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裏“晉雖僻陋”之類,是古代朝臣對自己的君主說話時,常用的誇張詞彙,不必管它。其實,王猛這番話的核心就是:東晉是“正朔”,不能伐!
但是這就有個問題,難道就永遠不能伐了嗎?其實也不是。等到將來這個“正朔”發生了變化,那不就行了嗎。以王猛的眼光,他知道,苻堅這一輩子也等不到這個“正朔”變化的那一天,因為這不是哪個人能辦到的。所以,他勸苻堅這輩子也不要伐晉。
二:苻堅的話
這是苻堅最後落到姚萇手裏,姚萇逼著跟他要傳國玉璽,又強迫他禪位時,苻堅說給姚萇聽的。他說完這番話,姚萇一看沒什麽辦法,就把他縊死了。
苻堅是這樣回答姚萇的:“小羌乃敢幹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璽已送晉,不可得也!”
這裏,兩句話很值得一品:
一個就是:“五胡次序”
其實這個說法兒,在苻堅之前,從沒有人提過。五胡難道還要有“次序”?那該以什麽標準來排!我們後人看這段歷史,才不管那麽多,一向先來後到,誰先建國誰擱前頭,也參考一下兒大小,然後就把這個次序排成“胡(匈奴),羯,鮮卑,氐,羌”。但是,這在後人看來極簡單的問題,對苻堅來說,可是十分重要的!這幾乎是他根本解決不了的心病。
沒有史料記載過,苻堅認為的這個“五胡次序”到底是怎麽排的,其實正說明了什麽問題呢?他一直想要把氐族抬到其他胡人之上,讓人們覺得,氐族就是理所應當的統治者,但是,他又始終找不到,自己比人家更高貴的理由!所以,這個給“五胡”排次序,就是他這麽多年的夢想,但卻根本實現不了。就連陳勝吳廣起義時,不還得在魚肚子裏塞個布條,寫上“陳勝王”嗎,這個當統治者的,沒個“承天景命”的說辭,那就不行。但是這種小手法,隻適用於個人,這裏苻堅要提升的可是整個氐族人的地位!
苻堅雖然建了個大國,可是虛得很哪,基本就是個架子。不管胡人漢人,都還是在聚族而居,隨時都可以密謀。不一樣的就是,漢人作袖手旁觀狀;胡人呢,就盯著你啥時候不行,揭竿而起呢。所以,苻堅就老想給這個國家建個“秩序”,讓他們服,讓這個國家有點兒凝聚力。要弄個“五胡次序”,而且人們還能承認,那當然很好了。但是他沒敢。那400萬胡人要被激怒,然後稍微聯合那麽一下兒,他可就再沒退路了。
再一個:璽已送晉,不可得也!
苻堅是在說:即使我死了,像你這種低賤的小羌也不配有玉璽,最該有玉璽的,是人家東晉!
很明顯啊,王猛說的東晉“正朔相承,國之寶也”,苻堅的內心是很認可的。
不過說起“正朔”,我們常會覺得怪複雜,也常覺得有點兒虛。但是,它可不是沒有作用啊。“正朔”最直接影響的,就是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對現在的苻堅來說,這可是最最需要的。
對胡人這邊兒:苻堅如果是“正朔”,還弄什麽“五胡次序”啊,就是這“五胡次序”,他也是想在胡人這個圈兒裏,把自己樹立成個“正朔”。包括他一向的寬宏等等,也跟這個有關,“正朔”之國的君主,自然要有這等風範嘛。
對漢人那邊兒:現在漢人對他是不感冒,“正朔”在東晉哪,你一個胡人建的國家,文明程度還差著呢,跟我們怎麽比?其實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歷來都有著一個不成文的慣例,這“正朔”隻能有“一個”,不可能同時存在倆。所以,就總是會“分久必合”,沒有同時存在兩個國家,最後還能相安無事的。最終哪個國家統一了,而且又站在了文化的巔峰上,那它就成了“正塑”。那麽以漢民族的容納特性,也就承認下來了。所以,把自己弄成“正朔”,是得到漢人支持的最好辦法呀。
第三章 說說“正朔”
既然說到這兒了,就羅索兩句,來說說這個“正朔”。要說這個問題,牽扯的事兒實在太多,我們簡短節說就是了。
應該說,從咱們人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個“正朔”,是取決於文化、文明的高低。總會是低級的要向高級的去過渡。如果誰擁有了最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就算不是“正朔”,也能成為“正朔”。這個“正朔”指的不是統治者,是整個兒國家。勿庸諱言,在我們中國這片土地上,漢文化一直都是最優秀的,那麽這就註定了,這個大趨勢就是,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必須要推行漢化,讓自己順應然後融入漢文化。做得好的,就能統治住。做得差的,國家就不能長久。這也是清朝和元朝的差別所在啊。其實這個道理,五胡的各位君主,都明白得很哪,他們都是漢化了很多的胡人。
另外,我們上麵說,王猛認為,苻堅這輩子也等不到,這個“正朔”發生變化……那麽“正朔”會發生變化嗎?
