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法界洞明真俗等觀矣
楞伽大義今釋卷第一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注一)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谘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 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 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問題的開始
當釋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時期,佛在印度南海濱的楞伽山(注二)頂上,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薩道(注四)的弟子們,很多的人,都聚會在一起。當時由大慧大士為大眾們的上首,他對於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自心識現境界,已經善於解證它的真實義理了。他對於各種各類的眾生差別,以及各種各類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際,都已經了知無遺。並且深人佛法,對於無量普度的法門,都瞭然通達。但為了隨順一切眾生各種不同的希求,才隨緣普遍地顯現在世間。關於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道理,他已經徹底通達。由於佛的啟示,為了解決當時與後世人們的許多疑問,他就代表大家起來問佛,提出下麵的許多問題。他在提出問題之前,先說出一段讚美佛境界的偈語;其實,這也就是說明佛法精義的綱要。他說: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的—切諸法,都是生滅滅生地不停輪轉,猶如虛空中的幻華相似,倏有還無。如果離了生滅的作用,便如虛空,一無所有。當幻華的作用和現象顯在空中之時,便不是“無”;當幻華的現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後,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體”、“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脫塵累,常覺不昧;既不執著一切世間是決定的“有”,也不執著於絕對的“無”。而且悲憫世間一切眾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願,乃在一切世間隨類現身,說法度世,拔濟眾苦。)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一切諸法生滅無常,猶如夢幻,這一切都是從心意識所變現,如果離了心意識,便一無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顯現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體上卻都無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果教化濟度世間。)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都如夢幻似地生生滅滅;在生滅滅生的現象中,如果說它是斷滅的“無”,但它卻有相續的作用。如果說它是恆常的“有”,但它卻又是生滅無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諸法,既不是決定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佛是大智慧的解脫者,他已經了證“人無我”和“法無我”,自覺內證一切的煩惱障和智障,都因為妄想分別而生。這些分別的妄想心,猶如火光中的煙餡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卻是本來無相,瞭然清靜的。所以煩惱和智慧,同樣的都無自性,本自瞭然清淨的。因此悲憫世間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有若無有。是二悉懼離。
(這是說:一切諸法,本來就空無自性,既無生死可了,也並無另有一涅槃寂滅的境界可得。既沒有一個住在涅槃寂滅境界中的佛,也沒有一個佛往來於涅槃寂滅的境界中。在本來清淨自性的真如中,既沒有一個所覺的境界,也沒有一個能覺的本體。如果執著佛境界的是有是無,也就同執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樣,仍然還是法執。因此必須要遠離能覺所覺二邊,了無所住才是佛法正覺的真實內義。)
牟尼寂靜現。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牟尼是佛的名稱,也便是寂默的意義。這是說:佛從本性清淨寂默中靜觀萬法,得證遠離生滅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隻得性自如如,這便是遠離塵垢,遠離纏縛的解脫法門。若能解脫生滅,還歸寂滅清淨,便無古往今來等法執。由此而解脫十方空間。三世時際的束縛,以證得畢竟寂靜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贊佛偈語,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經在無生滅的境界中證得解脫,在自性清淨寂滅中得到大智慧。但為了濟度世間一切眾生,出離苦海,仍然興起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麽呢?是悲眾生的愚迷。其實既非實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絕對的無人和法的不可悲。隻是悲其所悲,應無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義的佛法,以興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來濟度世間,才是它主要內義的精神了。)
這時大慧大士說完了贊佛的偈語,便自我介紹說:他名為大慧。現在為了徹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義,所以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請求佛的解答。佛就答應他隨意發問,並且說,理當為他說出如來自覺的境界。
(注一)求那跋陀羅:此名功德賢,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時,泛誨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深加崇重。乃講演華嚴,並譯此經。
(注二)楞伽山:在師子國(即錫蘭島)之山名。楞伽為寶名,又曰不可到、難入之義也。此山以有楞伽寶得名,又以險絕常人難入得名。佛在此說楞伽經,表法殊勝。
(注三)比丘: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注四)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謂是求道之大心人,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雲何淨其念 雲何念增長 雲何見癡惑 雲何惑增長
何故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雲何無受次 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何等禪境界
雲何有三乘 唯願為解說 緣起何所生 雲何作所作
