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河逃過一劫。
學校同事都說他命大。那時候學校裏如他一樣的大陸來台教員不少,因為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學校裏教的都是日文,抗戰勝利台灣回歸之初,需要大量國文老師。來台任教的老師中有許多福建人,特別是閩南一帶人——台灣人的祖先多為閩南遷台,台灣主要本地話就是閩南話,兩地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相同,閩南籍老師來台比較適應。吳春河跟他們有所不同,他雖然從閩南而來,本人卻是台灣人,這裏有他的家和眾多直係親屬。吳春河家人基本都在台灣北部,他自己出生於台北,生父已經過世,生母健在,還有幾個同胞兄弟。按照通常情況,吳春河回台灣發展,台北應是首選,他卻跑到台南,靜悄悄在中學裏謀了一個教職。因為這所學校校長跟他沾親帶故,為他生母的遠親,學校裏還有一個教員叫謝德靈,有一個謝德靈小組。
謝德靈也是從大陸過來的,福建漳平人,年輕熱情,到本校任教後結交了不少朋友。他的核心小組人員六個,都是年輕人,有本校青年教師、高中年段學生、學校職員,還有一位附近鄉村的農民青年。謝德靈小組裏的幾個人誌趣相投,經常在謝德靈的房間裏,以讀書之名相聚,彼此無話不談。謝德靈帶到台灣的箱子裏藏有若幹政治書籍,均為共產黨的基本讀物,在他們小組內偷偷傳閱。謝德靈本人不是黨員,隻是一位同情分子,不滿國民黨獨裁,接受共產黨主張,憑著一股熱情,在學校裏自發開展活動。他把情況寫信給自己在上海讀大學時的一位老師,盼望得到指點。這位老師是地下黨員,謝德靈讀書期間跟他走得很近,謝手中那些禁書都是老師給的。老師曾讓謝德靈參與過外圍組織的一些活動,準備介紹他參加地下黨,不料謝的父親突然過世,不得已輟學返家,離校去台灣投親謀生。老師把謝德靈的情況告訴上級,吳春河因之落腳台南,把老師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了謝德靈。
老師在信裏說,一切可聽從吳先生安排。
“這就好。”年輕人很高興,“我們都還不懂。”
“慢慢就懂了。”吳春河說。
“我讓小組一人再發展五個,用讀書會的名義。”謝德靈告訴吳春河,“那麽我們就有三十多人了。”
吳春河說:“不急,慢慢來。”
吳春河到校後,恰學校圖書館主任辭職去台北,一時沒有合適人選接手。校長粗粗翻一下履歷,認為吳春河可用。吳春河一到台南就遭水劫,死裏逃生,卻顯得沉穩鎮定,讓校長印象深刻,因此決定讓他代理圖書館主任。吳春河沒有二話,一個月下來,校裏校外一片誇獎,他管理下的圖書館井井有條,國文課也上得好,很受學生歡迎。校長大悅,覺得自己沒看錯人。
他也有所懷疑:“如此人才,怎麽願意屈尊於此?”
吳春河說:“人自當隨緣。”
吳春河為人謹慎,行事細密。到學校後,他不跟謝德靈有太多接觸,不讓謝德靈再頻繁召集小組聚會,讀書會發展計劃也被他擱置。幾個月時間裏,吳春河通過各種方式,與謝小組裏的六個人分別接觸,了解各自情況。末了他把謝德靈找來,肯定幾個人都可靠,但是小組不能再繼續存在,必須自行解散,人員還須迅速分散。
謝德靈感覺很意外。
“你們已經受注意了。”吳春河說。
謝小組隻是一個雛形,並沒有真正成為組織,也與共產黨沒有直接關係。今後一旦出事,大家口徑一致,隻講是讀書會,同道者一起學習而已,讀禁書隻是因為好奇。對方抓不住把柄,沒有任何證據,大家都不會有問題。
謝德靈問:“吳先生過慮了吧?”
吳春河說,這類事情他見過很多,很殘酷。
謝德靈被吳春河發展為黨員,同時安排離校,到台北去,除與吳春河保持單線聯絡外,跟這邊的其他人員及活動完全脫離。這是為了安全,也為了發展。吳春河要求謝德靈到台北後改弦易轍,不事張揚,悄然作為。
“要有長期打算,形勢會非常惡劣。”他說。
吳春河通過一些關係,在台北一所中學為謝德靈另謀教職,那裏的條件比台南這裏好,謝本人很高興。事到臨頭卻發現有麻煩:謝德靈就學於國立暨南大學,該校抗戰時曾遷校閩北,勝利後返遷上海。謝因家庭變故輟學,未曾畢業,他在台南可以教書,因為其父為校長世交,到台北就遇到困難。
吳春河說:“我來想辦法。”
他通過大陸方麵的關係,給謝德靈借來一張暨南大學畢業文憑,文憑上的畢業生為陳英傑,其身材、麵貌與謝德靈有些接近。吳春河讓謝德靈改了個名字,叫陳永吉,拿著這張畢業文憑去台北。閩南話裏,“英傑”與“永吉”讀音基本一樣。
謝德靈順利進了那所學校。
謝小組裏的其他人員有兩位留在台南,兩個學生於第二年升學離開,另外一位從大陸來台任教的年輕老師返回大陸。小組裏有四人先後被吳春河發展為黨員,無論留下還是離開,都分別跟他保持直接聯繫,彼此間不再橫向聯絡。吳春河讓他們各自開展活動,在特定人群中結交朋友,物色人員,發展組織,要求非常謹慎,務必可靠,堅持單線聯繫以求安全。靠著一種審慎安排以及言傳身教,吳春河發展的這一支地下組織悄然成長,基層組織布點於台島多處。
