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嫻都轉過臉,怒斥道:“都聽著,誰也不許過來!”眾人隻好停往腳步,眼睛卻一齊盯住李氏小兄弟手裏兩柄鋼刀,隻要他們敢動手,大家便會毫不客氣地衝過去,把他們剁成肉醬。李通、李軼兄弟一見樊夫人這架勢,一時竟不知所措,剛來時那副兇巴巴的樣子全沒有影了。好半天,李軼才一咬牙道:“哥,管他呢,反正是他們先殺了姨丈的,今兒個就殺了老太婆,也好讓姨娘高興。”說著,就要掄起他那柄小鋼刀。李通卻攔住他,儼然一副大俠的口氣道:“小弟,咱們行俠仗義,怎麽能對手無寸鐵的老太婆動手呢!要殺就殺那個叫劉縯的大塊頭。”
劉縯一聽這兩個小孩一問一答,差點笑出聲來,正想走過去說話。忽聽身後傳來三弟劉秀的譏笑聲。
李通、李軼最討厭人家譏笑他們,忽聽人堆裏有人大聲譏笑,氣得兩張小嘴兒圓鼓鼓地叫道:“誰在笑俺?有種的站出來!”
“我!”兩人的話音剛落,就見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從人堆裏擠出來,跑到跟前,這孩子正是劉秀。
李通、李軼一見對方和自己年齡相仿,仿佛一下子找到對手,丟開樊夫人,走到劉秀跟前,李通把頭一揚怒道:“你笑什麽?”
劉秀把嘴一撇道:“笑你們吹牛。你們也算是行俠仗義。我大哥才是行俠仗義,才算是真正的大俠。你們那個狗屁姨丈,不好好地給人家看病,幹盡壞事。我爹病得快死,大哥去請他他還不願來,我爹就病……我大哥才殺他的。”說到傷心處,竟涕淚交流,泣不成聲。樊夫人、劉縯等人被他說到痛處,忍不住哭聲一片。
李通、李軼一下子怔住了,這才注意到這家人都還戴著孝呢。愣了半天,李軼方仰著臉兒問李通道:“哥,他說的是真的嗎?”李通也是孩子,心裏也不知是真是假,隻好又是搖頭、又是點頭,不知說什麽好。
樊夫人看出了兩個孩子的矛盾心理,便趁機說道:“孩子,剛才小兒說的句句是實,先夫的靈柩還在堂前,你們進去一看便知。”
李通一聽,便一拉弟弟的手道:“走,小弟,咱們進去看看。”
樊嫻都看出兩個孩子心地不壞,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便親自引領他們走進府中正堂丈夫的靈柩前。李通、李軼一見靈柩、靈牌,果然不假。便默不作聲出府去了。樊嫻都知道他們相信了,送出府外時,便關切問道:“你們是南陽誰家的孩子?大老遠的跑來,父母不知會急成什麽樣子呢!”
李通看著她麵容憔悴的樣子,口氣緩和了很多,答道:“我爹李守,在長安做官。”
南陽李守的名聲樊夫人聽說過,隻是沒見其人。李守以讖諱之學響名南陽,也算得地方上的知名人物。樊嫻都點點頭道:“孩子,你們能明白事理就好。不管怎麽說這件事縯兒罪責難逃。老身一定要讓他親到你們府上謝罪。你們先回去,免得家中憂慮。”
李通、李軼早已淡了為姨丈復仇之心,見樊夫人言語入情入理,頗為感動,兩人上了馬,向老夫人一躬手,打馬而去。劉縯等人見李通李軼走遠,才鬆了一口氣,劉仲道:“娘,他們走了,沒事了吧!”
“沒事?”樊夫人嘆息一聲道,“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豈能說沒事就沒事。娘馬上寫信給你們的舅父,他跟新野縣令潘臨交情甚篤,請他在官府裏從中斡旋,但願縯兒沒事。”
第二天,節哀順變的樊嫻都夫人,帶著三兒、三女,族侄劉嘉以及家傭僕役,扶著劉欽的靈柩,踏上返歸故土舂陵的官道,驛路茫茫,前程誰知曉……
南陽郡蔡陽白水鄉原本不是舂陵侯封地。劉秀先祖劉買被漢武帝封為舂陵侯時,舂陵鄉本在零陵郡冷道縣,那裏,地勢低而潮濕,山林之中多有毒氣。劉買之孫考侯劉仁在漢元帝初元四年上書,情願減戶請求將封地內遷南陽郡蔡陽的白水鄉。元帝允準,仍以舂陵為國名。於是劉仁偕同整個宗族來到這裏,以此安居下來,這裏就成了劉欽的故鄉。病逝於住所的南頓令就安葬在這裏。隆冬時節,平日孤寂荒落的白水堤上多出了一塊鬆柏蒼鬱之地。一座精心修建的墓塚掩映在蒼鬆翠柏之中,“南頓君之墓”的墓碑旁,背水倚樹地搭起幾處簡陋的草屋,晨起時,墓碑前早已擺放好供奉之物,凜冽的寒風中,劉縯、劉仲、劉秀和劉嘉依次涕泣跪祭,每張臉都凍得發青。
“爹,您是為國憂鬱而去。孩兒一定不忘教誨,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完成爹的遺願。爹,您安息吧!”劉縯邊哭邊說,眾兄弟也難過地痛哭起來。
依從古禮,為人子者應為喪父守孝三年。但當時能做到的人很少。如果遇著寒冬時節,孤寂曠野,寒風徹骨,更沒有人能夠真正守在墓地旁。但劉縯兄弟不畏嚴寒,著素衣、吃素食,虔誠地為南頓令掃墓守靈,從無間斷。宗族鄉裏聽說後,都稱讚劉縯弟兄至孝。
祭掃完畢,劉縯便叫人從茅屋中取出兵器,在墓地旁的空地上領著兄弟習練武功。似乎是父親的眼睛在看著他們,兄弟們習武起來特別認真、投入,仿佛在向父親表明他們的決心,連一向最怕吃苦的劉仲也從沒有發一句怨言,年齡最小的劉秀也再沒跟大哥頂過嘴。
劉縯一聽這兩個小孩一問一答,差點笑出聲來,正想走過去說話。忽聽身後傳來三弟劉秀的譏笑聲。
李通、李軼最討厭人家譏笑他們,忽聽人堆裏有人大聲譏笑,氣得兩張小嘴兒圓鼓鼓地叫道:“誰在笑俺?有種的站出來!”
