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弟曹公子慌慌張張地來向禽滑釐稟報,宋城的局勢有點失控。有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人在大街上奔跑;還有百姓企圖爬上城樓,觀望敵情……禽滑釐不耐煩聽他說完,重重一揮手:一律處斬!
一個企圖給楚軍傳遞情報的間諜被抓住,理所當然的,這個人將被車裂。禽滑釐卻發現,間諜所在地的街坊裏正、負責守護街巷的居民和相關部吏對此事竟一無所知,為了提醒城中其他地區提高警惕,這些人也一律死刑……
上述場景,是我根據《墨子.號令篇》推想的。這是篇專講危急關頭怎麽布置城防工作的文章,或者幹脆點說,它就是墨家一份軍法性質的文件。
毫無疑問,在按照這份法令打造防禦體係的過程裏,宋國人被深深地折騰了。而最終結果是,墨子的遊說成功了,楚國人並沒有來。
我們知道,平民百姓也不是好伺候的。你加大國防投入而侵略並沒有發生,他們往往就會相信侵略本來就不會發生。宋國的帶路黨會說,楚國已經不是當年的野蠻國家了,現在它是友好的,是華夏文明圈的一員,根本不會侵略我們。宋國的愛國憤青會說,楚國是混蛋,但楚國已經沒落了,被自己國內那點破事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力出擊,宋楚之間必有一戰,但應該是我們滅他們!總之,這些人一致認為,犧牲和平生活大力搞防禦係統,純屬毛病。
所以,他們不讓墨子避雨,也許是對墨子有怨氣。
另外,我個人的經驗是,當年讀了《號令》之後,因為打遊戲而對墨家產生的浪漫想像也就煙消雲散了。當然,這不是說要拿今天的標準譴責墨家殘忍不人道,而是必須記住,戰爭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墨家作為一個人數不多,背後也沒有強有力支持的軍事團隊,這樣高度的警惕和鐵一般的紀律,是他們生存的唯一選擇。
記住這一點,再理解墨家的其他很多主張,應該就比較容易了。比如說,墨家的招牌觀點“兼愛”,強調愛無需血緣紐帶,愛別人的生命就要像愛自己一樣。一同經歷過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戰友袍澤,大概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一點的。
以人民的利益為準繩
墨子把自己的書給楚惠王看,後來別人轉告墨子,楚王對此書的看法是:“賤人之所為也。”
也就是說,墨子這書,是在為社會底層的人說話。
近現代以來,不少學者捧墨子是“平民思想家”。對墨子的定位其實和楚王是一致的,隻是貶義變成了褒義而已。
墨子確實關心廣大人民,他說:
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非樂》)
仁德之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普天下的人謀福利,為普天下的人除禍患。這應該被看作是普世價值:對人民有利的就實行,對人民不利的就停止。
這話當然很動聽,但有一個怎樣定義“利”的問題。這樣的對話我想大家耳熟能詳:“孩子,你聽我的,我這是為你好。”“求求你,不要為我好了!”這就是對“利”理解不同造成的尷尬。
好在墨子也說了他對利的界定。緊接上麵引的那句:
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
仁義的人為天下考慮,而不注重個人享受。為了個人享受而“虧奪民衣食之財”,仁義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情。
結合《墨子》裏的其他論述,可以相信,這句話墨子不是隨口說的,他對利的理解,就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物質生活。
超出這個範圍,他就覺得是多餘的。讀墨子的書,有時候會想叫他“墨非子”(“非”是批判的意思),因為多餘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他不得不老是非來非去:非攻、非樂、非儒、非命……還有節用、節葬也可以叫非侈,天誌、明鬼也可以叫非唯物主義。
各種奢侈品是不必要的。衣服能保暖就行,好看多餘;食物能填飽肚子就行,好吃多餘;房子能遮風擋雨防盜就行,豪華多餘;手機能用就行,蘋果都多餘……其餘一切東西,皆可以此類推。再比如說,人,健康就行,長得好看多餘——墨子跟帥哥多少是有點仇的——批判社會上不當得利者的時候,他多次把“麵目佼好”者拿出來說事。
墨子還反對國君納妾太多。因為這會讓人民群眾娶不到老婆,也就沒法多生孩子(墨子非常關心生孩子的問題)。這本來是個很平常的見解,但有學者藉此說,墨子是主張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這就未免太誇張。墨子肯定是比較鄙視女人的,“疼老婆”他都覺得不合理。墨家拍儒家的磚,其中有一條就是:父母去世,儒生服喪三年;老婆和大兒子死,儒生也主張服喪三年。這是把老婆、兒子放到和爸媽同等的地位上,為了自己偏愛的人而搞亂了尊卑秩序,真是豈有此理。
墨子又主張薄葬:
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於泉,流不發泄,則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節葬》)
