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人家卞壺看不上王導,並不是想跟他爭權,隻是從一個“禮法人”的角度來說,看不慣王導的一些做法。但是,真正擠兌王導的,是庾亮。這時候,庾家的勢力極盛,東晉可已經過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了,現在是人家庾家的天下。但是,王導不想讓。他為什麽要讓?東晉建國,他是第一功臣,他輔佐了三朝皇帝,論治國的本事,他也比周圍這些人都強得多,他幹嗎要讓給他們?可也沒辦法,現在庾家勢強,爭不過人家啊,那就隻好小小發點兒牢騷吧:王丞相在冶城城頭看景兒,忽然就颳起了一陣西北風,一片塵土飛揚。這時候,庾亮鎮武昌,整好在西北方向。王丞相一想這個庾元規,心裏就來了氣。忽然拿扇子把臉一遮,不屑的說:哼,元規塵汙人!!
哈哈,這隻是勞騷,但在實際上,我們王丞相可也沒閑著呀。庾亮一心要整垮他,那可怎麽辦?他就動心思拉攏流民帥郗鑒。郗鑒在平王敦之亂的時候,立了功,現在也做了大官兒。其實,我們說到謝玄的北府兵,有一件事還是值得注意,這就是北府兵並不是謝玄創建的,他那一回是重建。北府兵最早的創立者,是這位郗鑒(就是郗超的爺爺)。王導看著郗鑒京口這兵權,心裏可早就有了數兒。然後他就讓王羲之娶了郗鑒的女兒。郗鑒對王導的支持可是很重要啊,庾亮曾經寫信給郗鑒說:王導愚弄小皇帝,皇上都長大了,他也不肯還政於王,大家應該聯合起來,廢了王導這個丞相。結果郗鑒就是沒同意。
就這樣,我們王丞相在無數人的非議和算計中,平平安安地把這個丞相當到了底,一半兒腦子用來治理國家,一半兒腦子用來維護自己,最顯赫的時候,小皇上司馬衍見著他都主動下拜,他說有病不上朝,司馬衍就跑到他們家來,大宴群臣,甚至連他家曹夫人都一塊兒拜了。對這些,我們王丞相居然就又真假胡塗地泰然處之了,好像也不覺得有啥不合適……反正他是拿定了主意,你們擠兌我不是?行啊,我也不急,咱就耗著吧,我不高興,我就發牢騷,我就裝胡塗,你說我賴著也好,說我怎麽著也好,但想讓我讓位,那可不行。
這就是王丞相的手段哪,他是很習慣跟大家一起鬥爭鬥爭了,仿佛這樣,這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呢。
說過了王導,這樣兒我們就可以一下兒看出,王導和謝安到底有什麽不同來了。
要說,如果把王導放謝安這兒,那就好辦多啦,不就一個司馬道子嗎,算什麽呀,就你也能讓我讓出相位,做夢。不過,謝安終究不是王導,王導的一些做法,他是做不出來的。
勿庸諱言,謝安對名利這些,看得沒王導那麽重。兩人雖然都是玄學名士,但謝安要更“玄”一些,他心裏對個人性情的追求,要更加強烈。後來“王謝”齊名,一個是說這兩族齊名,另一個也是說這兩人齊名,甚至,他們倆個性上的差別,也就是王謝兩家門風的差別。王家人多少都像王導,“善處興廢”;謝家人多少都像謝安,“素退為業”。
也許這個離開,對王導來說,就是失去;但對謝安來說,卻更像是一種追求。如果跟他們鬥下去,那是啥目的,難不成去篡位?而且,他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他也實在沒有這個興趣了。對這個國家,他能幹得都幹了,沒留下任何慚愧。從前皇上需要他,那他就盡心地幹,現在皇上不需要他了,那麽,平平靜靜地走,也許是最上乘的選擇。
於是,公元385年四月,謝安向司馬曜上疏,自請北伐,出鎮廣陵。雖然,司馬曜給他加了大都督,統十五州諸軍事,假黃鉞,其他一切官職還都照舊,但實際上,他已經是把中樞的大權交給了司馬曜和司馬道子,自己隻是去管管謝玄他們北伐的事了……
當然,無論如何,謝安的這個舉動,都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他真的就放棄了?!就這麽簡單??而且沒有給謝家尋找任何權力的後續?司馬曜惴惴地批了謝安的奏表,在西池為他餞行。一切還都像往常一樣平靜,完全不像發生了什麽大事。人們都沒話可說,猜忌的,不猜忌的,誰都什麽也不說了……謝安很快打點行裝,出發到廣陵,這一回,他帶走了家裏所有的親人,然後派人打造可以在海上行駛的船,準備等謝玄那邊兒的戰況基本穩固了,就從水路直接打道回東山去,重新去找回他自己的人生。另外,他也正是在通過這些,來告訴司馬曜和所有的人,大家不要惶惶不可終日了,都放心地過日子吧,我是不會回來了……
我們的歷史上,這進取者比比皆是,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我們都樂於去稱道他們。但是,那真正的退身者,又曾有幾人呢?這一個“退”字,到底有多重的砝碼?誰又能衡量得出來?
這裏,不免想起《倚天屠龍記》來,楊逍從孤鴻子手裏奪下了倚天劍,大笑說:“這倚天劍好大的名氣,隻是在我眼中,也不過如廢銅爛鐵一般!”然後就一把擲在地上,揚長而去……
真是同樣的故事啊。楊逍這一“擲”,一下子傾倒了不知多少金庸先生的讀者;而謝安這一“退”,卻一下子傾倒了當世以及後來一千多年的文化人。隻是,楊逍把這話說出來了,謝安卻是在平靜中完成,這樣看,楊逍倒稍落了下乘啊……其實,真正折服了我們這些後人的,並不是謝安如何拒桓溫扶晉祚,如何從容決勝於淝水,倒卻是這一個千古難出其右的“身退”。也正是這一“退”,把這“瀟灑”兩字終於寫到了極致,也使謝安的人生一下子趨近於完美……有人說,謝安這是好“名”,那這個“名”的份量,是否太重了些呢?千古以來,有多少人好名?又有誰能夠這樣地取捨?
