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說,這就不對了,聖人在位,明察一切,會使天下沒有壞風氣,哪裏還用得著舜用道德去感化他們呢?有這麽多麻煩要舜去解決,就證明堯有過失。可見,“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兩者不可並存,這就和無堅不摧的矛和堅不可摧的盾不可能同時存在,道理是一樣的。(《難一》)
對於把堯舜吹得神乎其神的儒生,韓非這一磚拍得確實有力。但隻要不把堯舜過分神化,則反駁韓非也很容易:堯確實明察,舜也誠然仁厚;世界是複雜的,單一因素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所以才需要堯舜的優勢互補。
儒法不兩立
所以,人類固然都是壞蛋,但那些可能會分了國君“勢”的壞蛋,是首先要打擊、防範的對象。《韓非子》五十五篇,一條貫穿的主線就是分析如何識別和對付這些壞蛋的。韓非對這些人的分類工作做得特別細,有時近於瑣碎。方便起見,我們做一下相反的工作,把這些壞蛋歸置歸置,可以並成兩大類。
春秋戰國這五百多年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變革期。到韓非的時代,已經是秦統一前夕,到了變革的收官階段。
君主操控著大批不滿現狀、渴望成功的士人,結合成了一個新集團,是這場大變革的勝利者。這個新的官僚體製現在已經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於是麵臨了蛋糕怎麽切的問題。身在體製內而想和君主搶蛋糕的人,構成了第一類壞蛋。
但舊的封建宗法體係雖然明顯沒落,殘餘力量也還可觀,尤其是對社會心理的影響,恐怕還要更加持久。另外,舊體係崩壞新製度幼弱,又忙著互咬,很多事顧不上,結果社會上自由化泛濫,好多人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日子,也折騰出不小的動靜。這新舊雜陳的形形色色,是第二類大壞蛋。
體製內的壞蛋
第一大類活躍在朝堂之上,後宮之內。包括國君的媽(她希望你永遠別長大讓她掌權),國君的女人孩子(他們希望你早點死掉自己好升級成太後和新國君),國內得勢的大臣(他們希望進一步專權),國內失勢的大臣(他們喜歡裏通外國),國君寵愛的近臣優伶(他們隻希望從你身上撈好處)等等。
由於他們和國君接近,所以都很容易分享、竊取到國君的勢。更糟糕的是,這些壞蛋還喜歡彼此串聯,互通聲氣,結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把君主蒙蔽、束縛在其中。於是產生了韓非最痛恨的一種人物——“重臣”。
韓非非常強調,把重臣和貴臣區分開來。
明主之國,有貴臣,無重臣。貴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聽而力多者也。明主之國,遷官襲級,官爵受功,故有貴臣。言不度行而有偽,必誅,故無重臣也。(《八說》)
君主和臣下的關係,無非是做交易,“主賣官爵,臣賣智力”,臣下用能力來交換君主的爵祿,但也隻能是爵祿。爵祿的經營權,也就是刑賞二柄,君主是絕對不能放手的。所謂貴臣,就是拿到很多爵祿的人;所謂重臣,則是拿到爵祿經營權的人,這樣的人爵祿倒未必高。——點明這層分別,是韓非的洞見。韓非的時代,貴臣和重臣的區別隻算剛萌芽,而之後整部帝製時代的製度史都被這個問題貫穿著。
體製外的壞蛋
韓非子的《六反篇》《八說篇》《五蠹篇》,一篇又一篇,都在強調一點:這個社會的榮辱觀出了問題。
因為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判斷不一致,很多被國家視為蠹蟲的人卻為社會所推崇。
【儒家】
這些人裏,首先要批倒批臭的,就是儒家。儒家有幾個大毛病。
一是提倡道高於君。
這意味著,在真正的儒生心目中,不管如何鼓吹尊君,君永遠都不會是至高無上的,總有些大原則壓在君頭上,君不能為所欲為。
所謂儒家主張復古,法家則願意直麵當下,其實都是偽命題。儒家想的,也是怎麽解決當下的問題,之所以打起復古的旗號,不過是為了壓倒當今的統治者,抬出“先王”這尊大菩薩而已。韓非早就正確地指出,先王到底是啥樣,還不是照著儒生的意圖說?