“我!”兩人的話音剛落,就見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從人堆裏擠出來,跑到跟前,這孩子正是劉秀。
李通、李軼一見對方和自己年齡相仿,仿佛一下子找到對手,丟開樊夫人,走到劉秀跟前,李通把頭一揚怒道:“你笑什麽?”
劉秀把嘴一撇道:“笑你們吹牛。你們也算是行俠仗義。我大哥才是行俠仗義,才算是真正的大俠。你們那個狗屁姨丈,不好好地給人家看病,幹盡壞事。我爹病得快死,大哥去請他他還不願來,我爹就病……我大哥才殺他的。”說到傷心處,竟涕淚交流,泣不成聲。樊夫人、劉縯等人被他說到痛處,忍不住哭聲一片。
李通、李軼一下子怔住了,這才注意到這家人都還戴著孝呢。愣了半天,李軼方仰著臉兒問李通道:“哥,他說的是真的嗎?”李通也是孩子,心裏也不知是真是假,隻好又是搖頭、又是點頭,不知說什麽好。
樊夫人看出了兩個孩子的矛盾心理,便趁機說道:“孩子,剛才小兒說的句句是實,先夫的靈柩還在堂前,你們進去一看便知。”
李通一聽,便一拉弟弟的手道:“走,小弟,咱們進去看看。”
樊嫻都看出兩個孩子心地不壞,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便親自引領他們走進府中正堂丈夫的靈柩前。李通、李軼一見靈柩、靈牌,果然不假。便默不作聲出府去了。樊嫻都知道他們相信了,送出府外時,便關切問道:“你們是南陽誰家的孩子?大老遠的跑來,父母不知會急成什麽樣子呢!”
李通看著她麵容憔悴的樣子,口氣緩和了很多,答道:“我爹李守,在長安做官。”
南陽李守的名聲樊夫人聽說過,隻是沒見其人。李守以讖諱之學響名南陽,也算得地方上的知名人物。樊嫻都點點頭道:“孩子,你們能明白事理就好。不管怎麽說這件事縯兒罪責難逃。老身一定要讓他親到你們府上謝罪。你們先回去,免得家中憂慮。”
李通、李軼早已淡了為姨丈復仇之心,見樊夫人言語入情入理,頗為感動,兩人上了馬,向老夫人一躬手,打馬而去。劉縯等人見李通李軼走遠,才鬆了一口氣,劉仲道:“娘,他們走了,沒事了吧!”
“沒事?”樊夫人嘆息一聲道,“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豈能說沒事就沒事。娘馬上寫信給你們的舅父,他跟新野縣令潘臨交情甚篤,請他在官府裏從中斡旋,但願縯兒沒事。”
第二天,節哀順變的樊嫻都夫人,帶著三兒、三女,族侄劉嘉以及家傭僕役,扶著劉欽的靈柩,踏上返歸故土舂陵的官道,驛路茫茫,前程誰知曉……
南陽郡蔡陽白水鄉原本不是舂陵侯封地。劉秀先祖劉買被漢武帝封為舂陵侯時,舂陵鄉本在零陵郡冷道縣,那裏,地勢低而潮濕,山林之中多有毒氣。劉買之孫考侯劉仁在漢元帝初元四年上書,情願減戶請求將封地內遷南陽郡蔡陽的白水鄉。元帝允準,仍以舂陵為國名。於是劉仁偕同整個宗族來到這裏,以此安居下來,這裏就成了劉欽的故鄉。病逝於住所的南頓令就安葬在這裏。隆冬時節,平日孤寂荒落的白水堤上多出了一塊鬆柏蒼鬱之地。一座精心修建的墓塚掩映在蒼鬆翠柏之中,“南頓君之墓”的墓碑旁,背水倚樹地搭起幾處簡陋的草屋,晨起時,墓碑前早已擺放好供奉之物,凜冽的寒風中,劉縯、劉仲、劉秀和劉嘉依次涕泣跪祭,每張臉都凍得發青。
“爹,您是為國憂鬱而去。孩兒一定不忘教誨,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完成爹的遺願。爹,您安息吧!”劉縯邊哭邊說,眾兄弟也難過地痛哭起來。
依從古禮,為人子者應為喪父守孝三年。但當時能做到的人很少。如果遇著寒冬時節,孤寂曠野,寒風徹骨,更沒有人能夠真正守在墓地旁。但劉縯兄弟不畏嚴寒,著素衣、吃素食,虔誠地為南頓令掃墓守靈,從無間斷。宗族鄉裏聽說後,都稱讚劉縯弟兄至孝。
祭掃完畢,劉縯便叫人從茅屋中取出兵器,在墓地旁的空地上領著兄弟習練武功。似乎是父親的眼睛在看著他們,兄弟們習武起來特別認真、投入,仿佛在向父親表明他們的決心,連一向最怕吃苦的劉仲也從沒有發一句怨言,年齡最小的劉秀也再沒跟大哥頂過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