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對朱序這個人來說,作為一名被俘的晉軍將領,打入“敵人內部”,然後又“回歸祖國”,他這個獻計,這個大喊,做得都是很好的,而且也的確起到了作用。淝水之戰的勝利,他肯定是一位功臣。不過,如果說對這場戰爭,他的作用多麽多麽重大,那就有些誇張了呀。
第十五章 瞞天過海的"決勝妙計"
瞞天過海的“決勝妙計”
現在所有的邊沿問題都掃清啦,那麽,戰爭繼續。最後再清點一下兒雙方的力量:
前秦軍:
統帥:苻堅。實際指揮:苻融。兵數:15萬。屬性:氐族兵。兵種:騎兵、步兵。士氣值:50左右。攻擊力:80到90。戰術:未知。
東晉軍:
統帥:謝石。實際指揮:謝玄。兵數:7萬。屬性:北府兵。兵種:步兵、騎兵(少量)。士氣值:95到100。攻擊力:85到95。戰術:突擊。
一:一紙奇怪的“戰書”
這一場決戰是怎樣拉開的呢?是源於謝玄的一紙戰書。這時,謝玄心裏已經有了好主意,於是就派人把這戰書送給了苻堅。他是這麽寫的:
您這麽遠來到我們國家的邊境,卻臨水布下了陣,是不想跟我們趕快作戰啊。不如請你們幾位將軍稍稍讓大軍後退,這樣咱們的士兵們都能施展開身手,我和幾位信馬緩轡,一起來觀看這場盛大的戰事,難道不是很愜意嗎?
謝玄這戰書寫得意氣飛揚,很輕鬆啊,哪兒像在打這麽嚴峻的仗。他說得也明白,沒別的,您就往後退一退,給我留點兒地方,咱們好決戰啊!
不過,我們稍微細想,謝玄這是在幹什麽呢?他到底圖個啥呢?就算他想跟苻堅早點兒決戰,也犯不著這樣兒吧。他可就這7萬人哪,他要把這些兵帶到淝水那邊兒去,然後讓自己背水一戰,讓人家十幾萬人來一塊兒圍殲?這謝玄莫不是有毛病?可再瞧他這語氣,還高高興興,就好像啥也不知道似的。
苻堅接到這戰書,也有點兒不知所以。這兄弟要這麽幹,總得有點兒目的吧。而且謝玄這話裏頭還暗含著譏諷,倒是說,你不是來打我們嗎?怎麽剛到了邊境,你就不打了?苻堅心裏就有些不高興了,心想,你能折騰出什麽來呀,我還怕跟你決戰不成。於是就要同意。周圍這幾位將領,也覺得不對頭,但也不明白,謝玄到底是要幹嘛,就來勸苻堅說,還是先別理他,咱們人多,他們人少,不讓他們渡過淝水,這樣兒才是最周全的。
結果苻堅沒聽,他就說,我就讓他渡河,等渡到一半兒的時候,用我的鐵騎衝上去,在淝水上把他們一舉消滅!大家一聽,也有道理。苻堅又問苻融,苻融也覺得這計不錯。於是,這事兒就這麽商定了。
不過,苻堅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他是等不到這個“半渡而擊”了,因為在謝玄的計策裏,根本就沒有留給他這個機會……
二:“半渡而擊”vs“半退而擊”
苻堅給了謝玄答覆,同意退兵。這可是正中謝玄下懷啊。他立刻調派兵士船隻,所有的進攻武器,在淝水的這一岸,做好了一切戰備,隨時準備出擊。
然後,前秦就開始退兵了。
不過在這裏,我們還是先來說下兒這兩個概念:關於“退兵”和“逃跑”。
雖然不管“退兵”還是“逃跑”,士兵們都是背向著敵人,朝自己的後方走。但其內在可是大不相同的。“退兵”有目的,也有章法,叫停就能停;“逃跑”可就完全不是這樣了,別提什麽目的章法,連命令也不會再聽了。從“退兵”變成“逃跑”,還是有一個過程的。可不是,苻融一聲“退兵”,大家就都呈鳥獸散了。
而且,古代的陣前退兵,也都有它的一套規矩,也並不是,一個“全體向後轉”,然後“開步走”就行啊。一般來說,都是後陣先轉身,然後退到要退的地方,站好,再轉回來,就當壓陣的。接著中間這部分再退,最後才輪到前陣。人數多呢,可能層次還要再多些。後麵的軍隊退著,但前陣卻是不動的,一直都是在麵向著敵人。
前秦剛一開始退兵,並不會亂。大家都按著規矩來嘛。雖然是在向後走,但這是“退兵”,可不是在“逃跑”。不過,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邊兒正退了個半截兒,大部分正在退,小部分還沒退呢,謝玄卻忽然從淝水對岸發起了強力的攻擊!
謝玄就等著這一招呢!他給苻堅下的那道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戰書,其實就是為了讓你退兵!我以絕對精銳,攻擊你的身後,那是什麽感覺啊。你真以為我要跟你背水一戰,讓你把我殲滅??這就是,你強我弱,我沒有機會,那麽,我就製造機會,也要把你打贏!
