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十七)無生法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後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而個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蓆,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我相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 亦無因緣滅 於彼生滅中 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 相續因緣起 唯為斷凡愚 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 是悉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 從是三有現
真實無生緣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 猶如虛空華
攝受及所攝 舍離惑亂見 非已生當生 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 斯皆是言說
心理狀態的分析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講解諸法的緣和因的現象。佛回答說:“諸法有二種緣相,就是外緣及內緣。所謂外緣:例如,做陶器的人,用泥團、柱子、輪子、繩子、水、木等工具和人工,加上種種動作等緣,才製造出瓶子。依此類推,草蓆和絲織品等物,以及其他的植物種子的生長,和乳類加工生酪,酪又生酥,再製成醍醐,大兒物質的東兩,都是諸如此類。這些現象,都名為外緣,前物又生後物,心且是輾轉相生的。所謂內緣:就是無明、愛、業力等等。由這些境象產生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作用,所以才有緣起的因緣聚集所生的理論。如果一定執著這些事物,是有它的若幹差別不同的關係存在,這便是凡夫愚癡的妄想觀念了。綜合這些現象,便名為內緣。所謂因呢?共有六種,就是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等。1當有因者:麵對當前的內外境界,互相自作為因果。2相續因者:不斷的作攀緣內外諸法之因,造作五陰身心等的種子之果。3相因者:自能維持內外各種現象,不斷地作相生相續之果。4作因者:在因果中,又造作增上的因果,猶如具有大威德的轉輪聖王,可以隨意增益自在。5顯示因者:對事物等發生妄想以後,明白照了,顯出境界,猶如明燈的照見色相,所以又名為顯示因。6待因者:前事滅了後,妄想的的念已經斷了,正當這虛妄心念相續未生時的情況。大慧啊!這些都是通常人們的心理妄想的形態。它們之間,並不按照一定的次序而個別地逐漸發生,也不是同時之間一起發生的。如果是同時之間一起發生的,能作與所作作因果關係,就無法思辨分別了。如果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發生的,它的每個成因,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究竟哪個是從哪一個生出的呢?譬如沒有兒於的誕生,又哪裏有父母的稱呼呢?可見並非先有呼父母的因,才有生子的果啊!大慧啊!心理妄想狀態的內因和外界的外緣等,或有認為是循著次序而逐漸地個別連續發生的。其實不然,這種觀念,本身就是妄想;隻是因為有攀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等的作用關係而發生的。因此認為是有次序地逐漸發生的心理狀態,根本沒有一個必然性的作用存在,隻是由妄想自性的推測,主觀地執著自身的認識而已。但無論是漸次生,或一起發生,這兩種觀念都是沒有必然性的,也都是自心妄想所顯現的身心感受。所以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與群眾外緣的心理現象,那是沒有必然性的。除了自己心識不知不覺中,顯現妄想的現象外,還有什麽呢?所以為了了解因緣等心理行為的學說起見,必須拋棄所謂漸次發生或同時發生的觀念。”這時,佛就歸納他的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這是說:真如自性,是本來雖生而無生的,所以亦無所謂有生有滅了。但人們在心理妄想的生滅現象當中,卻執普生滅的作用,而生起因緣等的漸生和同時俱生等的錯誤觀念。)
非遮滅復生。相續團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這是說:妄想的生滅作用,並非前念滅了,印象遮沒以後,才生起後念的絕對性作用,事實上,妄心生滅的作用,是相續流注不斷,互為因緣互作因果的。現在為了斷除凡夫愚癡的妄想因緣,對於那些說因緣有無等法,指出它們本自無生的道理。而這些凡夫觀念之所由生,都是因為被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迷轉了,所以才有三界中的欲、色、無色的出現。)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
