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如心不去炫耀自己的富有,她不開豪華的汽車,不穿闊氣的衣服,也不會以其他任何方式作出可以顯示出她是個有錢人的舉動。
“小甜甜”點心:節儉的價值
看到龔如心這般節儉的生活以後,人們常常會在受到心理衝擊的同時升起一種疑惑:“為什麽有這麽多錢,卻這麽不捨得花?”
物質與自我滿足
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時代裏。有錢人的奢侈自不必說,工薪階層裏也有不少掙錢比花錢快的,時常聽說某某女孩本月的信用卡又被刷爆。人們渴望有錢,想著自己一旦有了錢,就可以過上精彩而充實的生活,豪宅、名車、遊艇、珠寶,名牌的皮包、鞋子、化妝品,設計師專門為自己而設計的衣服、家具以及其他奢侈品……仿佛隻要充分享受了購物的快感與消費的樂趣,就能夠不枉此生了。
簡樸低調,心懷珍惜(2)
前段時間電影《穿普拉達的女人》的熱映,就可以將女人們對奢華生活的嚮往窺見一斑。單看名字,就已經可以判斷這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商業片了,普拉達(prada)等這樣的大品牌的贊助,還有播放前化妝品的gg,由此可見編劇和製片都是何等精明之人。
影片的節奏明快,輕喜劇的特點展露無疑,最合年輕或時尚女性之意。無數精美的華服、藝術品般的鞋子、無可挑剔的妝容、五光十色的時裝發布會,超模、時尚編輯、設計師等充斥著整個影片。我望著屏幕,暗自讚嘆,一切是如此的賞心悅目,那是多少現代人無限憧憬的生活啊。
可是,看一下龔如心的生活,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件事:她通過工作而不是縱容自己的物質欲望來得到內心的滿足。沒有錢的時候節儉,人們說這是出於無奈;而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卻依然過著極簡單的生活,又是因為什麽呢?
因為,龔如心不需要通過奢侈消費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她把財富花在能夠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事情上。她熱愛自己的工作,通過管理和發展自己的企業而收穫的成就感,使得她的內心與自我感覺得到了極大滿足。
投資而不是購物
女人的衣櫥裏總是缺少一件衣服。是的,女人天生就喜歡購物、逛街,看那些琳琅滿目的漂亮物件,然後恨不得都據為己有。記得有一個香港電影叫《購物狂》,賣座得很,不僅僅是因為片中大腕雲集,也是因為迎合了太多女人的心理吧。
大概許多女孩都在做著同樣的富豪生活的美夢。記得在議論什麽是有錢的標誌時,有人講就是進了國貿不看價簽買東西的感覺。也許有人認為,龔如心一定修煉到這個程度了,到了國貿、東方新天地,閉著眼睛買東西,想買什麽就買什麽。
然而,她的生活跟我們想像的那麽不同:買打折商品、淘便宜貨,她似乎從這些省錢而充滿樂趣的活動中獲得了愉悅。
她是一個節儉的人。她,傾向於投資而不是購物。作為一個出色的商人,她非常清楚作為投資的錢的價值,這樣的每一元錢都是一顆生財的種子。把它種下,給它施肥、除草、鬆土,那它就會發芽、抽枝,長成一棵搖錢樹。
高消費與龔如心的目標、動機、價值觀是相悖的。如果一個人隻是為了奢侈消費而想擁有財富,那麽,除了買彩票中獎以外,他一般是很難靠自己的努力變成富豪的。
簡樸的生活最美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道出了生活的真諦。簡樸生活是人生的至理,我們隻有透過簡樸才能生活得有活力,才會感受到輕鬆和愉快。
很多人羨慕公主、王子般的生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穿金戴銀,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但是,如果有一天夢想成真了,那我們又該幹什麽呢?
朱元璋做皇帝之前,一位尼姑在他饑寒交迫時給了他一碗已經餿掉的粥,他卻吃得格外香甜,認為這碗粥是人間最好吃的美食。登基之後,滿天下尋找到這樣的美味粥,然而卻感覺難以下咽。
當人們失去一切,所有都變得珍貴;當人們擁有一部分,就想擁有更多;當人們得到一切,原本珍貴的東西便會變得不堪。有一句話說得好:“知足者常樂。”知足又何嚐不是一種簡樸呢?