學校同事都說他命大。那時候學校裏如他一樣的大陸來台教員不少,因為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學校裏教的都是日文,抗戰勝利台灣回歸之初,需要大量國文老師。來台任教的老師中有許多福建人,特別是閩南一帶人——台灣人的祖先多為閩南遷台,台灣主要本地話就是閩南話,兩地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相同,閩南籍老師來台比較適應。吳春河跟他們有所不同,他雖然從閩南而來,本人卻是台灣人,這裏有他的家和眾多直係親屬。吳春河家人基本都在台灣北部,他自己出生於台北,生父已經過世,生母健在,還有幾個同胞兄弟。按照通常情況,吳春河回台灣發展,台北應是首選,他卻跑到台南,靜悄悄在中學裏謀了一個教職。因為這所學校校長跟他沾親帶故,為他生母的遠親,學校裏還有一個教員叫謝德靈,有一個謝德靈小組。
謝德靈也是從大陸過來的,福建漳平人,年輕熱情,到本校任教後結交了不少朋友。他的核心小組人員六個,都是年輕人,有本校青年教師、高中年段學生、學校職員,還有一位附近鄉村的農民青年。謝德靈小組裏的幾個人誌趣相投,經常在謝德靈的房間裏,以讀書之名相聚,彼此無話不談。謝德靈帶到台灣的箱子裏藏有若幹政治書籍,均為共產黨的基本讀物,在他們小組內偷偷傳閱。謝德靈本人不是黨員,隻是一位同情分子,不滿國民黨獨裁,接受共產黨主張,憑著一股熱情,在學校裏自發開展活動。他把情況寫信給自己在上海讀大學時的一位老師,盼望得到指點。這位老師是地下黨員,謝德靈讀書期間跟他走得很近,謝手中那些禁書都是老師給的。老師曾讓謝德靈參與過外圍組織的一些活動,準備介紹他參加地下黨,不料謝的父親突然過世,不得已輟學返家,離校去台灣投親謀生。老師把謝德靈的情況告訴上級,吳春河因之落腳台南,把老師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了謝德靈。
老師在信裏說,一切可聽從吳先生安排。
“這就好。”年輕人很高興,“我們都還不懂。”
“慢慢就懂了。”吳春河說。
“我讓小組一人再發展五個,用讀書會的名義。”謝德靈告訴吳春河,“那麽我們就有三十多人了。”
吳春河說:“不急,慢慢來。”
吳春河到校後,恰學校圖書館主任辭職去台北,一時沒有合適人選接手。校長粗粗翻一下履歷,認為吳春河可用。吳春河一到台南就遭水劫,死裏逃生,卻顯得沉穩鎮定,讓校長印象深刻,因此決定讓他代理圖書館主任。吳春河沒有二話,一個月下來,校裏校外一片誇獎,他管理下的圖書館井井有條,國文課也上得好,很受學生歡迎。校長大悅,覺得自己沒看錯人。
他也有所懷疑:“如此人才,怎麽願意屈尊於此?”
吳春河說:“人自當隨緣。”
吳春河為人謹慎,行事細密。到學校後,他不跟謝德靈有太多接觸,不讓謝德靈再頻繁召集小組聚會,讀書會發展計劃也被他擱置。幾個月時間裏,吳春河通過各種方式,與謝小組裏的六個人分別接觸,了解各自情況。末了他把謝德靈找來,肯定幾個人都可靠,但是小組不能再繼續存在,必須自行解散,人員還須迅速分散。
謝德靈感覺很意外。
“你們已經受注意了。”吳春河說。
謝小組隻是一個雛形,並沒有真正成為組織,也與共產黨沒有直接關係。今後一旦出事,大家口徑一致,隻講是讀書會,同道者一起學習而已,讀禁書隻是因為好奇。對方抓不住把柄,沒有任何證據,大家都不會有問題。
謝德靈問:“吳先生過慮了吧?”
吳春河說,這類事情他見過很多,很殘酷。
謝德靈被吳春河發展為黨員,同時安排離校,到台北去,除與吳春河保持單線聯絡外,跟這邊的其他人員及活動完全脫離。這是為了安全,也為了發展。吳春河要求謝德靈到台北後改弦易轍,不事張揚,悄然作為。
“要有長期打算,形勢會非常惡劣。”他說。
吳春河通過一些關係,在台北一所中學為謝德靈另謀教職,那裏的條件比台南這裏好,謝本人很高興。事到臨頭卻發現有麻煩:謝德靈就學於國立暨南大學,該校抗戰時曾遷校閩北,勝利後返遷上海。謝因家庭變故輟學,未曾畢業,他在台南可以教書,因為其父為校長世交,到台北就遇到困難。
吳春河說:“我來想辦法。”
他通過大陸方麵的關係,給謝德靈借來一張暨南大學畢業文憑,文憑上的畢業生為陳英傑,其身材、麵貌與謝德靈有些接近。吳春河讓謝德靈改了個名字,叫陳永吉,拿著這張畢業文憑去台北。閩南話裏,“英傑”與“永吉”讀音基本一樣。
謝德靈順利進了那所學校。
謝小組裏的其他人員有兩位留在台南,兩個學生於第二年升學離開,另外一位從大陸來台任教的年輕老師返回大陸。小組裏有四人先後被吳春河發展為黨員,無論留下還是離開,都分別跟他保持直接聯繫,彼此間不再橫向聯絡。吳春河讓他們各自開展活動,在特定人群中結交朋友,物色人員,發展組織,要求非常謹慎,務必可靠,堅持單線聯繫以求安全。靠著一種審慎安排以及言傳身教,吳春河發展的這一支地下組織悄然成長,基層組織布點於台島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