更可惡的是,這些拎不清的儒生們還往往覺得自己才是道的代表,則“道高於君”就落實為“我高於君”了。所以他們跟君主說話,姿態是相當囂張的,孟子就是典型。儒家所塑造的古代理想大臣(關龍逄、王子比幹之類)往往會——
皆疾爭強諫以勝其君。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聽,一事則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屬,手足異處,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當今之時,將安用之?(《說疑》)
用激烈強硬的言辭來壓倒君主。我說你就得聽,就好像老師教徒弟一樣。一句話沒聽進去,一件事沒順著他來,他們就言語威脅,以死相逼。砍頭腰斬,剁手斷腳,他們根本不在乎。用這種人,君主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二是認為家高於國。
宗族作為一種當時非常強大的社會組織,對君主權力的運用,一直是一種很大的妨害。即使大宗族已經被拆分成了小家庭,私人感情的存在仍然不利於你全心全意地為國奉獻。
對於把堯舜吹得神乎其神的儒生,韓非這一磚拍得確實有力。但隻要不把堯舜過分神化,則反駁韓非也很容易:堯確實明察,舜也誠然仁厚;世界是複雜的,單一因素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所以才需要堯舜的優勢互補。
儒法不兩立
所以,人類固然都是壞蛋,但那些可能會分了國君“勢”的壞蛋,是首先要打擊、防範的對象。《韓非子》五十五篇,一條貫穿的主線就是分析如何識別和對付這些壞蛋的。韓非對這些人的分類工作做得特別細,有時近於瑣碎。方便起見,我們做一下相反的工作,把這些壞蛋歸置歸置,可以並成兩大類。
春秋戰國這五百多年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變革期。到韓非的時代,已經是秦統一前夕,到了變革的收官階段。
君主操控著大批不滿現狀、渴望成功的士人,結合成了一個新集團,是這場大變革的勝利者。這個新的官僚體製現在已經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於是麵臨了蛋糕怎麽切的問題。身在體製內而想和君主搶蛋糕的人,構成了第一類壞蛋。
但舊的封建宗法體係雖然明顯沒落,殘餘力量也還可觀,尤其是對社會心理的影響,恐怕還要更加持久。另外,舊體係崩壞新製度幼弱,又忙著互咬,很多事顧不上,結果社會上自由化泛濫,好多人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日子,也折騰出不小的動靜。這新舊雜陳的形形色色,是第二類大壞蛋。
體製內的壞蛋
第一大類活躍在朝堂之上,後宮之內。包括國君的媽(她希望你永遠別長大讓她掌權),國君的女人孩子(他們希望你早點死掉自己好升級成太後和新國君),國內得勢的大臣(他們希望進一步專權),國內失勢的大臣(他們喜歡裏通外國),國君寵愛的近臣優伶(他們隻希望從你身上撈好處)等等。
由於他們和國君接近,所以都很容易分享、竊取到國君的勢。更糟糕的是,這些壞蛋還喜歡彼此串聯,互通聲氣,結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把君主蒙蔽、束縛在其中。於是產生了韓非最痛恨的一種人物——“重臣”。
韓非非常強調,把重臣和貴臣區分開來。
明主之國,有貴臣,無重臣。貴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聽而力多者也。明主之國,遷官襲級,官爵受功,故有貴臣。言不度行而有偽,必誅,故無重臣也。(《八說》)
君主和臣下的關係,無非是做交易,“主賣官爵,臣賣智力”,臣下用能力來交換君主的爵祿,但也隻能是爵祿。爵祿的經營權,也就是刑賞二柄,君主是絕對不能放手的。所謂貴臣,就是拿到很多爵祿的人;所謂重臣,則是拿到爵祿經營權的人,這樣的人爵祿倒未必高。——點明這層分別,是韓非的洞見。韓非的時代,貴臣和重臣的區別隻算剛萌芽,而之後整部帝製時代的製度史都被這個問題貫穿著。
體製外的壞蛋
韓非子的《六反篇》《八說篇》《五蠹篇》,一篇又一篇,都在強調一點:這個社會的榮辱觀出了問題。
因為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判斷不一致,很多被國家視為蠹蟲的人卻為社會所推崇。
【儒家】
這些人裏,首先要批倒批臭的,就是儒家。儒家有幾個大毛病。
一是提倡道高於君。
這意味著,在真正的儒生心目中,不管如何鼓吹尊君,君永遠都不會是至高無上的,總有些大原則壓在君頭上,君不能為所欲為。
所謂儒家主張復古,法家則願意直麵當下,其實都是偽命題。儒家想的,也是怎麽解決當下的問題,之所以打起復古的旗號,不過是為了壓倒當今的統治者,抬出“先王”這尊大菩薩而已。韓非早就正確地指出,先王到底是啥樣,還不是照著儒生的意圖說?
更可惡的是,這些拎不清的儒生們還往往覺得自己才是道的代表,則“道高於君”就落實為“我高於君”了。所以他們跟君主說話,姿態是相當囂張的,孟子就是典型。儒家所塑造的古代理想大臣(關龍逄、王子比幹之類)往往會——
皆疾爭強諫以勝其君。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聽,一事則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屬,手足異處,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當今之時,將安用之?(《說疑》)
用激烈強硬的言辭來壓倒君主。我說你就得聽,就好像老師教徒弟一樣。一句話沒聽進去,一件事沒順著他來,他們就言語威脅,以死相逼。砍頭腰斬,剁手斷腳,他們根本不在乎。用這種人,君主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二是認為家高於國。
宗族作為一種當時非常強大的社會組織,對君主權力的運用,一直是一種很大的妨害。即使大宗族已經被拆分成了小家庭,私人感情的存在仍然不利於你全心全意地為國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