李嘉誠雖然也是日日求財奔富,生活卻十分簡樸。他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儉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一樣,沒有分別。”在公司上班,他和員工一樣吃工作餐;到工地巡視,和工人一樣吃大眾盒飯;公司接待客人,他一般不帶入高級飯店,就在公司食堂就餐,隻是比平時多幾樣菜而已。
他平時穿的是普通的西裝,不是什麽名牌定製的西服;手上戴的手錶,絕對不是什麽西鐵城、勞力士、雷達,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塑料電子表;腳底穿的鞋子,更不是什麽鱷魚皮鞋,而是自由市場上隨便可以買到的黑色膠鞋。李嘉誠曾這樣對記者說:“如果我一個人吃飯,一般隻煮一碟青菜、幾條小貓魚。最近穿著去北京的這雙鞋,其中一條飾帶爛了,我索性就剪掉它,變成一隻有飾帶而另一隻沒有飾帶,但是照樣穿。我穿的鞋多數穿到換底。”
富豪尚如此,我們普通人又如何呢?過比收入水平低的生活,看來是很多富豪的愛好。
作家南台先生,他淳樸、安然度日,這很符合他的觀點:“人再怎麽折騰,也不過日食三餐,夜臥一鋪。”他也許是個超脫的人,以他的欲求,尚可稱衣食無憂也。
簡樸低調,心懷珍惜(3)
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我國自古就以儉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的美德。《尚書》有“唯日孜孜,無敢逸豫”的說法,《墨子》也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隻是,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裏,人們很難把持住自己。提前消費已成為時尚,“月光族”成為許多年輕人的代名詞。那些五光十色的gg,那些精美的珠寶,那些名牌的衣飾,那些喧鬧的商場……女人們眼花繚亂,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能讓自己滿足的東西常常被忽略了。
想想看,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麽?真正需要的是什麽?我們所消費的東西裏有多少是沒有必要而且隻會帶來財務壓力的?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需要以奢華的生活來體現,節儉並不意味著低品質的生活。奢華與否不重要,隻要自己喜歡;名不名牌不重要,隻要適合自己。被潮流左右的人不僅會把自己折騰得疲憊不堪,而且會喪失自己的本性。
形式沒有自己真實的感受重要,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哪怕是幾塊錢也要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個人隻有用好了每一分錢,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節儉不僅僅是美德,更是一種成功資本,一種核心競爭力。
節儉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用更務實的方式去享受生活。
率性而為,做心中的自己(1)
有人說,做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個成功男人,躲在他的懷抱裏,被他寵愛著、保護著,舒舒服服地生活,不用出去打拚、辛苦工作,不用麵對生存和競爭的壓力……這樣的女人,才是真正成功的、幸福的。
“小甜甜”點心:節儉的價值
看到龔如心這般節儉的生活以後,人們常常會在受到心理衝擊的同時升起一種疑惑:“為什麽有這麽多錢,卻這麽不捨得花?”
物質與自我滿足
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時代裏。有錢人的奢侈自不必說,工薪階層裏也有不少掙錢比花錢快的,時常聽說某某女孩本月的信用卡又被刷爆。人們渴望有錢,想著自己一旦有了錢,就可以過上精彩而充實的生活,豪宅、名車、遊艇、珠寶,名牌的皮包、鞋子、化妝品,設計師專門為自己而設計的衣服、家具以及其他奢侈品……仿佛隻要充分享受了購物的快感與消費的樂趣,就能夠不枉此生了。
簡樸低調,心懷珍惜(2)
前段時間電影《穿普拉達的女人》的熱映,就可以將女人們對奢華生活的嚮往窺見一斑。單看名字,就已經可以判斷這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商業片了,普拉達(prada)等這樣的大品牌的贊助,還有播放前化妝品的gg,由此可見編劇和製片都是何等精明之人。
影片的節奏明快,輕喜劇的特點展露無疑,最合年輕或時尚女性之意。無數精美的華服、藝術品般的鞋子、無可挑剔的妝容、五光十色的時裝發布會,超模、時尚編輯、設計師等充斥著整個影片。我望著屏幕,暗自讚嘆,一切是如此的賞心悅目,那是多少現代人無限憧憬的生活啊。
可是,看一下龔如心的生活,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件事:她通過工作而不是縱容自己的物質欲望來得到內心的滿足。沒有錢的時候節儉,人們說這是出於無奈;而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卻依然過著極簡單的生活,又是因為什麽呢?