(這是說:真如的本體,雖生而無生,所以根本上亦無可滅。觀察一切有形的萬象,都如花的乍開乍謝,實際上也隻是一種幻相而已。)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這是說:有形的萬象,都如夢幻空花,其中既沒有一個能攝受的主體,也沒行一個被攝受的對象。因此也沒有已生的過去種種,和當生的未來種種。也就無所謂有因和外緣的真實可得了。總之,這些觀念和一切事實,從本以來,都是一無所有,隻不過是一種虛妄的理論文字而已。)
(上述心理形態的分析,和現代心理的理論,有小同大異之處,可以名為佛法的心理學觀。它的精闢獨到之處,別成一格,自有它一成不變的宗旨。現代的心理學,自成一科,它是為了研究人類的心理狀態,而作經驗的分析,然後歸納成為一個有體係學說。現在學者還在不斷的研究中,以期於將來的大成。但是它的宗旨,隻是為了研究心理。至於心理與物理的相互因果關係,及心物形而上的體用道理,他們卻留給哲學來說明。換言之,在現代科學中心理學是心理學,哲學是哲學,物理學是物理學,各自獨立分科,各有各的範用,不能整個混為一談,這就是所謂科學的精神。但這種觀念的是與非,卻是科學與哲學的問題,又是另一命題,不在此相提並論。如果站在現代心理學與邏輯學立場來看上麵佛所說的論述,它是先有了一個肯定的的提,一切都以空無自性為歸趨。根據理論,認為他是先以一個主觀的觀念,再作客觀的論證,以此而範圍一切的,也許不足以服人。僅從論理學的理則來說,這種批判,也並沒有錯。不過心理學是否最後應該歸入哲學?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是的,哲學的最高趨向,必須要歸到形而上的探討,那末,佛所說的這些理論,就大有思辨參考的必要了。在我的想像中,未來世界的學術,終有一天會走到這條路上去的。此外,更需要附帶地說一句:上麵佛所作心理形態的分析,是釋伽文佛在兩千多年前那個時代說的,千萬不要站在現代的學術立場,看到他的理論有某些地方不合於現代的邏輯思想,或他所說的名詞涵義,和現代的定義有異同出入,便認為他的思想不深刻,不完備,這樣未免誣衊了古人。其次,佛法的心理觀,是自成一個體係的,如果純粹以治學術的批判態度,更不需要反身而誠去求證,當然可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反心自究,追求佛說的自證,就要仔細諦觀它的道理,不可忽視之了。)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蓆,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我相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 亦無因緣滅 於彼生滅中 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 相續因緣起 唯為斷凡愚 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 是悉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 從是三有現
真實無生緣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 猶如虛空華
攝受及所攝 舍離惑亂見 非已生當生 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 斯皆是言說
心理狀態的分析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講解諸法的緣和因的現象。佛回答說:“諸法有二種緣相,就是外緣及內緣。所謂外緣:例如,做陶器的人,用泥團、柱子、輪子、繩子、水、木等工具和人工,加上種種動作等緣,才製造出瓶子。依此類推,草蓆和絲織品等物,以及其他的植物種子的生長,和乳類加工生酪,酪又生酥,再製成醍醐,大兒物質的東兩,都是諸如此類。這些現象,都名為外緣,前物又生後物,心且是輾轉相生的。所謂內緣:就是無明、愛、業力等等。由這些境象產生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作用,所以才有緣起的因緣聚集所生的理論。如果一定執著這些事物,是有它的若幹差別不同的關係存在,這便是凡夫愚癡的妄想觀念了。綜合這些現象,便名為內緣。所謂因呢?共有六種,就是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等。1當有因者:麵對當前的內外境界,互相自作為因果。2相續因者:不斷的作攀緣內外諸法之因,造作五陰身心等的種子之果。3相因者:自能維持內外各種現象,不斷地作相生相續之果。4作因者:在因果中,又造作增上的因果,猶如具有大威德的轉輪聖王,可以隨意增益自在。