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麗華當然不會知道跟前的英俊青年在想什麽,她一聽到劉元在陌生男子麵前混說一氣,氣得鼓著嘴兒道:“嫂子真壞,小妹非告訴鄧大哥不可。”
劉秀回過神來,聽陰麗華說到鄧晨,忙問道:“二姐,姐夫不在府中嗎?”
劉元忙笑道:“瞧,姐姐忘了告訴你,你姐夫和麗華兄長陰識一大早就出去了,為著買賣上的事兒。這會兒,快要回來了。”話音末落,一個童髻丫頭進來稟道:“稟奶奶,公子爺和陰公子回來了。”
劉元笑道:“瞧,這不是回來了麽。麗華,可不許告我的刁狀。”
三人說笑著迎出客廳,剛走出大廳,卻見一高一矮兩個身穿青衫的青年男子走進院內。劉秀一看,那個高的正是二姐夫鄧晨,矮個的當然是陰麗華的哥哥陰識。
“是文叔來了麽?”
鄧晨老遠就打著招呼,並把陰識介紹給劉秀認識。劉秀忙給姐夫行禮,又給陰識施禮,陰識待人謙恭,忙迎禮問候。眾人重回客廳落坐。
敘了一會兒閑話,陰識給妹妹使了個眼色起身,道:“鄧兄、劉兄,小弟府上還有事要辦理,先告辭了。”
鄧晨知道他是因劉秀在此不便才要走的,便誠心挽留,道:“文叔又不是外人,何必客氣,用過午餐回府不遲。”劉元、劉秀也起身挽留。
“謝鄧兄盛情,隻是我兄妹三天沒回府了,也該回去看看。”鄧晨見他執意要走,也不強留。便和劉元、劉秀一起,送他兄妹出府。到了府門外,陰氏兄妹揮手告別。劉秀心係陰麗華,悵然若失地望著他們上了馬車。
馬車起動了,劉秀的目光還捨不得移開,他盼著那華麗簾子突然卷開,露出他渴望的麵龐。
馬車越走越遠,劉秀徹底失望了。可是這時那簾子真的卷開了,陰麗華伸出頭來,美目留眄,分明有一絲淡淡的依戀之意。劉秀的心靈被深深地打動了。
鄧晨得知劉秀要去長安遊學,非常讚賞和支持,況且又是小舅子第一次登門,能不殷勤招待麽?立刻命人備辦豐盛的酒席,親自為劉秀把盞餞行。
劉秀麵對酒桌的山珍海味和姐夫的濃濃盛情,卻全無食慾,隻勉強地吃下幾杯水酒。剛才,他還想著在姐夫家裏多逗留幾日。但此刻,他卻想早點離開鄧家,早一天趕到長安,入太學,習經書,考甲科,入仕朝廷,名列公卿。
鄧晨發覺妻弟心緒不寧,以為他是第一次離家外出,少不了的離愁別緒,便勸慰道:“文叔,男兒誌在四方,總不能守住故鄉這一塊土地默默無聞一輩子。你選擇遊學之路正是明智之舉。幾年之後,當你建功立業,榮歸故裏時,就會感到今日之行的必要。”
“建功立業,榮歸故裏。”劉秀輕聲念叨著默默地點點頭。他在想,到了那一天,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去陰府求聘,陰麗華一定會興高采烈地嫁給他。想到這兒,他的臉上浮現出得意的笑容。鄧晨以為自己的話起了作用,便又斟滿杯酒,親手送到劉秀麵前道:“文叔,再滿飲此杯。”
