惱時帶來平安,乃至於在飢餓時帶來食物……這些都是現代菩薩所麵臨的基本課題。
我們自命為佛弟子的人,如果都能取法於菩薩,隻要為了眾生,自己可以犧牲,隻要對眾生有益,自己都可以去實踐,那麽,即使處在黑暗殘缺的娑婆世界,眾生還是有希望的。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一日
第8章 【曼陀羅】03
心靈的織錦
當一個人不知道慚愧,他就失去了同情與悲憫;當一個人不知道懺悔,他就失去了智慧與寬容。
父親過世的時候,我請佛光山的法師來辦佛事,按佛教規矩,在入殮後要做“七七”,就是在四十九天內每隔七天做一次法會,第一次叫“頭七”,第二次叫“二七”,餘此類推,到最後一次叫“七七”,做完以後就是功德圓滿了。
“做七”是台灣民間極普遍的風俗,它最初的發源是佛教,後來才被道教及民間信仰所採用。為什麽要做七呢?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得非常清楚: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入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意思是說,人死之後,在四十九天裏麵尚未受生,隨著他生前所造的因在幽冥諸司析辨善惡諸業,由於還沒有審定,因此依靠眷屬造福的救拔,可以使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或消滅他的罪業,一旦過了四十九天則隨業投生,那時所有的救拔都沒有著力的地方了。
當然,這四十九天的救拔也有例外,對於大善或大惡的人,他的往生淨土或墮入無間地獄都是一發即到,不需要辯論的。對於這樣的人,七七日法會仍有意義,給善者多帶福慧的資糧,給惡者少受惡報的苦痛。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我國民間揉合了各地習俗,發展出一套喪禮的儀節,這種儀節已經完全背離了佛教,自成一個體係,以致使一般人誤解佛教的儀式,實在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例如,現在民間做七,每請鄉間的道士,這些道士很少是真正修道的人,他既非受過正統的道教訓練,在人品人格也不能令人敬仰,可是由於死者家屬每每感到彷徨,倉促間隻好請他們來做法。
做法也罷,一般道士(民間叫司公)相信人死之後先到陰間,四十九天後再到陽間來,所以他們做法的法場就依照想像中的地獄搭成,道士先把死者的亡魂牽到地獄去,繞了陰森森的一圈,最後才用符籙一再催動,再把亡魂從地獄救出來。
一般道士總是會對死者的親屬說:“我現在已經把你的親人從陰間救出來。”中國民間大抵上隻有陰陽兩個世界觀,無從知道多重複雜的宇宙空間,也隻好聽信道士的話了——我並沒有批評道士的意思,目前台灣也有許多有修行的道士,而且民間的符籙也確有它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