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禪四無量 無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滅 心量彼無有


    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及與阿羅漢 斯等心惑亂


    禪者禪及緣 斷知是真諦 此則妄想量 若覺得解脫


    四種羅漢的果位境界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說:“惟願佛再為我們解說羅漢的四個果位的境界,如果我們都能了解四種羅漢果的方法,和其中不同的境界,我們才能為後世眾生說二種無我相——人無我和法無我,使他們去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一直進入如來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佛回答說:“有三種須陀洹的境界和他的不同果位。初果須陀洹有哪三境界呢?就是下、中、上三種。下品須陀洹還須經七次返生人間。中品須陀洹還須三次返生人間,乃至五次返生人間,才能進入有餘依涅槃(殘餘的習氣未能淨斷,定住在空忍的境界,即以為是究竟寂滅的果位,所以名為有餘依涅槃。)至於上品須陀洹,就是不須投返人間,就能進入涅槃。在這三種果位的人,還有三結,所以不得解脫;哪三種結呢?就是身見、疑見、戒取見三結。如果能加以修持上進,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大慧啊!所謂身見,是有兩種不同。1是與生命俱來,和生命根本同在的,名為俱生。2是妄想所生。什麽是妄想所生呢?例如對緣起所生的現象界,分別它們的緣起自性,卻執著自性是的確有一空性的存在。不過認為這個自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是非有和非無。其實這正是一種妄想所形成的觀念。可是無智愚夫,隻認為分別妄想是空,不知執空還是妄想,卻反而執著空為自性。這仍然如熱時的渴鹿,誤認曠野裏的陽焰光影,把它當作清淨的涼水一樣。這就是須陀洹們以空性為身見,他們隻證得人空,乃認為無我就是無自性的境界。他們斷除煩惱,久住空境,就在此處安身立命了。什麽是須陀洹的俱生身見呢?他們觀察自己和人們的四陰作用——受(感觸)想(思想)行(本能活動)識(精神作用)——都是沒有色相形狀可得,都是物理生理所造,互相輾轉發生作用,彼此遷為因果。四大種——地(固體)水(液體)火(熱能)風(氣體)——以及光色等,都不是固定性的。他們由此觀察,既不執有,也不著無,斷除凡夫堅認此身是我的身見之惑。因此再也不生貪慾之念,就此以斷惑為證真之果,那就是須陀洹的身見相,即所謂去妄求真之流。大慧啊!所謂疑相是什麽呢?那就是對上述的兩種身見妄想已經解除,但又自以為這種心得就是得法的善見相。即認為諸法斷滅,都是不生的,所以對其餘更有超過這種境界的上乘法,就起懷疑,認為大乘大士們雖說的清淨法,恐怕是未淨其意的,這就名為須陀洹的斷見疑相。大慧啊!所謂須陀洹的戒取見,是說須陀洹們不肯守取善業的戒行,輕視它為邀得生大的福報。他們了解有生即有苦,因修善而得生天的福報,福報盡了,仍然會墮落的,仍然沒有脫離苦因,所以他們既然不為惡造孽,也不守取戒行以求福,所謂取的意義,是說人們現在修習苦行,而為了求取他世或換得來生福報,或死後往生天堂的樂報,這是思癡凡夫們的希望,所以須陀洹們在所不取。他們除了返心歸向於自覺的殊勝境界,遠離妄想,及斷除煩惱的無漏法的清淨禁戒以外,其餘都不執取,這就名為須陀洹的戒取見。雖然須陀洹們已經斷了貪、瞋、癡的三結,再不生起這種心理。可是他們如果有了我已斷除三結的自負,就等於沒有成就的凡夫。隻要一有此意,便會有兩種過錯,1是墮在身見,如上麵所說的。2是其餘諸結不斷。所以真正已經成就須陀垣果位的人,是沒有這種自負的心理的。”大意又問:“您說一切眾生們,本來就有很多的貪慾,須陀洹們是斷了哪種貪慾呢?”佛說:“他們是斷了男女之間纏綿的情、愛、欲,乃至從情、愛、欲所出發的種種身、口、行為,如打情罵俏,擁吻眄視等等。因為這些行為,雖然得到目前暫時的享受,但會博得未來無窮的苦果,所以他們已經遠離不生了。但這如何能夠做得到呢?他們在禪定的境界中,已經得到三昧正受之樂,就是身心內發的妙樂,所以他們能夠斷除男女欲樂之心,而貪著趣入涅槃境界的妙樂。大慧啊!怎樣是斯陀含的境界呢?他們是對境無心,目前有色相,心中無分別,總是在禪定的樂趣境界當中。所以他們盡此一生的苦報,命終即進入有餘依的涅槃境界,這就名為斯陀含。大慧啊!什麽是阿那含的境界呢?他們是已經斷除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時間的束縛,沒有內外有無之心。也沒有因我見而產生的偏差,所謂絕對不生妄想,究竟斷除三結,這就名為阿那含,他們能住入涅槃,不再生人間而證得不還果。大慧啊!什麽是阿羅漢的境界?他們已經具有世間和出世間的各種禪定三昧境界,得到解脫的能力,和神而明之的通力,“不再生起煩惱苦果等妄想習性,這就名為阿羅漢。”大慧又問:“您平常不是說有三種阿羅漢嗎?這裏所指的是哪一種的阿羅漢呢?是得寂滅清淨的一乘道果呢?或者大乘境界的菩薩們,為了方便顯示,故意以阿羅漢的姿態出現呢?或是佛以化身顯示的呢?”佛回答說“這是指得到寂滅清淨的一乘道的聲聞眾中的阿羅漢,並非其餘的那兩種。其餘兩種,那是由於慈悲的願力,視時代和環境的需要,故意顯示阿羅漢的姿態,來作佛法眾中的眷屬,藉以相得益彰,以此莊嚴佛眾。大慧啊!所謂得果,也無非是對凡夫眾生們說,因為他們根本不能遠離妄想心的希望,雖然學出世法,但總是要求取得一種地位,所以才說他得果和得禪。如果是真正的禪者們證人禪的正受三昧,就根本無所謂有這些得果得禪的觀念存在,隻是藉此表示而說已證得自心的現量果罷了。大慧啊!如果要超過各種禪定的無量境界,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外者,還應當舍離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還有少許感受和細微妄想的存在,認為自己是超過心量的境界者,那就根本不對,為什麽呢?因為還在心量的範圍啊?”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諸撣四無量。無色三摩提。一切受想滅。心最彼無有。


    (這是說:所有各種禪定,都超不出四無量的境界[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三、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雲梵行。]既是空無邊處定、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禪定最高的境界,是無所有處定,也叫作滅盡定。但是無色定還是不出五色界的範圍。總之,四無量的禪定境界,不外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領域,雖然,沒有粗的觸覺和妄想,但依然還存有細的感受和妄想。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現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現量,就一無所得,而解脫三界了。)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反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


    (這是說:初果須陀洹,二果一往來,三果是不還,四果阿羅漢等。如果認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證,執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禪境界而不知舍離,都是自心惑亂的證見,以大乘佛法看來,不過是比較高明一點的愚癡凡夫罷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伽大義今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楞伽大義今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