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桓衝心裏這個不舒服,謝安對他是仁之義盡,他這麽幹,也的確有點兒說不過去。我們謝太傅的以退為進的懷柔政策,終於又看到了效果。一段時間以後,桓沖竟然主動出兵了!很快,他就奪回了築陽和武當兩郡。不過,他還是覺得秦軍太多,想保存實力,這時候慕容垂他們又分頭進攻鄧城和新野,桓沖還生了病,結果又退回上明去了。
但無論如何,從此後,桓沖已經沒有退路了,再不積極出戰的話,那就隻剩丟人了。而且現在謝安如果有命令,他也一定會全力去支持,他心裏欠著人家的呀。這才有了後來,淝水之戰前,東晉上下遊團結一心,相互策應,牽製秦軍,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這裏,跟我們謝太傅處理大局的態度關係很大噢,細想他對待桓沖的態度,他並沒有跟桓沖急,也沒說一句不滿的話,更沒想使什麽招兒製他。他還是那個思路,我不是逼著你怎麽樣,我會讓你主動去怎麽樣……又想起餘嘉錫先生那句評語:“至於謝(太)傅處置桓氏,實具苦心”,的確是這個意思呀。
第五章 清談與“誤國”
終於說到這個話題了。既然是說謝安,咱也不能光揀他好聽的說,有爭議的,也該拿來論一論,這樣這個人才完整啊。勿庸置疑,謝安是支持清談的,一個清談大家,一位清談領袖。王導也是如此。關於他的清談,故事也有一些,最有名的是兩個。
第一個:暢談《漁父》
支道林、許詢、謝安等等高僧和名士們都到王蒙他們家聚會,謝安環顧著大家,忽然有點兒傷感,就說:“今天真是高士會啊,既然時光這麽難以留住,這樣的盛會也不能常有,所以大家就一起暢所欲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吧。”名士們一聽都說好,於是許詢就問王蒙,你有《莊子》嗎?(哈哈,廢話,那時候,這名士們的家裏,啥沒有也不能沒有《莊子》啊。)王蒙立刻拿來,隨手翻開,一看正是《漁父》這一篇,於是拿給謝安,讓他擬題。謝安擬好題,就請大家各自發揮,闡述自己的心得。高僧支道林第一個說話了,一談就談了七百多言(這是按字數論,就是700多字的意思),說得是既精緻又優美,才思文辭都非常不一般,大家聽得這個佩服,人人讚不絕口。緊跟著,名士們都一一發了言。謝安是出題的,所以輪到最後才說。他等到大家都說的很盡興之後,才開始談他的看法。沒想到這一談,居然就一發不可收,一下兒就說了一萬多言。而且是才氣不凡,文采俊逸,再加上他意氣飛揚又從容灑脫的神情,竟讓滿座的賓客都聽得著了迷,覺得聽著都是種享受。支道林聽完,立刻讚嘆說:你一言切中要旨,然後直入佳境,說得真是太好啦……讀了這個故事,謝安這“風神瀟灑”的氣度,真是如在眼前哪。
第二:與王羲之的爭論
這個故事很有名,也恰恰是通過這件事兒,我們謝太傅對“清談誤國”這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表態,弄得王羲之是毫無辦法。故事的大略是這樣兒:
那是他們倆都在建康的時候,有一天,倆人就一起到冶城(離建康很近)去遊玩兒。然後登上城頭,極目遠眺。這時王羲之一看謝安,隻見他沉默中望著遠方,漸漸現出了悠然暇想的神色,仿佛已經不再置身在這塵世間了一樣。王羲之是謝安最好的朋友,他是十分了解謝安的。謝安那滿腦子的老莊,他也清楚得很。
於是,他就由謝安推崇老莊,想到了名士們整天清談玄虛,越想越覺得心裏不舒服,然後就對謝安說,安石啊,你看,那大禹王為了勤勞政事,雙手雙腳都長滿了老繭;周文王為了國家而忙碌,老是忙到好晚好晚才吃上飯,即便這樣,他還覺得時間不夠用呢。可你再看看咱們現在這個國家,正是處在危難之中啊,難道不是人人都應該為國效力嗎!這些官員們整天清談,荒廢政務。文章倒都寫得不錯,可這對國家有什麽用外!這清談可不是現在應該提倡的呀!
其實王羲之為什麽非要對謝安說這些呢?他是指望謝安能接受他的“金玉良言”,然後率先廢了清談,謝安在名士中影響大呀,他要先幹了,其他的人不就好辦多了嗎?其實王羲之說得很好啊,沒有哪句不對,而且他是把謝安當成朋友,句句都是發自腑肺的真心話。
那麽再來瞧我們謝太傅是怎麽回答的。他也沒說好還是不好,隻是看看王羲之,然後淡淡地說,當年秦國任用商鞅,施行嚴厲的法製,秦朝後來又怎麽樣呢?兩世而亡。難道這也都是清談惹的禍?王羲之愣在那兒,半天說不出話來,心想,你這不是強辭奪理嗎!但無論如何,人家謝安的態度已經表明啦,你讓我不再清談?對不起,我不樂意。王羲之瞧著他,是一點轍也沒有,謝安不是個喜歡扯皮的人,這他知道,謝安要不想改,再說什麽都沒用。王羲之是除了閉嘴以外,別無選擇。
這件事兒大概是發生在謝安42歲到50歲之間,那時候,他的官還沒做大,王羲之也還在世。那麽,我們應該怎樣來看這件事兒呢?