既然文化和文明的高低左右著“正朔”在哪裏,那麽當然就是可以變化的。隻是,在苻堅那時候,還辦不到。這時,我們的“五胡亂華”還處在前期,胡人跟漢人的融合,還差得很遠。北方在文明的進化程度上,也遠遠不夠(這裏說的是胡人整體)。
但是這就有個問題,難道就永遠不能伐了嗎?其實也不是。等到將來這個“正朔”發生了變化,那不就行了嗎。以王猛的眼光,他知道,苻堅這一輩子也等不到這個“正朔”變化的那一天,因為這不是哪個人能辦到的。所以,他勸苻堅這輩子也不要伐晉。
二:苻堅的話
這是苻堅最後落到姚萇手裏,姚萇逼著跟他要傳國玉璽,又強迫他禪位時,苻堅說給姚萇聽的。他說完這番話,姚萇一看沒什麽辦法,就把他縊死了。
苻堅是這樣回答姚萇的:“小羌乃敢幹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璽已送晉,不可得也!”
這裏,兩句話很值得一品:
一個就是:“五胡次序”
其實這個說法兒,在苻堅之前,從沒有人提過。五胡難道還要有“次序”?那該以什麽標準來排!我們後人看這段歷史,才不管那麽多,一向先來後到,誰先建國誰擱前頭,也參考一下兒大小,然後就把這個次序排成“胡(匈奴),羯,鮮卑,氐,羌”。但是,這在後人看來極簡單的問題,對苻堅來說,可是十分重要的!這幾乎是他根本解決不了的心病。
沒有史料記載過,苻堅認為的這個“五胡次序”到底是怎麽排的,其實正說明了什麽問題呢?他一直想要把氐族抬到其他胡人之上,讓人們覺得,氐族就是理所應當的統治者,但是,他又始終找不到,自己比人家更高貴的理由!所以,這個給“五胡”排次序,就是他這麽多年的夢想,但卻根本實現不了。就連陳勝吳廣起義時,不還得在魚肚子裏塞個布條,寫上“陳勝王”嗎,這個當統治者的,沒個“承天景命”的說辭,那就不行。但是這種小手法,隻適用於個人,這裏苻堅要提升的可是整個氐族人的地位!
苻堅雖然建了個大國,可是虛得很哪,基本就是個架子。不管胡人漢人,都還是在聚族而居,隨時都可以密謀。不一樣的就是,漢人作袖手旁觀狀;胡人呢,就盯著你啥時候不行,揭竿而起呢。所以,苻堅就老想給這個國家建個“秩序”,讓他們服,讓這個國家有點兒凝聚力。要弄個“五胡次序”,而且人們還能承認,那當然很好了。但是他沒敢。那400萬胡人要被激怒,然後稍微聯合那麽一下兒,他可就再沒退路了。
再一個:璽已送晉,不可得也!
苻堅是在說:即使我死了,像你這種低賤的小羌也不配有玉璽,最該有玉璽的,是人家東晉!
很明顯啊,王猛說的東晉“正朔相承,國之寶也”,苻堅的內心是很認可的。
不過說起“正朔”,我們常會覺得怪複雜,也常覺得有點兒虛。但是,它可不是沒有作用啊。“正朔”最直接影響的,就是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對現在的苻堅來說,這可是最最需要的。
對胡人這邊兒:苻堅如果是“正朔”,還弄什麽“五胡次序”啊,就是這“五胡次序”,他也是想在胡人這個圈兒裏,把自己樹立成個“正朔”。包括他一向的寬宏等等,也跟這個有關,“正朔”之國的君主,自然要有這等風範嘛。
對漢人那邊兒:現在漢人對他是不感冒,“正朔”在東晉哪,你一個胡人建的國家,文明程度還差著呢,跟我們怎麽比?其實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歷來都有著一個不成文的慣例,這“正朔”隻能有“一個”,不可能同時存在倆。所以,就總是會“分久必合”,沒有同時存在兩個國家,最後還能相安無事的。最終哪個國家統一了,而且又站在了文化的巔峰上,那它就成了“正塑”。那麽以漢民族的容納特性,也就承認下來了。所以,把自己弄成“正朔”,是得到漢人支持的最好辦法呀。
第三章 說說“正朔”
既然說到這兒了,就羅索兩句,來說說這個“正朔”。要說這個問題,牽扯的事兒實在太多,我們簡短節說就是了。
應該說,從咱們人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個“正朔”,是取決於文化、文明的高低。總會是低級的要向高級的去過渡。如果誰擁有了最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就算不是“正朔”,也能成為“正朔”。這個“正朔”指的不是統治者,是整個兒國家。勿庸諱言,在我們中國這片土地上,漢文化一直都是最優秀的,那麽這就註定了,這個大趨勢就是,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必須要推行漢化,讓自己順應然後融入漢文化。做得好的,就能統治住。做得差的,國家就不能長久。這也是清朝和元朝的差別所在啊。其實這個道理,五胡的各位君主,都明白得很哪,他們都是漢化了很多的胡人。
另外,我們上麵說,王猛認為,苻堅這輩子也等不到,這個“正朔”發生變化……那麽“正朔”會發生變化嗎?
既然文化和文明的高低左右著“正朔”在哪裏,那麽當然就是可以變化的。隻是,在苻堅那時候,還辦不到。這時,我們的“五胡亂華”還處在前期,胡人跟漢人的融合,還差得很遠。北方在文明的進化程度上,也遠遠不夠(這裏說的是胡人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