劉秀見姐夫為自己斟酒,慌忙起身還禮,道:“姐夫切莫折煞小弟,小弟飲下此杯,就要動身趕路,實在不敢貪杯。”
鄧晨沒想到他會走得這麽急,不解地道:“賢弟求學似渴,可以理解,但也不必急在一時麽。”
劉秀怎好把自己的心情說明,隻得說道:“小弟隻是想早一天趕到長安。”
劉元一直一聲不響地觀察著三弟,今天劉秀的種種反常舉動引起她的注意。他們是同胞姐弟,劉元當然最了解三弟,三弟的異常表現使她聯想到劉秀送別陰麗華時那種癡迷的目光。對,三弟喜歡上了陰小妹,劉元幾乎敢百分之百地肯定。但是當著生性靦腆的三弟的麵,絕對不能說出來,否則,三弟真的無地自容了。因此,她隻是語意雙關地笑道:“三弟說得對,早到長安,習學經書,功成名就之後,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不會有困難了。”
鄧晨一聽,氣得瞪了妻子一眼,對劉秀道:“文叔,不要聽你姐的話,我也不想強留你。隻是我家左鄰有一個本家弟弟,名叫鄧禹,雖年僅十二,卻能誦詩書,常有驚人之語。鄧禹一心想去長安遊學,無奈他年紀太小,又無人作伴,家中老人怎能放心讓他獨自一人前去。賢弟不妨與他同行,既有了旅伴,也可相互照應。”
劉秀一聽姐夫就是為了這個鄧禹,便爽快地一笑道:“既然這位鄧兄弟一心向學,小弟能不幫這個忙嗎,鄧兄弟何在?煩請姐夫請來一敘。”
“三弟稍候。”鄧晨說道,也不招呼下人,而是親自起身離座去尋鄧禹。不多時,使引領一個清秀的端莊少年來。鄧晨立刻給鄧禹引見。
“這位是舂陵劉秀,劉文叔。”
鄧禹年紀雖小,卻舉止端正,儼然如成人立刻上前給劉秀施禮。
“劉公子,小弟鄧禹,字仲華,這廂有禮了。”
劉秀觀其舉止言談,便知鄧禹飽讀詩書,他自幼就喜好讀書,所以一見麵就喜歡上這位舉止文雅的翩翩少年。立刻起身還禮,道:“小兄弟免禮,請坐下敘話。”
鄧禹告座,謙恭地道:“聽鄧大哥說,劉兄要去京都遊學,小弟真是欽佩得很。”“在下虛度一十八載,一朝聞道,亡羊補牢罷了。”
劉秀回過神來,聽陰麗華說到鄧晨,忙問道:“二姐,姐夫不在府中嗎?”
劉元忙笑道:“瞧,姐姐忘了告訴你,你姐夫和麗華兄長陰識一大早就出去了,為著買賣上的事兒。這會兒,快要回來了。”話音末落,一個童髻丫頭進來稟道:“稟奶奶,公子爺和陰公子回來了。”
劉元笑道:“瞧,這不是回來了麽。麗華,可不許告我的刁狀。”
三人說笑著迎出客廳,剛走出大廳,卻見一高一矮兩個身穿青衫的青年男子走進院內。劉秀一看,那個高的正是二姐夫鄧晨,矮個的當然是陰麗華的哥哥陰識。
“是文叔來了麽?”