應該說,謝安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在外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就會盡可能地追求自己心靈的自由和滿足,甚至不惜以物質條件來換取。在他看來,清談玄理,給他帶來了美好的心靈享受,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這與你們外人又有什麽關係,我為什麽要改?
但無論如何,從此後,桓沖已經沒有退路了,再不積極出戰的話,那就隻剩丟人了。而且現在謝安如果有命令,他也一定會全力去支持,他心裏欠著人家的呀。這才有了後來,淝水之戰前,東晉上下遊團結一心,相互策應,牽製秦軍,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這裏,跟我們謝太傅處理大局的態度關係很大噢,細想他對待桓沖的態度,他並沒有跟桓沖急,也沒說一句不滿的話,更沒想使什麽招兒製他。他還是那個思路,我不是逼著你怎麽樣,我會讓你主動去怎麽樣……又想起餘嘉錫先生那句評語:“至於謝(太)傅處置桓氏,實具苦心”,的確是這個意思呀。
第五章 清談與“誤國”
終於說到這個話題了。既然是說謝安,咱也不能光揀他好聽的說,有爭議的,也該拿來論一論,這樣這個人才完整啊。勿庸置疑,謝安是支持清談的,一個清談大家,一位清談領袖。王導也是如此。關於他的清談,故事也有一些,最有名的是兩個。
第一個:暢談《漁父》
支道林、許詢、謝安等等高僧和名士們都到王蒙他們家聚會,謝安環顧著大家,忽然有點兒傷感,就說:“今天真是高士會啊,既然時光這麽難以留住,這樣的盛會也不能常有,所以大家就一起暢所欲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吧。”名士們一聽都說好,於是許詢就問王蒙,你有《莊子》嗎?(哈哈,廢話,那時候,這名士們的家裏,啥沒有也不能沒有《莊子》啊。)王蒙立刻拿來,隨手翻開,一看正是《漁父》這一篇,於是拿給謝安,讓他擬題。謝安擬好題,就請大家各自發揮,闡述自己的心得。高僧支道林第一個說話了,一談就談了七百多言(這是按字數論,就是700多字的意思),說得是既精緻又優美,才思文辭都非常不一般,大家聽得這個佩服,人人讚不絕口。緊跟著,名士們都一一發了言。謝安是出題的,所以輪到最後才說。他等到大家都說的很盡興之後,才開始談他的看法。沒想到這一談,居然就一發不可收,一下兒就說了一萬多言。而且是才氣不凡,文采俊逸,再加上他意氣飛揚又從容灑脫的神情,竟讓滿座的賓客都聽得著了迷,覺得聽著都是種享受。支道林聽完,立刻讚嘆說:你一言切中要旨,然後直入佳境,說得真是太好啦……讀了這個故事,謝安這“風神瀟灑”的氣度,真是如在眼前哪。
第二:與王羲之的爭論
這個故事很有名,也恰恰是通過這件事兒,我們謝太傅對“清談誤國”這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表態,弄得王羲之是毫無辦法。故事的大略是這樣兒:
那是他們倆都在建康的時候,有一天,倆人就一起到冶城(離建康很近)去遊玩兒。然後登上城頭,極目遠眺。這時王羲之一看謝安,隻見他沉默中望著遠方,漸漸現出了悠然暇想的神色,仿佛已經不再置身在這塵世間了一樣。王羲之是謝安最好的朋友,他是十分了解謝安的。謝安那滿腦子的老莊,他也清楚得很。
於是,他就由謝安推崇老莊,想到了名士們整天清談玄虛,越想越覺得心裏不舒服,然後就對謝安說,安石啊,你看,那大禹王為了勤勞政事,雙手雙腳都長滿了老繭;周文王為了國家而忙碌,老是忙到好晚好晚才吃上飯,即便這樣,他還覺得時間不夠用呢。可你再看看咱們現在這個國家,正是處在危難之中啊,難道不是人人都應該為國效力嗎!這些官員們整天清談,荒廢政務。文章倒都寫得不錯,可這對國家有什麽用外!這清談可不是現在應該提倡的呀!
其實王羲之為什麽非要對謝安說這些呢?他是指望謝安能接受他的“金玉良言”,然後率先廢了清談,謝安在名士中影響大呀,他要先幹了,其他的人不就好辦多了嗎?其實王羲之說得很好啊,沒有哪句不對,而且他是把謝安當成朋友,句句都是發自腑肺的真心話。
那麽再來瞧我們謝太傅是怎麽回答的。他也沒說好還是不好,隻是看看王羲之,然後淡淡地說,當年秦國任用商鞅,施行嚴厲的法製,秦朝後來又怎麽樣呢?兩世而亡。難道這也都是清談惹的禍?王羲之愣在那兒,半天說不出話來,心想,你這不是強辭奪理嗎!但無論如何,人家謝安的態度已經表明啦,你讓我不再清談?對不起,我不樂意。王羲之瞧著他,是一點轍也沒有,謝安不是個喜歡扯皮的人,這他知道,謝安要不想改,再說什麽都沒用。王羲之是除了閉嘴以外,別無選擇。
這件事兒大概是發生在謝安42歲到50歲之間,那時候,他的官還沒做大,王羲之也還在世。那麽,我們應該怎樣來看這件事兒呢?
應該說,謝安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在外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就會盡可能地追求自己心靈的自由和滿足,甚至不惜以物質條件來換取。在他看來,清談玄理,給他帶來了美好的心靈享受,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這與你們外人又有什麽關係,我為什麽要改?