哈哈,這隻是勞騷,但在實際上,我們王丞相可也沒閑著呀。庾亮一心要整垮他,那可怎麽辦?他就動心思拉攏流民帥郗鑒。郗鑒在平王敦之亂的時候,立了功,現在也做了大官兒。其實,我們說到謝玄的北府兵,有一件事還是值得注意,這就是北府兵並不是謝玄創建的,他那一回是重建。北府兵最早的創立者,是這位郗鑒(就是郗超的爺爺)。王導看著郗鑒京口這兵權,心裏可早就有了數兒。然後他就讓王羲之娶了郗鑒的女兒。郗鑒對王導的支持可是很重要啊,庾亮曾經寫信給郗鑒說:王導愚弄小皇帝,皇上都長大了,他也不肯還政於王,大家應該聯合起來,廢了王導這個丞相。結果郗鑒就是沒同意。
就這樣,我們王丞相在無數人的非議和算計中,平平安安地把這個丞相當到了底,一半兒腦子用來治理國家,一半兒腦子用來維護自己,最顯赫的時候,小皇上司馬衍見著他都主動下拜,他說有病不上朝,司馬衍就跑到他們家來,大宴群臣,甚至連他家曹夫人都一塊兒拜了。對這些,我們王丞相居然就又真假胡塗地泰然處之了,好像也不覺得有啥不合適……反正他是拿定了主意,你們擠兌我不是?行啊,我也不急,咱就耗著吧,我不高興,我就發牢騷,我就裝胡塗,你說我賴著也好,說我怎麽著也好,但想讓我讓位,那可不行。
這就是王丞相的手段哪,他是很習慣跟大家一起鬥爭鬥爭了,仿佛這樣,這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呢。
說過了王導,這樣兒我們就可以一下兒看出,王導和謝安到底有什麽不同來了。
要說,如果把王導放謝安這兒,那就好辦多啦,不就一個司馬道子嗎,算什麽呀,就你也能讓我讓出相位,做夢。不過,謝安終究不是王導,王導的一些做法,他是做不出來的。
勿庸諱言,謝安對名利這些,看得沒王導那麽重。兩人雖然都是玄學名士,但謝安要更“玄”一些,他心裏對個人性情的追求,要更加強烈。後來“王謝”齊名,一個是說這兩族齊名,另一個也是說這兩人齊名,甚至,他們倆個性上的差別,也就是王謝兩家門風的差別。王家人多少都像王導,“善處興廢”;謝家人多少都像謝安,“素退為業”。
也許這個離開,對王導來說,就是失去;但對謝安來說,卻更像是一種追求。如果跟他們鬥下去,那是啥目的,難不成去篡位?而且,他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他也實在沒有這個興趣了。對這個國家,他能幹得都幹了,沒留下任何慚愧。從前皇上需要他,那他就盡心地幹,現在皇上不需要他了,那麽,平平靜靜地走,也許是最上乘的選擇。
於是,公元385年四月,謝安向司馬曜上疏,自請北伐,出鎮廣陵。雖然,司馬曜給他加了大都督,統十五州諸軍事,假黃鉞,其他一切官職還都照舊,但實際上,他已經是把中樞的大權交給了司馬曜和司馬道子,自己隻是去管管謝玄他們北伐的事了……
當然,無論如何,謝安的這個舉動,都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他真的就放棄了?!就這麽簡單??而且沒有給謝家尋找任何權力的後續?司馬曜惴惴地批了謝安的奏表,在西池為他餞行。一切還都像往常一樣平靜,完全不像發生了什麽大事。人們都沒話可說,猜忌的,不猜忌的,誰都什麽也不說了……謝安很快打點行裝,出發到廣陵,這一回,他帶走了家裏所有的親人,然後派人打造可以在海上行駛的船,準備等謝玄那邊兒的戰況基本穩固了,就從水路直接打道回東山去,重新去找回他自己的人生。另外,他也正是在通過這些,來告訴司馬曜和所有的人,大家不要惶惶不可終日了,都放心地過日子吧,我是不會回來了……
我們的歷史上,這進取者比比皆是,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我們都樂於去稱道他們。但是,那真正的退身者,又曾有幾人呢?這一個“退”字,到底有多重的砝碼?誰又能衡量得出來?
這裏,不免想起《倚天屠龍記》來,楊逍從孤鴻子手裏奪下了倚天劍,大笑說:“這倚天劍好大的名氣,隻是在我眼中,也不過如廢銅爛鐵一般!”然後就一把擲在地上,揚長而去……
真是同樣的故事啊。楊逍這一“擲”,一下子傾倒了不知多少金庸先生的讀者;而謝安這一“退”,卻一下子傾倒了當世以及後來一千多年的文化人。隻是,楊逍把這話說出來了,謝安卻是在平靜中完成,這樣看,楊逍倒稍落了下乘啊……其實,真正折服了我們這些後人的,並不是謝安如何拒桓溫扶晉祚,如何從容決勝於淝水,倒卻是這一個千古難出其右的“身退”。也正是這一“退”,把這“瀟灑”兩字終於寫到了極致,也使謝安的人生一下子趨近於完美……有人說,謝安這是好“名”,那這個“名”的份量,是否太重了些呢?千古以來,有多少人好名?又有誰能夠這樣地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