衣服三件,足夠使死者肉體朽爛在裏麵;棺木三寸厚,足夠使死者骸骨朽爛在裏麵。掘墓穴時候,不要挖出地下水來,不至使屍體腐爛的味道散發到空氣中,就可以了。死者既已埋葬,活著的人就不要長久地服喪哀悼。
一個企圖給楚軍傳遞情報的間諜被抓住,理所當然的,這個人將被車裂。禽滑釐卻發現,間諜所在地的街坊裏正、負責守護街巷的居民和相關部吏對此事竟一無所知,為了提醒城中其他地區提高警惕,這些人也一律死刑……
上述場景,是我根據《墨子.號令篇》推想的。這是篇專講危急關頭怎麽布置城防工作的文章,或者幹脆點說,它就是墨家一份軍法性質的文件。
毫無疑問,在按照這份法令打造防禦體係的過程裏,宋國人被深深地折騰了。而最終結果是,墨子的遊說成功了,楚國人並沒有來。
我們知道,平民百姓也不是好伺候的。你加大國防投入而侵略並沒有發生,他們往往就會相信侵略本來就不會發生。宋國的帶路黨會說,楚國已經不是當年的野蠻國家了,現在它是友好的,是華夏文明圈的一員,根本不會侵略我們。宋國的愛國憤青會說,楚國是混蛋,但楚國已經沒落了,被自己國內那點破事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力出擊,宋楚之間必有一戰,但應該是我們滅他們!總之,這些人一致認為,犧牲和平生活大力搞防禦係統,純屬毛病。
所以,他們不讓墨子避雨,也許是對墨子有怨氣。
另外,我個人的經驗是,當年讀了《號令》之後,因為打遊戲而對墨家產生的浪漫想像也就煙消雲散了。當然,這不是說要拿今天的標準譴責墨家殘忍不人道,而是必須記住,戰爭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墨家作為一個人數不多,背後也沒有強有力支持的軍事團隊,這樣高度的警惕和鐵一般的紀律,是他們生存的唯一選擇。
記住這一點,再理解墨家的其他很多主張,應該就比較容易了。比如說,墨家的招牌觀點“兼愛”,強調愛無需血緣紐帶,愛別人的生命就要像愛自己一樣。一同經歷過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戰友袍澤,大概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一點的。
以人民的利益為準繩
墨子把自己的書給楚惠王看,後來別人轉告墨子,楚王對此書的看法是:“賤人之所為也。”
也就是說,墨子這書,是在為社會底層的人說話。
近現代以來,不少學者捧墨子是“平民思想家”。對墨子的定位其實和楚王是一致的,隻是貶義變成了褒義而已。
墨子確實關心廣大人民,他說:
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非樂》)
仁德之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普天下的人謀福利,為普天下的人除禍患。這應該被看作是普世價值:對人民有利的就實行,對人民不利的就停止。
這話當然很動聽,但有一個怎樣定義“利”的問題。這樣的對話我想大家耳熟能詳:“孩子,你聽我的,我這是為你好。”“求求你,不要為我好了!”這就是對“利”理解不同造成的尷尬。
好在墨子也說了他對利的界定。緊接上麵引的那句:
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
仁義的人為天下考慮,而不注重個人享受。為了個人享受而“虧奪民衣食之財”,仁義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情。
結合《墨子》裏的其他論述,可以相信,這句話墨子不是隨口說的,他對利的理解,就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物質生活。
超出這個範圍,他就覺得是多餘的。讀墨子的書,有時候會想叫他“墨非子”(“非”是批判的意思),因為多餘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他不得不老是非來非去:非攻、非樂、非儒、非命……還有節用、節葬也可以叫非侈,天誌、明鬼也可以叫非唯物主義。
各種奢侈品是不必要的。衣服能保暖就行,好看多餘;食物能填飽肚子就行,好吃多餘;房子能遮風擋雨防盜就行,豪華多餘;手機能用就行,蘋果都多餘……其餘一切東西,皆可以此類推。再比如說,人,健康就行,長得好看多餘——墨子跟帥哥多少是有點仇的——批判社會上不當得利者的時候,他多次把“麵目佼好”者拿出來說事。
墨子還反對國君納妾太多。因為這會讓人民群眾娶不到老婆,也就沒法多生孩子(墨子非常關心生孩子的問題)。這本來是個很平常的見解,但有學者藉此說,墨子是主張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這就未免太誇張。墨子肯定是比較鄙視女人的,“疼老婆”他都覺得不合理。墨家拍儒家的磚,其中有一條就是:父母去世,儒生服喪三年;老婆和大兒子死,儒生也主張服喪三年。這是把老婆、兒子放到和爸媽同等的地位上,為了自己偏愛的人而搞亂了尊卑秩序,真是豈有此理。
墨子又主張薄葬:
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於泉,流不發泄,則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節葬》)
衣服三件,足夠使死者肉體朽爛在裏麵;棺木三寸厚,足夠使死者骸骨朽爛在裏麵。掘墓穴時候,不要挖出地下水來,不至使屍體腐爛的味道散發到空氣中,就可以了。死者既已埋葬,活著的人就不要長久地服喪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