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次那危險就在眼前,敵人在明處,誰都看得見,隻要有人能把這個事兒解決,那就好了。可這回呢,苻堅弄得很虛啊,這一個“號稱百萬”,一個“撲天蓋地”,你越是搞不清他到底怎麽回事兒,你心裏就越是惴惴地找不著北。而且,苻堅這聲勢一造,你都無法預料,他到底要從哪兒下手,前秦最厲害的主力又在哪裏?武俠小說裏不常說嗎,“無招勝有招”啊,所以有時這個“虛”,比起“實”來,倒更有威懾力呢。
建康上下是一片惶恐,就讓我們想起,赤壁之戰前,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兵臨長江時,吳國那情形,那是武官要戰,文官要降啊。不過,東晉和吳國還是有些不一樣,那時的東吳還是諸侯國性質,可這時的東晉卻是正經的“華夏正統”所在,這個“降”的份量,跟孫權投降曹操可是不一樣的。另外,要論起危險性,淝水之戰也不及赤壁,畢竟那時曹操已經兵臨長江了嗎。不過,這時東晉的朝臣們,可基本都是名士文官,皇上司馬曜同誌也絕沒有人家孫權那樣的本事。那麽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這到底是打呢??還是……??於是,所有的人就又都開始瞧著謝安了,專等著他拿主意呢。
可將當軸,了其此處!
那麽麵對這樣一片人心惶惶,謝安會怎麽辦?一個,他要讓所有的人都保持鎮定,敵人還沒到國境呢,你們就亂成這樣兒,那這仗還怎麽打?另一個,他要盡快做出決定,先穩定一下兒人心。
其實寫到這裏,大家對謝安的個性也都比較了解了,他會怎麽做,幾乎就是我們都可以想到的。王導那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他一向很認可,而且一輩子,他也都是這麽做的。
無論是在海上遇了大風浪差點兒翻船,還是頂著殺身之禍去付桓溫的鴻門宴,或者是前秦大軍打到了家門口,他在建康布置防衛,那不都是平平靜靜,該怎麽著就怎麽著,然後就走過來了嗎?謝安這一輩子,仿佛就是被“嚇”大的,所以,你怎麽著都好,但最好別去嚇唬他。這人不太吃這個,桓溫就是例證嗎。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曾評價說:“謝安神識沉敏,然極有膽略”,也正是這個意思。
謝安很快就做出了迎戰的決定,應該是在苻堅的大軍還沒到淮河的時候。而且他作出這決定時,心裏也就有了打算。因為他得把這個打算去說給司馬曜聽,雖然目前國家裏的事兒,他基本都能說了算,但是皇上的工作,是必須要做好的。他得讓驚魂未定的司馬曜心裏有個底,相信咱們一定能打贏才行。難考謝安是怎麽做司馬曜的工作的,不過前秦朝臣苦勸苻堅別攻晉時的那些“天時,地利,人和”等等,他肯定是要淋漓盡致地說給司馬曜聽的,皇上心裏先有了底,這國家才不會亂哪。
要說謝安的這個表態,最先知道的,卻是王獻之。王獻之是他最近密的長史嘛。也可能是我們王公子心裏不踏實,就向謝安問起來:這個苻堅就要到邊境了,您心裏到底怎麽打算呢?於是,謝安就很決斷地回答了他:“可將當軸,了其此處!”(我要帶領國家的中堅力量,在這裏了斷他!)
心中的天平
謝安這個堅決的表態,讓所有人的心都稍稍安穩了一下兒,不過,他們很快又開始了下一輪的擔心,他們可有100萬人哪,咱們這能打得過嗎??
那麽,謝安心裏,又有一架什麽樣的天平呢?首先,我們不能認為,我們所了解的這許多內情,他就都能夠知道。因為這畢竟綜合了很多很多後人的記載和資料。那麽當時他到底掌握了多少呢?這個實在不宜瞎猜,這裏就隻做最基礎的假設吧。無論如何,關於下麵這幾點,謝安心裏一定是把握得很清楚的。
一個:他知道,苻堅這個100萬,根本就是拿來唬人的。而且,你越是大造聲勢,反倒越顯得你心虛。
另一個:苻堅的軍隊裏肯定有大批的漢人,這些人並不會去賣命地為前秦打仗。苻堅的“大軍”肯定是“虛”,但到底有多少“虛”的成分,這必須要打起來,才能看得分明。
再一個:東晉一定要打這一仗,而且一定要迎上去打,不能像當年吳國滅亡時那樣,困守長江。這樣,國家才有最後的周旋餘地。
最後一個:下遊的軍力畢竟有限,那麽,一定要集中優勢迎擊他們的主力,這一點,在戰略布署上不能失誤。上遊有桓沖在,那一邊可以暫時不管。那麽中遊下遊,前秦號稱是“幽冀之眾匯於彭城”,那彭城這一路要南下,就會跟上回一樣,威脅徐兗兩州,直到廣陵。而苻堅呢,則是從長安出發,發兵向豫州開進。那麽,針對這兩路秦軍,怎樣部署晉軍的兵力,必須得有個正確的判斷,一旦戰略布署出了錯,可就全完了。但看後來,謝安兵分三路,最後向壽陽集結,苻堅的這個“幽冀之眾”,正是謝玄這一路主力迎擊的第一個對象,這個判斷無疑是正確的。
其實這場戰爭對於謝安來說,應該這樣來評價,這是一場“可以打”的戰爭,並不是不能取勝。首先我們不要被苻堅的架勢唬住,然後一步步地、穩定地、隨時準備應變地去接近這個勝利。
這也是他能夠極有信心地告訴王獻之“可將當軸,了其此處”的原因。也是他在淝水之戰進行中,預料晉軍有可能得勝,但得勝後,謝氏家族必將功高震主,於是上疏給司馬曜,請司馬道子跟他一起“錄尚書事”,分掉自己一部分權力的原因。
建康上下是一片惶恐,就讓我們想起,赤壁之戰前,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兵臨長江時,吳國那情形,那是武官要戰,文官要降啊。不過,東晉和吳國還是有些不一樣,那時的東吳還是諸侯國性質,可這時的東晉卻是正經的“華夏正統”所在,這個“降”的份量,跟孫權投降曹操可是不一樣的。另外,要論起危險性,淝水之戰也不及赤壁,畢竟那時曹操已經兵臨長江了嗎。不過,這時東晉的朝臣們,可基本都是名士文官,皇上司馬曜同誌也絕沒有人家孫權那樣的本事。那麽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這到底是打呢??還是……??於是,所有的人就又都開始瞧著謝安了,專等著他拿主意呢。
可將當軸,了其此處!