鄧晨老遠就打著招呼,並把陰識介紹給劉秀認識。劉秀忙給姐夫行禮,又給陰識施禮,陰識待人謙恭,忙迎禮問候。眾人重回客廳落坐。
敘了一會兒閑話,陰識給妹妹使了個眼色起身,道:“鄧兄、劉兄,小弟府上還有事要辦理,先告辭了。”
鄧晨知道他是因劉秀在此不便才要走的,便誠心挽留,道:“文叔又不是外人,何必客氣,用過午餐回府不遲。”劉元、劉秀也起身挽留。
“謝鄧兄盛情,隻是我兄妹三天沒回府了,也該回去看看。”鄧晨見他執意要走,也不強留。便和劉元、劉秀一起,送他兄妹出府。到了府門外,陰氏兄妹揮手告別。劉秀心係陰麗華,悵然若失地望著他們上了馬車。
馬車起動了,劉秀的目光還捨不得移開,他盼著那華麗簾子突然卷開,露出他渴望的麵龐。
馬車越走越遠,劉秀徹底失望了。可是這時那簾子真的卷開了,陰麗華伸出頭來,美目留眄,分明有一絲淡淡的依戀之意。劉秀的心靈被深深地打動了。
鄧晨得知劉秀要去長安遊學,非常讚賞和支持,況且又是小舅子第一次登門,能不殷勤招待麽?立刻命人備辦豐盛的酒席,親自為劉秀把盞餞行。
劉秀麵對酒桌的山珍海味和姐夫的濃濃盛情,卻全無食慾,隻勉強地吃下幾杯水酒。剛才,他還想著在姐夫家裏多逗留幾日。但此刻,他卻想早點離開鄧家,早一天趕到長安,入太學,習經書,考甲科,入仕朝廷,名列公卿。
鄧晨發覺妻弟心緒不寧,以為他是第一次離家外出,少不了的離愁別緒,便勸慰道:“文叔,男兒誌在四方,總不能守住故鄉這一塊土地默默無聞一輩子。你選擇遊學之路正是明智之舉。幾年之後,當你建功立業,榮歸故裏時,就會感到今日之行的必要。”
“建功立業,榮歸故裏。”劉秀輕聲念叨著默默地點點頭。他在想,到了那一天,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去陰府求聘,陰麗華一定會興高采烈地嫁給他。想到這兒,他的臉上浮現出得意的笑容。鄧晨以為自己的話起了作用,便又斟滿杯酒,親手送到劉秀麵前道:“文叔,再滿飲此杯。”
劉秀見姐夫為自己斟酒,慌忙起身還禮,道:“姐夫切莫折煞小弟,小弟飲下此杯,就要動身趕路,實在不敢貪杯。”
鄧晨沒想到他會走得這麽急,不解地道:“賢弟求學似渴,可以理解,但也不必急在一時麽。”
劉秀怎好把自己的心情說明,隻得說道:“小弟隻是想早一天趕到長安。”
劉元一直一聲不響地觀察著三弟,今天劉秀的種種反常舉動引起她的注意。他們是同胞姐弟,劉元當然最了解三弟,三弟的異常表現使她聯想到劉秀送別陰麗華時那種癡迷的目光。對,三弟喜歡上了陰小妹,劉元幾乎敢百分之百地肯定。但是當著生性靦腆的三弟的麵,絕對不能說出來,否則,三弟真的無地自容了。因此,她隻是語意雙關地笑道:“三弟說得對,早到長安,習學經書,功成名就之後,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不會有困難了。”
鄧晨一聽,氣得瞪了妻子一眼,對劉秀道:“文叔,不要聽你姐的話,我也不想強留你。隻是我家左鄰有一個本家弟弟,名叫鄧禹,雖年僅十二,卻能誦詩書,常有驚人之語。鄧禹一心想去長安遊學,無奈他年紀太小,又無人作伴,家中老人怎能放心讓他獨自一人前去。賢弟不妨與他同行,既有了旅伴,也可相互照應。”
劉秀一聽姐夫就是為了這個鄧禹,便爽快地一笑道:“既然這位鄧兄弟一心向學,小弟能不幫這個忙嗎,鄧兄弟何在?煩請姐夫請來一敘。”
“三弟稍候。”鄧晨說道,也不招呼下人,而是親自起身離座去尋鄧禹。不多時,使引領一個清秀的端莊少年來。鄧晨立刻給鄧禹引見。
“這位是舂陵劉秀,劉文叔。”
鄧禹年紀雖小,卻舉止端正,儼然如成人立刻上前給劉秀施禮。
“劉公子,小弟鄧禹,字仲華,這廂有禮了。”
劉秀觀其舉止言談,便知鄧禹飽讀詩書,他自幼就喜好讀書,所以一見麵就喜歡上這位舉止文雅的翩翩少年。立刻起身還禮,道:“小兄弟免禮,請坐下敘話。”
鄧禹告座,謙恭地道:“聽鄧大哥說,劉兄要去京都遊學,小弟真是欽佩得很。”“在下虛度一十八載,一朝聞道,亡羊補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