因為,龔如心不需要通過奢侈消費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她把財富花在能夠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事情上。她熱愛自己的工作,通過管理和發展自己的企業而收穫的成就感,使得她的內心與自我感覺得到了極大滿足。
投資而不是購物
女人的衣櫥裏總是缺少一件衣服。是的,女人天生就喜歡購物、逛街,看那些琳琅滿目的漂亮物件,然後恨不得都據為己有。記得有一個香港電影叫《購物狂》,賣座得很,不僅僅是因為片中大腕雲集,也是因為迎合了太多女人的心理吧。
大概許多女孩都在做著同樣的富豪生活的美夢。記得在議論什麽是有錢的標誌時,有人講就是進了國貿不看價簽買東西的感覺。也許有人認為,龔如心一定修煉到這個程度了,到了國貿、東方新天地,閉著眼睛買東西,想買什麽就買什麽。
然而,她的生活跟我們想像的那麽不同:買打折商品、淘便宜貨,她似乎從這些省錢而充滿樂趣的活動中獲得了愉悅。
她是一個節儉的人。她,傾向於投資而不是購物。作為一個出色的商人,她非常清楚作為投資的錢的價值,這樣的每一元錢都是一顆生財的種子。把它種下,給它施肥、除草、鬆土,那它就會發芽、抽枝,長成一棵搖錢樹。
高消費與龔如心的目標、動機、價值觀是相悖的。如果一個人隻是為了奢侈消費而想擁有財富,那麽,除了買彩票中獎以外,他一般是很難靠自己的努力變成富豪的。
簡樸的生活最美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道出了生活的真諦。簡樸生活是人生的至理,我們隻有透過簡樸才能生活得有活力,才會感受到輕鬆和愉快。
很多人羨慕公主、王子般的生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穿金戴銀,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但是,如果有一天夢想成真了,那我們又該幹什麽呢?
朱元璋做皇帝之前,一位尼姑在他饑寒交迫時給了他一碗已經餿掉的粥,他卻吃得格外香甜,認為這碗粥是人間最好吃的美食。登基之後,滿天下尋找到這樣的美味粥,然而卻感覺難以下咽。
當人們失去一切,所有都變得珍貴;當人們擁有一部分,就想擁有更多;當人們得到一切,原本珍貴的東西便會變得不堪。有一句話說得好:“知足者常樂。”知足又何嚐不是一種簡樸呢?
李嘉誠雖然也是日日求財奔富,生活卻十分簡樸。他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儉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一樣,沒有分別。”在公司上班,他和員工一樣吃工作餐;到工地巡視,和工人一樣吃大眾盒飯;公司接待客人,他一般不帶入高級飯店,就在公司食堂就餐,隻是比平時多幾樣菜而已。
他平時穿的是普通的西裝,不是什麽名牌定製的西服;手上戴的手錶,絕對不是什麽西鐵城、勞力士、雷達,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塑料電子表;腳底穿的鞋子,更不是什麽鱷魚皮鞋,而是自由市場上隨便可以買到的黑色膠鞋。李嘉誠曾這樣對記者說:“如果我一個人吃飯,一般隻煮一碟青菜、幾條小貓魚。最近穿著去北京的這雙鞋,其中一條飾帶爛了,我索性就剪掉它,變成一隻有飾帶而另一隻沒有飾帶,但是照樣穿。我穿的鞋多數穿到換底。”
富豪尚如此,我們普通人又如何呢?過比收入水平低的生活,看來是很多富豪的愛好。
作家南台先生,他淳樸、安然度日,這很符合他的觀點:“人再怎麽折騰,也不過日食三餐,夜臥一鋪。”他也許是個超脫的人,以他的欲求,尚可稱衣食無憂也。
簡樸低調,心懷珍惜(3)
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我國自古就以儉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的美德。《尚書》有“唯日孜孜,無敢逸豫”的說法,《墨子》也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隻是,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裏,人們很難把持住自己。提前消費已成為時尚,“月光族”成為許多年輕人的代名詞。那些五光十色的gg,那些精美的珠寶,那些名牌的衣飾,那些喧鬧的商場……女人們眼花繚亂,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能讓自己滿足的東西常常被忽略了。
想想看,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麽?真正需要的是什麽?我們所消費的東西裏有多少是沒有必要而且隻會帶來財務壓力的?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需要以奢華的生活來體現,節儉並不意味著低品質的生活。奢華與否不重要,隻要自己喜歡;名不名牌不重要,隻要適合自己。被潮流左右的人不僅會把自己折騰得疲憊不堪,而且會喪失自己的本性。
形式沒有自己真實的感受重要,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哪怕是幾塊錢也要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個人隻有用好了每一分錢,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節儉不僅僅是美德,更是一種成功資本,一種核心競爭力。
節儉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用更務實的方式去享受生活。
率性而為,做心中的自己(1)
有人說,做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個成功男人,躲在他的懷抱裏,被他寵愛著、保護著,舒舒服服地生活,不用出去打拚、辛苦工作,不用麵對生存和競爭的壓力……這樣的女人,才是真正成功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