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天色漸晚,謝安一看,這些人也都漸漸不再鬧騰了,於是就下命回府,然後召集眾人,開始排兵布將。史書載,就在這一夜,謝安“指授將帥,各當其任”。那麽下麵,我們就來詳細瞧一瞧,謝安這個戰略,到底是怎樣部署的。


    第十章 決戰在豫州


    決戰在豫州


    說到淝水的“戰略”,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點兒疑惑,難道淝水之戰,還有詳細的戰略嗎,別說東晉,就連作為進攻方的前秦,苻堅採用了什麽戰略布署,好像也早被我們忘記了,隻是對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大潰敗,還有那麽點兒印象。其實這場戰爭,並不是這樣簡單噢。無論是前秦,還是東晉,可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而且,還都弄得很有門道兒呢。我們就分頭來看看。


    一:決戰的舞台


    要想把這些事兒搞清,還得先從這個很繁瑣,但又無比重要的東西開始說,這就是,地圖。我們就簡便點兒來,隻說上下左右,不論東西南北。


    淮河上下的地形:


    現在我們就把目光集向——淮河,因為這條大河的南岸,正是這場戰爭發生的舞台,而且,雙方用兵,都必須要憑藉淮河以及它的支流的地理條件。


    那麽,圖中間是淮河,從右往左來,淮河下遊最重要的,是哪裏呢,就是我們在淮南之戰中提到的重鎮,淮河南岸的淮陰。謝玄把秦軍趕回了淮北,這個重鎮就一直在謝玄手裏。然後沿河而上,是洪澤湖,再向上,就是另一個重鎮盱眙。這個重鎮也在謝玄手裏。接著往上遊走,就進入了豫州地界,幾百裏,淮河沒有大的支流。接著走,就會到達對這場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第一條大支流——洛澗。洛澗發源於長江淮河之間,向北注入淮河。我們渡過洛澗,再向上遊走個一百多裏,就會到達淮河的第二條大支流,這就是著名無比的淝水了。(這裏的“支流”隻是針對這場戰爭來論的,以便大家看得簡略些)。淝水和洛澗一樣,也是從南向北注入淮河。不過,淝水跟洛澗可有一點不同:淝水的上遊通過巢湖,最後可以直達長江!那就是說,對水軍來說,從建康到淝水,就是一條通路。(這裏有點兒複雜,不過,了解了豫州境內的這兩條支流,洛澗和淝水,就基本夠用了。)


    淝水四周的地形:


    淝水的右麵,就是八公山,八公山往北一點兒,就是淮河。淝水的左麵,是壽陽城(現在的安徽壽縣),所以我們都說,淝水古戰場,就是在壽縣啊。苻堅就是站在壽陽城上,眺望淝水對岸謝玄的軍隊,結果看著八公山上的草木,個個都像晉軍似的。


    東晉建康的地形:


    前線這邊兒差不多了,還得回來說一下兒大後方。其實,在那時候,建康的長江渡口,一共有兩處,東麵的這個渡口,江南這邊兒叫京口,相對著京口,江北那邊兒叫廣陵,屬徐州。西麵的渡口,江南這邊兒叫採石,江北那邊兒叫歷陽,屬豫州。要攻破建康,你要不走廣陵,就必須得走歷陽。淮南大戰時,彭超他們就是看上了廣陵嘛。


    那麽了解了這些,再說起雙方的戰略部署,就能夠很容易地明白了。


    二:苻堅的戰略


    從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苻堅這一回選擇了進兵豫州,為什麽呢?因為這時,東晉豫州的防線是最薄弱的。上遊有荊州軍,下遊有北府兵,哪個也不那麽好對付。打下遊,上回丟了14萬;打荊州,一個費勁,一個他現在也不感興趣。這個中遊的豫州,正是兩大防線的交接處,豫州刺史桓伊,帶的軍隊也不多。那麽集中兵力,拿下豫州,然後奪歷陽,攻建康,難道不正是最好的選擇?


    壓製東西,直取中州


    苻堅要實現他這個戰略目標,可是做了整體布署的。基本上是兵分三路:


    一路,也就是西路,他派出了姚萇、慕容垂他們,大約5萬人,到上遊去遏製住桓沖的策應,讓中路的前鋒主力打得安心。另一路,就是東路,由梁成,王顯等一大堆名將率領,進兵洛澗,也大約有5萬人,打算擋住謝玄從廣陵出發的北府兵。(一種說法是,這個梁成和王顯是從彭城出發的,也就是那個“幽冀之眾匯於彭城”的那些人。不過不論是從哪兒來的,反正這支東路軍呢,就是想擋住謝玄的北府兵)。那麽這樣兒,兩頭兒強兵都過不來,他和苻融就可以一路直下,豫州不就個桓伊嘛,雖然也能打仗,不過一個名士樣的人物,兵又少,那拿下歷陽,直逼建康,還不就指日可待?


    應該說,苻堅的這個戰略布署得挺不錯,沒啥問題。如果他的想法都能實現,不管最後那個歷陽的“渡江戰役”,靠他這十幾萬人能不能打勝吧,但這個豫州,可就首先弄到手了。


    不過,苻堅的這個意圖,謝安可是看出來了。那麽,派兵的那天晚上,他就做出了一個基本是針對於苻堅這個進攻意圖的防禦部署。


    三:謝安的戰略


    強大豫州,迎阻軍鋒


    苻堅的主力,既然是打算南下豫州,他會怎麽進軍呢?對當時來說,他有兩條路,一條是走陸路,騎兵渡過淝水,一路南下,逼進歷陽。另一路,就是走水路,沿淝水向南,經巢湖,直接進到長江。雖然,前秦的水軍遠不比東晉厲害,數量也不會太多,但是這一路也不能不防。另外,水軍是東晉的強項,進軍時也不必休息,可以一直往前走。再者,近十萬的軍隊,也需要補給,運輸通過水路,是南方軍隊最慣用的方法了。於是,謝安派出了第一路:東晉的水軍。由謝石帶領(謝石也一向是領水軍的)。從長江進巢湖到淝水。這一路人數不太多,估計有一兩萬人。這樣,首先就能夠阻住前秦可能的數量不大的水軍南下;另一個,還能擔負起前線的運輸工作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雅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雅茹並收藏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