楞伽大義今釋卷第一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注一)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谘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 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 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問題的開始
當釋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時期,佛在印度南海濱的楞伽山(注二)頂上,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薩道(注四)的弟子們,很多的人,都聚會在一起。當時由大慧大士為大眾們的上首,他對於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自心識現境界,已經善於解證它的真實義理了。他對於各種各類的眾生差別,以及各種各類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際,都已經了知無遺。並且深人佛法,對於無量普度的法門,都瞭然通達。但為了隨順一切眾生各種不同的希求,才隨緣普遍地顯現在世間。關於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道理,他已經徹底通達。由於佛的啟示,為了解決當時與後世人們的許多疑問,他就代表大家起來問佛,提出下麵的許多問題。他在提出問題之前,先說出一段讚美佛境界的偈語;其實,這也就是說明佛法精義的綱要。他說: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的—切諸法,都是生滅滅生地不停輪轉,猶如虛空中的幻華相似,倏有還無。如果離了生滅的作用,便如虛空,一無所有。當幻華的作用和現象顯在空中之時,便不是“無”;當幻華的現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後,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體”、“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脫塵累,常覺不昧;既不執著一切世間是決定的“有”,也不執著於絕對的“無”。而且悲憫世間一切眾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願,乃在一切世間隨類現身,說法度世,拔濟眾苦。)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一切諸法生滅無常,猶如夢幻,這一切都是從心意識所變現,如果離了心意識,便一無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顯現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體上卻都無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果教化濟度世間。)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都如夢幻似地生生滅滅;在生滅滅生的現象中,如果說它是斷滅的“無”,但它卻有相續的作用。如果說它是恆常的“有”,但它卻又是生滅無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諸法,既不是決定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佛是大智慧的解脫者,他已經了證“人無我”和“法無我”,自覺內證一切的煩惱障和智障,都因為妄想分別而生。這些分別的妄想心,猶如火光中的煙餡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卻是本來無相,瞭然清靜的。所以煩惱和智慧,同樣的都無自性,本自瞭然清淨的。因此悲憫世間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有若無有。是二悉懼離。
(這是說:一切諸法,本來就空無自性,既無生死可了,也並無另有一涅槃寂滅的境界可得。既沒有一個住在涅槃寂滅境界中的佛,也沒有一個佛往來於涅槃寂滅的境界中。在本來清淨自性的真如中,既沒有一個所覺的境界,也沒有一個能覺的本體。如果執著佛境界的是有是無,也就同執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樣,仍然還是法執。因此必須要遠離能覺所覺二邊,了無所住才是佛法正覺的真實內義。)
牟尼寂靜現。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牟尼是佛的名稱,也便是寂默的意義。這是說:佛從本性清淨寂默中靜觀萬法,得證遠離生滅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隻得性自如如,這便是遠離塵垢,遠離纏縛的解脫法門。若能解脫生滅,還歸寂滅清淨,便無古往今來等法執。由此而解脫十方空間。三世時際的束縛,以證得畢竟寂靜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贊佛偈語,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經在無生滅的境界中證得解脫,在自性清淨寂滅中得到大智慧。但為了濟度世間一切眾生,出離苦海,仍然興起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麽呢?是悲眾生的愚迷。其實既非實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絕對的無人和法的不可悲。隻是悲其所悲,應無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義的佛法,以興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來濟度世間,才是它主要內義的精神了。)
這時大慧大士說完了贊佛的偈語,便自我介紹說:他名為大慧。現在為了徹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義,所以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請求佛的解答。佛就答應他隨意發問,並且說,理當為他說出如來自覺的境界。
(注一)求那跋陀羅:此名功德賢,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時,泛誨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深加崇重。乃講演華嚴,並譯此經。
(注二)楞伽山:在師子國(即錫蘭島)之山名。楞伽為寶名,又曰不可到、難入之義也。此山以有楞伽寶得名,又以險絕常人難入得名。佛在此說楞伽經,表法殊勝。
(注三)比丘: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注四)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謂是求道之大心人,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雲何淨其念 雲何念增長 雲何見癡惑 雲何惑增長
何故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雲何無受次 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何等禪境界
雲何有三乘 唯願為解說 緣起何所生 雲何作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