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上網的時候大概都碰到過這種情況:一個不知所雲的帖子,起個標題,叫《是中國人都進來頂》。我頂不頂,和是不是中國人有什麽關係?這路標題,不就是要挾人表態麽?現在你還可以不搭理他;但如果給他點權,後果就難說了。


    在“表態思維”非常厲害的文化氣氛裏,沉默可以被認為是“腹誹”,是“心存怨望”,是消極對抗。這些,已經足夠一個殺罪了。


    隻有兩種人,說真話的餘地相對大一點。


    一種是小孩。看著皇帝的新裝,隻有小朋友可以說:“可是他什麽都沒穿呀!”——所以很多人希望,永遠別長大。很遺憾,這不科學。


    另一種,就是滑稽的人。比起沉默,滑稽的防禦和閃避效果要好得多。


    這點也算是古今中外的共識。《國語》中說:“我優也,言無郵。”我一演滑稽戲的,說啥別人都不見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中,也來個“all—licensd fool”,即百無禁忌之傻瓜。莊子和他們比,當然有雅俗之別,但一定程度上仍是一致的。言談微中,正言若反,也是用滑稽換安全。


    比如前麵那個樹因為沒用而活,鵝因為沒用而死的公案,莊子的應對,就是滑稽甚至滑頭。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莊子.外篇.山木》,下同。)


    我把自己擱在有用沒用之間。你要殺有用的人時,看我沒啥用不構成威脅;你要殺沒用的人時,看我還有點用可以裝門麵,那我就怎麽都安全了。


    我們可以替莊子舉例論證:中國的皇帝,好多死於非命(相形之下,歐洲中世紀的國王,被謀殺的比例低得多)。劉宋以後,有個改朝換代(哪怕是用禪讓的方式),前朝的皇帝一般總被斬草除根。因為皇帝這個身份太有用,沾過邊的,留著就不放心;法國大革命,拿貴族開刀的熱情特別高,雖然當時的貴族壓迫遠沒有中世紀時沉重,但問題是你除了依附王權,別無他用,還占著那麽多好處,不殺你殺誰?


    但日本的天皇、羅馬的教皇、還有好些歐洲國家的國王,政治實權不掌握,作為文化象徵卻很有影響力。這就是典型的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所以能夠血食至今。


    但莊子自己,對這個狀態看來並不滿意,所以他說,我活得很累。


    後麵他說了不累的辦法。


    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大意可以這麽理解:駕駛著道德(這兩個字含義跟今天完全不同)飛行器,就不止是“處材與不材間”那個樣子了;誇也好,罵也好都是浮雲;龍也好,蛇也好隨時變化;立場是沒有的,上下是投機的;和諧才是標準啊!浮遊到了萬物的初始狀態,把別人當東西,而不被別人當東西,那時候還有誰能累著我啊?


    想當年劉老師年輕氣盛的時候,一次在一個還算正式的場合,說到巴金的小說。我說:“巴老人很可敬,小說嘛,說實話很差。”這下就把在場的老先生都得罪了,其中一位不依不饒地問我:“你覺得巴金的小說到底有多差?”我說:“我覺得跟郭敬明一樣差。”這下又把在場的年輕人都得罪了。


    現在想想,這就是太“肯專為”,而沒有“與時舉化”。其實“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這種問題糾纏個什麽勁呢?現在想來,我應該這麽答覆:人家問我巴金的小說怎樣,我就說“巴老的小說反映了那個年代很多年輕人的心聲,巴老那時的影響,可不比郭敬明小啊。”人家問我郭敬明的小說怎樣,我就說“郭敬明嘛,反正我覺得他寫得也未見得比巴金差。”


    這就皆大歡喜了,我並沒有說違背自己觀點的話,他們聽著卻都很順耳。真是“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唯一的問題是,你要是因此罵我鄉願,我肯定隻能老實接受。這個鄉願範兒,莊子一方麵推為最高;另一方麵,他又承認自己沒做到。為什麽?不知道。不過可愛的大概正是這個達不到最高境界的莊子。


    唯逍遙與調侃不可缺


    下麵好像也應該談談莊子鼓吹了什麽——雖然我很想放棄這一部分。《莊子》裏,對很多人物和境界,當然是力捧的。但那些力捧的話,往往很不好懂,而好懂的部分,我又往往覺得卑之無甚高論,結果不得不疑心自己其實還是沒懂,或者忍不住猜他在說反話。


    努力夠著說兩句。


    《莊子》第一篇是《逍遙遊》,《逍遙遊》開篇,講了大鵬鳥和斥鴳之類小鳥的故事。


    鵬飛九萬裏,穿越整個世界,小鳥覺得它瞎折騰,自己玩跳樹枝的遊戲,反而更開心。莊子說,這是小和大的分別。同理,往返於郊區市區之間的上班族,理解不了環遊世界的人;朝生暮死的,理解不了千年王八萬年龜;那些智慧不足的人,也理解不了天才在思考些啥。


    魏晉以來,很流行一種解釋,說大鵬有大鵬的本性,小鳥有小鳥的本性,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式去過就好了,不要彼此嘲笑。這反映了注釋者自己的價值觀,今天也容易討大眾讀者們喜歡。通常優越感極強的思想家們則不喜歡,他們管這叫“庸俗的快樂主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五大公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勃並收藏戰國五大公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