5顯示因者:對事物等發生妄想以後,明白照了,顯出境界,猶如明燈的照見色相,所以又名為顯示因。6待因者:前事滅了後,妄想的的念已經斷了,正當這虛妄心念相續未生時的情況。大慧啊!這些都是通常人們的心理妄想的形態。它們之間,並不按照一定的次序而個別地逐漸發生,也不是同時之間一起發生的。如果是同時之間一起發生的,能作與所作作因果關係,就無法思辨分別了。如果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發生的,它的每個成因,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究竟哪個是從哪一個生出的呢?譬如沒有兒於的誕生,又哪裏有父母的稱呼呢?可見並非先有呼父母的因,才有生子的果啊!大慧啊!心理妄想狀態的內因和外界的外緣等,或有認為是循著次序而逐漸地個別連續發生的。其實不然,這種觀念,本身就是妄想;隻是因為有攀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等的作用關係而發生的。因此認為是有次序地逐漸發生的心理狀態,根本沒有一個必然性的作用存在,隻是由妄想自性的推測,主觀地執著自身的認識而已。但無論是漸次生,或一起發生,這兩種觀念都是沒有必然性的,也都是自心妄想所顯現的身心感受。所以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與群眾外緣的心理現象,那是沒有必然性的。除了自己心識不知不覺中,顯現妄想的現象外,還有什麽呢?所以為了了解因緣等心理行為的學說起見,必須拋棄所謂漸次發生或同時發生的觀念。”這時,佛就歸納他的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這是說:真如自性,是本來雖生而無生的,所以亦無所謂有生有滅了。但人們在心理妄想的生滅現象當中,卻執普生滅的作用,而生起因緣等的漸生和同時俱生等的錯誤觀念。)
非遮滅復生。相續團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這是說:妄想的生滅作用,並非前念滅了,印象遮沒以後,才生起後念的絕對性作用,事實上,妄心生滅的作用,是相續流注不斷,互為因緣互作因果的。現在為了斷除凡夫愚癡的妄想因緣,對於那些說因緣有無等法,指出它們本自無生的道理。而這些凡夫觀念之所由生,都是因為被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迷轉了,所以才有三界中的欲、色、無色的出現。)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
(這是說:真如的本體,雖生而無生,所以根本上亦無可滅。觀察一切有形的萬象,都如花的乍開乍謝,實際上也隻是一種幻相而已。)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這是說:有形的萬象,都如夢幻空花,其中既沒有一個能攝受的主體,也沒行一個被攝受的對象。因此也沒有已生的過去種種,和當生的未來種種。也就無所謂有因和外緣的真實可得了。總之,這些觀念和一切事實,從本以來,都是一無所有,隻不過是一種虛妄的理論文字而已。)
(上述心理形態的分析,和現代心理的理論,有小同大異之處,可以名為佛法的心理學觀。它的精闢獨到之處,別成一格,自有它一成不變的宗旨。現代的心理學,自成一科,它是為了研究人類的心理狀態,而作經驗的分析,然後歸納成為一個有體係學說。現在學者還在不斷的研究中,以期於將來的大成。但是它的宗旨,隻是為了研究心理。至於心理與物理的相互因果關係,及心物形而上的體用道理,他們卻留給哲學來說明。換言之,在現代科學中心理學是心理學,哲學是哲學,物理學是物理學,各自獨立分科,各有各的範用,不能整個混為一談,這就是所謂科學的精神。但這種觀念的是與非,卻是科學與哲學的問題,又是另一命題,不在此相提並論。如果站在現代心理學與邏輯學立場來看上麵佛所說的論述,它是先有了一個肯定的的提,一切都以空無自性為歸趨。根據理論,認為他是先以一個主觀的觀念,再作客觀的論證,以此而範圍一切的,也許不足以服人。僅從論理學的理則來說,這種批判,也並沒有錯。不過心理學是否最後應該歸入哲學?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是的,哲學的最高趨向,必須要歸到形而上的探討,那末,佛所說的這些理論,就大有思辨參考的必要了。在我的想像中,未來世界的學術,終有一天會走到這條路上去的。此外,更需要附帶地說一句:上麵佛所作心理形態的分析,是釋伽文佛在兩千多年前那個時代說的,千萬不要站在現代的學術立場,看到他的理論有某些地方不合於現代的邏輯思想,或他所說的名詞涵義,和現代的定義有異同出入,便認為他的思想不深刻,不完備,這樣未免誣衊了古人。其次,佛法的心理觀,是自成一個體係的,如果純粹以治學術的批判態度,更不需要反身而誠去求證,當然可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反心自究,追求佛說的自證,就要仔細諦觀它的道理,不可忽視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