那麽麵對這樣一片人心惶惶,謝安會怎麽辦?一個,他要讓所有的人都保持鎮定,敵人還沒到國境呢,你們就亂成這樣兒,那這仗還怎麽打?另一個,他要盡快做出決定,先穩定一下兒人心。
其實寫到這裏,大家對謝安的個性也都比較了解了,他會怎麽做,幾乎就是我們都可以想到的。王導那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他一向很認可,而且一輩子,他也都是這麽做的。
無論是在海上遇了大風浪差點兒翻船,還是頂著殺身之禍去付桓溫的鴻門宴,或者是前秦大軍打到了家門口,他在建康布置防衛,那不都是平平靜靜,該怎麽著就怎麽著,然後就走過來了嗎?謝安這一輩子,仿佛就是被“嚇”大的,所以,你怎麽著都好,但最好別去嚇唬他。這人不太吃這個,桓溫就是例證嗎。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曾評價說:“謝安神識沉敏,然極有膽略”,也正是這個意思。
謝安很快就做出了迎戰的決定,應該是在苻堅的大軍還沒到淮河的時候。而且他作出這決定時,心裏也就有了打算。因為他得把這個打算去說給司馬曜聽,雖然目前國家裏的事兒,他基本都能說了算,但是皇上的工作,是必須要做好的。他得讓驚魂未定的司馬曜心裏有個底,相信咱們一定能打贏才行。難考謝安是怎麽做司馬曜的工作的,不過前秦朝臣苦勸苻堅別攻晉時的那些“天時,地利,人和”等等,他肯定是要淋漓盡致地說給司馬曜聽的,皇上心裏先有了底,這國家才不會亂哪。
要說謝安的這個表態,最先知道的,卻是王獻之。王獻之是他最近密的長史嘛。也可能是我們王公子心裏不踏實,就向謝安問起來:這個苻堅就要到邊境了,您心裏到底怎麽打算呢?於是,謝安就很決斷地回答了他:“可將當軸,了其此處!”(我要帶領國家的中堅力量,在這裏了斷他!)
心中的天平
謝安這個堅決的表態,讓所有人的心都稍稍安穩了一下兒,不過,他們很快又開始了下一輪的擔心,他們可有100萬人哪,咱們這能打得過嗎??
那麽,謝安心裏,又有一架什麽樣的天平呢?首先,我們不能認為,我們所了解的這許多內情,他就都能夠知道。因為這畢竟綜合了很多很多後人的記載和資料。那麽當時他到底掌握了多少呢?這個實在不宜瞎猜,這裏就隻做最基礎的假設吧。無論如何,關於下麵這幾點,謝安心裏一定是把握得很清楚的。
一個:他知道,苻堅這個100萬,根本就是拿來唬人的。而且,你越是大造聲勢,反倒越顯得你心虛。
另一個:苻堅的軍隊裏肯定有大批的漢人,這些人並不會去賣命地為前秦打仗。苻堅的“大軍”肯定是“虛”,但到底有多少“虛”的成分,這必須要打起來,才能看得分明。
再一個:東晉一定要打這一仗,而且一定要迎上去打,不能像當年吳國滅亡時那樣,困守長江。這樣,國家才有最後的周旋餘地。
最後一個:下遊的軍力畢竟有限,那麽,一定要集中優勢迎擊他們的主力,這一點,在戰略布署上不能失誤。上遊有桓沖在,那一邊可以暫時不管。那麽中遊下遊,前秦號稱是“幽冀之眾匯於彭城”,那彭城這一路要南下,就會跟上回一樣,威脅徐兗兩州,直到廣陵。而苻堅呢,則是從長安出發,發兵向豫州開進。那麽,針對這兩路秦軍,怎樣部署晉軍的兵力,必須得有個正確的判斷,一旦戰略布署出了錯,可就全完了。但看後來,謝安兵分三路,最後向壽陽集結,苻堅的這個“幽冀之眾”,正是謝玄這一路主力迎擊的第一個對象,這個判斷無疑是正確的。
其實這場戰爭對於謝安來說,應該這樣來評價,這是一場“可以打”的戰爭,並不是不能取勝。首先我們不要被苻堅的架勢唬住,然後一步步地、穩定地、隨時準備應變地去接近這個勝利。
這也是他能夠極有信心地告訴王獻之“可將當軸,了其此處”的原因。也是他在淝水之戰進行中,預料晉軍有可能得勝,但得勝後,謝氏家族必將功高震主,於是上疏給司馬曜,請司馬道子跟他一起“錄尚書事”,分掉自己一部分權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