其實,這淝水之戰,苻堅是中了計啊。前秦的將領都心虛,弄不明白謝玄的心思,所以勸苻堅“莫令得上,勢必萬全”。但苻堅看不上人家啊,覺得人家折騰不出天去。
於是,這個“退兵”的性質就開始發生了變化。謝玄、謝琰、桓伊領北府兵精銳,殺過淝水時,前秦軍有一半多的人,正是背向淝水,麵朝後方。不過,沿河列陣的那些,可還沒有掉頭。那麽,對謝玄來說,隻要突破了前陣的這些人,後麵就好辦許多。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步兵,騎兵陣極少會排在最前麵,騎兵們大多都已經去“退兵”了。謝玄可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啊,很可能,北府兵的船還在河上,大批的遠程武器,比如弩箭之類,就已經開始攻擊了。
第十五章 瞞天過海的"決勝妙計"
瞞天過海的“決勝妙計”
現在所有的邊沿問題都掃清啦,那麽,戰爭繼續。最後再清點一下兒雙方的力量:
前秦軍:
統帥:苻堅。實際指揮:苻融。兵數:15萬。屬性:氐族兵。兵種:騎兵、步兵。士氣值:50左右。攻擊力:80到90。戰術:未知。
東晉軍:
統帥:謝石。實際指揮:謝玄。兵數:7萬。屬性:北府兵。兵種:步兵、騎兵(少量)。士氣值:95到100。攻擊力:85到95。戰術:突擊。
一:一紙奇怪的“戰書”
這一場決戰是怎樣拉開的呢?是源於謝玄的一紙戰書。這時,謝玄心裏已經有了好主意,於是就派人把這戰書送給了苻堅。他是這麽寫的:
您這麽遠來到我們國家的邊境,卻臨水布下了陣,是不想跟我們趕快作戰啊。不如請你們幾位將軍稍稍讓大軍後退,這樣咱們的士兵們都能施展開身手,我和幾位信馬緩轡,一起來觀看這場盛大的戰事,難道不是很愜意嗎?
謝玄這戰書寫得意氣飛揚,很輕鬆啊,哪兒像在打這麽嚴峻的仗。他說得也明白,沒別的,您就往後退一退,給我留點兒地方,咱們好決戰啊!
不過,我們稍微細想,謝玄這是在幹什麽呢?他到底圖個啥呢?就算他想跟苻堅早點兒決戰,也犯不著這樣兒吧。他可就這7萬人哪,他要把這些兵帶到淝水那邊兒去,然後讓自己背水一戰,讓人家十幾萬人來一塊兒圍殲?這謝玄莫不是有毛病?可再瞧他這語氣,還高高興興,就好像啥也不知道似的。
苻堅接到這戰書,也有點兒不知所以。這兄弟要這麽幹,總得有點兒目的吧。而且謝玄這話裏頭還暗含著譏諷,倒是說,你不是來打我們嗎?怎麽剛到了邊境,你就不打了?苻堅心裏就有些不高興了,心想,你能折騰出什麽來呀,我還怕跟你決戰不成。於是就要同意。周圍這幾位將領,也覺得不對頭,但也不明白,謝玄到底是要幹嘛,就來勸苻堅說,還是先別理他,咱們人多,他們人少,不讓他們渡過淝水,這樣兒才是最周全的。
結果苻堅沒聽,他就說,我就讓他渡河,等渡到一半兒的時候,用我的鐵騎衝上去,在淝水上把他們一舉消滅!大家一聽,也有道理。苻堅又問苻融,苻融也覺得這計不錯。於是,這事兒就這麽商定了。
不過,苻堅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他是等不到這個“半渡而擊”了,因為在謝玄的計策裏,根本就沒有留給他這個機會……
二:“半渡而擊”vs“半退而擊”
苻堅給了謝玄答覆,同意退兵。這可是正中謝玄下懷啊。他立刻調派兵士船隻,所有的進攻武器,在淝水的這一岸,做好了一切戰備,隨時準備出擊。
然後,前秦就開始退兵了。
不過在這裏,我們還是先來說下兒這兩個概念:關於“退兵”和“逃跑”。
雖然不管“退兵”還是“逃跑”,士兵們都是背向著敵人,朝自己的後方走。但其內在可是大不相同的。“退兵”有目的,也有章法,叫停就能停;“逃跑”可就完全不是這樣了,別提什麽目的章法,連命令也不會再聽了。從“退兵”變成“逃跑”,還是有一個過程的。可不是,苻融一聲“退兵”,大家就都呈鳥獸散了。
而且,古代的陣前退兵,也都有它的一套規矩,也並不是,一個“全體向後轉”,然後“開步走”就行啊。一般來說,都是後陣先轉身,然後退到要退的地方,站好,再轉回來,就當壓陣的。接著中間這部分再退,最後才輪到前陣。人數多呢,可能層次還要再多些。後麵的軍隊退著,但前陣卻是不動的,一直都是在麵向著敵人。
前秦剛一開始退兵,並不會亂。大家都按著規矩來嘛。雖然是在向後走,但這是“退兵”,可不是在“逃跑”。不過,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邊兒正退了個半截兒,大部分正在退,小部分還沒退呢,謝玄卻忽然從淝水對岸發起了強力的攻擊!
謝玄就等著這一招呢!他給苻堅下的那道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戰書,其實就是為了讓你退兵!我以絕對精銳,攻擊你的身後,那是什麽感覺啊。你真以為我要跟你背水一戰,讓你把我殲滅??這就是,你強我弱,我沒有機會,那麽,我就製造機會,也要把你打贏!
其實,這淝水之戰,苻堅是中了計啊。前秦的將領都心虛,弄不明白謝玄的心思,所以勸苻堅“莫令得上,勢必萬全”。但苻堅看不上人家啊,覺得人家折騰不出天去。
於是,這個“退兵”的性質就開始發生了變化。謝玄、謝琰、桓伊領北府兵精銳,殺過淝水時,前秦軍有一半多的人,正是背向淝水,麵朝後方。不過,沿河列陣的那些,可還沒有掉頭。那麽,對謝玄來說,隻要突破了前陣的這些人,後麵就好辦許多。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步兵,騎兵陣極少會排在最前麵,騎兵們大多都已經去“退兵”了。謝玄可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啊,很可能,北府兵的船還在河上,大批的遠程武器,比如弩箭之類,就已經開始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